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唯一一例什麼蟲病
擴展閱讀
成都飛杭州要多久時間 2025-05-17 08:09:28
廈門港口怎麼樣 2025-05-17 08:07:18
深圳哪裡有小龍蝦買 2025-05-17 08:01:27

北京唯一一例什麼蟲病

發布時間: 2023-05-28 09:41:41

㈠ 賈第蟲病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疾病名稱
  • 5 英文名稱
  • 6 賈第蟲病的別名
  • 7 分類
  • 8 ICD號
  • 9 流行病學
    • 9.1 傳染源
    • 9.2 傳播途徑
    • 9.3 人群易感性
  • 10 賈第蟲病的病因
    • 10.1 形態
    • 10.2 生活史
  • 11 發病機制
    • 11.1 賈第蟲的致病性
    • 11.2 免疫反應
    • 11.3 病理學
  • 12 賈第蟲病的臨床表現
  • 13 賈第蟲病的並發症
  • 14 實驗室檢查
    • 14.1 病原體檢查
    • 14.2 免疫學試驗
      • 14.2.1 檢測抗體
      • 14.2.2 檢測抗原
    • 14.3 分子生物學診斷
  • 15 輔助檢查
  • 16 賈第蟲病的診斷
  • 17 鑒別診斷
  • 18 賈第蟲病的治療
    • 18.1 甲硝唑
    • 18.2 呋喃唑酮
    • 18.3 阿苯達唑(albendazole)
    • 18.4 吡喹酮(praziquantel)
  • 19 預後
  • 20 賈第蟲病的預防
  • 21 相關葯品
  • 22 參考資料
  • 附:
    • 1 賈第蟲病相關葯物

1 拼音

jiǎ dì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giardiasis [朗道漢英字典]

giardiasis lamblia [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

3 概述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giardiasis lamblia)又稱賈第蟲病(giardiasis),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滋養體寄生於人體小腸(主要在十二指腸)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和消化不良[1]。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現通稱賈第蟲病(giardiasis),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ila)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原蟲性疾患。臨床上以腹瀉、腹痛及腹脹等為主要表現,並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及肝臟損害。本病除地方性流行外,還可導致水源性暴發性流行。在旅遊者中感染也很常見。近年發現艾滋病患者常可合並本蟲感染。

感染動物(犬、貓、水癩、嚙齒類)的糞便可發現此原蟲。若飲用未經消毒的地表水(池塘、湖泊、溪流)將增加感染的危險。整個感染期間均有傳染性。會再感染。

賈第蟲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可引起貧血及營養不良,生長滯緩等。也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維生素缺乏症。

鑒別診斷應考慮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腸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壓痛、肝功能受損者則考慮膽囊炎、膽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復查找藍氏賈第鞭毛蟲是鑒別的重要步驟。

賈第蟲病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控制飲食。合並細菌感染時應給予抗生素。對確診患者和高度懷疑本病者應給予抗病原體葯物治療。

賈第蟲病一般經葯物治療後均可治癒,預後良好。若病變廣泛、遷延,可引起患兒營養不良,貧血等,易繼發細菌感染造成死亡。

加強水源衛生管理,注意飲食衛生,徹底治療賈第蟲病患者和無症狀包囊攜帶者,消滅蟑螂、蒼蠅等傳播媒介,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預防賈第蟲病發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4 疾病名稱

賈第蟲病

5 英文名稱

giardiasis

6 賈第蟲病的別名

lambliasis;腸賈第蟲;賈第鞭毛蟲病;蘭伯鞭毛蟲病;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梨形鞭毛蟲病

7 分類

感染內科 > 寄生蟲病 > 原生動物性疾病

8 ICD號

A07.1

9 流行病學

賈第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尤以溫帶與熱帶地區多見。全年均可發病,夏秋季為高峰。一般呈散發性,但水源被污姿拍染時可致念運暴發流行。在國外本病是旅遊者腹瀉的重要原因。艾滋病患仔冊梁者與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同性戀者採取口生殖器 *** 時也易感染本病。

