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籍的八極拳高手有哪些
擴展閱讀
深圳高處作業多少米 2025-07-02 07:56:56
上海施工員多少錢 2025-07-02 07:56:17
深圳如何辦異地護照 2025-07-02 07:51:18

北京籍的八極拳高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1-23 13:57:02

1. 八極拳李俊義

李俊義是八極拳傳人。
李俊義,開門八極拳研究會秘書長,系八極拳宗師諱吳秀峰之外孫,生於一九五二年農歷三月初五。十三歲隨舅父吳連枝公系統研習八極拳術,亦得外祖父之親傳。
一九六八年(十六歲)始至今即開門授業,至今,入室弟子成名者達三十餘人,學生無算。一九八六年曾隨舅父東渡日本講學授藝。
向河北省體院輸送學生四十七人,北京、天津體院各一人,中國公安大學一人,特警部隊特招十一人,一九八三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武術輔導員」。
一九八七年協助舅父在日本發表《吳氏開門八極拳》一書。

2. 王世泉師承哪派

隨著當初《一代宗師》熱映,著名影星張震的師門——王世泉八極門,逐漸走入觀眾的視野。

「王世泉八極門」,說白了就是王世泉和他的八極弟子們。王世泉長期擔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八極拳研究會會長,為八極拳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他還兼任中國武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獲得過世界傳統武術節冠軍,參與了國家八極拳標准套路編創工作以及相關影像的錄制,不愧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八極大家。如今「王世泉八極門」已漸成氣候,弟子中人才輩出。大師兄孫祥恕,主掌「維拓時間鍵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常年用八極文化塑造企業靈魂,業績不俗,甚至拓展到海外,且熱衷慈善事業,每年捐贈一所希望小學。弟子中像孫總這樣的不在少數,他們愛武能文,在工作崗位上是骨幹,在門中是中堅力量,王世泉門的梯隊建設正在形成,成為京城武術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 李大忠的八極拳名家

李大忠,河北滄縣羅疃人(今孟村回族自治縣),清嘉慶十五年生人(1810-1875年),歲次辛未年三月八日辰時,妻張氏。卒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歲次甲戌年,享年六十四歲。道光廿年二月十四日,李大忠卅歲時,自備八色重禮品物,投於孟村鎮丁孝武和吳榮(也寫永,在滄州發音同)二位尊師門下受藝。然後將藝授於其子貴章,字月芬,妻杜氏。人品拳藝具佳。
丁孝武收了個得意弟子的消息傳到吳永耳中,吳就登門一觀,看後頻頻稱贊,說收此徒當唱三天大戲慶祝。丁孝武見吳永如此喜歡李大忠,當下就說:果真如此,願將此徒拱手相送。於是李大忠又拜吳永為師,吳大喜,乃踐其言唱戲三天。此後李兼承丁、吳二位老師的精心教授,全面繼承了八極門的技藝,槍拳皆精。習藝中,他將八極拳法與家傳貼身靠技藝有機融合,使拳法達到爐火純青,成為八極拳發展史上的又一集大成者。李大忠曾保張之洞數次歷險而無所失,其人其事屢見各武術雜志,茲不贅述。
丁吳二師將自己的全身武藝傳授給了李大忠。李大忠成藝後,也如吳鍾,走南闖北,尋訪天下,較量切磋武藝,驗證所學。其結果也是槍法無敵。八極拳冠天下,繼吳鍾之後又一得「南京到北京大槍屬李大忠。」之美名的人。而後李大忠被南皮狀元府張之萬聘為教師,教二人及子侄們習武,狀元張之萬特製一刀,上攜「李家草屋」字樣,送與李大忠,今刀猶在。後張之萬又聘武師,引起與李大忠比技。被李大忠單手拿倒。張之萬送一庄園——「張園」與李大忠,表示歉意,李大忠不受而辭,命徒黃四海代之一教。
李大忠技藝高超,從1847年開始設場,開辟羅疃一系。他繼承吳鍾爺闖天下的傳統,重新攜技游天下。他刻苦鑽研朝思暮慮,綜合三師之長,將孟村「老架子」八極拳升華。開創了包含了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三種勁道,具備了崩、撼、突、擊、挨、傍、擠、靠技擊特點,蘊涵著動如猛虎穩如熊精,勢險節短,爆裂突然風格的「羅疃八極拳」。為了區別孟村鎮吳凌雲、吳彤雲、王世同、王長錫等諸師兄傳授的「孟村老架子」,將羅疃八極稱為「羅疃硬架子」。李大忠、張克明二人又對六合大槍進行改進,使大槍大幅度飛躍。至此,八極拳和六合大槍進一步結合,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二次質的飛躍。從此,八極拳形成孟村、羅疃二大流派。
「神槍」李大忠與「鐵臂燕子」李雲表(1812-1868)換藝。直到李書文、馬鳳圖拜黃林彪為師專習劈掛,才真正完成了八極拳與劈掛掌的結合,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三次質的飛躍。李大忠、張克明勇於闖天下,此後成為羅疃八極門人的傳統。此後,羅疃八極後學,在清朝末年至民國中期,活躍在皇宮大內、王公府第、北洋軍閥行營、中華武士會、中華民國的中央及地方國術館。同治十三年(1873年),李大忠病中與一名少林寺僧人比試,相較多次皆不分勝敗。後以「泥鰍翻花」一式,誤傷僧人一目,引以為憾,但是李大忠的槍藝聲名更盛。

4. 求八極拳李廣順的詳細資料

李廣順是羅疃派系.
杜鳳元之徒,
杜鳳元是李大忠的徒弟

世譜中提到.
六世 李廣順 字 致和
徒-張慎堂 張龍潭人

5. 郭澤儒八極拳師傅是誰

郭澤儒八極拳師傅是孫永閣先生。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顯示,郭澤儒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國家級健將,中國武術五段,師承孫永閣先生。

6. 八極拳的資料

我這里有八極小架單打與雙打的視頻資料地址:
吳連支先生的開門八極拳1小時教學錄像
mms://vod.sports.cn/vod/shoufei/gongfuboji/20050510-64.wmv

