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3、北京廟會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北京評書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5、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
『貳』 北京文化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北京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聖地。北京的旅遊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遊。古代的故宮、天壇、北海、頤和園,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升國旗儀式……,都是都城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北京,首先要到天安門前留個影,到人民大會堂去轉一轉,因為這里是祖國的象徵。「都城文化」這四個字衍生出了諸多隻有北京才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譬如關心時政,參政意識強,文化素質高,精英雲集,官派作風,輕商鄙利,好面子,喜擺譜,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們就擇其要者談一談。
一、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作為數朝古都,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政府機構林立,各國使館雲集,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政由此發布,各種國內外信息向此匯聚,甚至連各種小道消息也從這里向四方傳播。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北京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覺悟從總體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個順口溜流傳很廣:「北京人什麼都敢說,東北人什麼都敢幹,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幾句話點出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別。「敢說」是指北京人敢於批評時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責任感很強。比如在茶館里,南方人喝茶,談的多是家長里短和生意場上的事,而北京人喝茶,聊的常是國家大事,這在過去難免要犯些忌諱。所以老舍先生在設計話劇《茶館》布景時,一個突出的細節,就是在牆上貼了這樣一張告示:「莫談國事」。由此可見,北京人關心時政,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歷史上,北京成為多次大規模群眾政治運動的策源地,原因就在這里。
二、高素質的市民文化
北京作為都城,也是精英薈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組數字也許能說明這一問題:北京現有高等院校65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88所。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0萬餘人,科技人員8萬多人,國家兩院院士有50%在北京,人才指標居全國榜首。北京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受教育條件,由於高校眾多,北京高考生員的錄取率達70%以上。北京有著全國最高級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碩士、大學本專科學生,有著最高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北京人的高素質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北京市民的一舉一動,常常會顯現出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遠,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遠,這就是北京人。在經濟上,北京雖然是個典型的消費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產業上,卻是全國最大的產出城市。這就決定了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三、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北京自成為定鼎之地後,便是達官顯貴雲集之所,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個特點。官多的結果,就是官場上的習氣與作風滲透到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就連普通的平頭百姓,也會時不時地打上幾句官腔。古人雲,宰相門前七品官,何況是天子腳下呢?聽聽老北京人說話時拖著的官腔,看看老北京人遛彎時踱著的方步,讓你不能不相信這句古話。
官本位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北京人的自命清高和輕商鄙利。北京服務行業的官商作風是全國聞名的,北京人把什麼工作都當「官」來做。顧客到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有賣與不賣的權利,因此顧客要賠笑臉,說謝謝,好像東西是經他批准後才賣給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車,售票員就是你的領導,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擠到他跟前去買票,因為門口就是他的辦公桌;你要坐計程車嗎?得看你去哪,堵車的地方人家就拒載。在大多數北京人的觀念中,不管幹什麼,掙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的眼中,體面和尊嚴高於一切。而在上海和廣州人眼中,北京人著實有點傻,世上哪有有錢不賺的道理?可見,官派作風給北京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在北京,雖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氣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北京的小市民與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舉止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區別來自官場風氣對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好擺譜。據我所知,「擺譜」一詞大約產生於清代,本意是擺出家譜給人看,原本並無貶義。歷史上滿族人是比較愛擺譜的。因為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於部落分散,滿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通史,它的歷史記錄,多半是通過對自己家譜的翔實的記錄得以實現的。長者給後人講史的一個基本方式,就是給孩子們述說自己的家譜。滿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講古,小的失了譜。」但滿族進關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這一勤勞善戰的民族,一夜之間變成了特權階級,他們不工、不商、不農、不桑,無論是誰,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雜稅,而且還可以按月領到可觀的錢糧。不勞而獲的悠閑生活,使得眾多的八旗子弟逐漸失去了勤勞勇敢的本色,成為游手好閑的大爺,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寄生者。他們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就是到《八旗滿洲氏族宗譜》中,去尋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輝煌,並以此顯示自己家世的榮耀。於是,數祖擺譜成為一時風尚。辛亥革命後,清朝統治雖被推翻,但八旗遺風卻一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人。人們常說北京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與好擺譜的心態不無關系。試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後,若做了「不體面」的活兒,連自己的面子都過不去,更不用說祖宗的面子了。北京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北京人的錢都掙去了,其實,北京的就業機會不少,影響就業率的原因不在沒有職位,而在於北京人從老祖宗那兒遺傳下來的虛榮懶惰的毛病。解決北京人就業的關鍵不在騰出多少職位,而在於改變北京人頭腦中的傳統觀念,觀念不改變,就是騰出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個表現就是處事圓滑,說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這樣一首民謠:「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謂「京油子」,是指北京人處事圓滑,辦起事來四平八穩,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中正平和、閑散庸碌的作風,在明清時期的京師官場非常盛行。