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哪個醫院有沉香曲
擴展閱讀
廣州鄉鎮崗多少分進面 2025-07-08 10:24:23
上海泰詠電子怎麼樣 2025-07-08 10:23:49
從上海回來送什麼禮物好 2025-07-08 10:23:06

北京哪個醫院有沉香曲

發布時間: 2023-01-08 13:37:51

A. 請簡述醫學家汪逢春生平

汪逢春
四大名醫之汪逢春

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志》1958年第8號中介紹他的醫案數例,可見他的學術一斑。現摘要如下:

濕溫重症,氣郁不得宣暢,以致腸胃秘結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並佐以通腑之劑。一劑後頭痛止而仍昏暈,形寒解而身熱未凈,斑疹和白囗出現甚多,再以清輕解熱,兼通腸胃。三診身熱已退,斑疹漸退,舌苔漸化,胸悶已舒,小溲漸淡,表明濕溫化而未凈,再以泄化余熱,兼治胃腸。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芳香化濕濁,山桅、丹皮清里熱,杏仁、薏苡仁、蔻仁宣暢三焦,批把葉、厚朴、半夏、連翹。蘆根、瓜簍皮和胃化痰,散結滯,消脹滿,通腸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如此則濕溫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濕溫者,可師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軍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分兩次以葯汁送下。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節約葯材,又發揮療效。這里所稱的一分相當於0.3克重,二分不過0.6克,三味加在一起僅有1.2克,膠囊不過裝二三個,吞服下去到胃腸中直接發揮作用,比較湯劑用量小、收效大。這種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溫病初起驗案,病人感受時令之邪,肺胃熱盛(肺通於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為中焦,受納水谷,比肺略進一層而屬里),先生採用表裡兼治的方法,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

咳喘屬慢性支氣管炎,遇寒而發,主以溫運化飲,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俟停飲已化,病後氣血兩虧,宗《金匱》法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飲,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幾味合在一起發揮辛散苦降,一開一收,散寒溫中,斂肺平喘)而收功。

痢疾驗案,屬濕熱各滯,蘊蓄胃腸,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

氣惱傷暑驗案,採用芳香溫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劇變。俟呢逆止,以升降運中,調治胃腸,最後以升陽益胃收功。其間亦佐以膠囊劑,初以戈制半夏五分、局方至寶丹一丸,二味勻兩次,開水送下。繼以戈制半夏五分、淡乾薑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著重清理胃腸。

以上幾案,皆為善治之病,得心應手,葯到病除,屢為群眾所樂道。

他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1942年曾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中醫中葯界培育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霍文樓。楊叔澄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就是當時的學員。他熱心教育事業,提攜後進,多所貢獻。

【汪逢春小傳】
汪逢春(1884~1949),江蘇蘇州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畢生熱心於中醫教育事業,努力提攜後學。一九三八年曾任國醫職業公會會長,並籌辦《北京醫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培養中醫人材做出了貢獻。學術上擅長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亦多有闡發。著作主要有《中醫病理學》、《泊廬醫案》等。

汪逢春,生於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緒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於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

日(農歷己丑年七月二十日)。畢生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一九三八年成立國醫職業公會,汪逢春被選為公會會長,同時籌備《北京醫葯月刊》,於一九三九年一月創刊,先生親自主持筆政,並為該刊撰文,以資號召倡導。一九四二年曾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於北京天安門內側朝房,為中醫中葯界培養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瞿文樓,楊叔澄、趙樹屏等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王鴻士等就是當時的學員。

汪逢春精究醫學,博覽群籍,虛懷深求,治病注重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在京懸壺,門庭若市,婦孺皆知其名。《泊廬醫案》一書序雲:「汪逢春先生診疾論病,循規前哲,而應乎氣候方土體質,誠所謂法古而不泥於古者也。每有奇變百出之病,他醫束手者,夫子則臨之自若,手揮目送,條理井然,處方治之,輒獲神效。」他一生忙於診務,無暇著述,僅見有:《中醫病理學》(1942年,北京醫學講習所鉛印本)《泊廬醫案》(1941年,謝子衡等學員手輯,華北國醫學院鉛印本)《今冬風濕症之我見,願與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醫葯月刊》第二期(1939.2)《猩紅熱與痧疹之分辨》刊《北京醫葯月刊》第四期(1939.4)《為本市小兒科專家謹陳芻言,希鑒納之》刊《北京醫葯月刊》第五期(1939.5)

《泊廬醫案》是門人弟子輯錄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他去世後門人馮仰曾醫師曾在《中醫雜志》一九五八年八月號中介紹醫案數則。北京中醫學院溫病學教授趙紹琴醫師曾在他所編著的《溫病縱橫》中洋為介紹其業師汪逢春治麻疹經驗。「麻疹初起,風熱內蘊,肺先受邪,咳嗽聲重,鼻塞流涕,夜寐不安,小溲色黃,舌絳苔厚,脈象滑數。治以清風熱而兼透疹。宜避風慎口,防其增重,疹不出者加防風三分。」「麻疹合並肺炎,風濕蘊熱,互阻肺胃,勢將咳逆致厥。治宜宣化肅降,清熱化痰。」治猩虹熱的經驗:「溫毒化熱發斑,胃腸積滯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飲食寒暖皆需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風葯。」語雖不多,字字珠璣,理法方葯護,無不悉備,堪為後世法。