9.1 傳染源

傳染源主要為患者與無症狀包囊攜帶者,後者由於糞便中排出包囊數量很大,是更重要傳染源。家畜和動物如貓、牛、羊、豬、犬、水獺、海貍等均可作為保蟲宿主。

9.2 傳播途徑

賈第蟲病以水源傳播為主,可引起暴發流行。食物污染主要來自食物操作者或管理者,經糞口途徑亦很重要。近年來同性戀者的 *** 方式,導致包囊間接糞口傳播亦存在。包囊在蒼蠅及蟑螂消化道內可存活24h或12天,因此是重要的傳播媒介。

9.3 人群易感性

准確的人群感染率尚未確定,估計在2%~25%之間。各年齡組均可受感染,尤以兒童、青壯年多見。國內賈第蟲病分布廣泛,但感染率差異較大。據近年各地調查結果分別為:北京3.3%,沈陽12.5%,上海農民6%,杭州0.36%,廣州1.4%,台北10.5%,浙江農村2.5%,河南南陽8.20%,青島0.2%,湖南耒陽0.04%,湖南零陵2.84%,河北滄州3.35%,江蘇六合0.80%,湖北大冶4.75%,四川成都2.07%,四川蓬溪4.68%,廣西欽州2.5%,雲南盈江4.72%,安徽2.87%。人體感染後腸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體並獲得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故可再次感染。艾滋病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由於不能產生有效免疫反應,故對本病不僅更為易感,並且可危及生命。據Angarano等(1997)報道,在720例伴有腹瀉症狀的艾滋病患者中,25例合並賈第鞭毛蟲感染,其中先後共有22例死亡。大多數人感染後可無臨床症狀,成為無症狀包囊攜帶者,但當免疫功能受損後即可發展成顯性感染。

10 賈第蟲病的病因

藍氏賈第鞭毛蟲由Leeuwenhoek(1681)首先在自己糞便中發現。Lambl(1859)詳細描述了其形態,並命名為腸賈第蟲(Lamblia intestinalis)。Stiles(1915)提出重新命名為giardia lamblia以紀念本蟲的兩位發現人Giardia和Lambl。藍氏賈第鞭毛蟲分類學屬於肉足鞭毛門,動鞭毛綱,六鞭蟲科,雙滴蟲目,賈第屬。該屬下除有寄生在人體的藍氏賈第鞭毛蟲(G.lamblia)外,還有寄生在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體內的多種賈第鞭毛蟲,如牛賈第蟲(G.bovis)、馬賈第蟲(G.egui)、鼠賈第蟲(G.muris)等。

10.1 形態

藍氏賈第鞭毛蟲有滋養體和包囊兩種形態。滋養體如同縱切的半個梨子,故而得名(圖1)。

前端圓鈍,後端尖細,背面隆起呈半圓形,腹面扁平。蟲體長9~21μm,寬5~15μm,厚2~4μm。腹部前半部內陷形成吸盤,蟲體即借吸盤吸附在腸黏膜表面。蟲體左右對稱,有四對鞭毛。兩對側鞭毛分別位於蟲體兩側,一對腹鞭毛位於蟲體腹面,一對尾鞭毛向蟲體後方伸展。鞭毛擺動可使蟲體作迅速的翻轉運動或左右擺動。染色後滋養體細胞質呈顆粒狀,蟲體前部中線兩側有兩個細胞核,內有一個大的核仁。基體四對,其中兩對明顯可見,分別與軸柱和前側鞭 *** 連,軸柱向後延伸,連接一對尾鞭毛。在軸柱中部有一對半月形的中體。包囊為橢圓形,長8~12μm,寬7~10μm。囊壁與蟲體間有不均勻的空隙。未成熟包囊有兩個核,成熟包囊有四個核。囊內蟲體除無游離的自由鞭毛外結構與滋養體相同。掃描電鏡觀察滋養體背面隆起,表面呈橘皮樣。腹吸盤為一不對稱螺旋形結構,由單層微管組成。蟲體周緣具有突出的偽足樣周翼。透射電鏡發現鞭毛源自基體,基體先發出 *** 的細胞質組成的軸絲,軸絲延長體外則形成鞭毛。鞭毛橫斷面結構由九對周圍微管和兩根中央微管外包鞘膜組成。整個蟲體由微管支持。中體(median body)位於兩核的後端,為一對微管狀結構,無膜包繞,即舊稱副基體。蟲體背面有一層扁平的囊泡。蟲體細胞質中充滿游離核糖體和多聚核蛋白體,但無線粒體、滑面內質網、高爾基體及溶酶體等細胞器。掃描電鏡觀察包囊壁表面呈橘皮樣,凹凸不平,有細紋理。囊壁為十餘層膜結構組成。

