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為什麼是明朝政治中心
擴展閱讀
廈門如何投訴疫情問題 2025-05-20 06:21:09

北京為什麼是明朝政治中心

發布時間: 2023-05-17 18:28:06

A. 明朝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哪裡

1368年正月,在其軍隊北上進攻大都勝利在望之時,朱元璋於應天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都。
應天在長江以南,這是第一次一個全國性的王朝以江南的應天作為其首都。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於淮河中游,在其與群雄爭立時就以應天為基地。這里不僅地理區位優越,附近的財富與人力雄厚,而且朱曾經從此派兵北上,逐走蒙古族的元朝。而北方經過戰火,經濟衰落,難以支持首都的軍需民用。所以已在南方打下基礎的朱元璋不可能離開其基地,北上以燕京為都城。
元的勢力離開了燕絕談京的大都,但是其基本力量仍然存在,而且仍盤踞在其上都,離長城一線不遠,隨時都有大舉南侵的可能。加上在明朝以前統一的王朝首都都在北方,只有偏安的南方政權才以應天為都。另外,朱元璋在1368年派徐達領兵北上之際曾到汴梁(今開封),當時他看到北上大都的軍隊、西進陝甘的武裝,都需要並敏碰在汴粱組織軍需供應。所以,為了加強明王朝對北方的影響,他遂將汴梁定為北京,應天定為南京。1369年,朱元璋又以位於汴梁與應天之間的家鄉——風陽為中都。
在徐達領兵北上,把元朝趕出大都後,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為了徹底擊潰元在上都的勢力,保障北方的安全,朱元璋多次派兵出長城遠征。但是,朱元璋對於大軍遠征總是感到鞭長莫及,此時,他一方面將幾個兒子分封北邊,各拿大統勁兵,以為藩屏,讓兒子為父守邊;另一方面派太子朱標出巡西北,作遷都的探索。
可是,太子返回後不久就病逝,朱元璋也就打消了遷都之念。這樣,為防止蒙古力量再起,不得不在北平派駐大量軍隊,遂形成軍事中心在北方,而政治中心卻在南方的應天,兩個中心相互分離的局面。

B.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現代北京的奠基者——永樂皇帝朱棣

朱棣將當時的北平改名順天府,並定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他父親朱元璋將鳳陽定位陪都的事跡,想要以此彰顯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建設,最後更是冒著政治風險,將首都遷到順天府,就顯然不只是僅僅處於政治層面上的考慮了。

實際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時期,雖然他將南京定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慮傳統的河南地區的洛陽,以及陝西的長安。尤其是長安城,在明代不僅建設了不亞於南京的城牆,當地的秦王府,更是參照南京故宮所建。那麼為何最後永樂不選擇洛陽或者長安,而是選擇順天府北京呢?

▲北平雖然是朱棣龍興之地,但卻又不是他遷都於此的最大原因

永樂皇帝作為一個擁有極高軍事素養的皇帝,其實他遷都順天府這一決定,實際上正是出於他對於北京軍事地位的注重。北京雖然在防禦上,沒有像南京一樣的長江天險,但是北京本身,幾乎處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在北京向北不遠,就有包括燕山、軍都山等一系列山脈。這些山脈的存在,可以說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線,但與此同時,這些山區距離北京城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在戰爭時期,尤其是當時被明朝視為心腹大患的蒙古軍隊南侵時,如果在北部山區的明軍未能成功阻擊敵軍,那麼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時間,准備迎接敵人的進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衛所,也可以起到阻敵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圖

與此同時,北京的戰略價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華北地區通往蒙古和遼東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北京實際上也是整個華北平原,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明朝東部的門戶。因為北京作為當時河北最大城市,同時也是毗鄰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脫離中央的掌控,那麼也就意味著,敵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整個華北地區橫行。一直到長江,都難有能夠長時間阻攔敵人的天險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軍隊那樣以騎兵為主,完全可以延著大運河一路南下,繞過一些堅城,最後直達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說,這幾乎就是朱棣靖難之役中的戰略方針,因此朱棣自然也不會想讓自己的子孫,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轍。

▲明清大運河

而作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樞紐——京杭大運河,則可以說是朱棣另一條,或者也可能是更為重要的遷都原因。京杭大運河從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將北京作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保衛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樣的敵人,利用這條運河。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則是當時整個明朝的資源分配。京杭大運河的目的,就是在將江南地區的物資輸送到北方,以維持整個北方的社會發展。

