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49年選首都,共有11個城市備選,為何最終選定了北京
文| 夜談
編輯| 王圖往跡
1949年選擇首都,在11個備選城市當中,為何最終敲定了北京?
在中國漫長的 歷史 當中,形成了幾十個統一或者半統一的王朝,這也讓我們國家有著大量古都——什麼六朝古都、五朝古都,在別的國家寥寥無幾,在我們國家一抓一大把。
而伍尺消 在這么多的古都當中最出名的估計還是西安,也就是 歷史 上的漢唐首都長安城。
那麼, 在1949年的選都當中,為何最終西安落選了,一共11個備選城市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在1949年4月底的渡江戰役開打後,國民黨的首都南京被我軍攻下;加上之前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 基本上這個時候蔣介石的統治就已經宣告了結束。
到了六月初的時候渡江戰役結束, 南京、上海、武漢等江南大城市落入到了我軍的手上 ;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在內,長江沿線各省一部分或者大部分被我軍完全控制。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著手准備建設新中國的班子了。
6月15日的時候,134名代表齊聚北平,一起進行了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之後選舉出了21位籌備會常務委員,並且在下面分設了6個小組。而這其中就有一個專門的小組,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國旗、國徽、國歌、國都,他們開始討論國都的地點。
而關於國都的備選城市,其實早在1948年9月就已經被敲定,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選出了11個備選城市,它們分別是 北京(當時還叫北平)、哈爾濱、西安、上海、延安、開封、成都、洛陽、重慶、廣州、南京。
這11個城市之所以被選為備選城市,也都是有著它們的獨特優勢的。
南京自不用說,它 已經被國民黨做了幾十年的首都 ,所以南京在設施和首都其他配置上,在其他各個城市當中都是具有自身優勢的。因為之前就是首都城市,所以如果選定南京, 那麼我們只需要搬進去稍微改裝一下,基本上南京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而廣州被選的原因也很多。第一個就是 廣州的經濟好 ,廣州作為近代最先接觸到外界的城市之一,在經濟發展上面遠遠超過不少城市;同時 廣州在近代思想啟蒙上面,也是具有自身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近代對我軍和國軍影響都很大的 黃埔軍校 ,也是 坐落在廣東省 ,這些無疑對於選都廣州也是有優勢的,所以廣州也被選為一個備選城市。
重慶作為備選城市之一,與南京有著同樣的作用。在抗日戰爭當中,重慶長期作為國軍的陪都, 所以重慶這里的首都設施非常齊全 。同時它位於內陸地區, 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說易守難攻, 不論是北邊、還是南邊、還是西邊、還是北邊,重慶都有著巨大的戰略縱深。
這讓它比南京的條件還好。加上抗戰期間,大量的工廠從前線搬到重慶, 所以這里的工業基礎也相對較好 。對於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發展經濟有著不小的優勢。
與重慶地理位置差不多的成都,在地理位置上與重慶類似。四面環山的四川省,可以說是中國最易守難攻的省份了。 當年橫行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在這里到吃癟,可見四川省的防禦力之強。同時四川還是天府之國,這塊盆地的物產豐富,可以為成都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
而且在抗日戰爭當中, 四川省極少受到日軍的破壞,所以相對來說整頓當時四川的經濟很容易,困孫進去之後恢復生產也比較方便。
洛陽、開封 被選擇為備選城市,其實它們選擇的原因都差不多。這兩個城市都是數朝古都,而且這兩個城市都在河南省。河南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最核心,所以如果把這兩個城市作為首都, 它們在聯通全國的方面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
畢竟作為一國首都,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要保證能夠聯通全國,這樣它才能把核心的精神和命令源源不斷地傳送到全國去;同時全國人員、物資也才能來往國都。而且考慮到這兩個城市 歷史 上曾經多次作為國都,所以 它們在文化、 歷史 底蘊等方面也具有優勢。
延安作為備選城市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方面這里是我軍最為熟悉的,抗日戰爭期間我軍長期在這里堅持戰斗,這里是八路軍當時的總部所在地。所以延安如果作為首都, 相關的一些設施相對比較方便,而且大家住進去也都非常的熟悉。
另一方面作為陝西省的一個城市,延安與曾經的漢唐古都長安距離並不是很遠,所以選擇它作腔知為首都, 也有些沾了沾長安名氣的味道。
延安的位置也相當的合適,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足夠的縱深, 方便我們應對特殊的緊急情況 。加上這里還有八路軍修建的不少工事,這個地方的 安全性相對也很高 ,再加上 紅色傳統 等因素在內,延安被選為備選城市,也是一個非常強勁有力的選擇。
上海被選為備選城市,則主要是 考慮了它在經濟上的作用。
因為經歷了數年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的頭等大事就是發展經濟生產,讓老百姓吃上飯、過上好日子。而作為當時全國經濟數一數二的城市,上海如果被選為首都,那麼 對於之後發展經濟的好處肯定是明顯的 。
