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譽為什麼城
擴展閱讀
廈門後古修圖怎麼樣 2025-07-18 12:32:40
福州西湖附近哪裡好玩 2025-07-18 12:17:35
天津東沽哪裡的房子便宜 2025-07-18 11:45:59

北京譽為什麼城

發布時間: 2022-12-17 21:42:44

『壹』 北京被稱為什麼城

你好!
北京被稱為「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北京被稱為什麼城

北京城被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四九城現在已經不僅僅指朝陽、宣武、崇文等城區,已被引申為北京。四九城飽含了人們對北京文化、情懷以及安靜和諧氛圍的懷念。

『叄』 北京為什麼被稱為「四九城」

過去的老北京人總喜歡將北京稱為「四九城」,而且,在「四九城」三個字外,再加上一個意猶未盡的「兒」,彷彿讓人一下子穿越回上世紀的老北京城。那麼,問題來了:北京城為何被稱作「四九城」呢?

要說「四九城」,至少得從公元1215年開始講起。據史書記載,當時成吉思汗攻佔金中都(今北京)候,沿用此地舊稱為「燕京」。後來,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燕京為大都,正式定大都為元朝首都。

從此,北京就一直作為中國的首都而存在。而它之所以被稱作「四九城」,是因為它的修建格局。關於這一點,北京的老城門有句俗話,叫「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其中「內九」與「皇城四」就是「四九城」這個名稱的來源。

不過,在元朝還並非這樣的格局。在元代之後,朱元璋改朝換代,建立了明朝。後來,到了明成祖朱棣即為後,他搬進了北京城,並按照當時南京故宮的樣子,在北京城中修剪了紫禁城。後來又經歷了幾代皇帝的擴建,北京城逐漸形成了「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也就是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還有四座皇城門。

雖然,這樣的格局是在明朝形成的,但是,北京城被人們稱作「四九城」,是在清朝開始的。

這「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據說,明代時期,在修建北京城的時候,設計者就將北京城分為四層: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其中,外城一共有七個門,分別是: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永定門,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入城做小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內城有九個門,分別是: 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內城九門用途都不相同,比如西直門是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而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因此,宣武門又稱「死門」;而德勝門是用於「武將疆場奏績,得勝回朝凱旋」之用……皇城四,則是指天安門(最早是大清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期初,從一個人是否居住在「四九城」中,可以看出他所處的等級范圍的。這是因為在清朝時期,北京內外城等級分明,內城為八旗所居之地,漢人只能居住在外城。這就形成「四九城」八旗子弟與普通漢人的區別。清朝衰落之後,滿人地位下降,各民族逐漸平等,「四九城」也開始被普通北京人用作北京城的代稱。

那麼,「四九城」中的這些「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標志性建築,如今是什麼情況呢?

按順序,咱先說說「內九」。所謂內九城,又叫大城和京城,到了現在早就成了只有名兒沒有城門的地標了。「外七」到了現在那真是剩下的不多了,僅存的東便門、前門和德勝門還保留著老城門樓子。「皇城四」可以說是老北京城裡最核心的一部分了,但如今也只剩下天安門了。

『肆』 北京被稱為什麼

首都。
北京,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中國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伍』 北京別稱是什麼

燕京、薊城、涿郡、幽州。

北京(Beijing),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簡介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

『陸』 北京又稱什麼城

北京又稱四九城。
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柒』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北京的別稱如下說明。

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算起來差不多有二十個別稱。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建號南京,又稱燕京。

大都,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

北平,朱元璋滅掉元朝後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建北京城。後又有京師,京兆的稱呼。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捌』 北京的美譽雅稱是什麼啊

一·北京雅稱

1·析津

日月沿黃道帶運行一周,每年會合十二次,稱為「十二星次」,「析津」是十二星次之一。古人把十二星次與地上的州郡相對應,「析津」對應幽州,其分野相當於今北京一帶。

元·熊夢《析津志》

2·長安

長安是我國古都之一,唐朝以後,通常把王朝的都城稱為「長安」。明萬曆年間,江蘇武進人蔣一葵著《長安客話》,專門記敘北京都城、郊坰、畿輔、關鎮的歷史地理名著。

3·天府

《周禮·春官》中提出「天府掌祖廟之守藏」,「天府」指代帝都。明末清初人孫承澤寫有44卷的《天府廣記》,是一部北京地方誌專著。

4·春明

唐代長安城東面中間的門叫「春明門」。古人以東方為青帝所統管,乃司春之神。「春明」也成為首都的代稱。孫承澤在《天府廣記》記述北京明代史地之書《春明夢余錄》。

5·日下

古人把皇帝比作天日,故皇帝所居都城稱為「日下」。清·朱彝尊《日下舊聞》,其「日下」則指清帝都北京。

6·京師

「京師」一詞約起於春秋時期,據《公羊·桓九》載:「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辭言之。」後人把天子所居之地的都城稱為「京師」。

7·宸垣

古人認為北極星是天上最尊貴的星,由眾星拱衛,所以喻為帝位,北極星所在處叫「宸」;天上「三垣」的紫微垣,有星十五,東西羅列,以北極為中樞,呈屏藩狀,後人遂以指代皇宮或都城。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載北京史地沿革。

8·天咫
《左傳·僖九》:「天威不違顏咫尺……敢不下拜!」後人以「天咫」為帝王所居之地。清·震鈞《天咫偶聞》記述北京的事件、軼聞。

9·對稱的城市

北京城是一座對稱的古城。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定門、前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地安門、鍾樓直到鼓樓為止,形成了一條中軸線。東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條條東西向的胡同縱橫交錯,分列在中軸線的兩旁。

二·北京別稱

公元前1045 年(西周),出現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薊」。北京被稱為「燕都」「薊」。

公元581年-618年(隋),北京被稱為「涿郡」。

公元618年-907年(唐), 北京被稱作「幽州」。

公元916年-1125年(遼),北京作為陪都城被稱為「南京」。

公元1153年(金),統治中國北方的東北少數民族首鄰海陵王定都北京,更名為「金中都」。

公元1215 年(元),蒙古首鄰成吉思汗攻佔中都,更名為「燕京」。

公元1272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城」,北京「大都城」,第一次成為統一國家的首都。

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北京改稱「北平」。

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永樂改北平名為「北京」。

『玖』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城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

1、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

2、北京(Beijing),簡「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萬人,城鎮人口1865萬人,城鎮化率86.6%,常住外來人口達794.3萬人。

『拾』 北京被稱為什麼

北京: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參考資料: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