學術見解及臨床經驗

汪逢春先生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誠如其弟子們所言;「蓋吾師於諸雜病,經驗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他認為脾胃乃氣血化生之源,五臟之精氣皆賴脾胃運化、轉輸,皆需脾胃化生後天水谷精微的補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則災害至矣。經雲:「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及「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就是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時令病或胃腸病,多因勞倦過度,飽飢無時,貪涼飲冷,恣食肥甘,過嗜辛辣,食飲不潔等引起。病勢來之雖急,若治療得當,邪去也速。如若遷延,累及五臟六腑,禍不旋踵。汪逢春先生於時令病、胃腸病審其虛實寒熱,辨證細膩,立法嚴謹,組方靈活,用葯輕靈。常用淡附片、淡吳萸、淡乾薑、鮮煨姜、紫油肉桂以溫中,黨參、薏米,炙甘草、連皮苓、紅棗、秫米、陳廩米,建蓮肉等以補益脾氣、脾陰,焦蒼術、川厚朴以燥濕健脾,木香、枳殼、新會皮、香櫞皮,玫瑰花、鮮藿佩芳香化濁以疏肝理氣和胃,砂仁,蔻仁以醒脾開胃,生熟谷麥芽、棗兒檳榔、范志曲、雞內金等化滯和中,還常常喜用成葯如加味保和丸、枳術丸、越鞠丸、香砂養胃丸等入湯劑同煎,以加強療效。其單味葯用量在一錢至三錢之間,葯味不過十味左右,成葯入煎劑不過三至六錢上下,方葯並不奇特,皆醫者慣用之品,而且味少量輕,然療效卓著,所謂「輕可去實」,用葯精良者也。

如《泊廬醫案》王左泄瀉案。患者六十七歲,大便泄瀉,噯噫泛惡,胸悶不舒,中脘嘈雜。辨證為老年中氣已衰,脾胃兩憊,擬以辛溫和中,甘潤疏化,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也。處方為:淡吳萸4.5克,淡乾薑2.1克,生熱苡米9克,連皮苓12克,香櫞皮4.5克,生熟谷麥芽各9克,范志曲9克,香砂六君子丸(包煎)12克,淡附片3克,玫瑰花2.1克,北秫米30克,潞黨參、飴糖各15克,煎湯代水。

二診時,擬以溫和攝納,佐以補中之味;三診時再以前法加減,病告痊癒。

又如,顧左泄瀉案:泄瀉頗甚,腹脹且痛,舌苔白膩,兩脈細濡,飲食失調,辨證為寒傷腸胃,勢將轉痢,亟以芳香分利法。囑生冷宜忌。處方:鮮佩蘭6克,制厚朴4.5克,花檳榔9克,木香、煨葛根各3克,焦蒼術9克,保和丸12克,枳殼片4.5克,鮮藿香4.5克,鮮煨姜2.1克,焦麥芽,赤苓皮各12克,生赤芍4.5克,建瀉片9克,白蔻仁、落水沉香各O.6克。二味同研細末,勻兩次葯湯送下。

二診時,瀉滯並下,次數已減,腹痛後重亦除舌苔白膩而厚,兩脈細弦而濡,辨為:飲滯化而未凈,擬再以升陽和中,推盪宿垢,飲食小心。前方稍事加減,服後立愈。

即使其它雜病治療,也常喜於方中酌加各種曲類,范志曲,霞天曲、沉香曲等,以振奮胃氣,增加食慾,使化源足氣血充,體質增強。

先生又善治濕溫病。濕溫病治療相當復雜,吳鞠通醫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荊芥、青蒿、桔梗、杏仁、鬱金、連翹、銀花,治身熱面赤,肢微冷,舌苔滿布,口反不渴,在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薛生白《濕溫病篇》亦指出:「濕熱證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濕在肌肉,不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皮,蒼術皮、藿香,荷葉,通草,桔梗等味。」又說;「濕溫證初起,發熱汗出胸悶,口渴舌白,濕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鬱金、蒼術、厚朴、草果、半夏,菖蒲,佩蘭、六一散」。汪逢春先生治療濕溫病效法古人,而不膠柱鼓瑟。從其醫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採用清熱化濕兼顧,斟酌濕偏重,還是熱偏重而用葯;同時,結合宣透、舒郁、淡滲、緩瀉等法來分解病勢。尤善以辛香宣達、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見熱清熱,因此時不僅熱不能清,反使濕愈凝滯,造成纏綿之局勢。選方大略為藿朴夏苓湯,甘露消毒丹之屬進退。他善用大豆黃卷,香青蒿、藿香、佩蘭、荷葉、薄荷、桔梗等輕清宣透、芳香化濁,厚朴、半夏、蒼術、蔻仁,菖蒲,甘辛苦溫芳化,山梔子、黃芩、丹皮,連翹,銀花、茵陳等清熱,木通、滑石、竹葉,通草、燈心、澤瀉、赤苓皮、豬苓、苡米等淡滲清利,酒軍,檳榔緩瀉。清、化、宣、利、瀉並施,使濕清熱解,諸恙得除。

即使對於濕溫重症,亦主張輕出輕入,高熱病人也不宜苦寒之晶過重,而選用芳香宣化之品,如大豆黃卷、山梔子、藿香、佩蘭、銀花、連翹等。尤不主張用生石膏,如邪在衛分,惡寒未罷,而早用石膏,可有「冰伏涼遏」之弊。至於「三寶」,則認為可酌病情恰當選用,而且可以早用,認為「三寶」有芳香醒腦開竅之功,對於一些重症出現時昏時昧者,用之蘇醒較快。