同時作為當時少有的國際性大都市, 上海不論是陸運還是海運,在眾多城市當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這方便我們之後進行聯通全國的交通,也方便後面進行外交活動。
西安被選擇為備選城市更是意料之中,因為 長安寄託著我們華夏民族太多的感情了 。不論是強漢還是盛唐又或者富麗堂皇的隋朝,都是把國都定在了西安這個城市。雖然說風水這個東西虛無縹緲,但是 大多數中國人都對長安這個名字和地方在心底里有著一種獨特的感情 。
而且西安的 地理位置靠中心 ,在東南西北的縱深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同時陝西省自古以來民風彪悍,是歷朝歷代徵兵最為青睞的幾個省之一,所以選擇西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哈爾濱被選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奇怪,畢竟哈爾濱的位置相對太偏了。
但是哈爾濱當時的重工業比較發達,所以適合我們之後的工業生產建設;同時當時咱們和老大哥關系好, 老大哥經常給我們提供援助 ,作為與老大哥接壤的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如果作為首都的話,那麼 我們就能更好、更快的接受老大哥的援助 。
至於北平被選擇備用城市也是意料之中。因為明清兩個大統一王朝,都選擇在這里定都;而且 明朝修建的北京城非常牢固 ,在解放北平的過程當中我們 又是和平解放 ,所以在各種設施方面也很齊全。
作為明清兩朝的首都,北平的 交通什麼的也比較發達 。相對而言 在四面八方的縱深也還可以 ,所以北平入選備選城市是必然的。
那麼,這么多備選城市都有優勢,最後為何大家選定了北平呢?
在各個備選城市的優勢都不錯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排除法,把那些劣勢明顯的城市劃掉。首先 上海、廣州肯定是要被劃掉的 ,因為這兩個城市 太靠近大海了 ,而當時 新中國的海軍還在起步 ,我們沒辦法保證在面對別人的海上艦隊時讓上海和廣州兩個城市都不出問題。
所以這兩個城市首先被劃掉了。
同時南京重慶從政治考慮,也會被首先給劃掉去。
因為這兩個城市畢竟 是國軍長期作為首都或者陪都的城市 ,不論是影響力還是聲譽都跟國軍掛鉤。 一說起南京當時人都想起國軍 ,在當時的情況下定都這里,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而且南京同樣離大海太近,重慶則在交通方面相對得太偏了,不太好聯通全國。
成都同樣在交通方面問題很大 ,畢竟李白有句詩說得好嘛: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把全國的人員、物資運動成都去,無疑對於新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除此之外哈爾濱也因為地理位置會被劃掉,因為哈爾濱同樣太靠邊上了。 尤其是當時日本、美國,都在半島附近有影響力 ,所以選擇哈爾濱無疑要冒很大的風險。後面朝鮮戰爭當中美軍飛機轟炸東北邊城,也算是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哈爾濱太偏了, 交通全國不太方便。
然後洛陽、開封 因為地勢原因被排除 。這兩個城市都是 在黃河附近 ,而黃河又是非常危險的水面高於兩邊的城市,所以把都城放在這里肯定不方便。
除此之外還有延安和西安,這兩個之所以被排除,是因為 經濟發展確實太落後 。在當時的話延安、西安的經濟都非常差。
延安大家都比較清楚的,西安雖然以前是漢唐古都,但是在黃巢打進長安城之後,在這里進行了一場報復性的活動,導致 這個地方配套的設施毀壞得非常嚴重 。因此後面明朝沒有在這里定都。
當時新中國又非常貧窮, 若是重修西安古都,這個經濟投入還是相當大的。
排除了這些選項之後,北京自然成了最佳選擇。
❷ 1949年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了北京
北京在我國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綜合很多方面來考慮,北京是最合適不過的。
❸ 1949年選首都,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定在了北京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維系著四面八方的經濟,交通發展。首都作為一國的中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了,正如古代各朝代要定都一樣,新中國成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立首都。當時有十一個城市成為了首都的候選城市,它們分別是:洛陽,開封,西安,成都,重慶,南京,廣州,上海,北平,延安,哈爾濱。這十一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著屬於它的優勢與特色,有的是古都,有的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有的地理位置適宜,有的氣候優異,總之是各有各的好處,所以,在那個時候要決策出一個優秀的首都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
對於上海而言,這是如今我國最繁華和富有的一片土地,且擁有發達的海上貿易,但從各個國家的形勢來看,雖然許多海邊城市的經濟發展都很好,但以海邊為主定都的卻是極少的,上海本來是一個選擇,但由於多國都不如此定都,於是中國也選擇了跟風模仿。最終,人們商議決定立北京為首都。這座城市勝出在它的綜合實力強,可攻可守的地理位置,不錯的經濟條件和人口素質,元明清三朝的歷史基礎,這一切都奠定了北京的綜合實力,因此,以北京為首都的,新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❹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國都,是中國的歷朝歷代權力政治經濟中心,大家都知道,一個朝代的更迭或者是一個國家的建立,最首要的大事便是國都的選定。在1927年民國政府建立時,將國都選擇在了南京,並將南京稱之為「首都」。
