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清朝,皇帝從北京出發,去一趟承德避暑山莊,到底要多長時間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現代的時空距離較近,所留下的資料更多。
因此,如今許多古代題材的影視作品,都熱衷於將清朝作為背景去拍攝,當然,影視作品當中,會有大量的加工和杜撰情節,多與史實有所出入。
不過,清朝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暑的橋段,卻是實打實有史料作為依據的。
可以說,清朝的皇帝中,大多數都是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而在炎熱的夏天前往山莊避暑,於他們而言不過是個尋常操作罷了。
若是由地圖上進行測距,北京與承德避暑山莊之間的直線距離為180公里左右。
當然,實際從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之間的距離,則會是210公里左右。
若是以如今的交通工具而言,駕車由京密路上大廣高速,耗時在四個半小時左右。
那麼,承德避暑山莊又是因何而來?清朝皇帝從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這樣的距離需要走上多久呢?
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太子的第一次失勢,便是在「熱河行宮」。
這個熱河行宮便是承德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
別看如今這是個避暑勝地,但在清朝時,它也算得上是前期的第二政治中心。
要說這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算得上是一個意外收獲了。
明朝276年中,歷代明朝皇帝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困擾,便是暑熱之時,這皇宮可真不是個好住處。
那時候可沒有空調,雖然皇室的降溫手段多一些,更多的卻也只能靠著心靜自然涼。
但是,等到清朝建立,清朝的皇帝可就不想一直受著酷暑的折磨了。
於是,如何解決夏日在皇宮中的燥熱難耐,變成了清朝皇帝尤為在意的一個問題。
都說「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承德還真就是皇室無意之間發現的避暑勝地。
清朝皇室皆為滿族,他們十分清楚,若是不能控制少數民族,便很容易重蹈明朝覆轍。
因此,清朝皇帝想了許多鉗制少數民族和安穩邊境的方法。
蒙古族是草原上的民族,男子大多都是馬上的漢子,對於清朝政權而言,危險性不可謂不大。
於是,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便想到了一個看似聯誼,實則互探的好辦法。
沒錯,正是清宮劇中時常出現的另一個橋段,也就是「木蘭秋獮」。
有了這個秋季狩獵活動,康熙便於康熙二十年,順理成章地在內蒙古的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蒙古四旗接壤之處,設置了「木蘭圍場」。
但是,那時可沒有高鐵和飛機,想要從北京一路到內蒙古,中間的路途可是夠折磨人的。
皇帝貴為萬金之軀,自然不會選擇匆忙趕路,於是,沿途設置行宮便成了必然選項。
別看熱河距離北京只有二百公里左右的距離,溫差可是差上了一大截。
每每行至熱河,皇帝們就會感到身心舒暢。畢竟,都說「秋老虎」,初秋的酷熱可實在是難捱。
而熱河此時卻已經有了快要入冬的溫度,無疑是避暑的最佳選擇。
發現了熱河這一特點後,康熙准備干一件大事——修建承德避暑山莊。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03年,康熙下令在熱河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並且開始大規模營建宮殿、亭樹和宮牆。
直到康熙五十二年,歷經十年時間,承德避暑山莊終於初見規模。
晚年的康熙並未將精力再次投入到避暑山莊之上,於他而言,此時的避暑山莊已經足夠讓他滿意了。
但是,別忘了,康熙雖然有個「工作狂魔、省錢能手」的兒子雍正,卻也同樣有個一生數次下江南的「敗家」孫子乾隆。
為了與「乾隆盛世」的浮誇相稱,乾隆六年,也就是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整整十三年的時間里,避暑山莊被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和精修。
康熙曾提了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乾隆便也踩著祖父的腳印,也提了個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避暑山莊「七十二景」由此確定。
了解了承德避暑山莊的由來,那麼接下來,我們便來計算一下古人的行動速度吧!
畢竟,若是無法推算出古人的行動速度,便沒有辦法推算出皇帝從北京出發到避暑山莊,究竟需要多久的時間。
古代有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說,一來是因為古時女子普遍地位低下,二來便是因為古時交通工具匱乏,姑娘別說是遠嫁他鄉,就是嫁到幾個山頭之外,想要回娘家一次也是十分艱難的。
古時的人若是想要去往他鄉,除了徒步行走,就是騎馬或者坐馬車了。
當然,因為窮,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步行一路走到目的地。
史料中曾經有記載,唐朝時一名叫劉蛻的考生,曾生生地用了半年的時間,走到了距離自己四千里外的長安又走回老家。
「日常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也就是四千公里的路,他走了六個月,每天大概是三十公里。
有人會說,皇帝又不用走路到避暑山莊,速度肯定比這考生要快上許多吧?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皇室出行可不是平民趕路。皇室出行是要坐著鑾駕,擺著排場,走到哪裡都是聲勢浩大的。
即便每次出行基本都是帶著政治目的的,皇帝也並不會因此降低途中的生活質量。
抬轎的人要走得穩、走得平,以此保證皇帝能夠欣賞到沿途的風光,在路上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
隨行的膳官還得保證皇帝在路上的膳食,一日三餐哪頓讓皇帝不滿意了,都是殺頭的罪過。
如此算來,皇帝的儀仗隊行進速度,甚至連進京趕考的書生的速度都比不上,並不能保證每日向前推進三十里。
或許有人會質疑那麼,我們便來看一下清朝最後一個皇太後——慈禧當年前往西安避禍時每日的行進速度吧!
