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生活垃圾分類啟動7個月取得很大進展,生活中如何做好垃圾分類
隨著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垃圾分類成為迫在眉睫必須解決的一件重要事情。北京生活垃圾分類啟動7個月取得很大進展,其他城市也陸續開展垃圾分類。
那在生活中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呢?
首先,要明確垃圾分類的類別,然後要擴大居民的知識面,讓居民在生活中各方位上不斷接觸到垃圾分類的知識,讓垃圾分類的所有知識滲透到居民生活中,進入到潛意識中,直到居民看到某件東西就能條件反射的說出它屬於是什麼垃圾。
B. 垃圾分類實行城市第一個城市
垃圾分類實行城市第一個城市是北京。1996年,北京市率先在西城區大乘巷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從而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城市。1998年4月,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成立,主要承擔城八區廢電池的收集工作。2000年,北京市被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八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
垃圾分類三大原則:
1、分而用之原則:分類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廢棄物分流處理,利用現有生產製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處置暫時無法利用的無用垃圾。分類就是要提高物質利用比例,減少焚燒、填埋處理量,如果沒有後續利用能力,分類便失去意義。
2、因地制宜原則:各地、各區、各社(區)、各小區地理、經濟發展水平、企業回收利用廢棄物的能力、居民來源、生活習慣、經濟與心理承擔能力等各部相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向公眾提供便捷適用的軟、硬體設施,起到便民、引導公眾正確分類的作用。
3、自覺自治:社區和居民,包括企事業單位,逐步養成「減量、循環、自覺、自治」的行為規范,創新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成為垃圾減量、分類、回收和利用的主力軍。
C. 北京垃圾分類新規明年五一實施 個人扔錯最高罰200元
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27日表決通過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北京將於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不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將會被罰款。
據了解,修改後的條例中明確了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生活垃圾應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分別投入相應標識的收集容器。同時,對於個人不按照分類要求投放垃圾的行為,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設定了先勸阻再書面警告,再次違反規定,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的措施。同時,自願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不予行政處罰。
生活垃圾處理是關系民生的基礎性公益事業,加強生活垃圾管理,維護公共環境和節約資源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修改後的條例規定,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組織動員轄區內單位和個人參與生活垃圾減量,依法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義務。北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管理的綜合考核制度,並納入政府考核指標。
此外,據了解,2017年以來,北京市已有134家中央機關、650家二級單位以及118家市級、1660家區級黨政機關開展了垃圾強制分類。
D. 北京垃圾分類是什麼
北京目前採取的垃圾分類方法為「四分法」,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這既是符合國家要求,也是目前最簡單的分類方法。孫x軍曾在節目中對這四類生活垃圾作了詳細介紹:
可回收物(藍色桶):可循環利用的,報紙、鏡子、飲料瓶、易拉罐、舊衣服、電子廢棄物等,由再生資源企業回收利用,俗稱「收破爛」。
廚余垃圾(綠色桶):是指家庭中產生的菜幫菜葉、瓜果皮核、剩菜剩飯、廢棄食物等易腐性垃圾;從事餐飲經營活動的企業和機關、部隊、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集體食堂在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渣、食品加工廢料和廢棄食用油脂.
其他垃圾(灰色桶):包括保鮮膜、塑料袋、紙巾、大骨頭、玉米核等。
有害垃圾(紅色桶):對身體和環境有害的。主要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熒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葯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廢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及廢相紙等。
注意:
《條例》規定,將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至集中收集設施或者符合規定的轉運、處理設施,不得混裝混運,不得隨意傾倒、丟棄、遺撒、堆放。建立生活垃圾管理台賬,記錄生活垃圾來源、種類、數量、去向等情況,並向區城市管理部門報告。
生活垃圾集中轉運、處理設施未按照要求接收生活垃圾,或者未進行分類處理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吊銷生活垃圾處理經營許可證或者渣土消納場所許可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活垃圾分類
E. 北京曬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成績單,具體有哪些
垃圾分類實施具體有以下的成績
3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
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垃圾處理作為新興產業,風險小,收益穩定,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但垃圾不可能永遠作為一種公益性事業,為了垃圾分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應當鼓勵企業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業中來,參與垃圾直運、垃圾處理的流程中來,由相應的垃圾處理企業去收集、運輸、處理垃圾,進而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的市場化運作。這樣既可以減少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支出,又能帶動垃圾處理產業的發展。
F. 北京垃圾分類實施時間是什麼時候
北京垃圾分類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生活垃圾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基本品類,修改後的《條例》注重源頭減量,鼓勵快遞企業回收快件包裝材料,設定多項罰則,餐飲、旅館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處5000元以上罰款,對個人處罰重點把握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個人不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多次違規或將被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自願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不予行政處罰,垃圾混裝混運也將被處罰。修改後的《條例》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G. 北京 垃圾分類
法律分析:北京生活垃圾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四大類。
法律依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
(一)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分別投入相應標識的收集容器;
(二)廢舊傢具家電等體積較大的廢棄物品,單獨堆放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指定的地點;
(三)農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灰土單獨投放在相應的容器或者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指定的地點;