10.2 生活史

藍氏賈第鞭毛蟲生活史簡單。滋養體寄生在小腸,尤其以十二指腸最多,膽囊、肝臟、胰等均可發現。滋養體以吸盤附著在腸黏膜上皮細胞上以滲透方式獲取營養,以縱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滋養體從腸壁脫落,隨內容物進入小腸末段並形成包囊,與糞便排出體外。人經口攝入包囊後,經胃進入十二指腸,包囊內四核蟲體脫囊而出,胞質分裂成兩個滋養體。在急性期腹瀉便中為滋養體,慢性期成形便中則以包囊為主。人糞便中包囊數量較大,一晝夜排包囊量可達數億甚至百億個。藍氏賈第鞭毛蟲可以在人工培養基中生存,國內已獲得兩株純培養蟲株(北京株和四川株)。

11 發病機制

11.1 賈第蟲的致病性

一般認為賈第蟲病發病情況與蟲株毒力、機體免疫狀況和共生內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滋養體以吸盤吸附在腸黏膜表面,造成機械性 *** 與損傷導致黏膜炎症。蟲體大量繁殖時,可大片覆蓋腸黏膜,影響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等物質的吸收,蟲體還與宿主競爭腔內營養,腸內菌群的改變,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腸功能失常。蟲體可引起小腸微絨毛病變並導致乳糖酶與木糖酶等雙糖酶的缺乏,產生腹脹及乳糖耐受性差等症狀。

11.2 免疫反應

近年來認為,人體免疫因素是賈第蟲病主要的發病機制,現有資料表明,滋養體表面抗原成分能誘導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反應、激活免疫細胞,抑制或殺傷蟲體。其中82kDa/88kDa抗原存在於滋養體細胞表面和鞭毛上。56kDa/57kDa抗原也存在於蟲體細胞表面,該抗原在自然感染過程中可 *** 機體產生保護性IgA和IgG抗體。30kDa的抗原則是腸內特異性IgA的靶抗原,可能抑制滋養體和腸上皮細胞接觸,有利於滋養體從腸道清除。分子量為31kDa的抗原與抗血清結合能力最強,可能是誘發血清特異性抗體的優勢抗原。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後,大多數產生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產生特異性IgM、IgG、IgA抗體通過直接細胞毒作用、補體介導溶解作用和調理作用,使蟲體殺傷、溶解或被吞噬。另外腸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體並獲得一定免疫力,可通過凝集影響蟲體活動;或作用於參與吸附作用的蟲體表面成分,阻斷蟲體吸附於腸黏膜,抑制蟲體的集聚,此外,輔助性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對蟲體清除亦有重要作用。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蟲體即大量繁殖並出現症狀,且易於造成嚴重感染和轉為慢性。。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由於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因而對藍氏賈第鞭毛蟲易感且發病率高。

11.3 病理學

病變多累及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嚴重者膽囊、膽管,小腸末端、闌尾、結腸,胰管、肝管等均可受到侵襲。小腸黏膜充血、水腫,炎症細胞浸潤及淺表性潰瘍。腸微絨毛水腫,變性及空泡形成,在微絨毛之間、隱窩、上皮細胞內、固有層、黏膜下層及肌層均可發現滋養體。重度感染時微絨毛增厚、萎縮,黏膜下層和固有層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12 賈第蟲病的臨床表現