這個是老吳的資料:
八極名家吳連枝》

滄州是著名的武術之鄉,在流傳於滄州的五十多個拳種流派中,孟村的八極拳獨樹一幟,享有盛譽,武諺中有「八極加劈掛,神鬼也害怕」的說法,足見八極拳的赫威名。孟村八極拳歷代名家輩出,從清代的「神槍吳鍾」獨闖少林寺,技驚北京城,到近代的「大槍李書文」和霍殿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聞佚事。這些如煙往事,給古老的八極拳留下了神秘的色彩,讓人心神嚮往。昔人已故去,往者不可追。在當代的八極拳傳人中,孟村的吳連枝先生是國內外聞名的八極拳名家。為八極拳的發展傳播,他正殫精竭慮地奔波在國內外。出身世家 1947年,吳連枝出生在河北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的八極拳世家中。 提起孟村的吳家,武林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孟村的開門八極拳就誕生在吳氏家族中。據《吳氏開門八極拳拳譜》記載,清朝雍正年間,一個南方的武林高手途經孟村,向年方十五的少年吳鍾傳授了精湛的技擊術。吳鍾歷時十年,終於以大槍成名,有「從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鍾」之說。吳鍾被人們譽為「神槍」。吳鍾傳授的功夫後來被命名為八極拳,從此,八極拳就在滄州孟村的吳氏家族中紮下了根。吳連枝就是吳鍾的後代。 出身於武術世家,秉承祖訓,傳承武術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吳連枝回憶說,他已經記不清是從幾歲開始練拳的,好像一會走路,就開始學拳。他先是跟著爺爺吳會清練拳,他學會的第一套八極拳老架子就是爺爺教的。爺爺盡管非常疼愛他,可是在練功上對他要求卻很嚴。可惜,在吳連枝11歲那年,爺爺吳會清去世了。 爺爺去世後,吳連枝就父親吳秀峰學習八極拳。半個世紀前的滄州是非常貧窮的,孟村人多出外打工、做生意,會功夫的就外出當保鏢、賣藝。可吳家是回民,祖上的遺訓是不能當保鏢,更不能打把勢賣藝,吳連枝的父親吳秀峰就長年在天津打工、做生意,業余時間還在天津免費傳授八極拳,一時間名震津門。吳連枝曾經在天津上過兩年學,爺爺去世後就回到孟村上學。那時,盡管家庭生活困難,可吳連枝從沒有間斷過八極拳的練習,每到學校放假,他就去天津跟父親學拳。到了春節,父親也會趕回孟村,在正月里家家過年的喜慶日子裡,父親則抓緊短暫的相聚時間,向吳連枝傳授武藝。 「那時,我們父子倆經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練習,雖然很苦,可現在回憶起來,卻很幸福。當你真正愛好上武術時,吃再大的苦也不覺得苦。」吳連枝感慨道。 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吳連枝年紀輕輕就武藝出眾,在滄州武林中,逐漸聲名鵲起,成為技藝不凡的後起之秀。從十八歲開始,吳連枝就收徒傳藝了,他的徒弟劉秀萍、常玉剛、劉連俊曾經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冠軍。 1976年,吳秀峰突然去世,巨大的悲痛降落到吳連枝心頭。送別了父親,在悲痛之後,吳連枝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他知道,從此,父親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八極拳的重任就全落到他的肩上。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武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奏。為了適應武術在國內外發展的形勢,1985年,孟村回族自治縣成立了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年不滿四十的吳連枝被推選為會長,開始執掌八極拳門,成為當代滄州八極拳的掌門人。 威震海外 中國八極拳在海外的傳播最早始於台灣的劉雲樵先生。劉雲樵是近代八極拳家李書文的弟子,曾在海外華人中間傳播八極拳,使世以初識八極拳的面目。20世紀80年代以後,海外的八極拳愛好者紛紛到孟村尋根問祖,追求八極拳的真諦。 1982年,日本的松田隆智一行訪問中國,當年6月來到滄州孟村。孟村武術界舉行了盛大的八極拳表演大會,吳連枝在大會上進行了精彩的八極拳表演,讓日本友人大開眼界。松田隆智一行返回日本,同時也帶走了有關八極拳的宣傳錄像資料。八極拳的剛猛爆烈、震天動地的氣勢,讓日本人驚嘆不已。於是,從1983年起,吳連枝就應日本武術界的邀請,開始到日本傳授八極拳。在日本教授八極拳期間,吳連枝曾經戰勝了身材高大的日本空手道高手,威震東瀛。這些早已是十多年前的舊話,現在,吳連枝在日本已經打出了一片天地,使中國的八極拳深深地紮根在日本。吳連枝介紹說,在他的協助下,日本已經成立有日本國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日本開門八極拳協會、開門拳社、八極拳社、日本八極拳法研究會等五個八極拳社團組織。這些八極拳組織遍布東京、名古屋等城市,都是由吳連枝的國外弟子執掌帥印,每年吳連枝要兩次東渡日本,親自指導日本弟子練習八極拳。問到現在日本有多少八極拳弟子,吳連枝說沒有統計過,大概有幾千人吧。這些弟子是種子,把八極拳傳播到日本的每個島嶼。 在東渡日本傳播八極拳的同時,吳連枝還多次出訪歐洲教授八極拳,足跡踏遍英國、瑞士、德國、義大利。所到之處,吳連枝精湛的武技折服了身高馬大的歐洲人,八極拳獨特的神韻和魅力,讓歐洲人如醉如痴。 