A. 聖泉寺的具體信息
聖泉寺(當地人稱「南寺」)懸空而建,宏闊壯美, 風光秀麗,山勢巍峨,植被茂密。該寺整個建築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木榫石卯,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別具匠心,集奇、險、驚、特、巧於一體,從谷底仰望,若斷崖飛虹,隔峽遠看,又如壁間嵌雕的空中樓閣,令人稱奇叫絕!據寺內《重修聖泉寺碑記》載,聖泉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明正統、清道光年間進行過重修。寺院共有五個石窟,上寺四個,下寺一個。上寺主殿為彌勒洞,闊4.1米,深6.37米,高2.94米,內有泥塑懸山、佛像120尊,最大者高1.2米,最小僅0.2米。其次是地藏洞,內塑地藏王等泥塑像15尊。下寺為文殊、普賢、觀音洞,內有泥塑像5尊。壁上彩繪栩栩如生。
聖泉寺建築基本保存完好,登寺而望一覽眾山小,沿途峰嶺溝谷間松柏成林,灌木蔥翠。絕塵世喧囂,空氣清新,適宜漫步觀景。核心景觀區,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尤其人文遺跡中,存在許多無從破解的神異古怪的謎團。自古以來,無數到訪者揣摩猜測,見仁見智,在民間醞釀成眾多神奇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使聖泉寺名聲遠播。信仰者、獵奇者、訪奇者絡繹而來,各有心得而雲,使聖泉山觀音寺地處深山卻不蕭索,遠離人境卻香火殷盛。 特別是每年的二月十九,無數香客、遊人前來許願,其場面可謂壯觀。
聖泉寺得名亦聞名於彌陀岩下山腰處涌而不溢、取之不竭的「聖泉」。清代《廣靈縣志》有雲:聖泉寺,在南山之西,有石泉焉。寒流當澗,飛瀑懸崖,厥寺最古。兩崖蒼松屈曲交加,盤盤菌菌。陰翳蔽天,風濤號谷。坐其下者,每疑有寶花墜空,笙簧隔水也。
當代聖泉寺規模、景貌屬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籌劃、重建,重建寺院工程及人力用水皆取自聖泉井,斗拱飛檐、雕梁畫棟乃至磨磚對縫無不透露出當代廣靈民間高超的木工、瓦工水平,其主體建築展現了以陳永明為代表的廣靈民間木構件古建築水平。然於2009年聖泉井停止了不知連續多少歲月的噴涌,住持蓮生亦於2013年9月18日(癸巳年八月十四)追月而圓、隨穡而寂。
B. 聖泉寺里有什麼景點
主要景點
古寺
古寺始建於北宋時期,住宅是典型的中原傳統漢族建築。聖泉寺景區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隆慶二年(1568)滿聰和尚所修。截止2014年6月,有房舍30餘間,面積5460平方米。2014年7月20日,蕭縣聖泉寺景區新建大雄寶殿。
賢洞書聲
賢洞書聲又名「二子書聲洞」,位於寺西南數十步,深丈余,傳說古時行人夜過洞下,常聞洞中讀書聲,細聽是二人一問一答,故名。舊志稱「賢洞書聲」,列為蕭城八景(仙台棋勢、賢洞書聲、汴流曉渡、眢井春耕、龍潭皎月、鳳嶺卿雲、天棗奇芳、神鍾怪跡)之一。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聖泉山西側半山腰間,在聖泉寺西南3里許。洞前有草坪,洞後懸崖峭壁,左右怪石嶙峋。進入古洞須從巨石縫中側身而過。洞內可溶百人,潮濕無光,寒氣逼人。洞內南北另有四個小洞,所謂「洞中有洞」。又稱「一線天」,那裡簡直就是一處無人能入之境。
三仙台
三仙台在今三仙台村和盛村之間,與故蕭城隔水相望,山高不過百米,因為靠近蕭城,明代這里曾是遊人雅士匯集的流連之所,山上樹木繁茂,登臨之下又可遍覽蕭縣故城風貌,明代中期因此入選蕭縣八景之一。
防空洞
蕭縣防空洞是上世紀為了未來戰爭需要修建的防禦工程,在半山腰上,全長500多米,洞里沒有任何照明裝置,冬暖夏涼。是去聖泉寺遊玩,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項目。走出防空洞可以觀覽到蕭縣城區全貌。
