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別稱是什麼
燕京、薊城、涿郡、幽州。
北京(Beijing),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簡介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
❷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燕京、薊城、涿郡、幽州、北平。
北京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遼代以後,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很多。如故宮、景山、北 海、中南海、頤和園、天壇、地壇、長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周口店中國猿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等。
(2)北京又稱什麼都擴展閱讀: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後,遷都北平後改的,意與南京相對之意。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佔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協著大都,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
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盪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余軍隊。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歷。
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
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❸ 北京號稱什麼之都
北京被人稱呼為「帝都」。北京叫「帝都」,是因為北京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政府最高部門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北京就是古代絕大多數朝代的都城,是皇帝和最高領導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稱呼為「帝都」。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有二十多個別稱。截至2020年,北京市共轄16個市轄區,分別是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
❹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那麼北京還有哪個別稱
北京是一塊寶地,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上風上水的寶地,所以很多帝王都喜歡在北京建立國都,北京在歷史上經歷了三千多年歷史,在每個朝代最首都都有著不同的名稱,比如,戰國七雄的燕國建立的“燕都”、到後來的日下、九州中的幽州,最著名的應該就是長安、也就是京城了,當然北京在古代也曾叫過南京,這個南京不是現在的南京,那時當時大遼的首都,還有就是元都、到民國時期的北平、京師等等。北京的稱謂實在太多了,可見古人對這里的重視。
由長安而起的絲綢之路就是大唐對別國非常尊敬的體現之一,長安也就是北京,曾多次作為連接中國與整個世界的東西方連接的樞紐,它不僅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更推動了國家之間在文化、農業、手工業、製作業等方面的相互學習。
❺ 北京的別稱都有什麼
北京別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北京又稱什麼都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運河、拒馬河等。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❻ 北京的舊稱有哪些
北京是歷史古都,有許多稱謂,人們比較認可的北京歷史上的稱謂有下面一些。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薊。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人於薊,封召公爽於燕。另一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國並入薊國,薊國以薊城為國都,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是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
日下。日下是國都的代稱。《晉書》就稱晉都洛陽為日下。後來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詩句。後來日下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清人朱彝尊乾隆年間著有《日下舊聞考》一書。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代曾設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取消燕京。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變動,可燕京這個名稱廣泛使用。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春明。此名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一書。
京城。長安成為國都後,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後來國都就指京城。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稱京城。
南京。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幽都府即現在的北京地區,因而又稱南京。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歸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蒙語稱大都為汗八里,意思為「汗城」,可汗所住之處。元朝定都北京後,北京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元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❼ 北京是什麼之都
北京是帝都,也是對稱之都。
戰國時期的燕國的都城在北京附近;金朝時北京為中都;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定都,取名為大都,1368年改大都為北平府;明朝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清朝順治定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同樣定都北京,因此北京被稱之為「帝都」。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有二十多個別稱。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❽ 我國首都北京在古代有什麼名稱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地方,不僅僅的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古代很多王朝的王都。
北京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文化燦爛,位於中國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這應該也是古代將北京稱為燕京的原因,除了燕京,在古代北京還有被稱為北平、涿州、幽州、大都等。
北京作為歷朝歷代權利和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經歷了太多數不清的變故,直到現如今才穩定下來。古代隨著朝代的更替,統治者的更換北京的名字以及歷史地位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在很多朝代基本都是權力的中心,只是古代的帝王制,一個地方會隨著統治者的更滑而更換名號。
北京在古代用的比較多的名字就是北平、涿州、幽州、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