近兩三年,八極拳也傳播到了韓國。吳連枝說他是從2000年開始應邀到韓國傳播八極拳的。在韓國傳授八極拳時,韓國人特意安排了一場八極拳表演,讓一個26歲的韓國跆拳道高手和吳連枝交手切磋。結果,五十多歲的吳連枝把年輕力壯的跆拳道高手連摔了四個跟頭。這場比武切磋,韓國的KBH電視台和韓國有線電視台都做了現場報道,韓國許多基他新聞媒體也進行了采訪報道,一時間中國的八極拳和吳連枝名震韓國。去年,在吳連枝先生的倡議下,韓國也成立了開門八極拳研究會。 韓國人對八極拳非常痴迷,在我們采訪吳連枝先生的時候,一個二十多歲的韓國青年千里迢迢來到了孟村,他說他是五年前到孟村跟吳連枝老師學習八極拳的,這次又來到孟村,是希望能夠得到吳老師的進一步指點。看著韓國青年那求學若渴的神情,我們分外感動。一個遠在國外的青年,為了追尋八極拳的真諦,不顧路途遙遠,語言不通,來到相對貧窮、閉塞的孟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呀! 現在,八極拳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已經舉辦了六屆的滄州武術節,八極拳是其中的重頭戲,武術節期間,數萬名的八極拳弟子來到滄州孟村尋根問祖,盛況空前。除此之外,每年到孟村訪問的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更是數不勝數。用吳連枝先生的話說,孟村是八極拳的根,是八極拳窩。拳拳之心 為什麼八極拳深受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喜愛?吳連枝說:「這是因為八極拳具有極強的實戰性,發力猛,技擊性強,還能起到健身作用,真正是老少皆宜。」雖然目前八極拳在世界上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泛,可是對八極拳的發展,吳連枝卻深感擔憂。 「首先是在國內的發展,特別是在滄州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吳連枝說,由於孟村是全國的貧困縣,經濟發展的落後,人們觀念的落後等,都制約了八極拳發展速度。現在八極拳在孟村還沿襲著古老的師徒口授身傳的教學模式,都是師傅帶著幾個徒弟在業余時間練習。滄州的武術學校的規模和數量遠遠落後於河南、山東等地的武術館校,這是和滄州這個著名的武術之鄉的名聲極不相稱的,也影響了八極拳的發展普及。 「其次,對八極拳的研究也出現了許多誤解。什麼是八極拳?八極拳究竟起源於何處?什麼是六大開?八極拳為什麼發力威猛?對這些問題都要有一個科學的解釋。」吳連枝說,在給外國人講述八極拳時,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非常重要。 吳連枝認為,八極拳的傳播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當時只是叫技擊術,八極拳之名是從吳(氵榮)撰寫《吳氏開門八極拳譜》才定名的。為什麼叫八極拳?這是和中國古代哲學——太極學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外有八(歹寅),八(歹寅)這外有八弘,八弘之外有八極……繁衍生息,變化無窮,生生不已。太極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充滿著發展變化的辨證思想。太極陰陽五行的變化是相生相剋的,沒有大自然的陰陽相生相剋的發展變化,就沒有現在的大千世界,所以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說法。八極拳就是根植地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而發展起來的。 「武術的來源要探討研究,但是,要有科學的根據和充足的論據,要用辯證法的思想去看待問題,絕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想像。如果不是以這種科學的態度研究問題,就會鬧出許多笑話。」吳連枝舉了解釋八極拳六大開的例子,「有人說六大開是套路,這是不對的。六大開是八極拳的理論基礎,它是指八極拳的六種勁別:頂、抱、撣、劈、胯、纏。這是八極拳的核心。八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這六種力的合成。所以,六大開不是套路,而是理論。」 講到八極拳的源流和理論,吳連枝是滔滔不絕。他說從八極拳門派創立以來,數百年來,歷代傳人都有發展,「比如我的祖父吳會清充實了八極拳的套路,加入了黑虎拳、飛虎拳、梢子棍、三節棍、虎頭鉤等套路,我的父親吳秀峰又把八極拳小架從一路發展成十二路。到了我這里,則是用現代科學理論解釋八極拳的發力原理。」 吳連枝講到在日本教授八極拳時,就有人提問為什麼八極拳的發力大?他就用人體力學和運動學的理論解釋八極拳的發力要求跺、碾、闖。跺是身體下沉,使反作用力加大;碾是身體中心為軸旋轉,產生離心力;闖就是向前加速運動。這三種力合成,再加上意氣合一,所以八極拳發力就大。「這種解釋讓外國人很容易接受。在現代社會,武術要發展,就不能局限於過去的理論,要用現代科學知識充實武術理論,這樣古老的八極拳才能在新世紀煥發青春。」 吳連枝說他准備在孟村建設一個八極拳培訓中心,廣開門徒,傳授八極拳。「過去八極拳門比較保守,有的套路根本沒有外傳外,我要打破這個傳統。」他還要著書立說,把自己的平生心得和八極拳的古老絕技都奉獻給社會…… 吳連枝緩緩地談著,言語中表現出了熱愛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拳拳之心。

