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元朝首都為什麼選北京
擴展閱讀
北京建大是哪個大學 2025-07-09 20:41:46
福州哪裡有刻私章的 2025-07-09 20:31:08

元朝首都為什麼選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5-10 16:01:15

① 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忽必烈為何選擇北京作為統治天下的都城

「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實乃天王駐華之寶地。然而忽必烈選擇北京作為統治天下的都城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考慮,舊燕京早已經在戰爭中城殘破不堪,重新修建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無法作為都城,所以選擇北京作為統治天下的都城。

思慮再三,燕京之地當為首選,但是舊燕京早已經破敗不堪,只得放棄中都舊城,新建都城,地址就選在東北郊外的瓊華島,此處即我們早期的北京城。

② 元朝蒙古部落住慣了大草原,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做首都

因為北京的地理位置被忽必烈所看重,當時北方的面積比現在還要大,包括西伯利亞和外東北,外蒙古都是屬於我國所控制的,因此北京這個位置放在元朝時期並不算北面,但也不算南方,所以說正好處在領土的當中,所以在這里定都,控制其他的部落也比較容易,北上和南下都是很輕松的。

加上當時元朝時期內部其實也非常的混亂,雖然國土面積非常大,但是像周邊的一些游牧民族實際上非常不團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勢力,所以說忽必烈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住每個部落,因此就選擇了中心的北京,而且北京也是他父親選擇的首都,最後一個原因呢,就是當時忽必烈的選擇首都的時候也是考慮了好久,但是他有兩個手下非常懂風水,所以根據風水的原因選擇了北京,而北京這個地方當做首都確實非常的好,不像南方地區的城市定都都不長久。

③ 元朝為何定都於北京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京師中都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王朝首都。對於蒙古統治者為何將國都定在北京,後世史家各執一詞,普羅大眾更是莫衷一是。事實上,歷代政權的首都變遷恰恰反映了整個社會乃至時代的嬗變。

經過慎重思索,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改燕京為大都,並指定劉秉忠負責設計及建設大都。於是劉秉忠參照漢族傳統的風水理論,按照「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進行布置,歷時24年方才建成,這也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輪廓。此外,當北方民族建立統一王朝或外界主要威脅來自東北時,建都北京具有維系祖庭、關系國運的重要意義。因而自元代定都以來,北京迎來了真正的騰飛,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維持時間最長的首都。

④ 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先看一下最後的五個朝代就能明白了,唐宋元明清。元朝之前是宋朝,而宋朝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北京這個軍事樞紐啊,導致很多的山關都失去了。所以蒙古、金才能長驅直入,能夠屢次的騷擾宋朝,最終滅亡了宋朝。

元朝當然也不傻啊,而且元朝肯定是不能太往南方的,因為他們的起源地還是蒙古,還是大草原,所以北京這個地方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還是因為朱棣的功勞。朱元璋是把首都定在了南京,但是南京靠南方,不利於北方的統治,而且最大的威脅也是來自北方。

在朱棣即位時,才會選擇把首都遷到了北京,稱為歷史上首位天子戍邊的榜樣。而且當時還設置了四個軍事重鎮,宣府、大同、薊門、遼寧,簡稱為宣大、薊遼,來防禦當時殘余的北元勢力。而從東北起源的清朝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北京的獨特位置。

⑤ 忽必烈為什麼選擇京城作為元朝首都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忽必烈這個響當當人物吧,那麼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京城作為元朝首都呢?接下來小編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是小編認為,自然而然是位置好。元朝就是疆土廣闊,而京城就正好處於南北交匯點之上,那麼如果發生戰爭之類,就可以更大程度縮短距離,達到特別棒效率,然後就可以達到安定的統治局面。所以,忽必烈選擇京都成為首都,是一個特別明智決定,十分優秀!