濕溫病治療雖如剝繭抽蕉之難,汪逢春先生積多年之臨床經驗,卻得心應手,其治療濕溫病之經驗,可師可法。僅舉二案例,以見一斑。

例一,邢左濕溫案,二十一歲,九月四日初診。

身熱頭痛如裂,項強一身拘攣,嘔吐,大便七日未通,舌苔垢厚,兩脈弦滑而數,重按無力。辨其:病甚重,勢將痛甚致厥,姑以金匱法加減備候。處方:煨葛根3克,姜竹茹9克,九孔石決明(先煎)30克,連皮苓12克,鮮佩蘭(後下)、鮮藿香(後下)、枯子芩各4.5克,紫貝齒30克,建瀉片9克,龍膽草2.1克,絲瓜絡9克,川軍炭(後下)4.5克,香豆豉12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尖O.3克,研末分兩次沖服。

九月七日四診時,頭痛減而大便亦通,通而甚暢,嘔吐不止,身熱依然,舌苔垢黃且厚,小溲艱澀,兩脈弦滑且數,擬以辛香通腑為治。處方:香豆豉15克,制厚朴4.5克,佛手片9克,保和丸(布包)15克,赤苓皮12克,嫩前胡4.5克,全瓜蔞15克,新會皮4.5克,花檳榔、建澤瀉各9克,鮮佩蘭4.5克,姜竹茹、白蒺藜、焦苡米各9克,酒大黃、方通草各4.5克。羚羊角0.3克、太乙玉樞丹O.6克、食鹽O.3克,三味共研細末小膠管裝用,鮮煨姜1.5克、佛手9克,煎湯勻兩次送下,葯先服。

七診時,熱亦退,頭痛已止,據證辨為濕熱蘊蓄中阻,再以芳香疏和,泄化余熱等法。於十五診時而病向愈。又以瀉化余熱,甘潤和中法而收全功。處方:細枝川斛,火麻仁、甜杏仁、雞內金各9克,粉丹皮4.5克,香砂枳術丸(布包)15克,赤茯苓12克,冬瓜仁30克,香青蒿4.5克,南花粉9克,全瓜蔞30克,生熟谷麥芽各12克,鮮蘋果(連皮去核切片)1枚。

例二,李景熙濕溫案。四十一歲。

身熱六日頭痛掣及左耳之後,兩目懶睜,咳嗽甚微,惡心,舌苔白膩浮黃質絳,一身疼痛,寐則兩手抽掣,大便自泄,兩日之後,五日未通,小溲色赤,左脈細小而滑,右弦滑而數。素嗜茶酒,外感溫邪,治以輕香宣化佐以苦瀉之味。病情危重,一日初診。

處方:白蒺藜(去刺)9克,家蘇子、制厚朴各4.5克,苦杏仁、建瀉片各9克,省頭草4.5克,萊菔子6克,姜竹茹、焦苡米、鮮佛手各9克,嫩前胡3克,像貝母、香豆豉各9克,赤苓皮12克,真鬱金4.5克,鮮枇杷葉9克,西秦艽4.5克,保和丸(布包)15克,白蔻仁O.9克,酒軍O.6克,後二味同研細末,以小膠管裝,勻兩次葯送下。

二診時,據證擬輕香宣解,苦瀉通腑法,上方加減,三診,又加以分滲化濕法,加豬苓、木通、茵陳。

六診時,病已告愈。

熱性病高燒達39.5攝氏度以上,而白細胞在15,O0O~20,O0O,汪先生也不主張用抗生素,仍用清熱解毒的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蘆根,白茅根等,頗能得心應手取效,使體溫、白細胞均趨於正常。

溫熱病後期養陰亦很重要,尤以口乾等傷津者,常選用鮮石斛、鮮蘆根、連翹、肥知母、牡丹皮、生地等。服用激素二月以上,汪先生認為可致陰分大傷,選用增液湯效好;增液湯為很好的養陰增液劑,即由玄參、麥冬、生地組成。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熱性病四肢厥逆,汪逢春不用四逆輩,而是用點扶正葯即可回陽。這些葯都比較清淡,如南北沙參、川浙貝母(尤其呼吸困難)等。如他治過一個外地患者,曾用過蘇葉五錢,以致大汗淋漓,經用生脈散加浮小麥、麻黃根少量以後(主用太子參)即可回厥。主張正不勝邪時,甚至可以不用清解葯。又心率過緩者(每分鍾不到五十次),也是採用這種治法。

汪逢春常說,查查病人的舊病歷,了解一下以往症狀很要緊,對於住院病人,尤其便於中醫插手。講究季節與發病的關系。如北京地區每年六至八月上旬,「乙腦」流行不論輕中重死亡率少,而八月中旬以後死亡率高。一般兩周可以退燒,兩個月以內治癒可以不留後遺症,半年以內意識完全正常,即為痊癒。其中在二至四個月內宜清熱養陰,可以幫助好轉。

又「乙腦」病,療效成人比小兒差。智力及記憶力尚未恢復者,用黑芝麻炒香與四維葡萄糖合在一起常服,又黑芝麻、何首烏,黑桑椹久服,對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臨證用葯,別具匠心

講究炮製及處方用葯注意葯物間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等關系。入煎劑用時常註明某葯與某葯同炒,或某葯與某葯同打爛,其葯物伍用頗有「葯對」之意。有的取古方,經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臨證經驗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頗具匠心。如香豆豉與焦山梔同炒,取梔子豉湯之意,清胸膈之熱;厚朴和川連同炒,黃連之寒監制厚朴之溫,意在寬中行氣,苦以燥濕,小枳殼與苦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於肺失宣肅咳喘之證;大豆卷與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瀉虛熱之功,綠茵陳與焦山梔同炒,取茵陳蒿湯之意,有清利濕熱之力;桑枝與絲瓜絡同炒,宣痹以通絡,建澤瀉與赤苓皮同炒,兩者協同,建脾以利尿;松子仁與大麻仁同炒,兩者協同,甘潤和中,潤腸通便;全瓜蔞與薤白頭同打爛,仿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意,有寬胸通痹之功。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葯之經驗,今天仍可師可法。