都說「良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哪裡作為首都就等同於是「良禽擇木而棲」,我們需要選擇一個理想的地方來作為的首都,作為我國今後發展的依託地。那麼在1949年討論之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城市,為何最終選擇在了北京呢?
作為首都選址,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城市的人口數量、交通情況、地理位置、歷史承載、經濟實力、各項資源和社會地位等。
所以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將哈爾濱、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北平(現為北京)、開封、洛陽、重慶、廣州、南京這11個城市作為候選,而這些城市都需要從各個問題中的優勢、劣勢進行對比分析後,最終才能確定將哪一座城市選為首都。
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地理位置,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地理位置的選擇就不能太過偏遠,需要選擇適當的位置才能便於國家的統一和統籌工作的展開。其次就是經濟實力問題,作為首都,經濟實力當然要處於全國的領先水平,這樣才能在全國范圍內做好表率作用。
再者就是歷史承載和城市的建設,在歷史承載方面,「首都」代表著新中國的成立,也有著傳承歷史的責任,它需要有積極的歷史發展和象徵意義。在城市建設方面,城市裡的建築要保留一定的歷史性,也需要完整性。當然,需要考慮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那麼在11個候選城市中,不僅有中國經濟象徵的上海,也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和六銷孫衡朝古都的南京,為什麼在最後卻選定了北京呢?
在這11個候選城市裡,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其中有3個城市是候選熱門榜單前三,首當其沖的便是重慶,當時的重慶還不是直轄市,是屬於四川省管轄范圍內的,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重慶占據了天塹,是易守難攻的。
四川也是一個人口凱埋大省,物產豐富,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可以說是各個方面的條件都是極佳的。而四川是也盆地,雖易守但也易困,如果再次遇到戰爭,盆地的地形特徵還是弊大於利的。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也是榜單的前三位,它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都占據著絕大的優勢,在民國時期作為首都的它,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東南沿海,交通便利,人傑地靈。但是在歷史進程上來看,將南京作為國都的朝代政權,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而新中國的建立是朝著「長治久安」去的,如果選擇南京,未免有些不太吉利。再者,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靠近東南沿海雖然交通便利,但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一個缺陷。
同樣作為榜單的前三的上海,它經濟繁榮昌盛,甚至是有「小香港」之稱,雖然上海的經濟確實比北京好很許多,但因為上海的地理位置是靠海,如果虧做選擇上海作為首都,極有可能遭到海上的侵襲,這和美國選擇華盛頓做首都而沒有選擇紐約是一樣的道理。
而其他幾個候選城市裡,哈爾濱的天氣太冷,在和平時期會因為天氣環境因素而留不住人,從而阻礙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這是作為首都決不允許出現的情況。成都則是和重慶有著相同的原因。
像黃河沿岸的開封和洛陽等古都,也因歷史緣由問題,經濟比較落後,而這種局面不是在短時間里就可以改善的,再加之當時交通不便和黃河水患問題,也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優勢。
西安的地理位置太過偏西,且處於中國腹地,再也不像是在秦漢隋唐時的中心位置了。而延安則是地方太小,且經濟落後,在各方面都達不到作為首都需要的標准。廣州雖然也是處於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圈內,但也因地理位置太南,不利於國家統籌安排而被淘汰。
而北京在各方面都處於優勢狀態,在地理位置上,它沿海,距離海洋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離,屬於經濟發達圈內,且有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護衛,對外溝通便利,對內防守也沒有問題;它比西安、南京等城市更加靠北,有助於和當時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
並且這個位置也扼守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可謂是當今中國的「命脈」。在歷史傳承上,北京作為明清兩朝500年的帝都,歷史文化的沉澱優於其他城市,對人民群眾來說更有說服力和心理接受度。
不論我們的首都當時選擇在了何處,它必是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它也必將承擔我們的國之重擔,它也會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理想與希望。
