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自然博物館獸類標本有哪些
擴展閱讀
杭州破傷風針哪裡打 2025-07-09 08:26:33
深圳到南昌多少公里數 2025-07-09 08:23:37
到上海飛機場要多久 2025-07-09 08:05:46

北京自然博物館獸類標本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1-06 02:38:17

1.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資料及圖片。急!!!

148國寶標本今亮相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鎮館之寶

從今天開始,北京自然博物館將預展自己的「鎮館之寶」——自1958年建館以來獲贈的148件「國寶標本」,極少數觀眾今天就可一睹「國寶標本」的真容。本月23日,「國寶標本」展正式開展,屆時將全面向市民開放。

「今天預展的標本全部是獨一無二的精品,都是自館藏後四十多年從未公開露面的好東西。」北京自然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李凡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寶標本」有什麼?

老一輩革命家的饋贈

李凡告訴記者,今天的預展將展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轉送的珍貴禮品標本20件。這些標本包括1954年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代表團贈送給毛澤東主席的靈雀窩和高鼻羚羊角標本。

記者在展廳看到一件很特別的展品———「木瓜如意」。這個如意是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我國近代實業家陳叔通先生贈給朱德80歲壽辰的壽禮,是陳老家的傳世珍寶。整個如意長約半米,是用一整個葫蘆製成的。

皇家珍藏品夜光蠑螺

此次預展展品中有兩只夜光蠑螺,一隻雕刻著一條盤龍,另一隻體積略小,繪有一組山水人物。李凡說,珍珠層如此厚且光澤度這么好的蠑螺極為罕見,即使在皇室收藏中也堪稱上品,其價值難以估算。

據李凡介紹,自然博物館建館之初,大多數標本來自各種渠道的捐贈,其中有一部分極品曾經久居深宮。

今天預展的東北虎標本與以往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大型哺乳動物標本相比,這次的展品無論從毛色、品相還是剝制工藝上都是頂級的。李凡供圖

稀世珍品狼鰭魚化石

自然博物館3樓展廳牆壁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化石圖畫「戴氏狼鰭魚圖」,記者從標識上看到,這塊化石形成的年代是距今1.24億年前。李凡告訴記者,狼鰭魚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真骨魚類,這塊保存完整的化石更堪稱稀世珍品。

記者了解到,狼鰭魚是中生代時期東亞地區特有的淡水魚類。而畫面中約有上千條狼鰭魚,它們正在河湖淺灘捕食戲水,就在這時,火山突然爆發,它們頃刻間就被大量的火山灰迅速埋藏,凝固在了那個遙遠的瞬間。上千條狼鰭魚都還保持著被埋藏的一瞬間的姿態,連魚刺、魚鱗、頭尾、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

參觀需注意什麼?

今起觀眾可預約參觀

據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承森教授介紹,為了保證參觀者和標本的安全,預展期間自然博物館將採取觀眾事先預約登記的方式。

記者了解到,今天起自然博物館將在主樓地下一層的陽光廳設立一個接待台,參觀者在這里登記預約後將由一位講解員帶領,沿設計路線進入到標本樓參觀,參觀完後再由講解員將這些觀眾帶回到陽光廳。

正式展覽8月23日開始

李凡告訴記者,由於本次展覽的兩個展廳面積只有136平方米,為順利展出148件「國寶標本」,8月23日正式開展後,觀眾將分批參觀,每次限制20人,參觀時間約為30分鍾。

李凡表示,因為標本樓的樓梯只能容兩個人並排上下,每層展廳的面積也只有60多平方米,如果一次觀眾太多,不但易損壞標本,過度擁擠也易造成安全隱患,自然博物館希望觀眾理解博物館的這種安排。

「電子眼」24小時保護「國寶標本」

148件「國寶標本」今天預展,安全保衛就顯得非常重要。李凡告訴記者,目前,標本庫已全部安裝了電子防盜系統,電子眼24小時對整個標本樓實施監控。

18萬件館藏標本沒機會與觀眾見面

北京自然博物館現有館藏標本20多萬件,由於缺少空間,有18萬多件館藏標本只能藏在標本庫里,沒機會與觀眾見面。

2. 北京自然博物館里都有什麼東西

1、韓氏長嘴鳥標本

韓氏長嘴鳥,吻部較長,前端有牙齒,前上頜骨長。下頜齒骨發育,前端向下彎曲,後部有小的下頜孔。叉骨突短,烏喙骨近端適度增寬,肩胛骨短而直。胸骨具明顯分叉的後側突,腓骨較短。