善用葯物粉劑裝配膠囊使用,與湯劑同服。有的葯物入煎後,破壞有效成分,影響葯力發揮;有的葯物價值昂貴,入煎需量大,有浪費之嫌,或患者也苦於負擔過重;有些葯物不宜入煎者,多裝入膠囊,隨湯吞服。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節約葯材,又能充分發揮葯效,簡捷、方便、價廉,利民利病,又開辟了新的給葯門路。據不完全統計,僅《泊廬醫案》一書,使用膠囊裝葯隨湯同服者,達七十五處之多。汪逢春先生常視病情出入,選定多種配方以隨機應用。如治療濕溫病供選配方;羚羊角尖O.3克,太乙玉樞丹、白蔻仁各0.6克;白蔻仁、太乙玉樞丹、酒軍各O.6克,白蔻仁O.6克,生熟大黃各1.2克;香犀角、白蔻仁各O.6克,香犀角、真鬱金各O.6克,酒軍、白蔻仁各O.6克。此多種配方,皆分研細末,裝入膠囊,隨湯葯分兩次送服。鎮驚熄風,常以琥珀抱龍丸,太乙玉樞丹各O.6克,薤白頭1.5克,研細末,裝小膠囊中勻二次送下;妊娠惡阻,飲水即吐者,以明礬、食鹽各O.3克,裝入膠囊內服用,嘔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枯礬、食鹽各0.3克,裝入小膠管內服用,食後上泛者,落水沉香O.3克、白蔻仁O.6克、食鹽O.3克,共研細末,裝入小膠管內同服。其中食鹽以用大粗鹽研細為好,精製鹽、再生鹽不用。因這兩種鹽服後舌根有澀感,不舒服,食鹽不要炒用,如炒成胡鹽,服之墜氣。泄瀉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質量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細末後,裝入膠囊,隨湯服下。又凡口中粘膩苦澀者,可用蓮子心,沉香,食鹽各一分,裝小膠囊吞服效好。由此可見,其配方

十分靈活,視病情而定,可謂變通有方,圓機活法。

喜用曲類。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療腸胃病應用曲類自不待言,對一些雜病的恢復期,善後調理時尤多於方中加入曲類葯物,意在振奮胃氣,開胃進食,增強體質。

善用葯物鮮品。常用鮮藿香、鮮佩蘭、鮮枇杷葉、鮮菖蒲、鮮荷葉、鮮佛手、鮮西瓜翠衣、鮮蘆根、鮮檸檬皮、鮮竹葉、鮮煨姜等。鮮品有干品不可比的優點,一些輕宣疏解葯物,鮮品芳香之氣較大,取其芳香化濁之力較強。鮮品其植物精汁尚較豐富,汪逢春先生認為暑溫證及溫病滋陰尤以鮮晶效佳。

成葯入煎劑。中成葯取其適量入煎劑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協同或佐葯的作用,又可以彌補單純湯劑的某些不足。用湯劑以解決主要矛盾,丸葯入煎可解決次要矛盾,有主有從,並行不悖。常用入煎中成葯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術丸等,不一而足。

注重醫德,從不宣傳自己

汪逢春先生注重醫德,對於同道不貶低,不攻擊。嘗遇病人經前醫治療不效者,也積極想方設法扭轉病勢,一旦無望,也不發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責任。他嘗說,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噓,等於自我報復,結果必將一敗塗地。

他從來不宣傳自己,即使《泊廬醫案》之刊行,也是「務求其實用,毋事虛飾」。將「普通門診所錄方案之有效者,略分為內、婦、兒三科,簡單分類,以便仿閱。」「意在存真,非為立言著說。」他從不登廣告。記得曾有一學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診的廣告,他知道後非常惱火,對該生嚴加申斥,並告之以後絕不可如此。他說,我個人是不主張自我宣傳的,至於技術高低,群眾會給以正確評價的。

汪先生嚴格要求學生,雖已考取執照,有的仍不許其掛牌開業,需要再現察一段時間,並囑其小心從事,遇有疑難多向別人請教,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導學生,討論病例,不分中西。在西河沿行醫時,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則停診,討論病例。凡遇疑難大症,有時也邀著名西醫劉士豪、方石珊、汪國楨一起討論研究,學生們恭聽記錄。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時婦科會診常請林巧稚、田鳳鸞,皮科請趙炳南,他常說不能抱殘守缺,孤陋寡聞。

定期舉行同硯小集,地址在椿樹三條荀慧生宅。每周一、三、五講課,聽講者達二十餘人。講《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及《醫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徐靈胎,認為其文筆犀利,脈案清爽,可師可法。

指導學生到西鶴年堂看標本、實習制葯過程;到窯台去看鋸鹿茸,天壇復泰參茸庄去看制茸。他常說,自古醫葯不分,醫生必明葯物製法,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什麼叫酒炒當歸、吳萸制黃連,前胡為何用麻黃水炙等,明乎此,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

汪先生一生信佛,喜讀書,二者常結合在一起,自來京住在江蘇會館起,題書齋曰「五斗齋」。每早五時起床,即讀佛經、打坐(氣功)、讀醫書。每天食飲定量,作息按時,雖忙而不紊。臨終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毫無痛苦。一生中收藏圖書甚豐,且喜愛古玩字畫,故後書籍歸漢文閣,字畫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生前曾與龐敦敏(細菌學家)、韓世昌(崑曲家)等有詩文酒會的組織,每逢生辰、忌日舉行,一方面