這些夠了吧?呵呵……本人的原則是有免費的就用免費的!!

7. 中央國術館的國術大師

劉雲龍(1885~1975年),男,江西省永新縣西鄉洋口村人,師承湖南南嶽衡山鐵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長鐵砂毒掌及五佰錢點穴術。
嚴度萬(1887~1975年),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門外人。師承家傳武技,擅長軟、硬氣功及空手入刃術、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蘇省南京市童家營人。師承清代光緒初年兩江總督署大將軍李德貴,擅長死五毒與五鳳齊鳴十八連環母架。
肖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師承不詳,擅長虎嘯金鍾罩與渾元五行手,曾任國民政府總統衛隊武藝教官。
伍任福(1870~1959年),男,江蘇省淮陰市人。師承李德貴大將軍,擅長死五毒與板功八大線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蘇省南京市東花洞人。師承清代光緒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藝總教習李德源,擅長五毒壘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劍。
佟忠義(1879~1963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家傳,擅長搏擊與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東省菏澤市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潭腿、流星雙錘,15歲起便隨父其闖盪江湖。
韓慶堂(1901~1979年),男,山東省即墨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六路短打及傷科診療。
韓會清(1886~欠詳),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八極門名家張景星等,擅長青龍偃月刀等。
張本源(1899~1970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六路短打、四路查拳等。
張金江(1892~1967年),男,江蘇省句容縣人。師承童仁富,擅長死五毒及武當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陳玉山、傅萬祥等,擅長八極拳、梅花單刀等。
高振東(1879~1960年),男,河北省雄縣人。師承程子和、馬玉堂、王薌齋等,擅長鐵砂掌、形意拳等。
郭長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家傳及劉玉春,擅長白猿通臂拳及苗刀等。
張英振(1876~1977年),男,山東省冠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查拳等。
朱國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定興縣人。師承張長發、李存義、張占魁等,擅長形意拳、武當昆吾劍及鐵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泌陽縣人。師承陳延熙、賈鳳鳴等,擅長陳式太極拳、八卦掌等。
李書海(1899~1986年),男,江蘇省南京市李家崗人。師承李松如、於振聲等,擅長五毒壘塔四重絕、大小梨花槍、武當六路交手法等。
趙連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景縣人。師承不詳,擅長十二路潭腿、地煞劍等。
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霍邱縣人。師承黃樹生、王興隆等,擅長北少林拳、八極拳及中國式摔跤等。
馬金鏢(1881~1973年),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白子敬、楊鴻修、沙正清等,擅長洪拳、查拳及鐵砂拳等。
馬英圖(1897~1956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家傳及張拱辰等,擅長通臂拳、劈掛拳、八極拳等。
米連科(約1895~1971年),男,陝西省渭南縣人。師承家傳,擅長紅砂手及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張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師承家傳,擅長軟、硬氣功及易經等。
徐寶林(1901~1977年),男,山東省青島市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查拳、三義刀等。
孫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莊市人。師承不詳,擅燕青拳及擒撲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平江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猛虎下山拳、三義刀及傷科診療術等。
韓儒瑛,男,其他不詳。
陸林(1890~1976年),男,江蘇省南京市人。師承李德貴、李書文、李鳳崗、金佳福等,擅長五毒壘塔、十八羅漢功及雁尾單刀、南派少林八法門洪拳六路等。
闞鶯鶯(約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師承不詳,擅長輕身騰躍術、五毒壘塔、鴛鴦響金鏢等。
王子慶(1899~1980年),男,河北省柏鄉人。師承不詳,擅長五毒壘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羅玉(1903~1979年),男,江蘇省南京市羅家涯人。師承不詳,擅長五毒壘塔、武當君子劍等。
關福全(1899~1982年),男,山東冠縣人。師承不詳,擅長五形混發絕手、風波掃秦撣塵、武當太極十三式等。
顧汝章(生卒名字等欠詳)男,少林拳高手,擅長黑砂手等。
鄭金娜(1903~不詳),女,山東省青島市人。師承不詳,擅長柔術與棉花縮骨術及雁尾單刀等。
張衡慶(1868~1950年),男,山東省棗庄縣人。師承家傳,擅長硬形氣功與地趟拳、地術犬法等。
李運智(1889~1978年),男,籍貫不詳。師承家傳,擅長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東省即墨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五路查拳等。
齊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北少林拳。
陳子榮,男,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師承不詳,擅長陳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推手。
楊松山(1906~1985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王維翰、王丹忱、馬蔚翰等,擅長查拳、華拳、洪拳、形意拳等。
楊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縣人。師承家傳,擅長楊式太極拳與太極打手等。
劉崇峻(生卒年不詳),男,四川省廣漢縣人。師承家傳,擅長硬形氣功、鐵砂掌及龍拳等。
郭錫三(約1897~1978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不詳,擅長青萍劍等。
華風亭(約1899~1979年),男,山東省冠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鷹爪力與中國式摔跤。
陳子隆(約1889~1948年),男,籍貫不詳。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十二路潭腿、八極拳等。
田兆麟(約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縣人。師承楊少侯及李存義等,擅長鐵砂掌、形意拳、太極拳等。
龔潤田(約1887~1970年),男,河北省辛集縣人。師承家傳及吳會清、吳鑒泉等,擅長鐵砂掌、八極拳、吳式太極拳等。
劉鴻慶(約1897~1979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總教習,擅長五毒壘塔及雁尾單刀、哪吒鬧海乾坤圈、武當君子劍等。
楊法武(約1899~1980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不詳,擅長硬形氣功、中國式摔跤等。
李滋茂(約1899~1984年),男,河北省滄州市人。師承家傳與李德源等,擅長五毒壘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雙刀等。
張瑞堂(約1898~1979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查拳等。
馬慶雲(約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師承家傳,擅長硬形氣功、中國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縣人。師承陳殿福、傅海田、楊澄甫等,擅長北少林拳、楊式太極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滄州市人。師承家傳,擅長燕青拳、青萍劍、太師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於振聲等,擅長鐵砂掌、查拳及傷科診療等。
曹硯海(1899~1938年),男。師承不詳,擅長武當太乙拳、六合拳、燕青拳等。

8. 張震的八極拳師父是誰

張震的八極拳師父是王世泉。
2015年演員徐光宇拜師八極拳第八代傳人王世泉為師,同時,徐光宇也與早年拜師的張震成為同門師兄弟。
人物介紹:
王世泉(1948年1月31日—)北京市東直門外東壩河人。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國武術協會經濟委員會委員、全球功夫網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經濟委員會主任、北京市華園武術培訓中心董事長、吳彬世泉北京國際武術俱樂部董事長、北京市武協八極拳研究會會長、中國武術八段。

