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人為什麼夏天不串門
擴展閱讀
北京建大是哪個大學 2025-07-09 20:41:46
福州哪裡有刻私章的 2025-07-09 20:31:08

北京人為什麼夏天不串門

發布時間: 2022-10-28 20:06:31

『壹』 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生存問題。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食物獲取困難,需要共同勞動去解決食物問題(比如在狩獵時需要多人配合);其次,生存環境惡劣,需要群居生活來適應惡劣的環境。

人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

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是用天然火,所謂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打雷正好擊中乾燥的木頭,點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晚上輪流看火,他們是用灰來保存火種的。

當時北京人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常有動物出沒,如梅花鹿,野馬等,也有豐美的水草。{科學家主要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來研究當時的環境}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製作各類工具。

『貳』 為什麼感覺絕大多數北京人不願意找外地人

確實有不少北京人不願意找外地人。但是,不能算絕大多數,現在變化了好多。

原因也是能理解的。

首先,北京人找北京人,文化認同感比較強,很多時候,大家的想法一樣,不會出現認識上的分歧。

其次,房子,工作,上學,畢竟很多事情都和戶口有關系的,所以,找個北京人沒有戶口問題,大家生活簡單一點,當然,很多新北京人是有北京戶口,只不過祖籍不是北京而已,這種被北京人的接受程度已經很好了。

再次,外地配偶,可能會擔心以後有來自老家的迎來送往的負擔,畢竟北京人對於親緣關系不是太看重,對於地緣關系很看重,所以北京人的「發小兒」文化非常有趣的,多數是同學,鄰居,從小一起長大的,不是親戚勝似親戚呢,相反,親戚之間反而可能因為地域原因來往的少了一些。

總之,北京人整體來說是非常包容的,特別是真正的老北京人,非常的包容熱情,有生活情趣的,上大學的時候,我總是在假期去各種博物館,有些在二環內的,走著走著,在小胡同里,就有大爺大媽坐在四合院的門口乘涼,喝茶,下棋,問路的時候,特別耐心,還愛聊天,我就曾經和他們在門口喝茶聊天過,大爺還用自行車帶過我去博物館呢。北京人和北京郊區的人是有區別的,新北京人和老北京人是有區別的,沒有鄙視和歧視哈,是大家的文化和習慣真的比一樣,非常不一樣。

只能說你朋友遇到了一個渣。

北京是個寬容的城市,北京人也很寬容。

北京人喜歡找同城人不是看不起外地人,而是結婚後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據我觀察,我周圍的北京大妞有很多找的外地人,鳳凰男,混得還都不錯。夫妻也還算恩愛。但有時真的會有很多煩惱。

1.春節必定出遠門探親。實際上大多數北京人都很宅,不喜歡走動,串門也就幾家。可如果和外地人結婚,春節勢必要回去探親,而且還要挨家挨戶串門。本來就不是很熟絡,還要裝作親熱,這不煩嗎?

2.紅白喜事規矩多。有個朋友婆婆去世了,她作為媳婦必須回去參加喪禮。那陣勢她終身難忘,臉上塗彩,一路跪一路磕頭不知多少次,回來大病一場。在北京就沒有這些,除非是邊遠郊區,不過也沒這么誇張。外地還有更多稀奇的規矩,自己可以查查就不一一說了。

3.親戚借錢。買房借,做生意借,上學借,就好像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發了財,其實大家都是普通人,誰比誰也富裕不了哪去。

4.看病投奔。得了病不在當地醫院非要來北京,還要借宿在你家裡,你出錢出力託人找好大夫,誰遇到都會煩啊。

5.對方父母生活習慣你不適應。很多人結婚有了孩子後老人都回來幫忙帶,平白多了一兩個人在你身邊轉來轉去,像眼前花似的,再加上習慣不同,更甚者是三觀不同,你煩不煩?

……

還有很多事情就不再這里說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希望每個家庭都幸福。

確實是絕大多數北京人不願找外地人,曾經看到過一個北京家長給孩子相親,條件之一:必須是老北京人,即北京土著,新北京人都不行。歧不歧視不說,主要是以後麻煩事太多,列舉幾項:

1、戶口不好解決。在北京,上學、住房、醫療等都需要戶口,沒有戶口,很多事情無法解決,若有戶口,可以買廉租房;孩子上學上公立,質量又好又便宜;醫療有報銷,一個北京戶口帶來的隱性福利達幾百萬。若要等積分落戶,需要慢長的時間,以前孩子上戶口,是隨女方戶口落地的,若女方是外地人,就上不了北京戶口,現在改了,可以隨意落雙方所在地,北京人可不願找這個麻煩。