據說清道咸時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諳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門生故吏滿朝廷,當別人向他請教為官之道時,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開口耳。」時人作詩諷刺晚清官場說:「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晚清官場的遺風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北京人。北京國家機關多,事業單位多,國營企業也多,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人明顯多於其它城市,這種機制是官本位文化繼續存在的土壤。因此,北京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說得多,乾的少,干成功的更少」。「北京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為,與平民無涉,但北京出不了典型,則不能不說是北京人的問題了。只要回頭看看近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中央一個政策下來之後,外地人已經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但北京人還在開會學習,學習開會,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經成為北京在經濟上走在其它省市前頭的一塊絆腳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提倡真抓實干,勇於實踐。
四、封閉自大的圍城情結
有人說北京文化是多元文化,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數次入主中原,定鼎北京,造成了多次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他們對北京文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們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馬虎」、「磨蹭」,飲食中的白水羊頭、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遺存。但是,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游牧民族對北京文化的改造多限於衣食住行這些表層文化,而在深層文化上,他們更多的是為漢族所同化。環境決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脫離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環境,就必然會被新居地的農業文化所替代,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以說,老北京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農耕文化。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北方游牧民族「不以敗北為恥」。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無法定居。如果與鄰國開戰,一旦敗北,帶上妻兒,趕上牛羊,一走了之,這對於他沒有任何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了牧場。因此游牧民族領地的觀念比較淡薄。但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敗北,他們就要背井離鄉,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將一無所有。嚴酷的環境逼迫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對於這些不善戰事的農耕民族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層層的圍牆將自己包圍起來。所以,中國的農業民族,特別是與強悍的游牧民族比鄰的北方農業民族,很早就有了築牆的習慣,大到萬里長城,中到各城鎮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戶的院牆。為保險起見,有時圍牆還不止一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小農文化封閉保守的傳統。
北京是典型的城的世界。北京的城牆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北京城有三重城牆,最裡面一層是宮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長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外加築全長約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這些堅固的城牆在阻擋敵人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鑄成了一種封閉的文化心態。作為權力中心,都城之內的文化確實具有著較高的品味,在眾多的鄉民面前,城裡人無疑是文明的代表,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們養尊處優進而固步自封。而這種心理無形中又阻拒了來自遠方的異域文明。北京人之所以能成為北京人,正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圍城裡。
『叄』 北京的特色文化
1、歷史建築:雄偉壯觀的故宮,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禪林雍和宮,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正氣浩存的文天祥祠等等。
2、北京美食:北京烤鴨,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京式糕點,北京果脯,天福號醬肘子等等。
3、北京特色傳統文化(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握返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4、宗教文化特色:海納百搜早川,眾教並存,和諧共居,取長補短,應有盡有、和諧共存,是北京地區宗教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佛、道、儒三教合流,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含天主教)、薩滿教、摩尼教乃至民間信仰的小宗教等,在北京地區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建築或一定的遺跡。
(3)北京文化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陽輻射量全年平均為112~136千卡/厘米。兩個高值區分別分布在延慶盆地及密雲縣西北部至懷柔東部一帶,年輻射量均在135千卡/厘米以上;
低值區位於房山區的霞雲嶺附近,年輻射量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之間。最大值在延慶縣和古北口,為2800小時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雲嶺,日照為2063小時。
夏季正當雨季,日照時數減少,月日照在230小時左右;秋季日照時數世皮雀雖沒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時;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時數最少季節,月日照不足200小時,一般在170~190小時。
『肆』 北京文化特色有哪些呢
一、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伍』 北京的特色傳統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相聲,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
5、廟會,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陸』 北京的文化特點及氣候水土
文化特徵: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清配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
氣候水土:北京的納正洞氣候為洞枯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區較短。
『柒』 北京的歷史文化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築有四個顯著特點:辨正方位、注重風水、講求對稱、突出中心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於理解,同時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
考察歷史上北京的交通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正因為自古以來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所以處於X中心點的北京,就成為天然 *** 通樞紐。
(2)北京是天然 *** 通樞紐,並且由地區 *** 通樞紐上升為全國 *** 通樞紐。