9. 八極拳的代表人物

王中泉、李書文、孫亮亭
清光緒年間,王中泉到北京幫助族兄王中山戳桿教徒。王中泉精五虎擒羊棍(即八棍頭),在北京九門掛棍無敵手,後擔任鏢師。江湖有「神棍」王中泉之譽,八極拳立足北京,王中泉之功也!李書文出師後到北京與王師兄會合,兄弟二人遂名噪北京城。二人名望日高,皆被聘請為清軍武術教習。李書文被天津小站袁世凱北洋新軍練兵處聘請為武術教習,從此他和軍隊結緣,一生大多在軍隊中任軍將教習。李書文在天津與各門高手進行無數次拳、槍較量,戰無不勝,江湖人稱「神槍李」。八極拳立足天津,「神槍」李書文之功也!
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載譽「中華武士會」
清宣統二年(1910年),同盟會會員葉雲表、馬鳳圖(張景星徒)在天津組織「中華武士會」,團結武林人士反對清朝統治。得到武清「鼻子李」李瑞東先生的支持,李人格高尚武功精湛,在武林界德高望重。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紛紛蒞津創辦武士會。「鼻子李」李瑞東與「神槍」張景星金蘭交。遂導致張景星親與徒王中泉、李書文及再傳弟子張德忠、崔長友、張子林、霍殿閣、高熙臣等到天津,任職武士會教習。祖孫三代藝驚武士會享譽津門。
李書文、霍殿閣
1907年後,許蘭州任清軍標統駐守齊齊哈爾一帶,其部下管帶任國棟、幫帶陳富貴皆酷愛武藝,三人義結金蘭。許蘭州於民國成立前升任協統,1914年升任黑龍江陸軍中將師長,當時與奉天27師長張作霖並列。1916年任黑龍江省幫辦,1917年由於政治斗爭失敗到奉天投奔張作霖。1920年被委任為東三省巡閱使署參謀長,後又任剿匪總司令等職,直到1924底年奉軍入關。李書文游天下,到北洋軍任教,唯與許最投緣。1907年—1917年李攜徒霍殿閣在許部任武術教官,同時李也是許將軍之長次子許家福、許家祿的家庭教師,許之子與李的過繼子李萼堂及武童徒孫劉琪瑞一起督教。1917-1924年李、霍師徒二人仍被許將軍聘請到奉天奉軍中任武術教官,也被海軍司令沈鴻烈、少將旅長張驤武等聘為教官。1920年以後,李的師弟張毓衡把弟子魏鴻恩、魏鴻濱、董義清、董惠庭、劉漢周送給李深造。霍殿閣的弟子高香亭、霍慶雲、劉子鳴、邊廷傑等也到奉天許將軍部隊,在加上原來的許家福、許家祿、李萼堂、劉琪瑞,形成一個群體。
神拳王錫慶
王錫慶(1889—1962)有 「神拳」 之美譽,亦羅疃李氏八極的重要傳人。王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鳳元為師,杜見其肯下苦功,即盡心教授。王錫慶基本功十分扎實,一套八極架練了七年,才學其他拳、械、六開、八招之類。後經杜鳳元介紹又拜李貴章為師,使其技藝更上層樓,日臻完善。王錫慶好武幾近痴迷,練起功來常常廢寢忘餐,致使種莊稼荒了地、養牲口餓死驢,只要說起「把勢(方言,此處指武術)」就忘了要辦的正事。去羅疃學藝十八里路,往返練著拳走,功夫之深可以想像。他習武注重實用,反對華而不實,經典語言是:「我不管你名氣多大,就是皇上的二大爺來了,咱們也得試試。」「寧讓人打死,也不讓人嚇死。」他為師門懲治不義之人的故事,被傳為武壇佳話(欲了解詳情,參見《神拳王錫慶》一文)。
王錫慶之子王金亭、王金強、王金聲、王金武、王金華均從父習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國術館任教;王金強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聲在北京是著名武術教練:王金武現在村裡辦有八極武術社,王金華之子前不久還參加了北大國際武術論壇。王錫慶的傳人還有李貴恆、李贊州、黃秀嶺等二十餘人。
韓化臣、馬鳳圖、馬英圖傳藝、換藝沈陽城
民國初年馬鳳圖在沈陽進行革命活動。1915年邀請師兄韓化臣(惠卿)、二弟馬英圖一同赴沈陽。韓任職高等巡警學校武術教官。馬鳳圖等在沈陽傳授八極拳、劈掛掌的同時,與號稱「關東三老」的郝鳴九、胡奉三、程東閣金蘭交,互相交換心得,成為武林佳話。這樣三兄弟憑借精深的武功、開闊的胸襟,很快就譽滿沈陽城。
霍殿閣擔任末代皇帝武術教師
1924年底奉軍入關,李景林將軍任直隸督辦,聘請李書文、霍殿閣等為軍將教官,並讓霍慶雲當他的門面徒弟。這樣,李、霍師徒在天津盤桓於許蘭州將軍公館和李景林將軍行轅。霍殿閣也有「神槍」之功,大槍點蒼蠅而牆壁不留痕跡。霍殿閣吸收了仙道高真人的終南山大架太極拳、龍形直八卦、倒雙鉤、八卦劍、泥球功、掌板功、綳弓功等,充實八極拳功法。1927年在許蘭洲、商衍瀛的推薦下就聘於末代皇帝溥儀。日本武士不服氣非得比試不可,霍攜弟子霍慶雲赴張園打敗日本武士。溥儀遂聘霍殿閣為他的武術老師,霍慶雲、高香亭、邊廷傑、劉子鳴、劉琪瑞、劉金山、魏鴻濱、邊廷彬、李子昆等為貼身護衛。許蘭州將軍創辦河北國術館後,特請霍創辦天津35國術館地點在河西區。霍每星期天乘車蒞臨教授,平時由弟子劉子鳴代師傳藝。由於是霍開館授徒,津門子弟從學者甚眾,成名者有:趙玉亭、綠文資、許禹聲、孫玉龍等。霍擔任皇帝武師樹大招風,各派名家來訪者無數,霍未有敗績,遂藝驚津門。李景林將軍任南京國術館副館長,素知霍功純藝真遂竭力邀請霍擔任少林門長,霍因為擔任溥儀武術教師,不願就聘。