1900年5月,八國聯軍用炮火強開了清朝的大門,慈禧選擇了「避」。
按理說,在如此危機之時,既然選擇了「跑路」,那麼速度肯定是要提上去的吧?
但是回來的時候,慈禧可就是一點都不慌張了,速度也恢復成了往日的水平。
根據記載,在返回的過程中,北京與西安之間1000多公里的路程,慈禧一眾一共走了3個多月。
這是什麼概念?平均下來,慈禧一眾人等每日的行進速度,只有22里!
若是慈禧的行進速度,是皇家的普遍速度,那麼,皇帝從北京前往避暑山莊的時間,大概需要近11天。
若是放在現在,北京朝陽到承德的高鐵,最快只需要35分鍾,最慢也不到一個小時。
若是換成古時趕考的書生,這兩百多公里,一周也是到得了目的地的。
皇帝本擁有著全國最好的資源,有著最快的馬匹,可以將時間縮至更短,但是,他們偏偏要用最慢的速度行進,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皇家威嚴一般。
只不過,不知道這些皇帝們,有沒有想過在自己一路遊山玩水、慢悠悠前進時,若是遇到了緊急的軍國大事,會不會耽誤朝政呢?
或許,皇室自然有皇室的處理辦法吧!
不過,滿清十二帝中,除去天命帝努爾哈赤、天聰帝皇太極、順治帝福臨這三位在位時避暑山莊還未建成的皇帝,還有一位,在避暑山莊建成後也堅決不去。
沒錯,他就是為「康乾盛世」做出了承上啟下作用的,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在清朝十二帝中,無疑是最為另類的一個,也是非議最多的一個。
人性都是復雜的,更不用說是一國之主、貴為天子的皇帝。因此,雍正的一生也是毀譽參半,是非功過皆由後世評說。
民間一直有傳聞,說雍正的上位和死亡都是非正常的,但是,在正史之中,對於這方面並沒有提供極強的佐證,因此,這些無可查證的事情我們暫且不提。
我們能夠清楚得知的,便是雍正的確是「九子奪嫡」的最終獲勝者,並且上位後也的確對清朝的繁榮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關於雍正的人品,向來是充滿非議的,但是,雍正的勤政,學界卻是難得的統一認可。
由於康熙的長壽,雍正登基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了。
若是放在如今,這無疑是男性的一個黃金年齡,但是,在那個人均壽命低於60歲的時代,這個年紀自然是有些大的。
四十幾年的時間里,雍正經過見過了太多,無論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還是官場斗爭、爾虞我詐,雍正都是瞭然於胸的。
那麼,既然成為了上位者,那必是要有一番政績,才能夠青史留名的。
於是,雍正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徹底將康熙晚年清朝的虛假繁榮,轉變為了真正的繁榮。
為此,他也付出了壽命代價。
說他是清朝最為勤政的皇帝,毫不誇張。雖然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雍正過的卻是如今「社畜」般「996」的日子。
雍正本人究竟因何如此勤政,我們已經無從而知,但是,史書上曾有記載,雍正每日的平均睡眠大概在四個小時左右。
如此高的工作強度,即便是「社畜」多年,也還是望塵莫及。
那麼,將精力大量投入在朝政之上,雍正自然就會喪失很多的個人空間。
所以,真實的雍正並非某些影視劇中的沉迷女色,整日在後宮的勾心鬥角中左右為難,而是幾乎已經不怎麼近女色了。
就連業余活動,雍正也幾乎沒有。滿族皇室對於射箭都有著天然的熱愛,而雍正也不知是玩不動了還是無意於此,鮮少參加此類戶外活動。
而雍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時,無疑是傷到了諸多勢力的利益。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一經出台,便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官員恨他、文人罵他,都說高處不勝寒,那些利益受損者永遠也不會理解他。
而之後「乾隆盛世」的出現,無疑驗證了雍正這一系列舉措的價值。
雍正僅僅在位13年,卻實打實地扭轉了清朝的運勢。
從史實上來講,若是沒有雍正在其中承前啟後,那麼「康乾盛世」便會變成「康熙盛世」。
乾隆是個幸運的人,他受過祖父康熙的親自調教,又有父親雍正在前為他開辟天地,他只需要延續這榮光便好了。
而從嘉慶年間的下坡路看來,乾隆即便執政六十年,也並未能真正帶領清朝邁向更高層。
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乾隆乘了祖父和父親的涼,卻忘了給後人也栽上一棵樹。
康熙營建承德避暑山莊,更多的是在實現政治目的的前提下順便為之。
