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地安門在哪裡
擴展閱讀
北京哪個送餐公司好 2025-08-27 23:58:50
廣州到武當山多少里程 2025-08-27 23:57:03

北京地安門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6-08 18:47:17

1. 地安門內大街屬於哪個區

地安門內大街屬於西城區。

地安門內大街屬於西城區。

2. 請問北京不是天安門嗎為什麼<one night in北京里>是地安門呢

地安門也有這個地方在北二環。

北京地安門位於西城區東部。在北京舊城中軸線北部,元大都皇城北門厚紅門(元代皇城城門俗稱紅門)之北。為明、清皇城北門。永樂十五年(1417)營建北京城時重建皇城,在元大都皇城基礎上將南、北、東3面城牆稍向外移,北門稱北安門,有沿襲元代名稱稱厚載門,俗稱後門。門內大道兩側有內官監、尚衣監等官署及安樂堂(官員及太監看病取葯之處)等建築。

3. 北京地安門在哪個區

地安門內(外)大街是東城區、西城區的分界線,地安門內(外)大街以東是東城區,地安門內(外)大街以西是西城區。原有的地安門早已經拆除了。

4. 地安門的介紹

地安門,俗稱後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明清皇城北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樓以南。1954年拆除。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5. 天安門的名稱怎麼來的為什麼還有地安門

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地安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5)北京地安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天安門

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

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地安門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門為地安門。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其規制與西安門完全相同。

中華民國期間,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的皇城牆拆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為由拆除地安門及雁翅樓。

1955年,有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存有質疑,有關部門遂將地安門拆除所得的門窗、柱子、過梁、柁、檁等構件編號造冊,連同磚石及琉璃瓦等構件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內北側原樣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

但是後來因為天壇內發生火災,堆放的地安門及雁翅樓木質建築構件全部被燒毀,復建地安門和雁翅樓的計劃遂終止實施。拆除所得的建築材料後來用於修建天壇北門。

2004年,北京市政協委員王燦熾正式向北京市政協提出了關於復建地安門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學家提議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啟動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計劃修復地安門雁翅樓,但沒有動工。2012年,北京市啟動「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項。

2013年5月16日,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工程啟動。2014年8月,地安門雁翅樓主體工程已完工,擬於同年「十一」前完工。

6. 北京地安門外大街屬於幾環

北京地安門外大街屬於內環,屬於市中心位置。

地安門外大街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地安門外大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東北部的一條大街。因位於北京皇城地安門外而得名。

地安門外大街北起鼓樓,與鼓樓西大街、鼓樓東大街銜接,南至地安門,與地安門西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地安門內大街銜接。地安門外大街,舊時分為兩段,以萬寧橋(後門橋)為界。以北至鼓樓,明朝稱「鼓樓下大街」,因在鼓樓之下而得名;清朝光緒《順天府志》稱「鼓樓大街」。以南,清朝稱「地安門大街」(自萬寧橋至景山後街,包括今地安門外大街南段以及今地安門內大街)。中華民國初年未變。後改以地安門為界,地安門以北稱「地安門大街」,以南稱「地安門內大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地安門以北稱「地安門外大街」,與地安門內大街相對。地安門外大街西側自南向北分別同帽局胡同、揚儉胡同、白米斜街、馬良胡同、前海南沿、義溜胡同、萬年胡同、煙袋斜街相交,東側自南向北分別同岔子胡同(已毀)、拐棒胡同(已不通)、帽兒胡同、方磚廠胡同相交。大街上有許多古跡,如萬寧橋、為寶書局(現為新華書店地安門店)、舊式鋪面房(現為瑞蚨祥地安門店)等等。萬寧橋下,有玉河流過該大街。

7. 地安門是什麼地方

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慶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並易名為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面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有燕翅樓一座,為二層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民國十三年(1924年)驅逐末代皇帝出宮時,部分太監曾暫棲於此樓。

1954年底,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將地安門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車輛通行。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持反對意見,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木樑、木柱、木柁、木檁都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統統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北壇上門內照樣移建一座地安門。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垛在那裡的木質材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地安門之議從此也就泡了湯。將近50年過去了,如今在天壇北門內尚殘存有少量地安門拆下來的殘磚、廢石和破舊的琉璃瓦,又因為沒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就無法實施了。