從1949年建國到現今的2020年,71年過去了,現如今的北京,從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來看,它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城市建設或者是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都已然成為了全國的榜樣和標桿。
無論是建國初的北平還是現在的北京,它的發展都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它也必定會在未來更加努力的發展,帶領著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帶領中國在世界的舞台不斷地發光出彩、熠熠生輝!
❺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選了北京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個國家的首都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仔細考量和研究的。中國有著數千年的 歷史 ,國家的疆域面積有過擴張和縮小,首都的具體位置也發生過數次改變,新中國成立後,在諸多城市中選擇一個首都絕非難事,在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這些城市當中為什麼最終選定了北京?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北京在中國也算得上是一個 歷史 悠久的城市,早在《史記》當中就有過它的相關文字記載:「李廣居右北平。」這里的北平指的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北京,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燕國的地盤,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國都定在了咸陽,這是因為秦國本身就從西部發家,因此在咸陽以及西安等地定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朝代的更迭,國都的具體位置發生過數次改變,但總體來看國都大多都位於南方,這是因為在古代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整體經濟水平和氣候條件相對比較舒適,皇室成員大多也都比較喜歡在這里居住,再讓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古代時期北部多游牧民族,在北部定都有一定風險,所以將國都放到了南方。
然而在明朝時期這一局面卻發生了轉折,朱棣獲得皇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北京,將國都的位置從南方遷徙到了北方,並一直延續至清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綜合了多個原因,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卻並沒有得到民國人士的認可,我們都知道清朝覆做廳滅中國進入民國時期之後,中國的首都又一次南移到了南京。
雖然此時明面上的首都是南京,但在中國卻已經出現了很多比較重要的城市,比如說紅色革命老區延安,臨海相對較為發達的上海,北部地區靠近蘇聯重工業較為發達的哈爾濱,以及交通咽喉要道武漢和位於中原地帶的洛陽,可以說在這幾十年時間里每一個城市的 歷史 地位都相當重要,都有機會成為最終建國後的首都。
解放戰爭勝利之後,在1949年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選定了北京?這是因為延安雖然作為革命老區有紅色基因的種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延安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並且沒有什麼 歷史 地位,因此它是最先被純滑隱排除的。除此之外上海以及南京等地區也不可能選,這是因為在時代背景下,這幾個地方還殘存著很多敵方勢力,在這里建都顯然是給對方卷土重來的機會,北方的哈爾濱在地理位置上也不是特別合適,反觀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好,並且北京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再加上和平解放北平使得古建築沒有遭到太多破壞,所以綜合來看北京最終成為了中國的首都。
選擇一個首都要綜合很多方面來綜合考慮,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輕松的。而且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發展證實了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北京的國際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國內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城市。
參考資料:《史記》
❻ 1949年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北京
一個朝代或者國家的建立,首要的事情就是進行國都的選擇,這是國之大事,不容絲毫馬虎和敷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朝代更迭,上位者都會選擇一個適合的地點來作為自己的開國之都,以彰顯新朝代的建立和預示著未來的發展。
曾經中國的歷朝歷代,將自己的權利中心地帶稱之為「國都」,直至1927年民國政府的建立,選擇在了南京,當時民國政府將南京稱之為首都,這也是我國第一次使用「首都」這種叫法,自此之後,就將此叫法延續至今。