尤其是從軍事角度來講,想要在北方維持抵禦蒙古的龐大軍隊,沒有江南地區的物資,更是無從著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於南京的情況下,以此產生的龐大行政消耗,無疑會降低江南地區,對於北方物資的輸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滯緩。從而這將導致明朝中央對於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區,管理上的鬆弛。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講南京作為首都,難以維持明朝對於北方的控制

幾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為傳統首都的洛陽。洛陽和北京一樣,同樣需要依賴江南地區的物資,因此一旦這里作為首都,那麼和南京一樣,都會降低北方尤其是邊疆地區,物資的補充。至於長安,非常遺憾的是,處於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區的物資在明清時期難以運往長安。而當時長安周邊,也就是過去的關中平原,伴隨著常年的農業過度發展,在唐代,就已經難以維持一個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經濟體系,因此更加不能考慮在內。而北京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將這里作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將來自江南的物資分配到邊境地區,以此做到對整個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為首都,對於明朝的邊境防禦來說,是福卻也是禍

但正所謂世上沒有十全十美。北京作為首都,雖然有著很多軍事上的益處,但是相應的,明朝遷都北京,卻也給明朝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北京的位置過於靠近明朝和蒙古的邊境,這無疑導致了明朝在北部邊境地區的人口,從遷都開始便出現了不斷激增的情況。這一方面增加了當地環境方面的壓力,同時也讓蒙古和明朝邊民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後期,伴隨著明朝邊民數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邊,他們所擁有的技術,以及對明朝軍事部署的了解,對明朝邊軍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

▲明朝邊境人口的增加,讓明蒙之間的矛盾變的難以調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為中心,格外加大軍事資源的投入,因此對於整個明朝的邊防建設來說,無疑會給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對於曾經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區來說,遷都無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隱患。由於這一地區自永樂遷都以來長期沒有軍事威脅,並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後,經濟和政治軍事地位發展並不協調,最終導致了在明嘉靖時期的大倭亂中,倭寇們在江南地區如入無人之境。

▲嘉靖時期的倭寇之亂,一方面就是明朝遷都的後遺症爆發

當然,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這一舉措,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關之後,依然使用北京來作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於以上理由。而以上種種更讓這座城市給整個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無論這些影響是好還是壞,它們終究構成了我們的歷史和影像著今天的生活。

C. 分析北京作為元明清都城的原因

都城作為政治中心在一般意義上與經濟重心重合。在生產力低下而交通運輸不發達的上古和中古時期體現的更為明顯。

宋朝以前中國都城的核心區在黃河中游下游地區,基本與當時的經濟重心區重合。

唐末五代以來,都城中心從長安開始向洛陽,開封地區東移,宋代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中國古代都城隨之東移南遷。

元明清以來的都城雖然因民族問題而北移,但由於大運河的維系,備滲將培滾帆華北政治核心區和江南經濟區聯系起來了配雹,所以都城得以穩定下來。

北京作為都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北方游牧民族在元明清以後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王朝,為了以發源地為根基抵禦南方各族,建都往往靠北。