賈第蟲病的潛伏期一般1~3周,平均9~15天,臨床表現以胃腸道症狀為主。急性期典型症狀為暴發性腹瀉,水樣大便並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但多無膿血。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噯氣。腹痛常見,多在中上腹、絞痛。部分患者有低熱、發冷、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也有隻排出包囊,而無症狀者。

急性期持續數天,如治療不及時,即可能轉為亞急性感染,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腹瀉、腹痛、食慾減退等,可持續數月。

慢性期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或持續稀便,多為周期性短時間腹瀉,大便為表面漂浮黃色泡沫的稀便,惡臭,多在10次/d以下。腹脹、噯氣、厭食、惡心、但腹部絞痛少見。病程常可長達數年,兒童賈第蟲病病例和嚴重感染者因長期吸收不良可導致消瘦,體重減輕,發育障礙,貧血等。如蟲體侵犯膽囊和膽管時,患者表現為膽囊炎和膽管炎症狀,右上腹或劍突下疼痛,惡心嘔吐,發熱,膽囊區壓痛等。病變累及肝臟,患者以肝區疼痛,肝大伴壓痛及肝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此外,部分患者可表現為胃炎、闌尾炎等。

13 賈第蟲病的並發症

賈第蟲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可引起貧血及營養不良,生長滯緩等。也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維生素缺乏症。

14 實驗室檢查

14.1 病原體檢查

新鮮腹瀉便中可發現滋養體,糊狀便和成形便中多為包囊。糞便直接生理鹽水塗片即可找到滋養體;以碘液染色後可使包囊易於識別。硫酸鋅漂浮法等濃縮法可提高包囊檢出率。糞便檢查應三送三檢,三檢陽性率可提高到97%。十二指腸引流物、小腸黏液或活檢組織均可查到藍氏賈第鞭毛蟲蟲體。

14.2 免疫學試驗

免疫學試驗可分為檢測血清內抗體和糞抗原兩類。

14.2.1 (1)檢測抗體

自從藍氏賈第鞭毛蟲純培養成功後,由於高純度抗原制備已成可能,故大大提高了免疫診斷的靈敏性與特異性。我國已建立兩株藍氏賈第鞭毛蟲培養,為國內開展免疫診斷提供了條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檢查患者血清抗體,前者可達75%~81%陽性,後者可達66.6%~90%陽性。

14.2.2 (2)檢測抗原

可用酶聯免疫試驗(雙夾心法)、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對流免疫電泳(CIE)等檢測糞稀釋液中抗原。雙夾心法ELISA陽性率高達92%,DotELISA也可達91.7%,CIE則可達94%。檢測糞抗原不但可用於診斷,也可以考核療效。

14.3 分子生物學診斷

近年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藍氏賈第鞭毛蟲核糖體RNA(rRNA)基因產物,可檢測出相當於一個滋養體基因組DNA量的擴增拷貝。也可用放射性標記的染色體DNA探針檢測滋養體和包囊。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高特異性靈敏性,因而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5 輔助檢查

腹部B超了解肝、膽情況。尚應做X線胸片和心電圖檢查。

16 賈第蟲病的診斷

賈第蟲病根據患者有腹瀉、腹脹、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感,糞便惡臭,並可發現藍氏賈第鞭毛蟲等一般診斷不困難。

17 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應考慮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腸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壓痛、肝功能受損者則考慮膽囊炎、膽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復查找藍氏賈第鞭毛蟲是鑒別的重要步驟。

18 賈第蟲病的治療

賈第蟲病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控制飲食。合並細菌感染時應給予抗生素。對確診患者和高度懷疑本病者應給予抗病原體葯物治療。經徹底治療後,不發生臨床症狀或體征,以及糞便檢查無包囊即為治癒。

18.1 甲硝唑

甲硝唑為目前治療賈第蟲病首選葯物。成人200mg/次,3次/d,連服5~7天,療效可達90%以上。兒童15~20mg/(kg·次),3次/d,連服5~7天。一般服葯3天糞中原蟲即可轉陰,症狀逐漸消失。常見毒副作用有口腔金屬味感、惡心、倦怠、嗜睡等。服葯期間應禁酒,孕婦及哺乳期患者禁用。