以上就是忽必烈為什麼選擇京都為首都的原因了。

⑥ 忽必烈為什麼會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目的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方便統治和管理自己的地域。我們要明白忽必烈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按照我國封建正統王朝的排列來看,忽必烈是滅亡了金朝。在金朝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當時金朝的中都在北京,北京又是金朝的中間部分,利於統治。

綜合以上的各種因素,忽必烈選擇北京作為元朝的首都。

⑦ 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 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春秋公羊傳》曰,「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這天子住的地方,是國家的樞要命脈之地,它的起名,也必須高端、大氣、上檔次。地盤要廣,用「京」形容其大;人口要多,以「師」描繪其眾。後來京師也稱作國都、都城、首都,雖名稱不同,但其作為一國核心的地位沒有變。

韓愈說,「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孫中山說,「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頭目也。」自古至今,那些具有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們,無不將都城視為關乎國家安定的根本,亦無不把國都的選址和布局,看作牽系著天下氣運的關鍵。

在古時候,由於國家的疆域相對較小,不用考慮太多復雜的因素,古人一般會把都城建立在居中的位置,一來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二來可以遠離前線戰場。《呂氏春秋》中就有提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但隨著王國版圖的不斷擴張,統治者們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形勢和環境。在國都的選址問題上,需要考慮的重點變成了如何把握國家的「重心」,而非簡單地尋找地圖上的「中心」。

比如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曾想在洛陽建都,並就此詢問婁敬的意見。婁敬認為,洛陽為周朝舊都,雖是「天下之中」,但其作為四戰之地,已經不再適應漢朝初年的形勢。要想國祚長久,不如選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威懾天下的關中之地。他建議道,「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最終在張良的附議下,劉邦決計放棄洛陽的選項,定都長安。而且從此以後,婁敬的「拊背?~亢(按住脊背,掐住咽喉)」理論,也成為了後來大一統王朝國都選址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

自漢唐以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北方邊疆地帶民族融合,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重心也持續北遷和東移。當大一統王朝建立之時,統治者必須把更多的著眼點放在北部和東部地區,來維護天下的安定。

在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名學者叫做劉侗。據說他就曾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洛陽)中宅天下,不若(長安)虎?天下,虎?天下,不若(薊城)擎天下為瓶,而身坻其口。」

這里提到的薊城,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的稱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劉侗把中國地圖形象地比作一個瓶子,長安倚仗天險,就像瓶腹中隨時出擊的猛虎,能夠震懾天下。

而北京,則是抵住了瓶口,以此為國都,對內,能俯察天下,對外,能抵禦外敵。也正因如此,劉侗得出了「洛不如關,關不如薊,守洛以天下,守關以關,守天下必以薊」的結論。這實際上也是他對明朝皇室「天子守國門」的一種認同和褒揚。

在元明清三代中,1267年,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地區建立國都,稱「元大都」;1420年,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北遷;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從盛京南遷。

三朝的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決定定鼎北京。雖然在當時,各自所面臨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定都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但他們最終作出這樣的共同選擇,已足以充分體現在那段特定歷史時期里,北京對全國和全民族而言所具有的極為特殊和重要的戰略意義。

⑧ 元朝是蒙族的朝代。為什麼定都北京

元朝建國,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二人會集風水名家堪輿規劃。 風水學對城市的選址講究山和水。北京山勢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夠。二人於是引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城。地上水,引自號稱「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經太平橋--甘水橋--周橋,直入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脈,也是來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恆定,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

金人認定,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
視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環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
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它面平陸,負重
山,南通江淮,北連溯漠,可稱得上是「財貨駢集,天險地利」,實
為汴(開封)、洛(洛陽)、關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帶)皆不
及也。

元代在遼金的基礎上建立大都,這是蒙古貴族認識到北京位於東
西地勢的交匯點上,又君臨南方,進可以扼控全國(事實也是如此,
從北京南進的軍事、政治行動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鐵騎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凱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託故
地漠北,捲起首飾,騎上馬,一溜煙就會遁入故地,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則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