遼金以來,隨著北京城市性質和城市功能的改變,即由原來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為遼的陪都南京,又升為金的首都中都,接著相繼為元明清全國大一統王朝的京師,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這一交通樞紐也由地區性的轉變為全國性的。
(3)北飢拿京的交通構成比較復雜。
從道路形態來看,既有陸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運河與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鄉間人行小道。
就道路功能來說,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運專路,又有兵家進軍之路,還有官家郵傳驛道。
(4)道路等級高,管理嚴,效益大。
金代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內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清代從朝陽門至通州、西直門至圓明園、廣安門至盧溝橋等主要官道,都改造成條石鋪砌。
諸多事例都說明歷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級是最高的。
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遼、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間,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鮮明.具體體現在三個層次的交融:即農耕文化和牧獵文化的撞擊與融會、京師文化和地區文化的輻輳與輻射、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排斥與山如吸爛唯搭納.
『捌』 老北京的特色是什麼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歷史悠久。時至今日,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特色的,無外乎是著名的長城、故宮、四合院、胡同,以及京劇、烤鴨等
1、長城(民族精神文化符號)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長城一方面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還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地球和平的象徵,全人類都能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長城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之一。
2、故宮(皇家建築文化符號)故宮是最能體現老北京特色的地方之一,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是這樣評價的: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故宮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3、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築文化符號)四合院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全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北京的建築標志之一,它象徵著一種文化,如今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貴」。近些年由於舊城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已經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現存的北京四合院有多種,有制式標準的老四合院,有擁擠但溫情的大雜院,也有現代氣息的新四合院。
4、北京胡同(城市格局文化符號)北京胡同不僅是城市的交通路線、建築發展的脈絡,它還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作為最能體現老北京特色的地方,有些胡同的歷史已經幾百年。胡同這種北京特有的古老小巷,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里。
5、京劇(戲曲文化符號)
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北京京劇院」成立於1979年,這是經由國家文化部評定的全國京劇重點院團。「國家京劇院」位於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22號,成立於1955年,首任院長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京劇不僅是北京特色文化元素,還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名片,肩負著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任務。
6、相聲(曲藝文化符號)
相聲是全國極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東西。MAIGOO小編從「搜狐早晚報」的報道中了解到,成熟的相聲形式產生於清末民初的北京,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相聲在北京城市文化中仍然是余響不絕。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對外公布。第一批市級「非遺」名單,相聲位列其中。
7、北京大學(教育文化符號)
北京大學是中國國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還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學術上看,北大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它對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曾經說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京大學是北京的教育文化符號。
8、老舍(京味文化符號)
老舍是在北京土生土長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價值,其獨特價值表現在對「京味」文化的表現上。老舍的作品特點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話描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北京城,刻畫帶有皇都貴族氣質但又有些迂腐的北京人,還有那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北京市民的口語,是老舍創作語言的主要來源,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到京味的純正、漂亮、活潑、通俗易懂。
9、北京烤鴨(飲食文化符號)
要說中國哪裡的烤鴨最好,大部分人都說是北京,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北京特色美食——北京烤鴨的名聲已經傳遍了全世界,成為了文化的標簽。現階段,北京烤鴨比較著名的有三大品牌——全聚德、便宜坊、大董。全聚德是中華老字型大小,1864年創建,1999年獲評中國馳名商標。便宜坊也是老字型大小,形成了以燜爐烤鴨為龍頭,魯菜為基礎的菜品特色。大董則定位高端,1985年成立。
10、老北京糖葫蘆(小吃文化符號)
北京的糖葫蘆,在城市中的地位大概可以和東北道口的燒烤攤兒、上海街頭的油墩子相當。北京糖葫蘆已成為標志性的北京文化特色。北京的冰糖葫蘆最盛行於民國時期。老北京時期,不同地區糖葫蘆粗細檔次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茶點部或戲院里的,糖葫蘆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里銷售。還有邊推著車邊吆喝的。糖葫蘆製作精緻,品種眾多,有山裡紅、白海棠、荸薺、山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糖葫蘆。
『玖』 北京文化有什麼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一座座青瓦灰磚的四合院之間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
廟宇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御襲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 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答陸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 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鎮舉兄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
京劇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京劇集歌唱、舞蹈、武打、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所以被西方人稱為「Peking Opera」。
『拾』 北京飲食文化有什麼特點
北京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千百年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美味佳餚,馳名飲晶,在此相互影響、融合與升華,形成獨特而又豐盛多彩的北京風味。所以,下面一起和我來領略下北京飲食文化的特點吧!
