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北京、南京、東京、西京都是現代的哪個城市
漢代:東京洛陽,西京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
西晉:江南人稱洛陽為北京;
東晉:南朝人稱洛陽為中京;
南朝宋稱丹徒(實指京口,今鎮江市)為北京;
北魏遷都洛陽後稱故都平城為北京。
在東漢時期,漢朝的國都遷到了洛陽,但由於東漢是承接於西漢王朝,但劉秀的根基在洛陽,因此,雖然他自稱是西漢景帝的後裔,但出於國家管理和自己根基考慮,並沒有遷都於長安。
但長安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地位,名義上也相當於一個都城,但毫無疑問,在東漢,洛陽是毫無異議的京城。
這也成了後世一直以來實行的兩都制打下基礎。甚至,會有三都,甚至五都的出現,這就出現了東京、西京、南京、北京這樣的說法。
兩都制,或者叫陪都制如果按照現在習慣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政治文化中心,一個是經濟貿易中心。
開封最早叫啟封,為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改名開封。唐朝末年,朱溫割據汴州稱霸,建立梁朝後,把開封升為東都汴梁府。還是那個認小乾爹的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東都升格為東京。
Ⅱ 明朝時為何有兩個都城 一個南京 一個北京
明朝初年南京是都城,後朱棣得到政權為了鞏固北方的統治遷都到北京。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 ,徹底結束蒙古在全國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朱棣即位後,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遷都。
(2)古時候南京和北京哪個是首都擴展閱讀:
明朝的由盛轉衰: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後王振大肆攬權。
元老重臣「三楊」死後, 王振更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英宗對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經常寇邊。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慫使英宗集結五十萬軍隊御駕親征。大軍離京師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
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 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兵部侍郎於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隨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
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 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Ⅲ 中國古代北京、南京、東京、西京都是現代的哪個城市呢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而延綿不絕的歷史。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許多朝代興起、衰落,直至覆滅,而許許多多的城市也就因此被賦予過首都的職責。為了表示都城的地位,許多首都城市都曾被命名為“京”,如周朝首都鎬京、遼國都城上京等等。
金朝時,北宋的東京汴梁成為了金的南京。明朝初創,朱元璋以位於今南京市的應天府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不久又撤銷。朱棣即位後,便將自己的封地北京作為京城,而南京則成為了留都。
總體來說,古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北京就是今北京市,南京也是今南京市,東京則是洛陽市或開封市,西京是今西安市。除了筆者講到的幾個朝代和時期,還有許多王朝也曾經有過自己的“京”,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Ⅳ 明朝的首都到底是南京還是北京
這個是分時期的,明朝朱元璋時期是定都是南京,後面被朱棣遷都北 京了。
Ⅳ 明朝的都成到底是南京還是北京
是北京,明朝只有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建都南京,第二個皇帝明成祖就遷都北京了,一直到明朝滅亡。此間,南京是「陪都」。
Ⅵ 中國古代北京、南京、東京、西京是現在的哪裡
中國古代北京南京東京西京是現在的哪裡,它們的講解如下。許多人認為它們就是單純的指的城市,但是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不是指哪一個城市,在不同的朝代的時候也是指的不同的城市。中國古代清除了清朝普遍的人都實行多京制,一個政權是可以有很多都城的都城,就稱為京的,有兩個的,多的有四五個。唐末的時候以遼陽回北京開封,它的南部又是都城,所以把開封也叫做南京,元末的時候,南京也叫做京師,後來也遷到北京,保留了它的名稱,也叫做南京,明清滅亡後廢除了南京,等民族民國去除了俘虜,恢復了我們的中華,又恢復了南京的稱號,所以南京才是南京城的稱呼。東京他的名字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它也不是確定的,最早的東京在周朝,在西安叫做東京,現在的西安以洛陽為東京,是指西安長安,西安除了武則天之外,以洛陽為東京,西京也是不確定的,今天的西安遷到洛陽之後,以西安為西京的漢朝和州市差不多,他的長安滅亡之後,洛陽為都城,以長安為西京,這樣其實是兩個階段。
Ⅶ 中國各個朝代的首都分別是哪些城市,求羅列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2)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3)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4)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5)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6)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7)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8)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9)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7)古時候南京和北京哪個是首都擴展閱讀:
古代首都圈的政區設置特點:
一是實行行政區劃層面的特殊制度。
包括兩個方面,即首都圈的行政區劃通名與其他地方不同,職官制度也不一樣。古人認為:「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自治。」多個朝代在政區通名層面對首都圈進行特別命名。
秦朝在全國施行郡縣制,兩漢為郡國制。秦朝將首都咸陽附近的地區稱之為內史,西漢改置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官制也不一樣。唐代全國實行的是州縣制或郡縣制。唐玄宗登基後,改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
Ⅷ 明朝的首都叫南京 當時叫什麼
明朝的首都開始是南京,後來改為北京。明朝首都朱元璋時期是現在的南極(應天府),後明成祖朱棣北上遷都,改國都為北京(順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明成登記後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
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部分宮殿被李自成放火燒毀,清初又重新修復)。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
1368年,朱元璋南京登基。金陵自古為虎踞龍蟠之地,有王者之氣。以至於秦始皇都要把金陵的龍脈挖斷,這才有了今日一條穿城而過的名河——秦淮河。
朱元璋的政權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盡管元人退回了關外,但要挾無時不在,派遣由朱棣去北京主政,稱燕王。
後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為防變亂(朱棣根據地在北京),於是遷都北京,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
朱棣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長時間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臨殘缺的北京皇宮,有還都南京的慾望了。
但仁宗未滿一年就駕崩了,仁宗的遺詔中表明他期望還都的志願,但繼位的明宣宗仍是暫緩了還都的方案。等到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繼位後,正式斷定北京為明朝京師。
兩京城即一國兩都制度。「兩京制」影響了中國多個朝代都城的興建,史上的短命王朝里擁有「兩京」的更多,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北齊、北周都是兩個都城。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由於南京不是在「中國的中心」,就想到了「兩京制」。
在明亡清興以前,中國一直有兩個「首都」,一個南京,一個北京,到了清朝,滿族人延續了兩京制,首都為北京,陪都為盛京(沈陽),清朝人在沈陽建了一座一模一樣的故宮
Ⅸ 南京和北京分別是哪個時代的首都
其實南京從秦朝開始就是交通樞紐,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就是從現在南京下關渡江的,當時叫江乘,它自東漢末年開始就成為歷代帝王立都之地,孫權在南京率先稱帝建國立都,之後,先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臣、南唐,明朝的前期。平均每個政權在南京存活40年,連一個甲子都不到,而且這些朝代定都南京的時期內就沒有太平過,兵連禍結、屍骨遍野、腥風血雨、骨肉相殘是常有的事,還發生過多次屠城.
而北京市6朝古都。分別是燕、金、元、明、清、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