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0多年前巨石如何從千里之外運到天安門的
在北京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石碑,它是為了銘刻抗戰的英雄。這座石碑是一整塊石碑,由60多年前,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上半年多的時間,由青島運輸到了北京廣場。
60多年前的今天,並沒有現在發達的科技,不論是在開采設備上,還是在運輸設備上,都和今天的技術相差甚遠。想要運輸這樣一塊巨石,只能採用古老的滾木方法,而後又用上了當時運力最大的火車,才成功讓這塊巨石來到了北京。
最終做成石碑的巨石,還有60噸的重量,這塊一體的巨石整個運輸過程;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勤勞智慧,更是體現了我們克服困難的決心。
B. 建造故宮時300噸巨石是如何運送的
建造故宮時,這300噸巨石古人是用滑動的方式和“冰道”的方式運送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故宮這個建築是非常值得我們自豪的。它是由明朝的朱棣於1406年就開始修建的,直到1420年才完工。二十四位帝王都曾經住在這里,它的規模很大,動用了無數名建築工人,用了數百噸的材料來建造。根據歷史記載,當故宮建成時,用了成千上萬的石頭。在這些石頭中,最大的一塊重達300多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來搬運石頭的。
夏天也有夏天的辦法,夏天可以在路上灑些水作為潤滑劑,這樣就更容易推動這些沉重的石頭了。雖然它不像結冰的路面那麼滑,但它也能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如此看來,還是冬天路面結冰時,這些石頭更容易搬運一些。
C. 揭密故宮巨石之謎:故宮所需的100多噸巨石,都是如何搬運的
故宮保和殿後面「雲龍石雕」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這塊石雕大約有250噸左右。在未雕刻時重量有300噸,明朝當時利用冬天最冷的時候,在路面上灑上水結冰。用撬杠、人拽等方式讓石頭移到木排上,再用人力和畜力拉木排,同時還灑熱水,減少冰面上的摩擦力。
D. 明朝沒有機械設備, 如何搬運300噸重的巨石
在今天的故宮保和殿後面,有一塊上面雕刻著龍、雲、山崖以及海水的御路石,這塊石頭被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除了雕工精美以外,這塊石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其接近300噸的重量,它,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在整個紫禁城所用的石料當中是最大的一塊。
所謂旱船,就是人們用木材編在一起而成的木排,接著用人力以及畜力拉拽承載著這塊巨石的旱船,由於冰面上的摩擦力比較小比較滑,所以相對來說會容易許多,但是在勞動的過程當中,依然還是要用熱水做潤滑劑撒在冰面上,減少更多的摩擦力。
即使是用了這樣的方法,將這塊巨石運到紫禁城,一路上還是累死了很多騾子等牲畜,每天盡最大的力量也只能行進大概2.9公里,運輸難度可想而知。
E. 故宮里的漢白玉石雕,重量超過兩百噸,是怎樣運到北京的
位於北京的故宮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為我們留下的,一個特別具有價值的奇觀建築,因為這個建築,建築時間非常的長,而且每一處都很精美,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幾乎保存的非常完好,而且裡面收藏了很多具有高價值的物品。而且有非常多年的歷史。這座宏偉的建築見證了明清幾位皇帝的興盛和衰敗。在故宮裡面,保和殿的後面有這一塊巨大的漢白玉石雕。這一塊石頭非常的大,而且上面的做工雕刻都非常的精美,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重量超過200噸,但是製作它的地方卻不是在北京,這樣龐然大物是如何運用到北京的呢。方法就是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製造冰路,用木頭放在這座石雕的下面進行托運。
這就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把這么一件大的寶物運輸到北京。
F. 故宮大石頭從哪裡來
巧奪天工的紫禁城建築群其實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他們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絕妙的方法完成了在今天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公元1406年,北京的紫禁城開始動工修建,但是紫禁城用到的一些巨石都是從城外100多里之外的採石場運過來的。據科學家們考證,這些巨石能夠從那麼遠的地方運過來,很有可能是藉助了大自然的力量。
15世紀初,北京的冬天還是很冷的,低溫使河水很快就能結成冰塊,工匠們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個現象,才能把那些上百噸重的巨石運到紫禁城中的。
北京大學的相關專家認為,工匠們在從採石場到紫禁城的這一路上開鑿了許多小水井,幾乎每隔500米就有一個。然後工匠們在氣溫足夠低的時候從水井中抽取一定的水,然後澆在地面上,等到水變成冰之後,工匠們把巨石放在雪橇上,然後在冰面上澆上熱水,這樣冰塊和雪橇之間的液態水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潤滑作用,幫助工匠在冰面上滑動雪橇,搬運巨石。
用這個辦法能夠大大降低雪橇和地面之間的摩擦系數,研究人員指出,如果是原木在地面上移動的話,摩擦系數能達到0.2~0.4,但是如果採用上面的方法移動巨石的話,摩擦系數就會降至0.02。
G. 故宮修建謎團,100多噸巨石究竟如何搬運的
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這100多噸巨石就是憑借著當時先進的技術搬運的,其實這樣的技術在現代也不算是特別的先進,但是在古代可以說是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方法。他們採用的方法就是在冬天的時候製造冰,然後用冰拉著一些石塊進行運動,那麼這時候拉動這些石塊將是會比較輕松的。因為冰可以減小石塊與地面的摩擦力,石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會變得非常的大,但卻可以輕松的去拖動。
運用這樣的方式去運輸冰塊,可以大量的節省人力和物力,因為運輸一個巨大的石塊是需要很多人去運輸的,更何況如果這么多的人去搬運,也未必可以搬動。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減少人力的使用,而且也可以節約當時政府的財政支出。
H. 人民英雄紀念碑重達百噸,當初是如何運到天安門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最開始的時候重達三百噸,那麼,如此重的東西,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是如何從青島運輸到天安門的?
原石被放上火車之後,火車便拉動著原石,向著北京方向開動,不過,考慮到原石的重量,為了安全起見,火車的速度開得非常慢。就這樣,火車緩緩地駛在了軌道上,然而,就在火車抵達濟南之時,由於一個天橋實在是太窄了,根本就過不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濟南的鐵路部門專門派了維修人員進行搶修,最終解決了問題,火車也順利通過了濟南,並很快到達北京天安門。
總而言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運輸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I. 北京故宮有一塊大石頭是怎麼運到故宮裡面的
故宮中最大的一塊石頭,2萬人千頭騾馬,28天才運到北京城的,最大的一塊石雕,長16米,寬3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它位於故宮保和殿北面,被稱作:雲龍階石。石雕上刻畫著九條龍戲珠於海濤雲靄間,五座浮山,這組數字跟《周易》有關。《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為首象徵著天,是代表帝王的卦象。而九五是乾坤中最好的爻,為帝王之相,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九五至尊。
原來他們一邊修路一邊鑿井,每隔一里地就挖出一口井,運輸巨石的時間選在北方一年中最冷的冬至前後,在路面上灑水,使其結上厚厚一層冰,形成一條長長的冰道。然後採石地點與裝載地點之間墊一個斜坡,用撬杠、人拽等方式讓石料緩緩移動到旱船上。
所謂「旱船」,就是用木材連接而成的木排,用人力和畜力拉拽旱船,在冰面上一寸一寸地滑向紫禁城。拉動過程中,還要用熱水做潤滑劑,灑在冰面上以減少摩擦力。據記載,從大石窩到紫禁城,動用民夫2萬多人,騾馬1000餘匹,累死累傷的騾馬不計其數。每天行程僅約2.9公里緩慢前行,28天走完80公里,耗銀11萬兩,這塊大石頭才終於被送到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