2、外地親戚多,來北京喜歡住家裡。若對方是外地人,七大姑八大姨無論是到北京玩,還是看病等,都要住家裡,到外面開酒店,還不高興,說沒有人情味。要招待還要陪遊玩,費錢費精力還不討好。其次小舅子小姨子若在北京上學,放假了,不著急回家,先在你家住幾天。

曾看到過一個北京人吐槽,他老婆娘家親戚愛到北京玩,一來就住他們家,關鍵是他們都要去天安門看升國旗(外地人能親自看到升國旗覺得無比自豪),看升旗可是要大半夜就起床開車送他們過去的,他說一年去了幾十次看升旗,不管吧,說你不熱情,管吧,精力有限,折騰不起,費力還不討好。

3、探親問題。外地的過年總得回老家吧,你不能不跟著回吧,春節期間,那個擁擠程度,想必大家都知道,總共7天假,來來回迴路上就佔了幾天,若當地風俗多,天天走家串戶拜年,來回奔波,身心疲憊。

4、以後看孩子問題。若有小孩,本地父母看護、接送,就少操很多心,把孩子放父母家,父母甚至把飯都做好了,根本不用操心。若把外地父母接過來看小孩,得在自己家住,生活習慣可能不同,長期生活在一起會出現矛盾,小學一直到4年級一般都要接送的,還有,外地老人會開車嗎?若會,得再買一個接孩子的車?若不會,這孩子都沒法接送了,麻煩太多。所以,北京人不願這么麻煩。

那要看找什麼樣的外地人了,找個官二代(正廳以上)或富二代(家財上億),你看找不找。

投資要考慮投到合適的地方,婚姻同樣考慮資源配製,但有些資源是靠自己創造,有些資源是要生對地方。沒什麼解釋不了,沒有虛妄心,也不會羨慕那些面子工程,不管在哪裡,活好自己最重要。

很正常啊,人之常情而已,全國各地都有人來北京北漂,你見過多少北京人去外地漂泊[機智]北漂找個北京人,可以回老家吹牛逼。北京人找個外地人呢,在親戚圈裡都是反面教材[黑線]

你一個朋友的經歷就下定一個結論,何況這玩意兒根北京不北京有啥關系,任何一個城市的絕大數都找當地的多(學你)

別說不願意找外地的了,遠郊區的都不願意找。遠郊區也是河北轉過來的,即使是郊區城裡的,也是老家都是農村人多,朴實善良是優點,但接觸久了不輕易間發現格格不入的矛盾出現了,鑒於明白後的好多道理,一代代的北京人寧肯不找,也不要麻煩,活著幾十年很快,不願意的事別勉強自己。沒有目的的相聚太少了。