北京飲食文化的特點一
北京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我國北方重鎮,先後有遼、金、元、明、清五朝建都於此,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中心,漢、滿、蒙、回等各族人民大量在此定居。世物羨界和全國各地文化在此融會交流,在飲食文化方面,形成了蔡萃百家、兼收並蓄、格調高雅、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北京菜”。
“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風味菜,以牛羊肉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傳出的宮廷菜,及做工精細、善烹海味的譚家菜,還有其它省市的菜餚組成。
山東菜對北京菜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北京菜的基穿?山東風味的菜館在北京四處林立。山東的膠東派和濟南派在京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以爆、炒、炸、火靠、熘、蒸、燒等為主要技法,口味濃厚之中又見清鮮脆嫩的北京風味,廣而影響齊魯、松遼、三晉、秦隴等北方風味的形成,在烹飪園地中一枝獨秀。
清真菜在北京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以牛羊為主要原料。如著名的"全羊席"用羊身上的各個部位,可烹制出百餘種菜餚,是北京菜的重要代表。另外"烤肉"、"涮羊肉"、"煨羊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深受北京群眾喜愛。
宮廷菜在京菜中地位顯著,它選料珍貴,調味細膩,菜名曲雅,富於詩情畫意。現在的宮廷菜多是明清宮廷中傳出來的菜餚。著名菜品如:抓炒魚片、紅娘自配、脯雪黃魚等。
譚家菜是官府菜中的代表,講究原汁原味,咸甜適中,不惜用料,火候足到,如選料精細的"黃燜魚翅"是譚家一等代表菜,居各魚翅菜之首。
綜上所述,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宮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口味濃厚清鱒,質感多樣,菜品繁多,四季分明,有完善、獨特的烹調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燜、蒸、氽、煮見長。形成京菜特色的主要原因是北京為全國首府,特化天寶,人傑地靈。全國各風味菜技師多匯於此,菜餚原料天南地北,山珍海味、時令蔬菜應有盡有。而以北京"填鴨"製成的烤鴨,更是馳名中外,還有以此為原料而製成的"全鴨席"更是名傳遐邇,名品如"火燎鴨心"、"燴鴨四寶"、"北京鴨卷",常單菜應席。
北京菜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烹飪技術的飛躍,京菜正以其古樸的文化,淳厚的風味,精淇湛的技藝,醇正的調味,絢麗多彩的特色為人們服務。
北京飲食文化的特點二
1.探秘北京烤鴨
1.1歷史緣由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被譽為“天下美味”。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游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游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
據說,隨著明成祖(即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里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激磨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明螞斗”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只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1.2吃法講究