(四)國家和本市有關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其他規定。
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指定的時間、地點和要求單獨堆放。
H. 北京「垃圾分類」:強調多元共治,政府兜底處理
記者 | 陳鑫 實習記者 唐青青
繼上海等城市強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後,作為全國46個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市也正式拉開垃圾分類大幕。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將正式施行。
《條例》引用了最新國家標準的垃圾四分類名稱和表述,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類,並首次明確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北京市施行的《條例》核心亮點是明確了垃圾分類鏈條上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界定,包括單位和個人的分類投放的責任,生產服務型企業、政府機關源頭減量的責任,後端收集、運輸、分類處理垃圾的責任等。
《條例》提出,北京市垃圾分類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方針和城鄉統籌、科學規劃、綜合利用的原則,實行全市統籌和屬地負責,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的社會服務體系。
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011.16萬噸,日均2.77萬噸。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如剛4月27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截至2020年3月,全市生活垃圾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了每天3.27萬噸,可滿足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溫天武表示,5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市將集中開展為期3個月的生活垃圾分類強化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查處生活垃圾混堆混放、收運企業混裝混運等行為。
對於居民未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違法行為,北京市將採用教育勸阻、書面警告與執法處罰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條例》規定,個人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同時拒不聽從勸阻的,城管部門將給予書面警告,再次違反規定將處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對個人的處罰門檻其實是很高的,只有當一個人拒不履行責任,才會去處罰,這更多是為傳遞信號,發揮威懾作用。但是針對負責收集、運輸、處理垃圾的企業,處罰是比較嚴苛的。 」劉建國說。
根據《條例》規定,對於單位責任主體不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城管執法部門將責令立即改正,處1000元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將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固體廢物處理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指出,垃圾分類既然是法律,居民和單位都必須要遵守,做得好會有獎勵措施,這樣也可提高居民和單位的積極性。
《條例》也明確,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可以通過獎勵、表彰、積分等方式,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多個街道和社區都自主推出了個性化的獎勵舉措,例如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設置紅黑榜等。對於推行效果好的社區和街道,北京市也會給予其一定的資金獎勵。
不過,相比於上海在2019年強制推行垃圾分類時的雷厲風行做法,北京制定的措施相對顯得柔性。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對媒體表示,北京市參考了其他城市垃圾分類的經驗並結合實際,選擇了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策略,更重質量而非數量。
比如北京市要求的垃圾分類並沒有像上海一樣區分干濕垃圾,也不要求定時定點投放,而且充分考慮了前端投放、運輸與後端處理能力的匹配度,分類方法也相對務實。「如果民眾無法特別精準地判別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將之置於其他垃圾中。這種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減輕民眾對垃圾分類的抵觸心理。」劉建國表示。
2019年4月26日,住建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首批選定的46個重點城市中,北京、上海、太原、長春、杭州、寧波、廣州、宜春、銀川等多個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
而就在北京市《條例》施行前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於4月29日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提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並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
對於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進展,在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曾透露,截至2019年底,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已經接近70%。在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這項工作也全面啟動,廣東、浙江、陝西等省正按規劃在全省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成效也在顯現。據上海市發布的數據,2019年7月1日《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後3個月內,上海濕垃圾分出量達9000餘噸/日,較2019年6月增長約2000噸/日;可回收物分出量5600餘噸/日,較2019年6月增長約1600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噸/日;干垃圾處置量低至約15275噸/日,較2019年6月減少約4000噸/日。
中國環聯理事長張益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上海和北京制定的《條例》都是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起到表率引領作用的地方性法規,「我們期待北京新《條例》的出台和實施能創造更多具有引領性、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的『北京模式』和『首都經驗』。」
不過,張益也指出,推進垃圾分類過程的挑戰是有共性的,這不僅是北京面臨的挑戰,也是其他城市存在的問題。目前來看主要是要克服「四難」:即投放習慣養成難,前分後混改變難,廚余垃圾處理難,管理合力形成難,這需要一個過程。
「垃圾分類最重要的就是源頭如何達到分類的目標,這實際上需要居民的配合,怎麼去讓垃圾產生者按照要求進行有效的分類,這肯定是最重要最難的一步。」蔣建國分析,另外從政府層面來看,垃圾分類全面推廣之後,垃圾收運系統肯定也要發生變化,政府的末端處理設施能否滿足源頭分類之後,不同類別垃圾的出入和處理,這也是北京和其他城市都面臨的問題。
「垃圾分類,不單單是指垃圾處理,而是強調社會多元共治。」劉建國對界面新聞表示,北京的《條例》主要強調政府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公益民生事業,政府負責兜底處理垃圾,還需要每個環節的人各司其職,最後才能形成一個良性運行的系統。
I. 北京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應如何堅持厲行法治
從黨政機關率先做起,嚴格落實垃圾強制分類標准要求,對餐廚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實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並逐步將垃圾強制分類擴大到其他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形成黨政機關帶頭、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局面。市城市管理委要會同市有關部門,制定推動公共機構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各區要落實屬地責任,積極支持駐區中央黨政機關、部隊、市級黨政機關開展垃圾強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