18.2 呋喃唑酮

成人100mg/次,3次/d或4次/d,療程7天;兒童5~10mg/kg體重,分4次口服,療程同上。療效可達80%左右。

18.3 阿苯達唑(albendazole)

成人250mg/次,2次/d;兒童50~100mg,2次/d,均連服3天,療效可達90%~100%,阿苯達唑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抗藍氏賈第鞭毛蟲葯物。

18.4 吡喹酮(praziquantel)

成人600mg/d,2次/d,連服3天。也可20mg/kg體重,3次/d,連服2天。吡喹酮治療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確定。國外尚有人採用替硝唑(tinidazole)、尼莫唑(nimorazole)、國內則有苦參浸膏片用於賈第蟲病治療,療效均在90%以上。

19 預後

賈第蟲病一般經葯物治療後均可治癒,預後良好。若病變廣泛、遷延,可引起患兒營養不良,貧血等,易繼發細菌感染造成死亡。

20 賈第蟲病的預防

加強水源衛生管理,注意飲食衛生,徹底治療賈第蟲病患者和無症狀包囊攜帶者,消滅蟑螂、蒼蠅等傳播媒介,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預防賈第蟲病發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21 相關葯品

㈡ 鐵線蟲是什麼真的有鐵線蟲

鐵線蟲是真實存在的,又名發形蛇,亦稱毛細線或戈爾迪烏斯線蟲,土名為銅絲蛇或天絲。隸屬於線形動物門,為鐵線蟲綱蠕蟲的總稱。國內分布於南北方各省,國外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可通過水源感染人體,引起鐵線蟲病。在科研中,常作為動物學的實驗昌冊材料。

大型個體。體長為300-1000毫米,體型似細繩狀。與線蟲的圓蟲類相似,但無背線、腹線與側線。前端鈍圓,體表角質堅硬,雄體末端分叉,呈倒 "V"字形,分叉部分的前腹面為泄殖孔。消化管幼蟲期存在,而成蟲期則退化。雄體的精巢和雌體的卵巢數目多,成對排列於身體的兩側。生活時體呈深棕色。

人體消化道感染鐵線蟲可能是通過接觸或飲用含有稚蟲的生水、昆蟲、魚類和螺類或食物而引起。尿路感染是由於人體會陰部接觸有鐵線蟲稚蟲的水體,經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內寄生。

蟲體侵入人體後可進一步發育至成蟲,並可存活數年。寄生泌尿道的患者,以女性為多,均有明顯的泌尿道刺激症,如下腹部劇烈疼痛、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放射性腰痛、會陰和陰道炎等,蟲體排出後,症狀緩解。

鐵線蟲寄生於消化道所引起的症狀一般不明顯,可有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表現。亦見有從眼眶腫物或耳道檢出蟲體的報告。

(2)北京唯一一例什麼蟲病擴展閱讀:

鐵線蟲病盡管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寄生蟲病,全世界只有14個國家有病例報道。但各地因生產生活接觸自然水體的人群甚多,其實際感染人數可能遠比已報告的例數要多。

防治本病的關鍵是不飲不潔之水、不生吃昆蟲、魚類和螺類等食物,下水時避免下體與不潔水體直接接觸。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驅蟲葯促蟲排出,寄生於組織內者應手術取蟲。

遠離鐵線蟲疾病的糾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吃生的食物,魚類,以及螺類食物,這些都是不太衛生的食物。在飲食的時候要昌迅空注意看是否有與不幹凈的水體有關聯的情耐瞎況。而且,從臨床方面數據也能夠看到,被鐵線蟲糾纏的女性遠遠多於男性,所以希望廣大女性要重視起來。