2、馬壩人頭骨

馬壩人頭骨,1958年發現於廣東曲江馬壩鄉獅子山。經鈾系法測定其年代大約為12萬年左右,化石特徵顯示為早期智人中較晚的類型。時代屬於晚更新世的早期。

3、聖賢孔子鳥標本

孔子鳥是在遼寧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形態最原始的類型之一,在分類學中屬於基幹鳥類。口中牙齒已退化消失,角質喙出現,是至今世界上已知最早有角質喙的鳥類。

此外,它的原始性還表現在前肢翅膀上的利爪相當發達,孔子鳥的飛行能力要比始祖鳥強,它的後肢已經能適應攀援樹木。孔子鳥的尾椎已癒合為一根尾綜骨。

4、顧氏小盜龍標本

顧氏小盜龍軀干較短,僅為後肢長的一半,尾比身體長;前肢第Ⅰ指短、單一胸骨平且大、恥骨強烈彎曲、脛骨拱曲等。

除了發育著絨羽狀羽毛外,在其前、後肢及尾後部還發育著非常長的扇形飛羽或尾羽。最不尋常之處是其後肢股骨、脛骨及骨上亦發育有很長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長且其外側的亦呈不對稱狀,與前肢上的飛羽類似。

5、紅翅藪鶥

紅翅藪鶥體長20-24厘米,體重42-58克。頭頂灰褐色。頭側紅色。體羽主要為橄欖褐色。翅膀上有紅色斑塊。尾羽黑色,末端橙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腳暗褐色。

紅翅藪鶥分布於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和中國西南部等地。棲息於山地竹林、灌叢中。結群活動。以昆蟲、植物種子、果實等為食。

3. 恐龍化石和恐龍有哪些

問題一:中國有哪些恐龍化石 永川龍,沱江龍,馬門溪龍,特暴龍(內蒙古),汝陽黃河巨龍,欒川盜龍,伶盜龍(內蒙古),諸城暴龍,山東龍,青島龍,峨嵋龍,查干諾爾龍(內蒙古),巨型汝陽龍,中華盜龍

問題二:恐龍化石的資料有哪些比較少的? 亞洲最長的井研馬門溪龍化石,世界最小的恐龍鸚鵡嘴龍化石將首次亮相寧波。本月18日起,「人與自然」大型科普展將在寧波美術館展出,並持續到4月中旬結束。本展覽中不少珍貴展品,是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國內城市展出。
珍貴恐龍化石亮相寧波
據介紹,「人與自然」大型科普展由古生物進化展、人體奧秘展及科學與藝術展等三部分組成。本次展覽的大部分展品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其中古生物展將展出恐龍、古哺乳動物珍貴骨架標本,有亞洲最長的井研馬門溪龍化石長達26米,鸚鵡嘴龍幾乎是全真化石,另外還有長達8米的黃河象等古哺乳動物,同時還配有與恐龍同時代的小型動植化石。展出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在近年來自然博物館國內巡展中堪稱之最。
「人體奧秘展」揭開神秘面紗
這次辦展中,為使寧波市的廣大觀眾對皇宮貢品一飽眼福,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將館內從未出館展出過的館藏精品 *** 「毛牛頭」(它是清朝貢品)破例拿到寧波展出。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提供了被評為全國科普展覽一等獎的「人體奧秘展」,這個展覽通過大量圖片、標本和具有藝術欣賞風格的塑化人體,介紹有關人體和生理衛生的有關知識。
驚喜大獎是一枚恐龍蛋
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科學的興趣,此次展覽還增添了試題問答,通過參觀展覽可找到答案。答對者可參與抽獎活動,川獎為北京自然博物館提供的恐龍蛋,另外還有化石、標本和其他工藝品。

問題三: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恐龍化石的形成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1、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3、回歸地表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4、恐龍化石的類別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等。
1、索倫候芬
德國的索倫候芬採石場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個熱帶淺海,當時還有島嶼散布。索倫候芬的細致石灰岩層中保存有美頜龍屬的化石,另外還有魚類的纖細遺骸,以及早期鳥類始祖鳥等島棲動物的遺骸。
2、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3、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里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3、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里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4、祿豐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編輯本段恐龍化石的發現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研究恐龍最關鍵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積岩中,並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在尋找化石時,需要先對各種沉積岩以及它們的地質年代有所了解。新技術的採用在發現恐龍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1、恐龍化石的保存
許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積岩中,除此之外,冷卻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跡也有可能保存下來。而永遠凍結在地面,......>>