蕭縣聖泉寺,蕭城八景之一。位於安徽省蕭縣龍城鎮西北1.5公里的陡山口北坡,始建於北宋年間,鄉賢竇師道在此隱居,並修築拱翠堂,明清時期亦有修擴,歷來是遊人雅士流連之地 。距今(2015年)已800餘年歷史。有房舍30餘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聖泉」而得名。
聖泉寺景區佔地約5460平方米,主要以寺廟為核心,多種景點環繞。山陰之左有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余,名賢洞書聲。寺東聖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泉水甘洌,來此取水游樂者絡繹不絕。
清朝詩人王維翰《題聖泉》贊雲「不經陸羽煎茶過,誰定江南第幾泉」,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聖泉寺獵奇,並作《枯木怪石圖》,有「聖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後語。
C. 北京懷柔聖泉寺
懷柔聖泉寺景區,緊臨懷沙旅遊公路,交通便利。景區山水奇美,幽靜深遠,集眾多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適宜登山健身、休閑觀光,探身仿古、禮佛拜祖的國家2A級旅遊風景區。 聖泉山觀音寺,一方名勝。相傳始建於唐代,復修於明代(有碑文記載),以後歷代都有修葺。寺周圍南松北柏,繁盛蒼翠,為北斗七星點化。寺內聖泉古井,寺前滴水泉,是韋馱菩薩背來。寺小神奇旺,境深靈跡多,歷來受到眾多人們的信仰和供奉,自古以來就是北京地區著名的觀世音道場。 欣逢盛世,寶像重光,山門重啟。2006年4月28日,聖泉山景區正式向社會開放。
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不妨去那裡許願求平安。
D. 誰知道懷柔聖泉寺詳細的歷史和人文記載
聖泉山觀音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但風雲變幻,現在已找不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據民間傳說,唐代著名女將樊梨花鎮守幽州北境。一次與北國交兵,被困九龍山(那時聖泉山還叫九龍山)下,敵強我弱,命懸一線。情急之中,樊梨花合掌急呼,「觀世音菩薩顯靈!觀世音菩薩救我!」觀世音菩薩聞聽呼救,立即點化九龍山的九條伏地青龍,請它們施救,成就殊勝因緣。九條青龍欣然領命,立即興雲布雨,在軍陣上空下起傾盆大雨。交戰雙方被大雨澆得睜不開眼抬不起臂,自顧不暇。亂軍中,樊梨花率親兵蒙頭急奔,突圍而去。事後,樊梨花感念觀世音菩薩救命之恩,遂在九龍山後雲興之處,為觀世音菩薩建寺塑像,以永久供奉。
年深日久,風雨侵凌,唐代建築已不見蹤跡。但觀音寺內正殿前西側及韋馱殿東南角,今天尚可見到兩株古愧殘存的根樁,其直徑達1.5米以上,應是唐代遺存。唐以後遼、金、元時期,聖泉山一帶社會動亂,人口遷徏不定,聖泉山觀音寺的故事多被歷史湮沒了
明代正統年間,京師名僧碧天大和尚雲游至此。瞻禮古剎,瀏覽風光,深悟此地藏風聚氣,遠離塵世,是難得的掩關靜修之所。遂發願重修聖泉山觀音寺。經多年募化,明成化年間,由碧天大和尚的弟子定澄禪師主持,聖泉山觀音寺得以重修.
明代以來,由於朝庭遷都北京,實行移民政策,京北地區人口驟增,人民生活相對穩定,聖泉山前懷沙河南逐漸形成了較大的村落,因村落地處長城慕田峪關所在山溝的溝口,所以村名定為口頭村.
至清代嘉慶年間,觀音寺年久失修,殿宇頹敗。[旅遊聯盟2007-7-28提供:旅遊資源大全,免費旅遊交易平台,旅遊社區,旅遊軟體,www.tourunion.com]經住持僧勸募,口頭村鄉紳大戶共同發起集資,廟宇又得到全面修復。
建國後,時事變遷,寺僧四散,至一九五八年最後一名寺僧圓寂,僧房遂空,但口頭村民一直在盡心保護寺院建築,即使在十年動亂期間,聖泉山進香路上的足跡也沒有斷絕.