應該沒有明確不找外地人吧?只是本地的優先考慮,外地的也不拒絕,不優先而已。

『叄』 北京的傳統風俗

北京風俗

舊京春節紀事 老春節有哪些老過法,已是人言人殊。有的是傳說,有的是聽說,特別是對於本世紀初的一些獨特風俗趣味的老過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顯得多少有些遙遠和神秘。為此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對其親歷者進行了「采訪」,並編輯整理出這樣一篇故事,以助節日閑聊之談資,抬杠之依據。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錢店銀號兌換壓歲金銀——小梅花海棠元寶。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凈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凈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熟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葯,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葯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術、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齣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撥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腌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嘩,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 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熏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著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游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春節拜年與忌門 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甭問,這是北京人、這是春節了。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民國後至現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 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福」字為何倒著貼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了。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新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 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 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卑膝地說 :「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 便重賞了管家和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元宵佳節話「元宵」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春節拜年說賀卡 一近年關,北京人最忙的事兒就是拜年。 節日前,人們就要在心裡核計該前去拜訪的主兒,看哪些是非拜不可的, 屆時只好撂下手裡的活兒,拜年去吧,年年如此,已是輕車熟路,台詞無非 是什麼「賀喜發財」、「謝謝關照」一類的套話。 於是,北京城裡公共汽車、 地鐵人滿為患,騎車者滿城轉悠。大家都奔著一個目標:拜年。被拜者呢?有 的正忙著或者有急事要出門,得!拜年的來了,讓座、沏茶、敬煙、侃大山, 一切都按程序來。一批走啦,又來一撥兒,一天的功夫就擱菜了,什麼事也 甭想干。 從1991年起,郵電部開始發行「中國郵政賀卡(有獎)明信片」, 價格便宜,包括郵資財幾毛錢,中獎率幾乎占發行總數的四分之一,中獎金 額高達一萬元。精美的有獎卡簡單又便宜,既能表達情誼,又能給朋友送去 一份幸運。瞧那祝詞:「祝你過個夠味、夠勁的新年」、「寄上一束鮮花, 寄去我的思念……乾脆寄上我自己才能表達一切」等等。腦了一轉,齊啦! 於是大夥忙不迭地跑郵局,尋地址,幾十張賀卡寄出後,心裡頓時了卻了一檔子事。 賀卡拜年,美好的情意、真誠的祝福都包融在裡面陽,這樣簡單而又實用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賀年片最早源於我國宋代,當時民間拜年時,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貼 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 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 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 。 清代,賀年片改用大紅硬紙製作,增加了喜慶氣氛。但世界上首創郵政明信片的國家卻是奧地利。 1869年奧地利人就推出了這種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 1879年,清政府第一次發明了明信片,但應者寥寥。 明信片在中國真真熱起來是在1988年,那些由繪畫、民間工藝、名勝古跡、花鳥 蟲魚、珍貴文物等絢麗圖案組成的明信片,頓時成了親朋好友生日祝福或節日祝賀的一種最新形式。 三言兩語就可寄贈感情的方式,適應了現代社會快 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發行有獎賀卡以來,賀卡熱遍了中國,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溫馨與歡樂,在北京成為人們主要的賀年方式。 胡同叫賣聲 北京胡同里的叫賣聲含混、悠長、拐彎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種被牧歌化了的,帶有濃郁農業文明色彩的抒情的聲音。叫賣者好像不是在從事商業行為,而是在進行民歌演唱。