問題四:恐龍的五種化石有些什麼 腳印,恐龍蛋,骨骼,糞便,牙齒

問題五:恐龍化石有什麼特徵? 世界各地出土的恐龍化石特點迥異,但一般僅屬於侏羅紀某一時期、某一種類,或個體殘損不全,或零星發現,規模較小。而祿豐恐龍化石具有以下特點:科研價值高,科考科普旅遊性強
恐龍問題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課題,它涉及地球演變學、生物進化學、動物學、地理學、植物學等多學科。祿豐發現的恐龍生存距今1.35億年~1.8億年,縱跨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代,其中侏羅紀時代化石最為完整,涵蓋了早、中、晚侏羅紀時代的恐龍生存演化軌跡。草食性,肉食性,侏羅紀早、中、晚期的恐龍同處一地,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聞名於世的祿豐晰龍動物群,是我國最古老的恐龍動物群,數量多,密度大,保存完整;已發掘出的祿豐恐龍化石頭一律朝向東方,生活在不同年代、毫不相生的素食性恐龍與肉食性恐龍同埋一堆,這些都是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和和解答的問題。
自1938年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奠基人、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1877~1979)院士和卞美年首次發現至今,已25屬33種、完整和接近完整的恐龍近120條,由原始蜥腳類到蜥腳類,從早侏羅紀的下祿豐組到中侏羅紀的上祿豐組。雲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1997年10月?11月實測的祿豐縣川街鄉老長箐村附近侏羅系剖面,位於祿豐之南,相距約30千米。 該剖面位於元謀綠汁江斷裂以東,屬於祿豐小盆地沉積類型。 剖面頂底齊全、構造簡單、地層完整、化石豐富、交通方便。該剖面所獲成果的重大意義在於:一是首次在雲南中侏羅紀上祿豐組中發現恐龍動物群;二是在同一地點、同一地層系統的上下層位中發現兩個不同層位(上下層位)的恐龍化石群,在全世界僅此一處;三是經等離子光譜分析,發現恐龍化石La、Y、Yb、Sr元素含量特高,說明恐龍的死亡與當時的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數量多,密度大,保存最完整,具有體驗性旅遊價值
祿豐恐龍山, 面積約7平方千米,因盛產恐龍化石而得名,由下侏羅紀紅色砂、泥岩組成。「祿豐蜥龍動物群」產於此山。目前已發現以許氏祿豐 龍、巨型祿豐龍、群氏蘆溝龍等古龍類;雲南卞氏獸、中國漸凸獸等獸孔類;揚氏祿豐蜥等鱗龍類爬行動物; 瑞氏中國尖齒獸、黑果蓬摩根尖齒獸 等哺乳動物;魚類,兩棲類共25屬3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僅恐龍類已發掘100餘條,山上現還 *** 二條完整的恐龍化石骨骼。其大大小小的骨片,滿 山遍野,隨處可拾。此外,還產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葉肢介及植物等化石。祿豐恐龍化石個體完好率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連小的尾椎、趾骨及發掘時最易碎的肋骨均保存完好,骨紋相當清晰。祿豐恐龍化石主要集中於大窪恐龍山和「世界恐龍谷」所在的川街恐龍山,在「中國祿豐恐龍遺址館」近10000平方米范圍內的剖面岩層中所埋藏的恐龍骨骼化石在百具以上,如此高密度、多種類恐龍化石埋藏點是舉世無雙的,堪稱世界奇觀。在已經暴露出的四百多平方米范圍內可鑒別的恐龍骨骼化石個體就有12具。其中巨型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1具,保存近於完整。最大的一塊肩胛骨長達兩米,該龍的體長在27米,為亞洲之最。觀賞性強,懸念感突出,具有突出的旅遊觀賞價值
祿豐恐龍的規模、品位是其他地方無法相比的,是世界絕無僅有的、獨一無二的資源。1997年2月,在縣城南30千米的川街老長箐發現自然露出的恐龍化石。在440平方米內共挖出8具恐龍、5隻龜,是世界恐龍挖掘史的奇跡。定名為:川街老長箐恐龍動物群。前來參加挖掘的美國恐龍專家肯斯.瑞格比教授稱:「在如此小的范圍內發掘如此多的化石,無可辯駁地證明了祿豐川街是世界上已知恐龍化石最集中、最豐富、研究價值最高的地方。特別是在同一地點發現早侏......>>