消遣,一方面討論交流對時事的看法,這是一種民間的愛國行為。當時政府在公共場所均懸有「莫談國事」字條,而一些愛國憂民有志之士,均利用各種機會聚會交換意見。如一九二九年對付汪蔣政府取消中醫的斗爭,也是利用這種形式發起的。

他有子名孟涵,雖不以醫名,但為文史界知名之士,生前供職中華書局為編審。

他的弟子很多,現尚健在者有吳子楨(原同仁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少章(北京市第四醫院中醫院主任)、李鼎銘(北京市中醫院婦科老大夫)、李君楚(原宣武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昌(原東四產院中醫老大夫)、王植楷、王華昌(廣渠門醫院中醫老大夫)、謝子衡(原平安醫院中醫科老大夫)、趙紹琴(北京中醫學院教授)等。
(謝海洲胡蔭奇協助整理)

B. 服用沉香曲的注意事項

服用沉香曲的注意事項

1.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性食物。

2.忌情緒激動或生悶氣。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不適用於脾胃陰虛,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紅少津、大便干。

5.本品不宜久服,服葯三天後,如症狀無改善或加重,應立即停葯並到醫院就診。

6.哺乳期婦女慎用。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葯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葯師。

沉香曲主要介紹

1 功能主治

疏表化滯,舒肝和胃。用於表邪未盡,肝胃氣滯,胸悶脘脹,脅肋作痛,吞酸嘔吐。

2 規格

每袋500克

3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煎服或供配方用。

4 禁忌

孕婦忌服。

肝胃氣滯吃什麼好

白蘿卜

白蘿卜性平,味辛、甘,入脾、胃經,具有疏肝解郁、下氣寬胸、消積導滯等功效,能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沒胃口等症狀。

將白蘿卜去皮洗凈,切成細絲,涼拌食用,效果最佳。

佛手瓜

佛手瓜性涼,味甘,,歸肺、胃、脾經,具有祛風解熱、疏肝解郁的功效,對肝鬱氣滯引起的胸悶、脅肋脹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將佛手瓜做湯,或者涼拌食用均可。

山楂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長於理氣止痛、化食消積,適宜於肝鬱氣滯造成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山楂還具有抗心律失常、軟化血管、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對心律不齊等,也有療效。將干山楂3個,與50克大米一同熬粥,服食即可。

金橘

金橘味甘,性溫,能疏肝、理氣、解郁,可以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悶、喜嘆息等症狀。

另外,金橘中含有的維生素P,是維護血管健康的重要營養素,能強化微血管彈性。

高血壓患者可經常食用金橘以調節情緒,降低因生氣而誘發腦出血的風險。金橘解郁,洗凈後直接嚼食即可。

C. 肝癌中葯方

肝癌 是發生於肝臟的惡性 腫瘤 ,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晚期主要表現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症狀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肝癌 中葯 方,希望能幫到你。

肝癌中葯方

肝癌是發生於肝臟的一種惡性腫瘤。有原發性和繼發性(肝 內轉移)兩種,為我國常見病症之一,其發病率在男性腫瘤中占第 三位,女性占第五位。目前病因尚不清楚,考慮與慢性肝炎、 化學 致癌物、寄生蟲病、 營養 因素、飲酒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原發性肝癌起源於肝細胞或膽管細胞;繼發性肝癌多為 消化 道惡性腫瘤的轉移,腫瘤可局限或彌散。本病早期症狀不明顯,缺乏特殊徵象。可有上腹或肝區疼痛,上腹脹滿,腫塊,胃納減退,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發熱,黃疸,肝掌,蜘蛛痣等體征。根據病史、症狀、體征、肝功檢查、甲胎蛋白檢查、 B超 、CT、同位素掃描、橫膈頂部X線檢查、同功酶檢查等有助於診斷。

原發性肝癌

【處方 1】 龍葵、半枝蓮各 30g,虎杖、生鱉甲、全瓜蔞各20g,莪術、三棱、黃芩、全當歸、蚤休、白芍各 15g,炒柴胡、赤芍、土茯苓、茜草、制香附、鬱金、生甘草各 10g,玄參、麥冬、車前草各 12g。

制用法 將上葯水煎 3 次後合並葯液,分 2 ~ 3 次口服,每日 1 劑。1 個月為 1 個療程。

療效 用本方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 77 例,經 用葯 3 ~ 6 個療程後,平均存活 567.8 天,最短 185 天,最長者 6 年另 9 個月。其中,存活半年至 2 年以上者 33 例,2 ~ 4 年者 27 例,5 ~ 6 年者10 例,6 年以上者 7 例。

【處方 2】 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各 30g,黨參、生黃芪、全當歸各 20g,三棱、莪術、白芍、白術、炙鱉甲、地鱉蟲各 10g,枳實 12g,赤芍、丹參、甘草各 15g。

制用法 將上葯水煎,每日 1 劑,分早、中、晚 3 次口服。2個月為 1 個療程。

療效 用本方配合化療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 34 例,其中,存活 1 ~ 2 年者 15 例,3 ~ 4 年者 8 例,5 ~ 6 年者 7 例,7 ~ 8年者 4 例。

【處方 3】 鱉甲、丹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 30g,白芍、赤芍、鬱金各 20g,柴胡、紅花、桃仁、二丑、玄明粉各 12g,佛手、廣木香、枳殼、生大黃(後下)、生甘草各 10g。