他們似乎不關注人們是否來買賣,只是喜歡在街頭游盪。從那種看似散淡而詩化的音調中,透露出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面對商業文明的遮掩和羞澀態度。 唱歌式的叫賣聲已經越來越孱弱了。在商業文明的沖擊下,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叫賣聲。他們站在自由市場的兩旁,扯起了大嗓門,對著行人的耳朵,聲嘶力竭地大叫,一副不買就不饒你的架勢。這種叫賣聲中隱藏著一種窮怕了而急於致富的焦慮,一種恨不得掏你口袋的「急色相」。一旦你不買,他們便絕望、焦慮、著急、怨恨、生氣,進而惡言相對。我們從這些「嗓音」中可以感覺到一種語言暴力的傾向,像「文革」時期的人在街上喊口號一樣。對此,環境保護部門並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這種叫賣的聲音更多地集中在剛剛開竅的城鎮。 成熟的商品社會的叫賣聲應該是准確、直接、平靜的。街頭上的一些專賣店(比如「寶獅龍」、「佐丹奴」、「班尼路」等)也有叫賣的聲音。那些年輕的小夥子、姑娘們,用一種敘述的語調向你訴說著商品的好處,並竭力勸說人們來買他們的商品。但你不買也沒有關系,這並不會影響他們繼續叫賣的決心。盡管他們那種敘事語調也難免有些誇大其辭,但與上面說的兩種相比,還是顯得客觀一些。更重要的是,他們既不強加於人,也不迴避什麼,從而顯得更加真實。 有時候,他們也會大喊大叫起來,尤其是在辛苦了一天而快要下班之前。但那種叫喊聲不是對著顧客們,而是對著他們自己,目的在於鼓動士氣。比如,喇叭里會傳出播音小姐的叫聲「大家好!」售貨員們齊聲回答:「小、姐、好———」「大家辛苦了!」「小、姐、辛、苦———」「已經賣了398件了,落班前要賣到400件,大家有沒有信心?」眾人齊聲回答:「有———」。 在他們那種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的叫賣聲中,透露出一種務實、敬業的精神,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商品拜物教」的精神。按照傳統觀念,崇拜商品就是有銅臭味,就是庸俗,為「君子」所不齒。但庸俗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在世世代代的企盼中發現,神聖的東西離我們是那麼遙遠,與老百姓的生活毫不相干。問題在於,比起崇拜一位貌似神聖的壞人而言,崇拜商品沒有什麼危險。在忠實於市場交換規律的前提下,讓商品的叫賣聲四處響起來,讓那種虛假的、羞澀的抒情式叫賣,還有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嗓音式叫賣絕跡。 重陽登高吃花糕 九月,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登高眺遠,使人心曠神怡,於是登高也就成為一項很好的健身活動。 但舊時登高卻是為「避邪」,此說始於東漢,梁 人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說:當時有名費長房者,頗擅仙術,能知人間禍福 。一日,他對其徒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難,但如能給每人做一紅布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後去登高,並在山間飲菊花酒,即可倖免於難。桓景照辦,果真九日晚間,全家從山上回來後,見家中雞、犬、牛、 羊俱已暴死。 事後,費長房告知,此乃家畜代為受禍。這種神奇故事經過傳播,便形成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舊時,北京人登高飲酒的風俗很盛。南城可到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 北城可到薊門煙樹,遠一點可到西山八剎。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登高兼 有秋遊之意。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 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 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花糕是招待女兒歸寧的食品,也是節日互相饋贈的禮物。 如今,北京人登高習慣更盛,景山、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八大處還舉辦重九登高節,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而且北京人登高也不僅僅限於重九節,每天清晨,在崎嶇的山道上,常常可以見到登高的人群。 秋涼話蟋蟀 秋風起,草蟲鳴,又是孩子們翻盆倒磚捕捉蟋蟀的時候了。 蟋蟀也叫促織,北京俗稱「蛐蛐兒」,中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尚促織之戲。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促織」一文寫盡了黎民向朝廷貢蟋蟀的悲慘故事。蘇杭一帶人好鬥蟋蟀,京華也極盛行。明朝祟禎年間《帝京景物略》一書就寫永定門外胡家村出產蟋蟀,對蟋蟀的品種、名稱、飼養方法、搏鬥情景記載極詳。明朝已有《促織經》的書籍。 筆者有幾個養蟋蟀的朋友,曾見他們斗過蟋蟀,奢侈之風,令人吃驚。 北京宣武門外校場六條有兩家蛐蛐店,山東兗州有專人來此出售蟋蟀,養蟋蟀者也來這兒選購,佳者每隻可賣銀洋數元。飼養蟋蟀需用好罐,北京講究用「趙子玉」制的罐,養蟋蟀前先用普洱茶澆罐,以免罐底「燒傷」蟋蟀爪牙。 蟋蟀的食料是用米飯和研碎了的青豆合製成糊狀食物,一天一換。霜降以後,蟋蟀要曬太陽,中午捧出盆來曬一陣,用簾子遮著,曬時每盆都要把水和食物取出,以免熱氣蒸發,薰壞蟋蟀;過午後,再逐盆放進食物和水,捧回屋內。 冬天則把盆放在錫壺內,一壺放四罐,外邊再用棉被裹著取暖,這樣可以將蟋蟀養到冬季。鬥蟋蟀時盛況空前,僕人們挑著蟋蟀盆奔赴現場。事前做局者用天平稱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決斗。雙方主人押上賭注,數字寫在水牌上,旁人也可押碼。蟋蟀到了盆中,主人就用「探子」誘其相鬥。如一方斗敗要跑,用「探子」引回再斗,三個回合後都跑,就算輸了。於是做局者收集雙方賭注,扣掉百分之十的抽頭,再付給贏方。 北京鬥蟋蟀時人們可以圍觀,但旁觀者必須保持安靜,怕驚動了蟋蟀,跳出盆外,這叫「驚盆」,「驚盆」後的蟋蟀放回盆內,一般就喪失鬥志,不能鬥了。 天津鬥蟋蟀時不許圍觀,只許雙方主人和「監盆」者(即做局者)圍觀。斗贏了的蟋蟀,振翅長鳴,主人在盆蓋後面貼紙上記上它的戰績。這類蟋蟀如死後,主人無限傷心,用白銀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殮安葬,並謚以「常勝將軍」、「開國大元帥」等稱號。 