韓化臣(惠卿)、馬英圖名滿寧、滬、杭
1926年馬鳳圖、馬英圖昆仲跟隨馮玉祥、於右任、張之江諸先生赴西北,後來馬鳳圖先生客居蘭州,大西北的八極拳、劈掛拳傳播廣泛,馬鳳圖先生之功績也。1927年馬英圖跟隨張之江將軍到南京,幫助張將軍籌備創立中央國術館,韓化臣被聘為教授。1928年第一次國術考試,馬英圖和師兄韓化臣及韓之弟子趙樹德、李學義、趙榮林親赴擂台,韓、馬、李名列優等。王中泉之弟子王化成、田長泰,李書文之弟子柳印虎、孟憲忠也參加28年國考。後來趙樹德、孟憲忠、魏鴻濱等被聘為國術館教習。趙樹德、趙榮林擔任黃埔軍校國術教官。韓、馬二人專門主持國術比賽,是國術館中最有實力的技擊高手,是中央國術館的台柱子。八極拳被列為中央國術館必修正科,韓、馬二先生之功勞也!
王化舜、王化成傳藝京南廊坊萬庄鎮
王氏兄弟萬庄鎮人,家殷實崇尚俠義。「神棍」王中泉由北京返鄉,行至萬庄鎮染病,被王氏兄弟所救,王中泉深受感動,收二人為徒,遂傳下一支系八極拳。王氏兄弟深得王師真傳,王化舜有京南「杠子王」之譽,王化成1928年參加國考。
李樹森、李樹雲傳藝唐山、天津
1920年李大忠之重孫李樹森、李樹雲到唐山開設八式房,開始傳授八極拳。20年代末正式成立唐山國術館,廣泛傳播八極拳。李樹森有「神槍」之名,深得李家嫡傳,功夫純正技藝超群。後到天津洋行國術館任教習,也享譽津門。
馬鳳圖傳藝蘭州
馬鳳圖先生客隴對所學古典武藝提煉升華,形成了劈掛、八極拳、戳腳、翻子、通臂諸拳種精華的「馬氏通備」武術體系。馬先生有四子:穎達、賢達、令達、明達,皆繼承父輩武術傳統和人格傳統,活躍在當代武壇。他們不遺餘力的吶喊,謹守古典傳統武術文化。同時對當代官方的「體操武術」和民間武術神秘化泛濫進行深刻的批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許家福、許家祿傳藝北京、天津
20年代末許蘭州將軍創辦華北國術館,許家福、許家祿、李萼堂、劉琪瑞任教習,李書文擔當顧問,所收弟子皆拜許家福為師。河北國術館培養學員眾多,其中許之入室弟子以鮑有聲、張世忠、吳玉昆、王紹先為著,號稱「四大金剛」。
李萼堂傳藝長沙、邵陽
李萼堂先生神槍李書文之過繼子,1922年任奉天騎兵旅教習,25年任李景林將軍軍中教習,27年與師兄魏鴻恩、徒侄劉子鳴一起任海軍司令沈鴻烈旗艦教習,29年後任河北國術館、山東國術館教習。1931年與萬籟聲、顧汝章等應湖南省主席何鍵之聘,任湖南國術館主任教官。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問題」居邵陽,以正骨推拿為生。傳子李志成徒鄧敏、孫紹安、劉哲青。
霍殿閣、霍慶雲叔侄傳藝東北
1931年溥儀到長春建立偽滿洲國,霍殿閣及數名弟子隨行。溥儀繼續讓霍殿閣任其武術教師,霍慶雲(侄也是過子)、高香亭等任御前侍衛。霍氏師徒在偽滿洲國期間,與日本空手道、柔道、劍道高手、蒙古摔跤高手進行無數次比試,均戰勝之。霍殿閣在長春開場授徒弟子有:曲一心、李維周、雷振江、霍青峰(子)李樹楠、陳金
財、尹慶和、宋碧山、王玉湖等等。後來霍慶雲又繼續大力傳播。40年代後期陳金財、尹慶和傳八極拳於沈陽形成較大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長春市的八極拳以霍慶雲、陳金財二人為主。霍傳八極拳形成巨大規模,在中國武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霍氏叔侄之功也!
韓化臣(惠卿)、李學義、韓潔泉師徒傳藝山東濟南、棗庄、青州、沛、蚌埠。
韓化臣於20年代在棗庄中興煤礦任護礦大隊隊長,收弟子李學義、趙榮林等。韓之子潔泉自幼與父親和師伯張毓衡、李書文習武,後隨父到山東棗庄煤礦工作。韓化臣、韓潔泉、李學義在棗庄地區傳播八極拳,形成一定規模。韓潔泉之女韓振閣(鳳閣)繼承父技,70年代在滄州比賽屢名列前茅,棗庄地區廣泛傳播八極拳。李學義之子李道軒,在棗庄、蚌埠地區廣泛傳播八極拳,其弟子在蚌埠一帶頗眾。
魏鴻恩、魏鴻濱傳藝秦皇島
魏氏兄弟羅疃村人,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惠卿)、李書文練習八極拳。20年代二人又跟隨李書文、霍殿閣游沈陽、京津、山東等地。魏鴻恩任青島民國海軍教習;1929年(民國18年)魏鴻濱就聘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習。抗戰爆發後,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島。魏氏兄弟傳人著名者有王茂林、李恩義、耿學森、朱慶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魏鴻濱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秦皇島市武協副主席。