問題六:什麼是恐龍化石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丁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問題七: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有哪些 恐龍化石最出名的是山東諸城和四川自貢

問題八:請問恐龍化石有什麼用? 研究古生物(恐龍化石)是為了增進對現代生物環境的理解,從而為人類生存帶來可持續的希望,就像讀史能夠鑒古知今。
作為遠古時代的生物遺留,恐龍(包括其他古生物)化石的主要價值有兩個:告訴人們遠古時代的生物是什麼樣的;告訴人們遠古時代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前者的意義主要在進化學――人類是從哪裡來的、生物鏈是如何構成。什麼樣的遺傳性能夠在進化中脫穎而出,從而避免滅絕。後者的意義主要在環境學――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變化的。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地球生物會迎來什麼樣的挑戰。人類應該如何作為,才能爭得多一份生機。

問題九:恐龍化石的介紹 恐龍化石的形成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1、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3、回歸地表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4、恐龍化石的類別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恐龍化石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等。
1、索倫候芬
德國的索倫候芬採石場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個熱帶淺海,當時還有島嶼散布。索倫候芬的細致石灰岩層中保存有美頜龍屬的化石,另外還有魚類的纖細遺骸,以及早期鳥類始祖鳥等島棲動物的遺骸。
2、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3、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里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3、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里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4、祿豐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恐龍化石的發現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研究恐龍最關鍵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積岩中,並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在尋找化石時,需要先對各種沉積岩以及它們的地質年代有所了解。新技術的採用在發現恐龍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1、恐龍化石的保存
許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積岩中,除此之外,冷卻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跡也有可能保存下來。而永遠凍結在地面,例如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也可以很好的保存化石。
2、沉積岩
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

4. 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古無脊椎有什麼標本

北京自然博物館中的館藏標本有很多,大題可以分成15大類:古植物,古無脊椎,古魚類,古爬行,古哺乳,礦物,古人類,人體,無脊椎,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鳥類,獸類,植物。
具體的你可以看:
請點擊自然博物館官網「館藏信息」選項卡,從「館藏標本」各大類中選擇瀏覽具體標本的信息。

5.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示內容是什麼

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多萬件。自然博物館有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館藏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
植物世界,展覽以大量的植物化石標本、植物科學復原圖、植物復原景觀和各類現代植物標本等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植物從其誕生開始,從低等植物至高等植物不斷繁盛的演化過程,以及植物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之由來,展覽主要從觀眾所關心的「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 」兩個問題來設計展覽內容。為了更清晰的展示這兩個問題,展覽分設「認識你自己和現代人之由來」兩個子展廳。在「認識你自己」子展廳中,展覽從「作為個體的人之由來」、「人對自身來源的探索」、「人是動物」、「人是特殊的動物」和「作為特殊動物的人之由來」五個方面與觀眾進行交流與探討;而在「現代人之由來」部分,展覽則講述了從「托曼」至現代700萬年間發生的故事。
古哺乳動物,展出了古哺乳動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動物。第一部分中生代哺乳動物演化,第二部分新生代哺乳動物發展與繁榮,第三部分第四紀哺乳動物專題,第四部分為靈長類演化,突出展示了占祥上猿標本。重要標本有侏羅獸、翔齒獸、階齒獸、劍齒虎、巨鬣狗、三趾馬、黃河象、猛獁象、巨犀、和政羊等等。

6. 北京自然博物館鎮館之寶 急!!!!!

148件國寶級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首次亮相

有朱德總司令80歲壽禮 有乾隆皇帝珍藏的氂牛角 148件標本中有許多是國寶級的「鎮館之寶」

八大看點 麝牛「見證」尼克松訪華

自然博物館開辟出澳洲特有動物展廳 搬出了製作精良的珍禽異獸標本 首次亮相的孔鳥能叼起小汽車

北京自然博物館標本部主任、古生物專家王文利說,自然博物館明天要拿出來展出的148件標本中,有許多是國寶級的「鎮館之寶」。

作為標本,它們的珍貴之處不僅僅是因為年代久遠、稀有、研究價值大,或是揭開了生命進化中的某個懸疑,還在於它們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看點之1

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饋贈

葫蘆結出木瓜如意

王文利主任說,建館至今,自然博物館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本次展覽上將展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轉送的珍貴禮品標本近20件。

靈雀窩和高鼻羚羊角標本是1954年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代表團贈送給毛澤東主席的。這兩件標本仍被裝在當年的禮品盒中。