而雍正在位十三年,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花銷,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打理朝政,十三年裡從未踏入過避暑山莊。
對於他不去避暑山莊和木蘭秋獮,野史雜談上眾說紛紜。
不過,乾隆四十三年時,曾為雍正解釋過一次。通篇下來無外乎以下三點:朝政太忙沒時間;雍正喜靜不喜鬧;雍正信佛不願殺生。
至少這第一點,說的是毫無可反駁之地。
而乾隆卻與父親性情大不相同,不僅大肆耗時、耗財、耗力在避暑山莊之上,還前後六次下江南。期間所耗費錢財不計其數,也並未能對清朝的發展起到正面作用。
只能說,關於過去我們更多的只能是 探索 並以史明鑒,至於歷代皇帝的是非功過,又怎麼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評說的呢?
Ⅱ 清朝時騎馬從北京到寧夏要走多少天
用北京到寧夏的距離除以馬的時速除以24小時
Ⅲ 北京到山東一共有多少公里路
北京到山東一共有404公里。開車需要時間約4小時39分鍾,油費260元,過路費200元。主要路段里程,京台高速55公里,廊滄高速110公里,京台高速202公里,濟南繞城高速8公里,濟廣高速13公里。
山東位於我國華東地區,它是國內經濟排名第三的省份,自北而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有著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在許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可謂是繽紛絢爛,精彩紛呈。
北京是我國首都,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更是一座在世界范圍內都具備影響力的大都市。旅遊方面,北京有故宮,天安門,頤和園,長城,天壇等旅遊景點,它們每一個都頗具特色,充滿迷人的氣息與色彩。
山東的景點簡介。
山東歷史悠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誕生在這里。泰山,被譽為中華國山,五嶽獨尊,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為全球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居中華十大名山之首。泰山南天門是我國神話中人間去往天界的入口。
三孔即孔廟,孔府,孔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和漢字文化圈共有的精神家園。其中,孔廟為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皇宮規格。孔府為中國古代最大最豪華的貴族府邸,天下第一家,孔林為世界最大園林和家族墓地。
岱廟為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世界文化遺產,中外東岳廟祖庭。岱廟天貺殿與曲阜孔廟大成殿,北京故宮太和殿並稱中國三大宮殿。古時帝王祭天都在泰山舉行,而封禪大典前都要在岱廟天貺殿舉行儀式。
Ⅳ 從北京到山東濟南需要多長時間
自己開車要5小時左右
Ⅳ 清朝時,北京到洛陽乘馬車要多久那從洛陽乘馬車到杭州又要多久
一般馬車,時速是20公里左右(就是沒有什麼急事,走走歇歇馬),一天行走100公里計算,到北京是8天左右。到杭州是10天左右時間。按清朝時的路況情況看。適當延長4天左右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Ⅵ 從北京到山東需要多長時間
山東哪兒呢?到濟南的話高鐵1個小時多點。動車3個小時。普通列車5-6小時。
Ⅶ 求清朝時期外省市到京城需要耗費多少時間
清朝時期外省到京城看你速度怎麼走了。遊山玩水的話就沒譜了。
給你兩個可以參考的值,一個是公文遞送速度,清朝速度最快的是六百里加急文書,還有一個是清朝地方官員或者地方土司等入京覲見的速度。這些都是公事,不能拖延的,所耗費時間就比較靠譜了。當初官員入京時間最長的省份是西藏,因為路太難走,拉薩到北京路上需要一年。到清代晚期,西藏入京都改成先到香港再坐船。也要耗費近半年。
再譬如雲南,雲南官員如果到北京,一般要耗時兩三個月,但吳三桂造反時候,六百里加急公文,大約十天多就能到京城。當然是驛卒不斷換馬。
山東很大,如果是濟南府的話。600里加急公文一般2天左右就能到,走路的話。看交通工具了。一兩周也很正常。
Ⅷ 北京到山東有多少公里
看你從什麼什麼地上車和到什麼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