1949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首要的事情就是確定國家的首都位置,在當時情況下,一共有11個城市成為候選,最終確定了北京,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就這樣,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北京,成為了我們首都的最終選擇。
小結:
其實,無論是哪一個城市成為我們的首都,它都是要承擔我們的國之重擔,成為我們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它承載著人民對於國家的希望和理想,而在多年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來看,無論是在經濟的發展還是其他方面的建設,都成為全國最好的榜樣和標桿。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無論是當時的北平還是現在的北京,都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努力發展,堅定前行。
❼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北京脫穎而出
中森春啟國是昂首挺立在東方的雄雞,雄雞的胸腔處有一顆熠熠生輝的紅星,正是擁有數千年滄桑 歷史 的首都北京,但是鮮為人知的是,1949年選首都時,部隊一共提交了11個備選城市,首都的位置差一點就花落哈爾濱,最後還是偉人中途改變主意,才讓北京脫穎而出。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 歷史 ,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封建王朝的開端大秦帝國首都設立在咸陽,河南洛陽一共做過15個朝代的首都,民國時期的首都是位於秦淮河畔的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 歷史 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那麼問題來了, 中央領導為什麼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定都北京?和其他的城市相比,北京有何優勢?哈爾濱又是為什麼能在一開始獨占鰲頭?
視頻鏈接: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北京脫穎而出?
可能有人並不理解中央領導為什麼一定要遷都,覺得原來的「紅色心臟」延安也不錯,部隊在結束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後就將作戰指揮部部署在陝北地區,經營陝甘寧敵後根據地多年,已經在當地建立起一定的統治基礎,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選一個新的首都。即便是延安不太理想,但陝西那邊不是還有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具備一定的優勢基礎,且和延安地理位置接近,遷移起來也比較方便。
但是這種想法是建立在今時今日的發展基礎上,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西安和延安都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環境資源和水資源緊張。 陝西地位黃土高原,在上世紀一直是黃沙漫天、其貌不揚,選擇這里的城市作為首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分配方面的問題,這會給後續國家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當時備選首都的城市有11個,分別是哈爾濱、延安、西安、開封、洛陽、成都、重慶、南京、廣州、上海及北平,最開始大部分部隊將領都屬意哈爾濱 ,在今天看來這里緯度高地方遠,但在當時哈爾濱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哈爾濱坐落於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糧食供應完全不成問題。再一點就是二戰末期,也就是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蘇聯正式對日宣戰,派遣紅軍浩浩盪盪進駐中國東北,和盤踞在東三省的日本關東軍展開激烈戰斗。
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很快就被打擊殆盡,蘇聯紅軍和我國的東北抗日聯軍一同解放東三省,被日本侵略者統治十四年的哈爾濱終於擺脫魔爪,地方老百姓重獲新生。但是好景不長,國民黨領導悍然發起內戰,率領軍隊森舉大舉進犯東北地區,東北的熱血兒女掀起轟轟烈烈的自衛反擊戰,再加上解放軍的浴血奮戰, 哈爾濱成為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也成為東北解放區的核心地帶。
而且早期的東北地區是由東北王張作霖掌管,這個軍閥雖然外表粗獷,但實際上很有遠見卓識,在東三省地區大力開辦實業,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普及,讓包括哈爾濱在內的東北城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經濟水平相對發達,交通情況也很便利,所以說哈爾濱的基礎條件很好。 因為早早就得到解放,當時的哈爾濱可以稱得上是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而且這里距離老大哥蘇聯很近 ,那時候中蘇兩國關系親密,離得近便於得到蘇聯的支援和幫助,因此中央領導特地批准哈爾濱為「特別城市」,並准備在這里宣布建立新中國。