還有一件很特別的標本——「木瓜如意」。整個如意長約半米,是用一整個葫蘆製成的,其造型和圖案全部是在葫蘆生長過程中用壓模方法使葫蘆依勢長成的。這個如意是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我國近代實業家陳叔通先生贈給朱德80歲壽辰的壽禮,是陳老家的傳世珍寶。

看點之2

「見證」中美友好的麝牛標本

老飼養員不禁落淚

精品廳展示的標本中,有些是有著重大歷史背景的。其中,來自北美的麝牛是最具代表性的。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前冥思苦想,不知該送中國人民什麼禮物。最後,他決定贈送一頭北美的特色動物——麝牛。

這頭麝牛來中國時是活著的,在北京動物園安了家。幾年後,麝牛死了,自然博物館便將其剝製成標本保存。

前幾年,中央電視台曾來自然博物館製作節目,還特意請來了當年飼養這頭麝牛的老飼養員。老人一看到這頭麝牛的標本,不禁流下了眼淚,說:「它哪都好,就是脾氣不太好,有時挺任性的!」

麝牛身長約3米,體態健壯,一身深褐色的毛垂得很長。標本剝制精美,栩栩如生,難怪老人會見標本而落淚。

看點之3

來自紫禁城的皇家珍藏品

夜光蠑螺容納百川

自然博物館建館之初,大多數標本來自各種渠道的捐贈,其中有一部分極品曾經久居深宮。

在皇宮收藏標本展位里,一對氂牛角色澤剔透,額骨的中央刻有青藍色的滿文,上面記載著這是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4月17日由當時的理藩院侍郎贈送給乾隆皇帝的。

一同展出的還有兩只夜光蠑螺。一隻雕刻著一條盤龍,極富動感;另一隻體積略小,繪有一組山水人物。

王主任介紹說,珍珠層如此厚且光澤度這么好的蠑螺極為罕見,即使在皇室收藏中也堪稱上品,其價值難以估算。

看點之4

蝴蝶翅膀拼成的「蝶趣圖」

燈下映出斑斕五彩

在標本樓2樓樓梯,迎面懸掛著一幅藍色的「壁畫」,名為「蝶趣拼圖」。其實,它是由巴西特有的蝴蝶拼制而成的。正中間是一隻完整的「歡樂女神蝶」,周圍全部由小閃蝶的翅膀拼成。

據介紹,拼成這幅圖共用了200多隻閃蝶的翅膀。從不同角度看,拼圖呈現出的是不同的光澤和色彩,時而幽藍,時而碧綠。而且,打開不同的燈光,其色彩也不相同。

「蝶趣拼圖」是由原我國駐巴西參贊從巴西帶回國的。就在前不久,他將拼圖贈給自然博物館收藏。

看點之5

狼鰭魚凝固在1.24億年前

火山埋藏奇幻世界

在3樓展廳門口的對面牆壁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化石圖畫「戴氏狼鰭魚圖」。這塊化石形成的年代是距今1.24億年前。

狼鰭魚是中生代時期東亞地區特有的淡水魚類。畫面中約有上千條狼鰭魚,它們正在河湖淺灘捕食戲水。可就在這時,火山突然爆發,它們頃刻間就被大量的火山灰迅速埋藏,凝固在了那個遙遠的瞬間。上千條狼鰭魚都還保持著被埋藏的一瞬間的姿態,連魚刺、魚鱗、頭尾、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

狼鰭魚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真骨魚類,這塊保存完整的化石更堪稱稀世珍品。

看點之6

獨一無二的模式標本

堊齒犀正洗泥沙浴

模式標本是最早發現物種時的奠定標本,它的特點是世間僅有,獨一無二。通常是由發現者自己來為標本命名。

明天的展覽上約有10餘件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找到的模式標本,包括精美的琥珀、蝴蝶、飛禽、蟹類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3樓展出的產自寧夏、甘肅一帶的堊齒犀,直到現在,它的半個身體居然還被埋藏在沙地中。

王主任說,堊齒犀是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首次建立的新種,其名稱也是由發現者創立的。

看點之7

首次公開展示罰沒珍貴標本

興義龍曾遠渡重洋

明天的展覽上,將首次展出一批被罰沒的珍貴標本。其中包括:美國和中國海關合作,在美國聖地亞哥罰沒的「興義龍化石」;北京市工商局宣武分局罰沒的「鸚鵡嘴龍化石」;朝陽區小關派出所罰沒的距今約1.2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等。

