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
擴展閱讀
杭州拖車費怎麼算的 2025-05-05 01:09:05
福州哪裡有皮具手工坊 2025-05-05 00:48:26

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

發布時間: 2022-01-15 17:11:50

㈠ 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命令建立的

明成祖朱棣

㈡ 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造

北京故宮是在明成祖時期建設的,然後到了明仁宗朱高熾的時候,正式的在北京建都,所以說的話,它的歷史還是很悠久的,從明朝到清朝,總共是有600年的時間,不過現在的故宮也不是那種原先的樣子,中間經過好幾次的修繕。

㈢ 北京故宮是在哪個年代建的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

故宮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餘年,明、清兩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經居住於此。

故宮歷史

明代

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許天賜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後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代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許文虎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並改名為保和殿,並修建了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路的鍾粹宮、承乾宮、景仁宮,西路的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以及慈寧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門。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時期營建了經筵用的文華殿、傳心殿,太後居住的咸安宮、寧壽宮,嬪妃居住的景陽宮、永和宮、延祺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皇子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擷芳殿、毓慶宮、上駟院、造辦處、內務府等建築,並且重建了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等建築。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將其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並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宮、壽安宮、雨花閣等建築。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費白銀130餘萬兩改建皇極殿、寧壽宮、養心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建築群,作為清高宗晚年禪位歸養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華殿之北新建文淵閣,以備庋藏《四庫全書》。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完畢。

近現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簽訂的優撫條件,清遜帝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15年時,將故宮太和殿改名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太和門改名承運門,兩旁為緝熙門(清朝昭德門)、貞度門;內金水河南邊的協和門、熙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廢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雙十節),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約2/3隨民國政府播遷台灣。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擴展閱讀:

簡介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環以城牆,外圍有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制典藏到民國初年。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石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㈣ 紫禁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時建造的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建造的。

紫禁城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時14年。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4)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建築風格

故宮的整體建築風格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風格,非常的嚴謹,是一座保衛森嚴的堡壘樣的建築。而且故宮的建築非常的華美壯觀,氣勢更是雄偉無比。

故宮有著四座大門,最為重要的就是正門午門了,這里有著高樓,主要就是負責查驗和保衛。在故宮是有著外廷和內廷之分的。外廷是封建王朝的皇帝辦公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內廷則是皇帝和嬪妃們居住的地方。

故宮裡面最為重要的一個大殿,就是太和殿了,也就是傳說中的金鑾殿。雖然皇帝很少在這里辦公,但是要知道皇帝登基和舉行各種大型活動都是在太和殿舉行的,由此可知太和殿的重要性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故宮發生過很多的,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事件。比如:坤寧宮,因為在這里死了很多妃子,所以許多人都說這里陰森森的。還有就是,有人說自己晚上的時候在故宮的西部看見過一隊宮女打著燈籠走過等等。

但是這些神秘事件,早就被故宮的官方辟謠了。官方表示以前所謂的「靈異事件」純屬虛構,這只是因為大家對故宮西部的不熟悉,而臆想出來的。

㈤ 故宮是哪個朝代的那個皇帝建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

故宮在明朝永樂皇帝四年也就是1406年開始建造,是在南京故宮為建造藍本的基礎上建造的。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為了完成自己父親朱元璋生前的願望,准備把明朝的首都遷到北京去。

於是就命人根據南京故宮的樣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宮,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宮才建立完成,總共用了十四年。

(5)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擴展閱讀:

1406年,明朝永樂皇帝開始修建故宮博物院。據明朝記載,這座世界上第一座宮殿的建造,花費了10萬名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名普通勞動者15年的時間才完成。此後,明、清兩代皇帝進行了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外觀沒有太大變化。

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這里,第一位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是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一個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太和殿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是最高、最輝煌的大殿。

皇帝登基、大婚、冊封、敕令出征等都會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儀式,當時成千上萬的人高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鑼鼓齊鳴,極具人情味。太和殿後面的和殿是皇帝參加重大儀式休息和接受祭拜的地方,而最北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宴會和寺廟考試的地方。

內院由甘慶、焦台和昆寧三個宮殿,以及東、西六個宮殿,皇帝和他的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在住宅的北面是一個小巧別致的皇家花園。

明清兩代皇帝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在坤寧宮,交流殿是皇後活動的地方。在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到了西六宮,其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時期開始,它就成為了皇帝統治和睡覺的地方,慈禧太後也在這里住了40多年。

㈥ 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

永樂帝即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

㈦ 北京故宮是哪個朝代皇帝所建

北京故宮是明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皇帝是朱棣。

㈧ 紫禁城是由哪個皇帝開始建造的

紫禁城是由明成祖朱棣建造的。朱棣做了皇帝,北京成了三不管地,這可不是開玩笑,一旦蒙古部落南下,後果同樣很危險。那讓誰去守衛北京這座要塞城市。想來想去,朱棣都不放心,最好的辦法舉國遷都,還是由他自己來守衛北京,「天子守國門」也是從這來的。

朱棣起兵靖難,很快攻克懷來、密雲、遵化、永平,二十天內,軍隊數量增長到數萬人。從此可見朱棣在就藩期間一直在為此做准備,訓練士兵准備糧草,他一天也沒有懈怠過。要想大家聽你的命令,那就得封官許願,把大把鈔票散出來,這才能招攬人心。

朱棣在北京埋好了種子,培好了土,澆完水,就等著結果了。朱棣最後離開了北京,跑到南京摘了個桃子,後來發現還是自家北京的水果好吃,於是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並把都城遷到此處。在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能量,把帝國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朱棣遷都北京,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是由於國力強盛,遷都才能圓滿完成。蒙古部落再也不敢挑釁,還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和平盛世到來。

㈨ 北京城是哪位皇帝修建的

北京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所建,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9)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擴展閱讀:

整體格局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

北京故宮的北面是萬歲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面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建築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

㈩ 建造紫禁城的是哪位皇帝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建造的,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10)北京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