張子亭傳藝天津
張子亭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惠卿)、李書文練習八極拳。在天津傳徒、王書方、陳興泰、李維真、葉連仿、王洪清等,影響較大。
趙樹德、韓潔泉、董以文、孟憲忠、邊廷傑、王茂林、霍青峰傳藝滄州東南鄉。
趙樹德、韓潔泉、董以清、董以文為韓化臣、張毓衡、李書文三師之徒;孟憲忠為李書文徒(姑爺子);邊廷傑、霍青峰為霍殿閣徒、子。趙樹德、孟憲忠任中央國術館教習,趙樹德擔任黃埔軍校國術教官;韓潔泉、董以文擔任***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邊廷傑擔任奉軍教習、溥儀貼身侍衛;霍青峰擔任國軍連長、技術教官。都有所謂「歷史問題」,被劃為「四類分子」。他們為了民族國術的傳承不絕,在高壓下教授了一批弟子。趙樹德傳崔成彥、郭金棟、郭金燦、王海義、趙夢林、趙夢臣、李國新、郭振盛;孟憲忠傳子。。;韓潔泉傳韓振閣、韓振江、韓振德;董以文傳楊興震、張志環、楊道聲、李恩祥;邊廷傑傳賈金林、霍樹新、張恩榮、張清榮、朱寶良;霍青峰傳子霍樹新徒李景環等等。
李贊臣、李良臣兄弟傳藝濟南、天津
(1)李贊臣(1911-1995),隨李貴章、李萬成父子學習。17歲參加鹽山武術比賽獲第一名,1935年曾任東北軍一部國術教官。抗戰爆發後到濟南開場授徒,創設國術社。從53年起,多次參加全國比賽均獲金獎。李在濟南擔任武協副主席,其弟子有:乙立清、孫遠忠、宋學恩、田延濱及子李安俠等。使羅疃「李家」八極拳在濟南之流傳。
(2) 李良臣(1917-1989),隨李貴章、李萬成父子學習。1950年定居天津。先後任教紅旗武校、天大、南開武術隊。1953年在天津武術比賽奪魁,1956年在北京武術比賽獲優秀獎,1979年在南寧武術觀摩會獲一等獎。李曾任天津武術協會委員,八極拳研究會會長,河東區武術館館長。其子李燕俠、李劍俠承其藝業。
王金聲傳藝北京
王金聲大王莊人,是王錫慶之子。金聲幼隨父習武,為深造八極拳,金聲18歲到唐山國術館隨李大忠之重孫李樹森精研三年,其藝大成。1947年到北京謀生,在一次武術比賽中引起轟動揚名北京城。1953年至1959年所有全國、地區武術比賽均獲一等獎,獎章30餘枚。在賀龍將軍推薦下,王擔任北京武術學校教練。王在北京傳播八極拳,入室弟子40餘人。
劉雲樵、李元智傳藝台灣島
劉雲樵滄州集北頭人,劉府被譽為:「狀元府」、「將軍府」,與南皮張之萬、張之洞府第並列,滄州有:「南皮張,北頭劉」之說。劉8歲時,其父請來威名赫赫的李書文為家庭教師,李嚴格督訓10餘年,有「小霸王」之譽。劉弟子眾多有:梁紀慈、徐紀、蘇昱彰、黃義男、郭肖波、金立言、劉大新。(台灣) 李元智滄州人,六合、燕青名家佟忠義之女婿。在中央國術館隨韓化臣、馬英圖習羅疃八極拳,李自稱是他一生最佳心得。李畢業後,擔任國民革命軍教官,將韓馬二師的八極拳在軍中傳播,稱之為「莒拳」。
郝鴻昌傳藝南京中央國術館、上海
郝鴻昌原來即隨父習練老架八極拳、劈掛掌、二郎拳,1929年考入中央國術館,又拜副館長張驤武將軍為師深造「神槍」李書文傳授的八極拳、劈掛掌。1932年留館任教,1933年第二次國考中,郝獲無級別擂台賽第一名。郝以精湛的武功成為國術館後期的台柱子深得館長張之江將軍的偏愛,1946年升任國術館教務長,1948年國術館解散。一直跟隨張將軍至張逝世。閑居上海30年無人問。1983年5月,南昌武術觀摩大會,總裁判長馬賢達、大會仲裁溫敬銘、何福生親自前住郝老居處拜訪郝。郝秉承張之江將軍國術強國強種之鴻願,任上海工人武術隊顧問兼總教練、上海精武體育會武術隊總教練兼散手教練。1980年郝鴻昌老師重出江湖後,繼承張之江先生的遺願,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培養下一代武術人才作貢獻,亦使中央國術館改編後的經典四十八式硬開門八極在上海得以傳播。其親授的八極拳上海主要傳人有:郝鳳嶺、吳定國、張傅儀、嚴龍興、曹志誠、周全、葛強、王偉之、吳玉明、吳俊彥、周慶祥、陳恩溢、鍾偉其、張文清、顧凱明、顧敏欽、滕克誠、潘志和、周惠本、劉長發、吳鐵帆、袁沛成等。並任上海工人武術隊顧問兼總教練、上海精武體育會武術隊總教練兼散手教練。
趙榮林傳藝湖南國術訓練所、中央黃埔軍校第三分校、河北文安縣
趙榮林(1908-),文安縣趙村人,在山東棗庄中興煤礦,成為韓化臣得意的門徒。隨師進入中央國術館。1928年10月,在南京國考)趙脫穎而出。1929年畢業分配到山東省國術館任教,繼任湖南國術訓練教練。1939年底,赴江西瑞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三分校,被呂驥任命為軍校少校教官,執教五、六年,送走四期軍官畢業生。1953年,回到了文安老家務農,他的弟子如王壽增、李銀平、郝忠祥、李建國、張煥山、李串連等。