制用法 將上葯水煎 3 次後合並葯液,分早、晚 2 次口服。每日 1 劑。3 個月為 1 個療程。

療效 用本方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 25 例,經用葯 2 ~ 3 個療程後,其中,存活 1 ~ 2 年者 10 例,3 ~ 4 年者 8 例,5 ~ 6 年者 4例,6 年以上者 3 例。

【處方 4】 天胡荽(香菜)60g,生薏苡仁、半邊蓮、半枝蓮、夏枯草、敗醬草各 30g,白花蛇舌草 50g,丹參、枳殼、生鱉甲各20g。

制用法 將上葯水煎,每日 1 劑,分 2 ~ 3 次口服。1 個月為 1 個療程。

療效 用本方治療肝癌 167 例(原發性肝癌 131 例,繼發性肝癌 36 例),經用葯 3 ~ 7 個月後,其中,存活 1 年以上者 83 例,2 年以上者 54 例,3 年以上者 20 例,4 年以上者 6 例,5 年以上者 4 例。

【處方 5】 熟大黃 9g,西洋參、水蛭、鱉甲、穿山甲、元胡、三七各 10g,丹參 30g,白術 15g。

加減 腹水者,加雲苓、車前子;痛甚者,加川楝子;黃疸者,加茵陳、鬱金;低熱者,加柴胡、白花蛇舌草;白細胞低者,加女貞子、阿膠。

制用法 每日 1 劑,水煎分 4 次服;10 日為 1 個療程。連續服葯至症狀消失止。

療效 用上葯治療原發性肝癌 30 例,其中顯效(黃疸、脅痛、腹水均明顯改善,體溫下降)5 例,良效 10 例,好轉 12 例,無效 3 例。

1.雲南白葯治療肝癌

[配 方] 雲南白葯適量。

[制用法] 口服雲南白葯每次1克,每日4次。

[功 效] 治療時間應長一些,可使肝癌’病情好轉。

2.胡蘿卜洋蔥防治肝癌

[配 方] 胡蘿卜、洋蔥、豬油、醋各適量。

[制用法] 將胡蘿卜、洋蔥洗凈切成條,用豬油煎炒至7成熱,加醋及其他調料。每日佐餐食用。

[功 效] 防癌抗癌。適用於肝癌等 癌症 的早期和恢復期,作為輔助 食療 ,並可防癌復發。

3.火硝明礬治療癌症疼痛

[配 方] 火硝、明礬各9克,黃丹、麝香各3克,胡椒18克,醋適量。

[制用法] 將前5味共研為細末,和醋調勻成糊狀。外敷於兩足湧泉穴。

[功 效] 止痛。適用於肝癌及各種癌疼痛。

4.半枝蓮治肝癌

[配 方] 半枝蓮、半邊蓮各30克,玉簪根9克,薏苡仁30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 效] 清熱 解毒 ,化濕消腫,適用於肝癌。

5.龍葵治肝癌

[配 方] 龍葵60克,十大功能30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 效] 清熱解毒,活血消痞,適用於肝癌。

6.預知子治肝癌

[配 方] 預知子、石燕、馬鞭草各30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功 效] 清熱除痰,解毒散結,適用於肝癌。

7.雄黃治肝癌

[配 方] 雄黃、硃砂、五倍子、山慈菇各等份。

[制用法] 共研極細粉,吸人療法,每次少量。

[功 效] 解毒化瘀,消瘕散結,適用於肝癌。

8.鼠婦治肝癌

[配 方] 乾燥鼠婦60克。

[制用法] 加水適量,水煎2次,混合後分4次口服,每日I劑。

[功 效] 破血利水,解毒止痛,適用於肝癌劇痛。

9.大黃姜黃治肝癌

[配 方] 大黃、姜黃、黃柏、皮硝、鞭蓉葉各50克,冰片、南星、乳香、沒葯各20克,雄黃30克,天花粉10

克。

[制用法] 共為細末,水調如糊。敷患處,日1次。

[功 效] 治肝癌疼痛,上腹腫塊。

10.雄黃白礬治肝癌

[配 方] 雄黃、白礬、青黛、皮硝、乳香、沒葯各60克,血竭30克,冰片10克。

[制用法] 共為細末,豬膽汁、食醋各半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日換1次。

[功 效] 治肝癌、胰腺癌晚期疼痛。

11.菊花治肝癌

[配 方] 菊花60克,青黛、人工牛黃各12克,紫金錠6克。

[制用法] 共為細末。每次沖服3克,日3次。

[功 效] 治肝癌。

12.蟾蜍皮治肝癌

[配 方] 乾燥的蟾蜍皮適量。

[制用法] 研末,壓片。每次0.5克。口服4-6次。

[功 效] 治肝癌。

13.黃芪大黃治晚期肝癌

[配 方] 黃芪30克,大黃10克,丹參15克,紅花5克,海藻 20克,公英25克。

[制用法] 上葯水煎至250毫升,每日2次,保留灌腸。

[功 效] 治晚期肝癌。

14.黨參炙黃芪治原發性肝癌

[配 方] 黨參13克,炙黃芪15克,女貞子12克,夏枯草10 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見穿30克,水紅花子10

克,赤芍10克,莪術10克,廣鬱金10克,甘草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治原發性肝癌。

註: 滋陰 清熱,補氣舒肝,對於氣陰兩虧,肝鬱氣滯型的原發性肝癌有較好療效。

15.斑蝥六味散治肝癌

[配 方] 斑蝥1隻,地鱉蟲、丹參各9克,龜板、鱉甲各15 克,黃芪30克,六一散30克。

[制用法] 上葯共研細末。每次0.6克,每日2次o

[功 效] 用治肝癌。

16.赤纖魚尾刺治肝癌

[配 方] 赤鱗魚尾刺10根,砂仁5克。

[制用法] 尾刺焙黃研粉,砂仁打碎,將2味混勻,分為10包。每次1包,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功 效] 清熱,化結,益胃。治療肝癌。