不過沒想到,遷都哈爾濱的事情竟然因此戰事的發展被打斷。遼沈戰役開打在即,東北野戰軍的指揮官詢問中央領導,是否要准備遷都東北的相關事宜,中央領導考慮到當時的情況,覺得戰場上的形勢還不太穩定,急著遷都有些不妥,回電表示說先等等,機關部門現在還得留在關內。不過在這之後,事情的發展就超出中央領導預料了, 國民黨領導開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占交通要道,將東北的情況搞成一團亂麻,中央領導見勢不妙,決定不再遷都至哈爾濱。
三大戰役結束之後,部隊領導再次召開會議,就新中國該定都何處的問題進行討論。1948年9月8日召開的九月會議中,中央領導下達新的作戰指示:准備戰略決戰,籌劃新中國建設。問及具體的行動步驟,領導只交代了一點,就是「北平最好不要打」。為什麼不打北平,一方面是因為這里是千年古都,經過三代王朝長期經營建設,經濟基礎和文化底蘊都相當深厚,當年侵華日寇都沒有破壞北平,解放軍更得小心保護,而且城內還有上百萬此如居民,戰事一起槍炮無眼,勢必生靈塗炭,造成重大傷亡,這對我們爭取人民的支持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領導想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最終達成定都北平的設想與心願。不過這還是領導的初步想法,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還是王稼祥所說的一番話。
王稼祥時任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在1949年2月和領導見面會談,兩人開始討論起新中國定都的問題,領導說自己有想法,但是還在猶豫,而王稼祥則極力表示應該定都北平,他認為北平不僅地理位置好,而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能連接東北和關內,也能溝通海域,但是又不臨海,安全放心,進可攻退可守,而且北平是明清故都,老百姓對這里也有感情,有歸屬感,定都之後容易接受。
領導是認同王稼祥想法的,不過他的著眼點要更高更遠,畢竟選擇一個首都並不僅僅要看這個城市的經濟和地理位置,還得從大格局上來看,考慮國家的資源、人口以及利益版圖的重心。 古時候的王朝建造都城,一般只考慮兩個因素:經濟因素和軍事因素。定都次數最多的西安和洛陽,西安位於關中地區,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在軍事上占據優勢,但是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算太高;洛陽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地平坦,工商業發達,在經濟領域占據優勢,但是平坦的地形也意味著這里無險可守,比較危險。
這兩個城市一南一北各有千秋。但是到了明清兩朝,國家的都城基本上就是確立在北京,這是因為此時的中國格局變得更大、更為寬廣了, 北京雖然地處北方,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種輻射全國的能力,但它是調配各種資源的「樞紐」,可以協調四方,南北貫通,而且有利於多元文明體系的發展。
還有一點就是,近代以來北平人民多次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抗議活動,人民的愛國積極性很高,群眾基礎好。
民國首都是南京,但是美麗的金陵城已經在近代戰爭中遭受到太多侵害,千瘡百孔亟待恢復,自然是沒有辦法擔任首都的重任。上海是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但是為什麼很少有王朝會選擇在這里建都呢?這是因為 水路運輸便利的上海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太過於靠近海洋,時不時就會受到海洋災害侵襲,而且有敵軍進攻時也非常危險。 沒有一個國家會將首都定在戰場一線,被選擇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內陸。
而廣州落選的原因和上海比較類似,這里也是沿海地區,很容易遭到威脅。而且廣州和哈爾濱完全就是兩個極端,一個太熱一個太冷,都是南北方極端天氣的體現。重慶和成都都是位於西部地區的城市,其實這兩個城市的落選在當時看來是非常情有可原的,雖然 成都和重慶在物產、人口等方面都具有優勢,但他們所處的地方太過於偏僻,而且西南地區是全國解放時間最晚的,西南戰役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展開的 ,當時國民黨殘部撤退到西南山區,利用這里遍布高山密林的復雜地形負隅頑抗,還和當地的武裝勢力、土匪強盜勾結在一起,暗地裡搞破壞。
國民黨領導意圖將西南地區培養成自己的反攻基地,除了拖延時間讓部隊休 養生 息,還打算和境外勢力取得聯系,為自己增添助力和籌碼。雖然西南戰役很快就落下帷幕,劉鄧二人帶著二野和另外一些側翼輔助部隊一路勢如破竹解放大西南,國民黨士兵見取勝無望,接二連三起義投降,大西南山區重歸平靜,但這樣的平靜還不足與抵消這兩個城市背後潛藏的危機,所以 中央領導當時是不會考慮定都成都和重慶的,畢竟這里不太安全。
定都的城市敲定好之後,中央領導本著「新事物新氣象」的原則,將北平的名字改成北京,新中國定都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❽ 中國首都選址有幾個
對首都所在地的要求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首都的位置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中心。這個以政治、經濟、人口為中心的城市,是國家主權最好的代表和象徵。
縱觀全球,有的國家不止一個首都,有的國家甚至遷都了。這些都說明了首都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除了確定我們的國徽和國旗,最重要的是選擇首都的位置。選擇首都可以說是國家大事。
作為首都,它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比如人口數量、地理位置、各種資源、交通狀況、經濟實力、社會地位、歷史背景等等。要充分對比研究各個城市的優缺點,再做最後的決定。
對於一個省會城市來說,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優勢。作為一個大國,要想統一全國,協調全國,地理位置的選擇不能太偏遠。