常言道:水火無情。歷史上,皇城四門都曾遭受過火魔的襲擾。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七月丙寅,承天門遭受雷擊起火被毀,後來重建。祟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放火焚宮,承天門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並改名為天安門,寓意天賜平安。太監曹吉祥及其從子曹欽謀反,放火燒東安門。東安門於明天順五年(1461年)次年重建。1912年2月27日,袁世凱策動兵變,放火焚東安門。西安門1950年12月1日因用火不慎發生火災被毀。

《大清高宗皇帝實錄》卷一一五四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諭「地安門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門甚近,該步營兵丁尚能保護地安門外,甚屬勇往。著施恩所有保護地安門人等,每人給銀二兩,以示鼓勵。」這項記錄表明:乾隆皇帝是重視對地安門進行保護的。同時也表明,地安門在歷史上曾險些被火焚,幸被救護而未殃及。

據文獻記載,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侵略軍曾在地安門遭受清軍的頑強抵抗。在緊急關頭,慈禧太後帶了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門地安門,再出內城德勝門,走避西安。1924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時,這位末代皇帝也是從地安門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門內設置有許多為皇家服務的衙門,諸如尚衣監、司設監、司禮監、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葯局、司苑局,還有鍾鼓司、供用庫、蠟庫、簾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安樂堂等。

北京皇城大體是一個方形的城垣,東西寬約2500米,南北長約2790米,圍繞皇城轉一圈兒,十八里有餘。明《武宗實錄》曾有記載,皇城之外設有72座崗亭,每個崗亭駐守10名官兵,共720名官兵,專門負責環城保衛,尤其是夜間巡邏,每天從起更時開始,便由這批官兵分批編組搖著銅鈴、帶著腰牌,沿著皇城根巡邏。從長安右門到地安門是巡城的一半。地安門外有18座紅鋪,駐守有180名官兵,可見警衛制度之嚴。地安門往昔為禁地,普通百姓是不得隨便出入的。清朝推崇古制前朝後市,地安門商貿活動比較活躍,市場繁榮。但是,皇城之內為皇上宸居,諸王在內居住,漢官大臣是禁止在皇城以內居住的。早年,地安門外豎有一通石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如果有誰躍馬揚鞭而過,則被視為欺君之罪。因此,假如把地安門內的皇家世界比喻為天上,那麼,地安門外的什剎海一帶就是人間俗世了。

8. 北京地安門是什麼地方

是皇城的北門。

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北京城門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的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現屬於西城區。

內九外七皇城四中「內九」指的是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

(8)北京地安門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門為地安門。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其規制與西安門完全相同。

地安門為傳統商業街區,地安門外大街自元代起即為著名的商業街,今有馬凱餐廳、地安門百貨商場、地安門電器商場、地安門葯店、地安門新華書、地安門副食商場、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合義齋等各種店鋪數十家。有火德真君廟、舊式鋪面房、後門橋、廣福觀(山門)等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9. 地安門為什麼是北城市井繁榮的起點

北京地安門位於西城區東部。在北京舊城中軸線北部,元大都皇城北門厚紅門(元代皇城城門俗稱紅門)之北。是明、清時期的皇城北門。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營建北京城時重建的皇城,在元大都基礎上將南、北、東三面城牆稍向外移,北門稱北安門,又沿襲元代名稱稱厚載門,俗稱後門。門內大道兩側有內官監、尚衣監等官署及安樂堂(官員及太監看病取葯之處)等建築。

清代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建制。清順治元年(1644)改稱地安門,與皇城南邊的天安門南北對應。門內大道兩側有米糧庫、油漆作、花炮作等機構。

為便利交通,1913、1923年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相繼被拆除。50年代地安門也被拆除,並辟為路。地安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地安門東、西大街,地安門內、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東屬東城區管界;西屬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與北海地區,屬西城區廠橋街道辦事處轄區。北端至鼓樓,南端為景山。