北京烤鴨第一種吃法:據說是由大宅門里的太太小姐們興起的。她們既不吃蔥,也不吃蒜,卻喜歡將那又酥又脆的鴨皮蘸了細細的白糖來吃。此後,全聚德的跑堂一見到女客來了,便必然跟著烤鴨,上一小碟白糖。
北京烤鴨第二種吃法:甜面醬加蔥條,可配黃瓜條、蘿卜條,用筷子挑一點甜面醬,抹在荷葉餅上,放幾片烤鴨蓋在上面,再放上幾根蔥條、黃瓜條或蘿卜條,將荷葉餅捲起,真是美味無比。
北京烤鴨第三種吃法:蒜泥加甜面醬,也可配蘿卜條等,用荷葉餅卷食鴨肉也是早年受歡迎的一種佐料。蒜泥可以解油膩,將片好的烤鴨蘸著蒜泥、甜面醬吃,在鮮香中更增添了一絲辣意,風味更為獨特。不少顧客特別偏愛這種佐料。
2.“都一處”燒麥
“都一處”燒麥,是譽滿京華的傳統風味小吃。燒麥,是中國各地人民都喜歡的一種吃食,它有許多叫法,如山西叫梢梅,湖北叫燒梅,江南叫燒賣,等等。雖然名稱不同,其實所說的都是同一種食品。
然而,“都一處”的燒麥卻別有一番風味,其奧妙在於用料。它是用精白粉燙面為皮,包以各式餡料,如豬肉餡,韭菜餡,蟹肉餡,西葫蘆餡,三鮮餡,捏成梅花狀,蒸熟即可食用,“都一處”燒麥味美餡嫩,潔白如雪,形似石榴,色、香、味、形俱佳。
傳說北京“都一處”燒麥是在山西梢梅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姓王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門外開設了一間小吃鋪,專門經營豬肉大蔥梢梅。由於本小利微,王老闆只好比人家早開門,比人家晚打烊,起早貪黑,含辛茹苦,但還是賺頭不多。一天夜裡,乾隆皇帝微服出遊,走了一段時間後,他感到有點肚飢,便想吃點什麼。但當時夜深人靜,許多店鋪都關門了。當走到王
老闆這里時,卻見小吃鋪紅燈高掛,還未打烊,乾隆就踱進去叫了些梢梅吃起來,感覺到這家鋪子門面雖小,梢梅的風味倒很獨到,乾隆皇帝雖然吃遍天下,但這種風味還是第一次品嘗,不由十分滿意,就向老闆詢問鋪號,王老闆回答尚無雅號,乾隆回宮後,就御筆親書了“都一處”三個字,意思是全京都就這兒一處,並責令手下製成虎頭牌匾送去。經過乾隆帝的這番張揚,“都一處”的名聲頓時響了起來,京城裡的達官貴人,文臣武將,以及普通百姓,無不慕名而來,爭相品嘗。梢梅的味道確實不錯,吃過的人傳告沒吃過的人,越傳越多,慢慢地,梢梅也就被傳成了燒麥,成為京城無人不曉的美味名吃。直到今天,“都一處”的燒麥在北京依然十分顯赫有名呢!
3.風味小吃:
楂酪,呈紅色;加進甜杏仁,稱杏仁酪,色白如雪;也有放進各種瓜子仁的,稱八寶酪。乳酪用碗盛著,放木桶中,用冰塊鎮著,甜酸涼爽。舊時賣乳酪的小販還要帶賣奶卷和酪干。久食乳酪的人說它:“飢者甘食,渴者甘飲,內以養壽,外以養神。”
類似的還有許多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菜餚。例如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南來順",那裡特色小吃70多種;二是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店,這里以清真風味小吃見長;三是北海公園里的仿膳飯庄,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百姓大眾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
除了賣炒肝、杏仁茶、吊爐燒餅等小吃外,還有蘇造肉。溥儀出宮後,蘇造肉的製法則傳到了什剎海——荷花市場的小攤上。其製法是把用調料煮好的豬肉、肝、肺、心、腸、肚、炸豆腐片、火燒切成一碗,用漏勺盛著,浸入蘇造湯(熱鹵湯)中,反復燙幾次,放入碗里,澆上熱鹵湯,趁熱食用。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豌豆黃、冰糖葫蘆、芸豆卷、杏仁豆腐、炸醬面、驢打滾等都是老北京的特色。
就現今北京人的餐桌上,主、副食可謂中西結合,南北風味俱全,西式冷餐已進入不少家庭。市區較有代表性的主食品種和副食品種如下:窩窩頭也稱窩頭,為舊北京勞動人民的主食品種,用玉米面或糜子面加少量“起子”(即小蘇打)
看了北京飲食文化的特點的人還看:
1. 談中國的飲食禮儀
2. 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
3. 北京文化知識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