過去北京為養蟋蟀鬥蟋蟀傾家盪產者有之,投河懸梁自盡者有之,荒廢學業者更不計其數。因此,養蟋蟀只宜逢場作戲,切不可玩物喪志。 北京人市 北京販賣人口的市場興起於元代,元大都建立後,曾經販賣擄掠來的漢人。 《析津志》記載:「安富坊在順承門羊角市……人市在羊角市,至今樓子尚存。」 這個人市在現今西安門大街、拐棒胡同一帶。因為當時人們強烈反對販賣人口的做法,元朝政府才下令廢除人市,但是販賣人口的樓子一直保留到明朝。 清初,又出現了人市。史學家談遷從浙江來到北京,住在南城。他在考察社會情況時發現了這個人市,就在《北游錄》一書中寫道:「順承門內大街騾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婦女欲售者叢焉。牙人或引至其家遞閱。」 這個人市在現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牛街一帶。 王士□在《香祖筆記》中也寫了順治初京師賣水人趙遜於人市買婦人為妻的故事。起初買來了女人,去其頭帕,發現是個老嫗,趙遜以母事之。老嫗很感動,就取出縫在衣服中的藏珠讓趙遜在人市另買個青年女子為妻,買來一看,正是老嫗的女兒。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清初漢人被買賣的情況。 對於出賣勞動力的舊北京的另一種「人市」,也有個專門名稱,叫窮漢市。 元朝的窮漢市在城門附近。《析津志》記載:「窮漢市一在鍾樓後,為最。一在文明門外市橋;一在順承門南街邊;一在麗正門西;一在順承門里草塔兒。」 明、清兩代的窮漢市即今前門外鋪陳市。一些破產農民及無業遊民每天為當短工聚集在這里,等待招雇。這種出賣閑散勞動力的集市一直到解放初期還存在,前門外、崇文門外的橋頭常可見到一些手持工具(瓦刀、鋸、斧等)的人在聽候僱主叫喚。這些人也被叫做「聽叫兒」。 清明節後話玉蘭 清明一過,北京人便開始春遊活動。賞玉蘭即是一項。玉蘭花那潔白厚實的花瓣,芬芳撲鼻的香味確實是誘人的。 因為玉蘭是南方植物,明清時代隨著園林建築的興起,它也被移植到北京來,而且多在西山一帶。人們熟知的是頤和園的兩棵玉蘭。每年清明一過,人們便開始成群結伴到樂壽堂去,那時沒有公共汽車,有坐轎的,騎驢的,更多的人在西直門溜溜地向西□邐走去。 兩棵玉蘭兩種顏色,白玉蘭沒有開謝,紫玉蘭就向人們展開它那淺紫色的小碗了。人們圍著兩棵玉蘭,仰首觀賞,不忍走開。其實北京更有名的是大覺寺的玉蘭。 大覺寺建於遼咸雍四年(1068年),起初叫清水院,明宣宗時重修後改名大覺寺。那裡流水潺潺,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大覺寺有兩棵玉蘭,南邊四宜堂的那棵傳說是明朝遺物,直徑尺余,並不高大,姿態動人,花朵似乎也瓣大香重。難怪年年清明前後人們絡繹不絕地去賞花。出四宜堂,進北小院,還有一棵玉蘭,那是清代種植的了。花開得較明玉蘭要茂盛,但風姿稍遜。大覺寺還有千年銀杏、遼代古碑,完全是值得一游的。 記得40年前玉蘭花開時節,曾和友人去過一趟大覺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友人趙光華是園林專家,他告訴筆者北京最古老的玉蘭就在大覺寺附近的城子山中,那裡有小園林,不知是明代哪位貴族留下的,群山中隱約可見亭台樓閣,院內竟有兩棵玉蘭,用鐵柵欄圍繞著,比大覺寺的玉蘭粗,長勢良好,因為地處窮山僻壤,鮮為人知,所以沒有人去打擾它,樹長得反而更好。其實,故宮也有兩棵玉蘭,深鎖院內,平時不開放,因此很少有人知道。 賞玉蘭要掌握氣候,去早了花尚含苞未放,去遲了又凋謝闌珊。加以北國風狂,好端端的花,有時一夜風起,第二天就碎玉滿地。所以要選好時機觀賞玉蘭是不容易的。近幾年來長安街北側已種植一行玉蘭,開得很茂盛。今後北京人賞花不用跋涉郊外,也不要擔心氣候的變化,沿著紅牆踟躅,就可以賞花了。 走 會 走會 一種傳統的中國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1949年前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進香期間也常舉行,因此在北京亦稱香會,1949年後改稱花會。 北京的走會大約始於明代,盛於清代。每逢年節或遇喜慶大典以及山壇廟會,它便成為最有組織、最為熱烈的街頭歌舞表演。 參加走會的人員有:演員(角色),專司表演各種技藝;會中管理人員及一切事務之人,這些人按司職不同分為錢糧把兒、大車把兒、忠和把兒和神堂把兒,每把兒有主事一人,稱把兒頭。錢糧把兒負責挑擔箱籠,每會有箱籠四挑,每挑一對,箱籠飾以金漆,主要盛放走會用的行頭及其它物件;上插四面三角會旗,綉有會稱,一般會旗為藍色,稱藍旗藍幌;曾在宮內當過皇差受御覽者,用黃旗黃幌。大車把兒備大車數輛,會畢供演員乘坐;杠子會也多在大車上表演。忠和把兒系會中的變相廚,專門負責製作或攜帶會中應用食品等事宜。神堂把兒專司祭神儀式、演禮及神前應用物品的准備工作。 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杠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開路會 走在大會最前面,以舞鐵叉開路。叉上有鈴檔片,一舞即響。演練者面畫古人臉譜,身著青緞靠,系絲絛,腰圍虎皮戰裙,腳穿青色緞靴。演練中除邊行進邊拋叉接叉外,還有「十字披紅」、「橫腰玉帶」和「旱地拔蔥」等技藝。開路會是每次走會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走會形式,幾乎每會必有。北京地區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燒的地秧歌,故又俗稱蹦子;此外還有一種打花鼓和邊唱邊打小銅錢者曰花鈸,但不多見。秧歌的角色有漁翁(手持魚竿身背魚簍)、樵夫(亦稱柴翁,肩扛扁擔)、陀頭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籃,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鑼(俊扮女子,打小手鑼)、丑鑼(丑扮女子,打小手鑼)、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漁婆及賣膏葯者(抹白鼻樑,手持膏葯旗或拿串鈴),共12人,若全部出場演練,稱全活。演練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調,最後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鑼伴奏;秧歌調每首4句,每句7字,內容多取自水滸、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龍擺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鑼鼓。 五虎棍 取材於宋太祖趙匡胤與董家五虎打鬥的故事。演練者勾花臉,著戲衣,手持齊眉棍和三節棍,