10. 八極拳中國傳統拳術中號稱殺傷力最大的,也就是最強悍的。誰知道八極拳的跟其他武術和格鬥術的戰史。

神槍李書文:據民國時期《滄縣志》記載: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穿紙震盪有聲;用大槍刺壁之蠅,蠅落而壁地痕。鐵錐入壁(土牆壁),力拔甚難,他以大槍攪之,錐即出。他的族人鄉親人,常傳頌他幫助鄉親收糧時,背對裝運糧的大馬車,用腳勾起80斤重的糧袋,挑過頭頂,甩到大車上。他幫助鄉親們蓋房上大梁時,用大槍將一棵棵檁條挑到房山上。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練兵。他利用各種手段和關系籠絡武藝高強之士,並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來訓練他的精銳部隊。袁世凱的衛隊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視地對李書文說:「大大的東亞病夫。」並用小手指向下連續指點。剎那間,李書文以閃電般的速度,施槍刺壁蠅之絕技懲罰了他。眾人驚愕,伊藤大怒,揮起日本長刀以泰山壓頂之勢朝李書文頭頂猛力劈下。李書文大槍一抖,將刀崩飛,再順勢一槍「泥鰍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槍一挑,將死屍甩出演武大廳外。 眾人驚天動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見同伴被李書文刺死,齊揮刀惡狠狠地朝李書文撲來。只見李書文進出如閃電,退守如矢箭,大槍一抖如蛟龍出水,左刺右挑,頓時血肉橫飛。頃刻間,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屍體都被甩出演武大廳之外。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俄國著名拳王馬洛托夫來華,在京設擂台,貼海報,誇海口,侮我中華兒女,激起中華民眾及有志之士的極大憤慨。京、津兩地武術名手與其較技,均敗。李書文的二師傅張景量時為天津「中華武術會」教習,捎信給李書文。當時李書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術的大師傅黃士海(因黃士海無子,由李書文養老送終)。見信後,李書文奉師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續辦妥後,李書文飛身來到擂台之上,見馬洛托夫體壯如雄牛,好似他平時練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馬洛托夫見李書文瘦小枯乾,於是雙手抱肩,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一口唾沫。李書文義憤滿胸,怒發丹田,隨手一記「霸王揮鞭」卧風掌,打得馬洛托夫暈頭轉向,將其左腮部打掉雞蛋大小的一塊皮。未等馬洛找夫反應過來,李書文奮起神威,順勢一招「六大開抱肘」,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起千鈞之力將馬洛托夫肋骨打裂,擊下擂台。眾人觀呼,延臣大喜,聯奏,欲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李書文因師傅黃士海需他盡孝道為由謝辭。宣統皇帝及眾朝臣無奈,賜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獎。1918年,李書文應奉系將領許蘭州之邀請赴奉天作客。激怒了早欲與李書文較技的日本武術教官岡本、村野等。岡本向張作霖提出:要與李書文比武較技,條件是:如李書文贏了,由李書文在此任教官,他們日本人統統走;如李書文輸了,必須馬上走人。張作霖也想見識一下李書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們傳說的那麼邪乎,於是用眼神徵求李書文的意見。 李書文看到張作霖之意,對日本人的挑戰早已氣不打一處來,於是說:「兩人較技,非同兒戲,難免傷殘。我是一個快入土的糟老頭子,日本人傷了我無所謂;但如果我傷了日本,日本當局怎能與你張大帥善罷干休。這樣吧,讓我們按規矩各立一張生死文書:無論哪一方傷殘,都不要償命,這樣我才能與日本人交手。」張作霖見過岡本的功夫,暗想:李書文已50多歲,老不講筋骨為能,怎麼能傷害得了岡本;如岡本傷了李書文,大概也不會致命,我是大帥,對許蘭州也有交待。 於是同意雙方立下生死文書,李書文走下場與岡本對峙。立了生死文書的岡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揮動雙掌,惡虎擒羊般朝李書文頸部擊去。李書文迅速側身躲過,順勢一掌,擊中岡本肩頭,岡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眾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氣,還要與李書文較量,被張作霖制止。李景林在天津任督辦時,曾邀李書文來津教授將弁。在此期間北京武術界因久聞其大名,心中不服,選武藝最精者二人,赴津與其較藝,李書文遜謝,並由李景林設酒款待之。酒間,來者終請一試,李不得已撤席,雙手抱拳,曰:「請!」乃進步一掌擊其前立者,並往下微按,對方頭頂受掌,「頭入於項內,而睛出眶尺許」。後者復欲較,李抱拳曰:「請!」仍以掌撲其頭,那人頭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節脫。1923年的一天,李書文從河北老家滄縣前去許蘭洲公館(天津市河北區瑞安街六號),由霍慶雲先生隨同前往。館內有位從山東棗強縣請來的拳師李文波,綽號「神掌李」。二人見面,暢談中國武術。李文波話中口氣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書文,便提出較藝。李書文婉言辭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虛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書文的胸部而來,李書文剎時縮身,只用八極拳中的一個翻背掌的著數猛擊而出,正擊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擊懸空飛出三丈多遠,撞在客廳的牆上,落地吐血,後服七副湯葯不治而死。因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親請來的,李景林為處置後事,用去現大洋三千多元。北京武師劉得寬,因武藝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時,獲有燕京「賽九城大槍劉」之稱。他聞之李書文的大名,便專程到天津拜訪。二人談畢,便又試藝。當時劉得寬年齡大,看李書文太年輕,有不服老的勁頭。劉得寬拿起大槍就往李書文面前扎去,李書文來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劉大槍的前把批掉,隨之輕輕一撥,劉即騰空轉了圈,李書文向其背後連刺三槍,劉得寬無法招架,立即抱拳認輸。 1930年底,有人到李書文面前挑撥離間說黃之洞在背後罵李書文,煽得李書文火冒三丈,怒氣頓生,立即找到黃之洞,既未問話,更未論理,對著黃當胸就是一個「撐錘」沖拳,同時口中報名「黑虎偷心」,黃之洞則本能地一閃躲過,但來不及躲過,李書文接著報名「泰山壓頂」,對著頭頂百會穴的一個「探馬掌」,黃立即口鼻出血倒地,僅幾分鍾,黃即氣絕身亡。

溥儀的保鏢霍殿閣:溥儀赴東北當日本的傀儡皇帝,霍殿閣、孫桂林、霍慶雲、高香亭、劉子鳴、邊廷彬、劉金山、李子昆等隨至長春。日本人為了牢固地控制溥儀,也想擊敗溥儀身邊的武士。多次派劍道、空手道、柔道高手來偽皇宮比武。有空手道高手三人,限制霍殿閣不許擊打,霍殿閣應允。比武時霍殿閣如鷹行、豹旋,日本空手道高手每次進攻都難擊其身,最後霍殿閣伸指一按,對方應手而倒,大汗淋漓。日本人進偽皇宮,無視溥儀存在,將轎車開到溥儀辦公樓前。霍殿閣欲為皇上爭「面子」,一次日本人開車欲進,霍殿閣不讓進,日本司機強行駛入,霍殿閣右手一提轎車尾部,轎車後輪懸起,難以前進,霍殿閣為溥儀爭了點「面子」。

宣統年間溥儀的保鏢霍慶雲:1927年隨師霍殿閣赴張園打敗溥儀日本保鏢,霍慶雲、高香亭、劉子鳴、邊廷傑、魏鴻濱、劉金山擔任溥儀護衛。1931年底隨溥儀到東北,繼續當偽滿皇帝溥儀貼身護衛直至1945年溥儀被蘇軍俘虜。 在天津張園、靜園當護衛期間繼續苦練,和劉琪瑞、高香亭 、邊廷傑、劉子鳴等鑣勁下功夫。晚上當值拿大桿子去,一練就是一個通宵,大桿子八斤多重丈余長,霍單腿起伏每撇抖250下。一次,大頭鞋釘子扎入腳跟竟渾然不知。滑大桿子車輪戰,功夫精純,拔抱、擁挫、抽撤、帶環之法精妙。霍練得罡氣布體,架子如鐵板似的,師兄弟接拳都說打霍就象打在鐵牆上一樣,故「鐵架子」之譽。 在偽滿洲國期間,蒙古王公帶蒙古摔跤王與霍比試,蒙古跤王力能摔倒公牛,霍千斤墜一站,任憑摔跤王搏摔紋絲不動,溥儀讓跤王擊霍三下,霍似穩如泰山,溥儀讓霍擊蒙跤王三下,跤王不敢,當場認輸。 日本劍道高手來長,藐視中國武術,霍與之比,霍不戴任何護具、頭盔,手持竹劍,日武士戴護具、頭盔雙手舉鋼劍劈刺,霍之竹劍撩崩敵手腕,日武士鋼劍落地腕骨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