這些標本都是首次在公開場合展出。王主任說,近年來,一些貪利之徒偷偷地將我國珍貴標本和化石帶到國外,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最可怕的是,這些珍貴的標本常常被切割,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看點之8

澳洲特有動物池塘邊大聚會

袋熊鴯鶓各得其樂

為了再現動物生存環境,自然博物館還將3樓展廳的整個右側展位用來展示從未展出過的澳洲特有動物。

在約10米長的展位中,遠處是蔚藍色的大海,腳下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著14種澳洲動物,有澳洲鱷、鴨嘴獸、鴯鶓、紅袋鼠、樹袋熊、環尾袋貂等。它們有的在樹上攀援,有的在湖泊中小憩,還有的正在草地上覓食……

王主任介紹說,這批動物標本是澳大利亞堪培拉博物館贈送給自然博物館的。

本版撰文/記者 汪紅

1東北虎

標本室的專家正在把東北虎的整體標本安裝在標本架上。

與以往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大型哺乳動物標本相比,這次的展品無論從毛色、品相還是剝制工藝上都是頂級的。特別是這些動物的動作和神態,更是活靈活現。

2大極樂鳥

這是1963年劉少奇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印尼友人贈送的印尼特有鳥類大極樂鳥的標本。

3金剛鸚鵡

這是李先念贈送給自然博物館的金剛鸚鵡標本。

金剛鸚鵡是南美特產。

這只鸚鵡標本體型高大,足有0.5米高,毛色亮麗光鮮,極為罕見。

4孔鳥

這是紐西蘭政府贈送給自然博物館的孔鳥標本。這只孔鳥高約2.3米,腰彎著,頭微微昂起,形態極為逼真。

關於孔鳥的生存年代一直是有爭議的,有人推測它在距今300年前左右就滅絕了,但也有人聲稱在航海時見過此鳥。

孔鳥的身材高大。據傳說,最大的孔鳥科鳥類身高約10米。有專家估計,它的嘴能叼起一輛小汽車。

7. 北京恐龍博物館在哪裡

北京恐龍博物館在北京天橋南大街126號。

北京自然博物館有321829件館藏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中華侏羅獸、完成全身羽毛顏色復原的赫氏近鳥龍、保存在中國的恐鳥標本等;還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

中國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館內還收藏著世界各國友好人士贈送給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部分禮品標本。2008年5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7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2016年9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建築布局

北京自然博物館坐落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演藝區。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入口位於博物館大門的南側,出口位於博物館大門的北側方向。

而主樓的正門則位於主樓的西側,停車場位於博物館主樓的西南方向。博物館主樓一層有植物世界廳、恐龍公園廳、非洲廳。二層有古哺乳動物廳、古爬行動物廳等。新建「田家炳樓」標本樓蘊藏著23萬余件館藏標本,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

8. 簡述北京自然博物館 Beij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建築面積24000m2,展廳面積8000m2。館藏標本約20萬件,其中有相當數量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植物標本。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m的巨型馬門溪龍。世界上最早的鳥類之一的三塔中國鳥以及完整的整窩恐龍蛋化石等。

該館現有4個大型基本陳列:古生物陳列(古爬行動物廳、古哺乳動物廳、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廳、無脊椎動物廳)、植物陳列(綠色家園廳)、動物陳列(動物人類的朋友廳、動物的奧秘廳)、人類陳列(人之由來廳)。館內還設有幾個主題展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1座大型自然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動、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委會命名為「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

北京自然博物館

真猛獁象展廳

恐龍陳列室一角腫骨大角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腫骨大角鹿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的鹿。它頭上生長著一對異常巨大的角,角的兩端之間的距離可達3.7m。在最大的那次間冰期時期,大角鹿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上。距今1.2萬年前腫骨大角鹿開始衰落。

府谷山西獸復原圖

產地:陝西 府谷 時代:中新世 距今一千萬年

9.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公園里一共有哪些恐龍化石急!!!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公園里一共有哪些恐龍化石:有;霸王龍、南方巨獸龍、始盜龍、埃雷拉龍、食肉牛龍等。草:雷龍、梁龍、鯨龍、馬門溪龍、圓頂龍等。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10. 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什麼

1.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大象的骨架化石
2.1995年我國贈給聯合國的世界寶鼎
3.舉世聞名的古代繪畫清明上河圖
4.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裡的書法藝術寶庫西安碑林
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