『肆』 為什麼北京的男人在大年初一晚串門,女人卻留在家裡招待客人

我是湖南的,我們那是大年初一白天串門拜年,也是男人一起去,女人在家招待客人,都去了串門拜年了,家裡都沒人在,怎麼拜年啊?我是農村的。

『伍』 200分丶 北京人的性格與脾氣

看看易中天的一本書吧
1. 北京人的性格

你如果沒有苦練過"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或者"紅鳳凰粉鳳凰粉紅鳳凰飛"之類的繞口令,最好少在北京人面前逞口舌之能。因為北京人不管體格強弱、打鬥功夫高低,嘴皮子普遍利索是舉國公認的。

北京人說話,凡事不離一個"理"字。北京人說話:"理就是用來講的,就是用來論的,要不怎麼有講理、理論這樣的詞兒呢?"所以你要是跟北京人吵架,就得小心提防了,他們可以連著跟你吵幾個小時,而且用詞都不帶重樣的。

北京人的特徵是幽默、不拘小節、能侃善吹、痴迷做官、講究尊卑貴賤,開口就是宏觀思維,言談舉止透著首都人的優越感。老北京人過去講究光著膀子,搖著芭蕉扇,在四合院里到處串門,扎堆吹牛,而今的北京人,則改為哥幾個殺到什剎海、三里屯酒吧里一泡,小酒一點,小舌一卷,一口京片子,侃遍古今。

北京人能言善侃,是任何外地人都望塵莫及的。能侃在北京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資本。"侃"是北京人特有的休閑方式。大多數北京人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侃爺、京片子。但是,他們注重的不是"侃什麼",也不是"怎樣侃","怎樣侃得漂亮",只是為侃而侃,既不要形式,也大多沒有什麼目的,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什麼都可以拿來侃。可以眉飛色舞,可以氣壯山河,可以暈頭轉向,可以找不著北,美其名曰"神侃"。

有人風趣地說,北京周圍的山為什麼這么低,就是讓北京人"侃"(砍)的。北京城大街小巷裡的大小酒店,華燈初上,家家爆滿,主要原因不是北京人愛吃,而是北京人愛扎堆"侃"。北京人侃的話題極為廣泛,吃喝玩樂、衣食住行、花鳥蟲魚、奇聞軼事、政經文體、東西南北,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北京人性格豪放、豁達、坦盪,常從大處著眼,不計較小事。在北京人的價值體系中,義氣、勇敢、大度備受推崇,而精明、乖巧、圓滑、怯懦、算計為北京人所不齒。在生活上講究順其自然,返璞歸真,不刻意雕琢,簡單粗放,講義氣而不重規則。

北京男人的優點是健談、能侃、幽默、煽情,一不小心就成了侃爺。北京男人都是一副"大爺"派頭--"我丫就大爺"。在北京玩兒就要玩出個色彩,混就要混出個名堂,走出去是個"爺們兒",倒下去是條"漢子",一張嘴就是"侃爺",一閉嘴就是"哥們兒"。王朔一句"我是流氓我怕誰",曾風靡大江南北。

北京男人魁梧、健康、粗獷與傲慢,雖不如東北男人豪爽、誠懇,而比精明能算的上海男人在口碑上卻略勝一籌。北京男人文化素質高,喜歡就自己的所見所聞來一番高談闊論或指點江山,並且語出驚人、妙語連珠,侃得栩栩如生,侃得神采飛揚,侃得別人一愣一愣的。北京男人也很追求時尚,他們買東西總愛選擇款式、外觀最為流行的,他們通常比其他城市的男人先購買新式產品,喜歡嘗試新上市的品牌,他們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在新潮事物上。