17.玳瑁龜板散治肝癌

[配 方] 玳瑁、龜板、海藻各15克,露蜂房、鴉膽子各9克,蟾蜍2克b

[制用法] 將上6味共研細末。每次1 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 效] 清熱解毒、軟堅消結。治療原發性肝癌。

18.軟堅丹治肝癌

[配 方] 山甲珠30克,制乳香10克,制沒葯10克,紅芽大戟 20克,甘遂15克,生南星10克,白僵蠶10克,制

半夏10克,朴硝 10克,蟾酥2克,麝香2克,蜈蚣30克,酌加少量銅綠、阿魏。

[制用法] 共為細末,瓷瓶收貯。視腫塊大小取葯粉,調凡士林攤於紗布上,貼敷腫塊部位,用膠布固定,1日1

換。

[功 效] 軟堅散結,止痛。用治肝癌。

19.化癲丹治肝癌

[配 方] 制馬錢子25克,五靈脂30克,乾漆12克,火硝26 克,枳殼60克,仙鶴草9克,公丁香50克;地鱉蟲

50克,明礬30 克,莪術30克,廣鬱金30克,蜘蛛80克。

[制用法] 上葯各為細末,和勻,貯瓶中密封,勿泄氣。每服3 克,1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 效] 消瘀散結,消腫止痛,祛毒強心。用治肝癌。

20.退黃消脹湯治肝癌

[配 方] 石見穿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參15克,八月札 15克,平地木15克,廣鬱金9克,小金錢草15克,

半枝蓮30克。

[治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 效] 退黃消脹。用治肝癌出現黃疸,肝區脹痛。

21.黨參茯苓車前子治肝癌

[配 方] 黨參15克,白術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麥芽 12克,焦山楂15克:車前子30克,地枯蘿30克,

八月札30克,沉香曲12克,烏葯9克,降香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 效] 健脾理氣消導,消熱燥濕。用治肝癌。

22.醋柴胡治早期肝癌

[配 方] 醋柴胡6克,當歸15克,白芍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黃芩10克,焦六曲20克,板藍

根15克,香附10克,鬱金10克,半枝蓮30克,八月扎1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疏肝理氣,和胃解毒,治兩脅脹滿,口苦腹脹,性急納差,或肝臟腫脹而無明顯肝區疼痛者,舌苔薄

黃,脈弦數。此類病人多屬早期肝癌。

D. 沉香曲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中葯部頒標准
    • 2.1 拼音名
    • 2.2 處方
    • 2.3 製法
    • 2.4 性狀
    • 2.5 檢查
    • 2.6 功能與主治
    • 2.7 用法與用量
    • 2.8 規格
    • 2.9 貯藏
  • 3 沉香曲說明書
    • 3.1 葯品類型
    • 3.2 葯品名稱
    • 3.3 葯品漢語拼音
    • 3.4 葯品英文名稱
    • 3.5 成份
    • 3.6 性狀
    • 3.7 作用類別
    • 3.8 適應症/功能主治
    • 3.9 規格
    • 3.10 沉香曲的用法用量
    • 3.11 禁忌
    • 3.12 沉香曲的不良反應
    • 3.13 注意事項
    • 3.14 沉香曲與其它葯物的相互作用
    • 3.15 沉香曲的葯理作用
    • 3.16 備注
  • 4 《丸散膏丹集成》
    • 4.1 組成
    • 4.2 功效
    • 4.3 主治
    • 4.4 沉香曲的用法用量
    • 4.5 制備方法
  • 附:
    • 1 用到中葯沉香曲的方劑
    • 2 用到中葯沉香曲的中成葯
    • 3 古籍中的沉香曲
    • * 沉香曲相關葯品說明書其它版本

1 拼音

chén xiāng qǔ

2 中葯部頒標准

2.1 拼音名

Chenxiang Qu

2.2 處方

沉香 200g 木香 200g 柴胡 100g 厚朴(姜制) 100g 豆蔻 100g 砂仁 100g 鬱金 100g 防風 400 葛根 100g 烏葯 400g 枳殼(麩炒) 400g 陳皮 400g 桔梗 400g 檳榔 400g 麥芽(炒) 400g 谷芽(炒) 400g 前胡 400g 青皮(麩炒) 400g 白芷 400g 檀香 300g 降香 300g 羌活 300g 藿香 300g 甘草 150g

2.3 製法

以上二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麵粉 25g(製成稀糊),攪勻,制 成塊狀,低溫乾燥,即得。

2.4 性狀

本品為黃棕色小塊;氣香、味苦、辛。

2.5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 Ⅸ 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8.0%。

2.6 功能與主治

疏表化滯,舒肝和胃。用於表邪未盡,肝胃氣滯,胸悶脘脹,脅肋作痛,吞酸嘔 吐。

2.7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2次,煎服或供配方用。

2.8 規格

每袋 500g

2.9 貯藏

密閉,防潮。 上海市葯品檢驗所 起草

3 沉香曲說明書

3.1 葯品類型

中葯

3.2 葯品名稱

沉香曲

3.3 葯品漢語拼音

3.4 葯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症/功能主治

疏表化滯,舒肝和胃。用於表邪未盡,肝胃氣滯,胸悶脘脹,脅肋作痛,吞酸嘔吐。

3.9 規格

每袋500克

3.10 沉香曲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煎服或供配方用。

3.11 禁忌

孕婦忌服。

3.12 不良反應

3.13 注意事項

1.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性食物。

2.忌情緒激動或生悶氣。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不適用於脾胃陰虛,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紅少津、大便干。