2:漢族(明朝)建立統一王朝和國家為了對付華北北部的游牧民族,也要將都城建立的靠北一些。

3:由於交通的發展,使得經濟區與政治區的分離成為可能,北京才可能作為中國都城長期存在。

以上摘抄自《中國歷史地理》

D. 朱棣遷都秘史:北京為何成為明朝政治中心

據傳,明北京城及皇宮的設計者是姚廣孝。這個姚廣孝同元朝的劉秉忠一樣,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廣孝到死也沒有還俗。 姚廣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沒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觀點,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則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設,整整進行了十五年。這期間,為配合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侍森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干線。據記載,洪武三十年,通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只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 當北京的財賦供給與人口都不成問題時,朱棣就發出遷都的詔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變成了首都,南京則變成了留都。 遷都的正式實施是在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賞所有參與都城興建的人員,其中有一個蘇州匠人蒯祥,封為工部侍郎。如果說姚廣孝是明北京城的總設計師,這個蒯祥就是總工程師了,所以功勞很大。 遷都最初的幾年,悶談和圍繞該不該遷都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朱棣為了壓制反對派意見,殺過幾個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蕭儀。 自從蕭儀死後,朱棣再沒有為遷都的事殺過人了。這是因為那一次雨中跪辯,所有的部院大臣與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決心:遷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爺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決不會把金鑾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兒子仁宗繼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爺爺朱元璋一樣,喜歡南京,登基之後,他決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剛有這個想法,他就死了,在位還不到一年。仁宗的兒子宣宗繼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歡的皇太孫。宣宗同朱棣一樣喜歡北京,於是更改父皇的旨意,螞盯作出了暫不遷都的決定。這個"暫"字是為了給父皇一個面子,其實宣宗壓根兒就不想遷都。 所以說,某一個地方的興衰,的確與政治家的決策有很大的關系。如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該城是張居正執政期間,為開放邊境貿易而倡議修建的"板升"城;再說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恐怕至今還是保安縣的一個小漁村。北京城的運氣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這樣兩個皇帝,對它情有獨鍾;二是負責修城的劉秉忠與姚廣孝,都是非常有見地的設計師,沒有他們,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矚目的帝京氣象。當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E. 北京成為明清兩代都城的原因和異同之處究竟會有哪些

明朝和清朝都是定都在北京,這是因為明清時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比較多,所以皇帝要坐鎮北京,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叫天子守國門,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會把京城都定都在北京。但是這兩個朝代都選擇定都北京,除了這個共同點之外,也是有不同點的,明朝遷都北京是因為朱棣的個人原因,而清朝建都北京釋出獄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是為了退可出關的考慮。

除了歷史原因之外,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北望長城,東邊瀕臨渤海,是一個比較易守難攻的地方,而且滿清的大本營在沈陽,北京距離沈陽的位置比較近,這樣就進可攻退可守,對清朝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除此之外,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成本比較低,畢竟元朝和明朝定都在北京,已經給清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再新建一個都城是不合算的,所以清朝才會把都城選擇在北京。

F. 為什麼說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原因有:
1、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東北至中原的要道。2、歷史基礎,它是聞名古都。3、經濟發達。4、地形平坦。5、交通便利。
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
北京(Běijīng)是文化中心的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與天津市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北京是中國陸空交通的總樞紐和最重要的國內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優越,是中華全國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
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顛網路全書》將北京形容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而且斷言,「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過去的八個世紀里,不論歷史是否悠久,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築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故宮、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等數不勝數的古跡也為這座城市添加了更絢爛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21家總部位於北京,高居全球第五;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等商務區更是北京對外開放和經濟實力的象徵。此外,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鳥巢」等建築也成為了北京的現代符號。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時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

G. 明朝為什麼定北京為都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傳說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達在劉伯溫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傳說,彷彿說明北京之成為首都是很
偶然的。
其實,明代遷都北京,有極為充分的歷史、伏孝唯文化、政治、軍事、經濟、個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國文明從西向東遷移變動的結果。
明開國定都南京,賴以推動全國,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則的,但蒙古勢力返回並峙持於漠北,隨時可以卷土重來,如不全力守衛邊疆,可能出現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緣位置屬交通要沖,佔住北京,就挾制了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這是四條生命線),北京城外有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地勢高峻,明代人缺培認為「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慎襲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

H. 明、清、民國時期北京先後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原因

原因如下
1、經濟、歷史原因:歷史上作為傳統的農耕文明中心,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是重要的糧倉。但是自唐代以老圓廳後關中地區自然生態日漸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土硬水鹼。經濟發展日漸衰落。而隨著江南、東北等新的農業地區的開發繁榮,關中糧倉的重要性也日漸降低。民國之後,在蓬勃發展的現代商業文明、海洋文明面前,厚重的西安落伍了。
而歷史上,自元代以後北京作為首都也已經六七百年。統治中心的東移已經成為了不可扭轉的事實。處於歷史的傳承,選擇北京建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2、地理、政治因素: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在古代各種流通不算密切的時代,東有山西華北屋脊,南有秦嶺阻隔巴蜀。完全可以據關自守,是一個天然的防守要塞侍隱。而到了物流繁榮的的現代。過去的一切便利反過來成了障礙。雖然西安是毫無疑問的西北地區樞紐。但是相對閉塞的交通決定了腔帶西安不可能再成為首都的備選地。
另外眾所周知,建國時期中國奉行「一邊倒」政策,完全傾向於蘇聯。建都與北京可以通過蒙古,以最短的距離聯通蘇聯。而地處內地的西安則不具備這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