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十三陵包括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1.十三陵一般指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為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3.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目前只有長陵、定陵、昭陵對外開放,其它的陵園或多或少遭受了時間的摧殘,目前還在修葺中,出於對歷史文物的保護,並未對外開放。
『貳』 北京十三陵分別是哪十三位皇帝
十三陵的建陵順序年號--姓名 1、長陵(永樂--朱棣) 2、獻陵(洪熙--朱高熾) 3、景陵(宣德--朱瞻基) 4、裕陵(正統、天順--朱祁鎮) 5、茂陵(成化--朱見深) 6、泰陵(弘治--朱祐樘chengˉ) 7、康陵(正德--朱厚照) 8、永陵(嘉靖--朱厚熜congˉ) 9、昭陵(隆慶--朱載垕houˋ) 10、定陵(萬曆--朱翊yiˋ鈞) 11、慶陵(泰昌--朱常洛) 12、德陵(天啟--朱由校) 13、思陵(宗禎--朱由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個皇帝是朱允炆(年號建文),在位四年。朱允炆在「削藩」的過程中,引起了諸王的恐懼和不滿,他的四叔,當時守衛北平的燕王朱棣,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下,攻入南京,(史稱「靖難之役」)當時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個皇帝朱祁鈺,因其兄朱祁鎮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朱祁鎮被放回,朱祁鈺無歸還皇位之意,而尊其兄為太上皇,加以軟禁。於是朱祁鎮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朱祁鎮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後來成化年間朱見深為朱祁鈺平反,將其墓升格為帝陵,名為景泰陵。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死後被追尊為帝的,也營建了陵園。朱元璋為其父在安徽建皇陵,為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在江蘇建祖陵;嘉靖皇帝為其父在湖北建顯陵。 總之:明朝十六帝,開國元帝的陵在南京,二帝無陵,七帝陵在玉泉山,昌平有十三陵。另外尊父為帝(沒有真正當過皇帝)的在安徽、江蘇、湖北建有三個陵,因此明朝十六帝,共有18陵
『叄』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陵園也是皇帝專用的墳墓,其中明朝十三位皇帝安葬在北京北部的十三陵墓地群中,那麼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呢?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1
長陵:是明朝第3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是十三陵中建造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大,地面建築保存最好的陵墓。
獻陵:是明朝第4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景陵:是明朝第5位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和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是明朝第6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茂陵:是明朝第8位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泰陵:是明朝第9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康陵:是明朝第10位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寢。
永陵:是明朝第11位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和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昭陵:是明朝第12位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坖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後的合葬陵墓。
慶陵:是明朝第14位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德陵:是明朝第15位皇帝熹宗悊皇帝朱由校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思陵:本是明朝第16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當他在景山上吊自縊後,李自成命人將其和皇後周氏合葬於田貴妃之墓,並改名思陵。
十三陵除了這十三座皇帝的陵墓外,還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和2位太監。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5A級旅遊景區。
「十三陵」一般是指「明十三陵」,也就是明朝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這十三個陵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和思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120餘平方公里。從1409年5月始建造第一座長陵,到1645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為止,歷經230多年。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2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1、十三陵包括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目前只有長陵、定陵、昭陵對外開放。
2、十三陵地區最有名的陵園要數景仰園,位列33家合法經營性陵園之一,是33家經營性陵園之中唯一在十三陵地區的陵園,可以說風水上最好的陵園。其次還有德陵公墓、盤龍台公墓兩家公墓都處於德陵,價格較為便宜。最後還有個樹葬陵園,山京溝紀念林,是北京最早的樹葬陵園。
十三陵是誰的墓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1368-1644)十三位皇帝的陵寢建築群,是十三位皇帝的墓地,7座妃子(太子)墓外,還有一座太監墓。
清十三陵和明朝十三陵一樣,也是埋葬了十三位清朝的皇帝,但是不同的地方在於,清十三陵並不是指一座陵墓,而是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的統稱。清朝原本只有十二個皇帝,但是慈禧太後掌權四十餘年,且她的陵墓規格是以皇陵的規格打造,因此慈禧太後的定陵也被列入清十三陵之中。
十三陵為什麼沒有被清破壞
挖陵墓的'動機,首先是財政原因,其次是政治原因。在清相關主體前期前幾個開明的皇帝,例如康熙乾隆等,都是比較尊重明朝的明君的,康熙還親自去朝拜過朱元璋的陵墓呢,所以是統治者會對十三陵實行保護政策。
而後期了,在鴉片戰爭前,清相關主體還是不算貧窮到挖十三陵來支援財政,而且清朝還是比較保守的,所以堅持前代明君的政策,而且那麼大膽的去挖十三陵肯定會受到譴責的。
十三陵的墓名有哪些3
十三陵分別是:
1、明思陵: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後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後周氏合葬於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
2、明裕陵:
明裕陵,位於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裕陵經多年風雨已殘破不全,於2001年進行了徹底的修繕。
3、明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始建於天啟七年九月,崇禎元年三月玄宮建成,崇禎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佔地約3.1萬平方米。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帝陵。
4、明泰陵:
明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號弘治)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
5、明景陵: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後孫氏的合葬、孝翼太後附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6、明康陵:
明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康陵是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
7、明茂陵:
明茂陵,位於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和一位妃嬪柏氏的合葬陵寢。
8、慶陵:
慶陵,位於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9、明獻陵:
明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後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10、明永陵:
明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11、明昭陵:
明昭陵,屬於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坖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歷史上明昭陵屢遭破壞,1987年4月開始修復,1992年修復完畢,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12、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
13、明長陵: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建於永樂七年,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
『肆』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十三陵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1、長陵: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明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
十三陵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1、長陵: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明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2、獻陵: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
3、景陵: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後。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4、裕陵: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蒯祥和陸祥是明代初年兩位技藝高超的匠師。
5、茂陵:明茂陵,位於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歲。謚「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伍』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明十三陵包含了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
依次為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建築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後英宗被放回,在黨羽的策劃下,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最終,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