5.本品不宜久服,服葯三天後,如症狀無改善或加重,應立即停葯並到醫院就診。

6.哺乳期婦女慎用。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葯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葯師。

3.14 葯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葯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葯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葯師。

3.15 沉香曲的葯理作用

3.16 備注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葯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4 《丸散膏丹集成》

4.1 組成

沉香2兩,木香2兩,柴胡1兩,厚朴1兩,鬱金1兩,白豆蔻1兩,縮砂仁1兩,枳殼4兩,麥芽4兩,青皮4兩,防風4兩,葛根4兩,烏葯4兩,前胡4兩,廣皮4兩,桔梗4兩,檳榔4兩,白芷4兩,谷芽4兩,藿香3兩,檀香3兩,降香3兩,羌活3兩,甘草1兩5錢。

4.2 功效

疏表化滯,舒肝和胃。

4.3 主治

肝胃氣滯,胸悶脘脹,腹痛,嘔吐吞酸。

4.4 沉香曲的用法用量

每服1塊,河水煎服。

4.5 制備方法

生曬為末,麵糊作塊,重23錢。

用到中葯沉香曲的方劑

  • 芩荷引竭煎

    引經證醫》卷四:組成:子芩、當歸尾、山楂子、萊菔子、枳實、荷葉蒂、蘇子、沉香曲、檳榔。主治:痢疾。...

  • 引竭煎

    :蘇子、麻仁、胡麻、桃仁、檳榔、瓜萎仁、枳實、白蜜、當歸尾、沉香曲、淡吳萸。主治:大腸枯燥便秘者。...

  • 半夏竹茹湯

    12克,代赭石30克,廣木香9克,公丁香6克,沉香曲9克,豆蔻9克,川楝子9克,川朴9克,南沙參9...

  • 沉香曲

    500g貯藏:密閉,防潮。上海市葯品檢驗所起草沉香曲說明書:葯品類型:中葯葯品名稱:沉香曲葯品漢語...

  • 漱口沉香散

    gsǎn《御葯院方》卷九:方名:漱口沉香散別名:沉香散組成:香附子8兩,沉香1兩,升麻1兩,華細辛半...

  • 更多用到中葯沉香曲的方劑

用到中葯沉香曲的中成葯

  • 沉香曲

    500g貯藏:密閉,防潮。上海市葯品檢驗所起草沉香曲說明書:葯品類型:中葯葯品名稱:沉香曲葯品漢語...

  • 清心沉香八味丸

    an劑型:每粒重1g。清心沉香八味丸的主要成份:沉香、廣棗、檀香、紫檀香、紅花、肉豆蔻、天竺黃、北沙...

  • 沉香化滯丸

    拼音:chénxiānghuàzhìwán英文:沉香化滯丸中葯部頒標准:拼音名:Chenxiangh...

  • 沉香散

    San標准編號:WS3B194495處方:沉香30g砂仁30g蒼術40g枳實50g麥芽(炒焦)...

  • 沉香舒郁片

    0698處方:甘草30g陳皮100g柴胡40g沉香100g砂仁80g豆蔻80g木香120g厚朴10...

  • 更多用到中葯沉香曲的中成葯

古籍中的沉香曲

  • 《張聿青醫案》:[卷九]脘痛

    (三錢)廣皮(一錢)茯苓(三錢)高良姜(四分)沉香曲(二錢)干佛手(一錢)半夏(一錢五分)制香附(...

  • 《張聿青醫案》:[卷三]瘧

    炒)陳皮(一錢)川朴(一錢)制半夏(一錢五分)沉香曲(一錢五分)焦楂炭(三錢)茯苓(一錢)炒竹茹(...

  • 《張聿青醫案》:[卷十八]丸方

    炭(一兩五錢)炒野於術(二兩)炒酸棗仁(一兩)沉香曲(一兩五錢)白蒺藜(炒去刺二兩)枳實(一兩三錢...

  • 《張聿青醫案》:[卷十]嘔吐

    去刺炒三錢)代赭石(四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沉香曲(一錢五分炒)旋復花(二錢包)淡吳萸(一分五厘...

  • 《張聿青醫案》:[卷十九]膏方

E. 急求~直腸癌中葯配方

中醫治療直腸癌配方

1、脾虛濕熱直腸癌配方

配方組成:黃柏、龍葵、厚朴、蒼白術、生苡仁、雲苓、川楝子、藤梨根、敗醬草、白頭翁、白英、元胡、川黃連。

治療原則:健脾理氣,清熱利濕。

2、濕熱瘀毒直腸癌配方

配方組成:半枝蓮、敗醬草、莪術、川楝子、馬齒莧、厚朴、尾連、紅藤、木香、土茯苓、藤梨根、白英、三棱、兒茶。

治療原則:理氣化滯,清熱解毒,祛瘀攻積。

3、痰濕凝聚直腸癌配方

配方組成:南星、雲苓、木香、白屈菜、蒼白術、烏葯、川貝母、杜仲、露蜂房。

治療原則:痰濕凝聚,肺腎不固。

4、脾腎寒濕直腸癌配方

配方組成:雲苓、五味子、肉蔻、蒼白術、故紙、吳萸、黃芪、老鸛草、黨參、乾薑、石榴皮。

治療原則:溫腎健脾,祛寒勝濕。

中醫治療直腸癌需要辨證施治,對症下葯,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用葯也不盡相同,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ps:切記不可私自服用,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