地安門為傳統商業街區,自元代起地安門外大街就是著名的商業街,如今有馬凱餐廳、地安門百貨商場、地安門電器商場、地安門葯店、地安門新華書、地安門副食商場、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合義齋等各種店鋪數十家。也有火德真君廟、舊式鋪面房、後門橋、廣福觀(山門)等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10. 北京地安門的故事

地安門的故事:

溥儀出地安門回到醇王府:

1、地安門在百姓口中還有個俗稱:「後門」,與正陽門的俗稱「前門」相對應。

2、朱家溍撰文說:「地安門俗稱後門,因而(萬寧)橋也就隨著叫作『後門橋』,這座橋和正陽門五牌樓下的正陽橋、天安門前金水橋、太和門前內金水橋,是同在中軸線上最北的一座大石橋。我

少年時還看見這座橋完整的白玉石雕欄,東西兩面橋墩上石雕形狀的水獸,伏在閘口俯視著橋下從西往東流的水。」其實,細究之,這個後門看似與前門相對,其實也不盡然。

3、因為地安門的重要,京城百姓常常將地安門掛在嘴邊。說話聊天,出不去三句半,話題准又繞到地安門來。當年京城百姓都清楚,只要地安門的中門大開,就有可能是皇上要出行。於是,不少百

姓們常聚集在地安門周邊,為的是目睹皇上的尊容,以求沾點「仙氣」。宣統年間,末代皇帝溥儀年輕好動,整天在宮里憋得難受,便買了輛汽車,有空就帶著妻妾、內務府大臣、護軍統領等到頤

和園、香山等處遊玩閑逛。後來,清朝滅亡,溥儀還住在紫禁城。溥儀出城時,北洋政府的軍警機關接到命令後,就立即在地安門周邊布好警戒,並在溥儀必經之路(當時稱「御路」),清水潑街,黃土墊道,恭候溥儀出城。

4、1924年11月,馮玉祥將軍的部下、時任京畿衛戍總司令的鹿鍾麟驅逐溥儀出宮,走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出地安門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後海北沿),只是此次出地安門少了皇帝的威嚴,但也不是傳說的那麼「狼狽」。

5、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這時,馮軍方面已給我准備好汽車。第一輛坐的是鹿鍾麟,我坐了第二輛,婉容和文綉坐的是第三輛,張壁則是坐上第四輛,紹英等人則坐了第五輛。

6、於是就「浩浩盪盪」地到了我父親(載灃)所住的地方——德勝門內什剎海後海北河沿的『醇親王府』」。地安門是出入紫禁城的必經之路,此時溥儀坐在車內,想必是感慨萬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7、當年明朝時,皇城內除去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其餘的地方僅內官署和二十四衙門就把皇城填滿了。所以,一般人等是不可能在皇城內安居的。清朝時,皇城之內仍為皇上宸居,諸王在內居住,

漢官大臣更是禁止在皇城以內居住。所以,地安門外才是人間俗世。皇親國戚也大多住在什剎海周邊安營紮寨,地安門自然成為通往紫禁城的交通要道。

(10)北京地安門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安門歷史沿革:

1、公元1420年,地安門於明永樂十八年始建。

2、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二月重修。

3、公元1571年,隆慶五年七月修葺。

4、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七月重建,並易名為地安門。

5、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侵略軍曾在地安門遭受清軍的頑強抵抗。在緊急關頭,慈禧太後帶了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門地安門,再出內城德勝門,走避西安。

6、民國十三年(1924年)驅逐末代皇帝出宮時,部分太監曾暫棲於此樓。為便利交通,分別於1913年、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拆除。這位末代皇帝也是從地安門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

7、1950年代將地安門拆除,並辟為路。地安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地安門東、西大街,地安門內、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東屬東城區管界;西屬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與北海地區,屬西城區廠橋街道辦事處轄域。北端至鼓樓,南端為景山。

8、1954年底,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將地安門拆除。

9、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車輛通行。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持反對意見,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木樑、木柱、木柁、木檁都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

統統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北壇上門內照樣移建一座地安門。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垛在那裡的木質材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地安門之議從此也就泡了湯。

10、2010年,將近50年過去了,如今在天壇北門內尚殘存有少量地安門拆下來的殘磚、廢石和破舊的琉璃瓦,又因為沒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就無法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