北京男人玩起來不要命,先是玩檯球,後來玩保齡搓麻將,自助旅遊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就嶄露頭角,現時流行的是冒險攀援、冒死蹦極、速降漂流卡丁車,說雅一點這是現代社會舒緩緊張釋放減壓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實這是北京男人骨子裡的東西:南方人說是"酷",北京人說"玩命"。

北京男人自以為"天子腳下,高人一等",做生意的是"倒爺",能吹牛的是"侃爺",赤露著上身的叫"膀爺",連蹬三輪車的也叫"板爺"。在"京爺"文化的籠罩下,帶來的壞習慣就是:說得多,做得少,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愛面子,擺架子,只願被服務,不願服務人。你若是在街頭巷尾看見一個小夥子正在修鞋,擦油煙機,他準是外地人,不大可能是北京本地人,因為北京人大多比較愛面子,即使沒有工作,呆在家裡吃閑飯,也不願干這種事。

一般來講,北京女人並不漂亮,但北京女人的氣質卻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她們自有一種比漂亮更清麗的味道;北京女人並不前衛,卻自有一種比前衛更耐品位的內容,不管她們穿戴貴賤,總能讓人覺得與眾不同,品味高雅。在相貌上,她們的自知之明也會令你驚訝,她會主動說,你千萬別說我漂亮,我自己長什麼樣兒心裡跟明鏡兒似的,但我的韻味是獨有的,美貌與青春同行,內涵伴隨一生,美麗絕對是靠心靈。因此,北京女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美麗著北京的色彩。

北京女人生性比較傲,這是其他地方的男女一致憤憤不平的地方。然而,北京女人的這種傲卻並不是高傲,而是骨子裡所帶的傲氣。她可以獨自身無分文卻依然昂首挺胸地逛SOGO;可以和男人拼酒誓不服輸,然後自己到外面哇哇吐掉……這種傲骨是娘胎里帶的,因此練就了北京女人爽朗、率真、敢愛敢恨的性格。
北京女人的愛情宣言:是愛就要真,兩情相悅做什麼都可以賞心悅目。她們愛恨分明,愛起來激烈火熱,燒熱你,燙滾你,激動死你;恨起來則天寒地凍,一甩手將你推入冰窖。北京女人肯為感情痛哭,在感情的世界裡,她們不習慣曖昧委婉,不喜歡綿綿陰雨,她們要麼是狂風,要麼是驟雨。北京女人的脾氣爽,爽起來像秋風,痛痛快快絕不拖泥帶水。朋友們常說:就愛聽北京女人說話,字正腔圓,乾脆利索,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北京女人怒起來像夏天的冰雹,一頓狂瀉,毀壞性大。

北京女人的心綿得像沙子,又硬得像那古長城的城牆;北京女人的心寬得像長安街,又深得像不見底的海;北京女人的心明得像天上的月亮,清楚得像那小蔥拌豆腐……北京女人的心,就是所有女人心思的一個集合。這不是多吃多佔,而是告訴你,北京女人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猜不明白。

2 . 北京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北京人的性格,是北京這個特殊文化土壤孕育的產物。北京的城市性格,也是建立在古都文化、華北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積淀上,在官學兩極的強大磁場中定型的。北京人重視宏觀思維,與上海和南方的理論研究注重實用、微觀、可行性、可操作性相比,北京人特別熱衷於整體、宏觀、戰略方面的研究。上海作家寫作,往往以小見大,從凡人小事、日常生活中透析社會人生,大致是一種平視角度。而北京作家多以俯瞰人生的姿態,居高臨下,對芸芸眾生嬉笑怒罵,追求超越現實的人生價值。

北京人具有某種貴族精神,身上兼有貴氣和霸氣,這無疑是皇城文化、上層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對應物,它也可以說是北京城的靈魂。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集政治、軍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體育、信息等各種中心於一身的全能型城市。這里有中國最大的黨政軍機關,最大的金融商業機構,最大的科研單位,最大的高等院校,最大的信息網路,最大的體育場、出版社、報社、電台、電視台和最大的國際機場。世界各國的大使館都在這里,世界各國的精英人物和重要信息業都在這里出出進進。別的地方有的,北京都有;別的地方沒有的,北京也有。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濃厚的政治氛圍使北京人對於政治情有獨鍾。對於大多數北京人來說,崇尚政治是沒有職業之分的,即使是街頭小販,甚至也會當街大談特侃政治。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鹽,沒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會變得寡然無味。但正所謂:政治是鹽,幽默是味精。北京人的幽默也是首屈一指的,如有人諷刺禿頂者一縷頭發覆蓋頭頂為"地方支援中央";長發滑落下來為"中央下放地方"。

北京人"牛",有權的人"牛",沒權的人也"牛",有錢的人"牛",沒錢的人也"牛",這種"牛氣"與生俱來,根深蒂固。出門就能看見天安門,能不"牛"嗎?早上送孩子上學、晚上下班買菜都是從國家部委大門經過,能不"牛"嗎?所住小區組織的文藝匯演可以一個電話叫來幾個當紅的明星大腕,能不"牛"嗎?國際馬拉松比賽就從胡同口經過,人家還懶得去看,能不"牛"嗎?