其次,在經濟方面,作為省會城市,城市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為全國樹立一定的經濟榜樣,實現全國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當然,除此之外,首都的歷史背景和城市建設也是極其重要的。首先,從歷史背景來說,它必須具有這種偉大的歷史發展意義和象徵意義,因為它畢竟代表著新中國的成立,同時它也需要山世傳承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在城市建設方面,首都城市的建築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歷史性和完整性。事實上,首都的選擇遠不止這些。
於是在建國之初,有11個城市進入了首都地址選擇的候選名單,包括哈爾濱、Xi、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和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但最後選定的城市是北京漏哪。
候選城市那麼多,甚至包括曾經建朝的國家,那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北京?
替代城市的情況
對於入選的11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優勢。當時競爭最激烈的是三個城市,他們成為了資本競爭的種子選手。那麼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呢?
重慶首當其沖。成都和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占據著天然屏障,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易守難攻。而且當時四川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可以說,作為首都,各方面的條件都非常優越。
但是同樣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但是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我們會因為地理位置被困在這里,所以對於四川盆地來說,逗搜肢成為首都還是弊大於利。
然後是南京,曾經是民國的首都。從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和傳承來看,優勢極其明顯,影響力大,交通便利,人傑地靈。
但從歷史進程來看,似乎每一個選擇南京作為都城的朝代都不是長久存在的。新中國成立以長治久安為目標,這樣的城市有點不吉利。
同樣是現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作為候選城市上榜。按照上海現在的發展,經濟繁榮,甚至可以稱之為「小香港」。那麼為什麼沒有入選呢?
其實主要是上海地處沿海,風險大。世界上基本沒有任何首都選擇沿海城市的先例,因為首都的主要功能是行使各種政治和行政權利,經濟是次要考慮的。
比如哈爾濱,是建國初期中國第一個交通發達、經濟富裕的重工業城市。它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尤其是東北背靠蘇聯,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得到蘇聯的幫助,在戰略防禦上占據著絕佳的位置。
然而,哈爾濱的冬天很冷。和平時期會因為環境問題很難留住人,而且地理位置太北,不利於國家大局,所以最後沒有選哈爾濱。
當時廣州也在全國思考范圍之內。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在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但他的劣勢主要和哈爾濱一樣,太北,廣州太南,不利於國家統一的整體安排。
這些成為首都備選的城市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對於這些城市來說,雖然優勢明顯,但同樣的劣勢也不容忽視。
而北京為什麼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勝出?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北京綜合了其他10個城市的優勢。
北京,首都的最佳選擇
首先,北京是歷史上受損最少的城市。即使經過多年的戰爭,許多歷史遺跡仍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座城市也是歷史的古都,也是元朝、明朝、清朝的古都。在歷史文化沉澱方面也優於其他城市。
其次,地理位置上,雖然也背靠蘇聯、蒙古等國,但不如哈爾濱近。而且北京扼守著東北進入中原的咽喉,可謂進退有度。如果南下,可以直搗中原。如果往東走,可以入關,背面群山環繞,俯瞰華北。風險方面,還是可控的。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作為首都的最佳選擇。
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北京成為了我們首都的最終選擇。
總結:
事實上,無論哪個城市成為我們的首都,它都將承擔我們國家的負擔,成為我們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它承載著人民對國家的希望和理想,在中國發展壯大的歲月里,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其他方面的建設,都成為全國最好的榜樣和標桿。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無論是當時的北平,還是現在的北京,都不負眾望,努力發展,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