㈢ 北京疾控中心證實京滬高鐵出現「吸血臭蟲」,臭蟲會傳染疾病嗎

吸血臭蟲屬半翅目臭蟲科昆蟲,吸食人體和溫血動物的血液。成年臭蟲體扁寬,長4到5毫米(少於0.2吋),紅褐色,翅退化呈鱗狀,有臭腺,分泌物有特殊的氣味。雌蟲每個繁殖季節產卵200多個,一年繁殖3代或3代以上。世界性分布,晝伏夜出,吸血後即躲藏不出,所吸血需數天才能消化。成蟲能耐飢一年以上。

對人體危害

臭蟲叮人吸血時能分泌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鹼性涎液,通過口器注入人體,使叮刺部位紅腫奇癢。抓破後引起繼發感染,騷擾睡眠和休息,影響人們的健康和工作。

臭蟲可使皮膚敏感性較高人的局部出現紅腫,痛癢難忍,一般不會致命,對於過敏性體質的人,可能會誘發高燒、驚厥等。專家介紹,臭蟲在吸人血時向人體注入臭蟲體液,這些體液不存在嚴重危害健康的病毒。針對個人身體素質這些毒素會發生不同的反應,比如說:小兒被咬後身上通常會起指甲大小的疙瘩且非常多,同時產生麻風、歸熱、錐蟲病...的幾率也有,原因身體抵抗力差;成年人被咬後身上也會起疙瘩但出現其他疾病幾率小;還有一群人他們通常是身體抵抗力較好的,被臭蟲咬過後身上無任何不良反應也可以說有的人對臭蟲病毒免疫。

是否春胡傳染疾病

英國專家認為臭蟲只會叮咬吸食人血,不會傳播疾病。

在非洲,有因臭蟲大量吸血引起貧血,或誘發心臟病及感冒的報道。研究者早余認為臭蟲可以傳播自然疫源性疾病,比如斑疹傷寒、絲蟲病、登革熱陸森滾等。

有實驗證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血,可在臭蟲體內保留6周時間;在HBsAg陽性者的床上,臭蟲病毒的感染率可達60%,因此臭蟲傳播乙肝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直至目前為止,尚無可靠的證據能有力的支持吸血昆蟲傳播乙肝的可能性。

一組工作在溫哥華貧困區的研究人員發現臭蟲攜帶有耐葯性的超級細菌。他們從被臭蟲咬的人身上抓了5隻臭蟲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臭蟲攜帶有能抗二種抗生素的細菌:抗甲氧西林(methicillin)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MRSA)和抗萬古黴素(vancomycin)的腸球菌(enterococci)。

危害現狀

北京市疾控表示自8月7日啟動監測報告制度並發出預警後的近20天內,市民咨詢臭蟲危害情況明顯增加。公共衛生熱線、北京有害生物防制協會及各級疾控中心共接受現場咨詢、電話咨詢300餘人次,確認的臭蟲危害報告有34起,近70%的危害出現在為人群居住密度大和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場所,如外來務工人員的集體宿舍、群租房等。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曉芃提醒市民,一旦發現要及時消殺。具體方法為,用2%硫磷粉劑,按每張單人床50至100克的用量均勻將葯粉撒在床板等處,或將葯粉調成糊狀,塗抹在縫隙里;一次處理,葯效可持續2至4天。如果用2.5%凱素靈可濕性粉劑,稀釋80至100倍,噴灑後葯效可保持2至3個月。

怎麼避免臭蟲的襲擊

首先我們要搞好衛生注意搞好環境衛生,防止通過貨物運輸等途徑將臭蟲帶入,一旦發現要及時消殺。

在家庭里,如果懷疑臭蟲出沒,可以在床下放一盤糖醋蒜頭,臭蟲比較害怕這個味道,聞到這個味道,它們就會舉家搬遷。

如果被臭蟲叮咬後,最主要的是要止癢。千萬不要用手擠,可以用紗布或者濕紙巾蘸上酒精,用嘴巴吸,把刺進去的臭蟲毒液吸出來。如果用手擠,會將一些毒液更快地滲入體內。然後用鹼水洗洗,最後用風油精或者蘆薈進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