在北京,只要是國際國內出了點什麼有影響的事,那就好看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幾乎全都是專家學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舍我其誰。從沙塵暴到滅蟑螂,從普京連任到工人下崗,從薩達姆被捉到台海局勢緊張,從鞏俐的"紅高粱"到張柏芝的影視軼聞,眉飛色舞,唾沫四濺,整個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北京人的"牛"由此可見一斑。

北京從來就是一個敢於獨立思考同時也敢於發表見解的城市。唯其如此,它才會成為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一直有著一種高貴之氣、幽默之氣,而貴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致,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積累與熏陶。北京人有著身處"首善之區"的世俗優勢,所以北京人大大咧咧的氣質,的確來自於心靈深處的底氣。棋盤式的城市格局宏偉整齊,城市建設頗有氣派,是北方內陸型城市的代表。正因如此,北京才成為中國最大氣的城市。明白這一點,也就大致能弄清北京人"大氣"的來歷了。

3 . 如何與北京人相處

北京人重禮數,善待人,頗有尊賢禮讓之風。但現在這種古風似乎正日趨式微,如今的北京人給外地人的印象是,身居京畿之地,見多識廣,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風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臨下,又以玩世的心態體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縱橫捭闔,尤其在"外地人"的面前,總覺得自己是"中央的人",盛氣凌人;玩世,故有油嘴滑舌之嫌,善打哈哈,於是侃爺輩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惡名。

北京人交朋友多半看感覺,見面就熟,如果對脾氣,不管你是什麼人,一兩杯酒下肚,就是哥們兒,一旦熟了,遇事托他們一般不會打回票。

由於政治情結的心理纏繞,北京人個個都儼然是政治家,朋友聚會就像是政治家沙龍。北京人侃起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就像高山流水,氣勢磅礴。因此,有順口溜說,"北京人侃主義,廣東人談生意";"北京街頭多口號,廣東街頭多廣告"。北京人到處都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聞,胸中存的是獨到的政治見解。甚至有人曾戲言:在北京街頭,隨便挑幾個人,其政治水平都夠得上外地縣長的水平。

因此,與北京人交朋友,得多讓他侃點政治,因為每個北京人對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觀點和見解,或許你還能從中悟出點什麼來呢。北京人愛侃又善侃,侃起來滔滔不絕。此時的你一定得沉住氣,即使你覺得很無聊,臉上卻不能顯露出來。須知,滿足北京人侃的慾望,就是打開友誼大門的鑰匙。
北京人的人際關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們世世代代都遵循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禮之用,和為貴"和"中庸之道"的准則,以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最終達至社會和諧。在以前的四合院中,相互沒有血親關系的幾個家庭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彼此之間相互關照,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形成一種非常友好和睦的人際關系。這種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產生感情,而且這種感情會世代相傳,形成一種穩固的文化心理。雖然現在高樓大廈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這種人情文化卻一直延續下來,並不斷增添新內容。在現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維護著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謙讓,不分你我。

北京人很重友情,把人際關系看得很重,不論是他們與你交往,還是你與他們交往,都很有人情味。他們認為友情相互滲透、彼此交流是維系良好生意關系的最佳方式。例如,在吃飯問題上,幾個人一起去飯店吃飯,大家總會爭著付錢,常常出現相互之間各不相讓、都要交錢的情況。如果一起出門,也總是爭著包攬大家吃的用的。在他們看來,如果彼此之間利益劃分得太清楚,尤其是斤斤計較,那就是小氣和自私,更重要的是,會因為計較個人利益而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

北京人有著待人坦誠不欺、鄙薄奸詐不實的作風,有一種君子的風度。他們和朋友交往,寧肯自己吃虧,也不願損害對方,有一種"患難之交"難逢的意識。他們恪守一條格言:"騙朋友僅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身。"因此,他們為人古道熱腸,樂於助人,處處替別人著想,無微不至地關心朋友,並且常常不圖回報。

北京人直爽豪放、熱情好客在全國是比較突出的。但是,他們不願片面接受別人的恩惠,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也非常注重"禮尚往來"的交往方式。因為知恩不報非君子,忘恩負義的人一向為北京人所不齒。因此,在與北京人打交道時,一定要注重與他們的人情交往,凡事都要講求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