二00三年,風雲際會,因緣合和,聖泉山觀音寺修復工程再次啟動。如今殿宇新輝,寶像重光。
E. 懷柔聖泉寺求什麼最靈驗
求子。
聖泉寺全名聖泉山觀音寺,因為是觀音寺所以求子比較靈,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慕田峪長城和紅螺寺景區之間,面積4平方公里。據歷史記載建於唐代,是有著千年歷史、眾多傳說和遺跡的觀音古道場。
景區山水奇美,幽靜深遠,集眾多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是適宜登山健身、休閑觀光,探身仿古、禮佛拜祖的國家2A級旅遊風景區。聖泉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F. 關於旅遊——聖泉寺
聖泉山觀音寺旅遊景區位於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距懷柔城6公里。景區地處紅螺寺、慕田峪長城景區之間,東距紅螺寺3公里,西距慕田峪長城10公里,緊臨懷沙旅遊公路,交通便利。
景區背靠燕山,宏闊壯美,前擁懷沙河,風光秀麗景區佔地5平方公里,區內九龍山,前彌勒頂海拔388米,山勢巍峨,植被茂密。山麓至禪林春曉段, 海拔落差288米,旅遊步道平均坡度25度,適宜登山健身。前峰以北,高嶺百轉,群峰林立,峰嶺之間溝谷棋布。後峰觀音頂海拔393米,山端莊飽滿,意出雲表。觀音頂前,天成一道迂迴峽谷。峽谷中段地勢稍見平闊外,松柏掩映間,有唐代古德始創對泉山觀音古寺。禪林春曉至觀音寺段,平均海拔320米。旅遊步道平均坡度1.3度,沿途峰嶺溝谷間松柏成林,灌木蔥翠。絕塵世喧囂,有百鳥啼鳴。空氣清新,適宜漫步觀景;涼風習習,適宜休閑避署。
核心景觀區聖泉山觀音寺周圍,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尤其人文遺跡中,存在許多無從破解的神異古怪的謎團。自古以來,無數到訪者揣摩猜測,見仁見智,在民間醞釀成眾多神奇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使聖泉山觀音寺名聲遠播。信仰者、獵奇者、訪奇者絡繹而來,各有心得而雲,使聖泉山觀音寺地處深山卻不蕭索,遠離人境卻香火殷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今天,聖泉山觀音寺得殊勝因緣,觀世音菩薩重現金身寶相,山門重啟,聖泉再涌。觀迎各界朋友登聖泉山,游觀音寺,於身於心,必有所得。
聖泉山觀音寺位於聖泉山後峰彌勒頂東側谷內,為規整的兩進四合院。前為山門,規模雖小,但三門並峙,抵近南山。中門內僅一丈甬路,便是一間正殿,谷稱韋馱殿,正供彌勒佛。出韋馱殿後門,是正院,北面三間兩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正供佛祖釋迦牟尼,配供文殊、普賢二位菩薩。正院東西各三間配殿,西廂正供南海觀音,東廂正供如意輪觀音。院落不大,建築雕梁,精雅緊湊。正殿門前左右石碑各一,左為明代成化年功德碑,右為清嘉慶年功德碑。右碑前一古井即韋馱神背井。井口漫砌石板,麿礪光滑,井迷木質轆轤,俱為古物。
聖泉山觀音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但風雲變幻,現在已找不到確切的文字記載。據民間傳說,唐代著名女將樊梨花鎮守幽州北境。一次與北國交兵,被困九龍山(那時聖泉山還叫九龍山)下,敵強我弱,命懸一線。情急之中,樊梨花合掌急呼「觀世音菩薩顯靈!觀世音菩薩救我!」觀世音菩薩聞聽呼救,立即點化九龍山的九條伏地青龍,請它們施救,成就殊勝因緣。九條青龍欣然鄰命,立即興雲布雨,在軍陣上空下起傾盆大雨。交戰雙方被大雨澆得睜不開眼抬不起臂,自顧不暇。亂軍中,樊梨花率閑兵蒙頭急奔,突圍而雲。事後,樊梨花感念觀世音菩薩救命之恩,遂在九龍山後雲興之處,為觀世音菩薩建寺塑像,以為永久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