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牆什麼時候拆的
擴展閱讀
上海銷售一般工資多少 2025-05-15 00:21:18
現在去廈門座火車如何做 2025-05-15 00:21:12

北京城牆什麼時候拆的

發布時間: 2022-06-11 09:00:55

『壹』 清朝滅亡以後,北京內城裡面的皇城是什麼時候拆的

1924年11月,民國京都市政公所毅然決定「將皇城垣東北西三面完全拆毀」,理由是「以便京都市交通,益增便利」。到1930年底,皇牆最終被嚴重損毀。
人家問的是皇城,某些評論的二缺看好了再評論,問的不是北京城城牆。

『貳』 北京城牆為什麼會被拆

滿意答案不對,為什麼當時只拆了北京城牆而沒拆其他南京等地的呢?是個風水問題,北京城又叫八臂哪吒城,城牆是八臂哪吒的身軀,八臂哪吒城原來是為了震住「苦海幽州」(即現在的北京城)的水龍,拆了是為了能讓共產黨長久領導中國,這裡面還有很多故事,大部分領導人名字都跟水有就是與這個風水有關。

『叄』 北京的大明門是何時拆除的

關於城門與城牆:

自從火葯被大量的用於戰爭起,作為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最有保障的城牆,在熱兵器大炮的轟擊下,一次次的坍塌了。鴉片戰爭以後,古老的城牆更無法抵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成為了擺設,面臨著逐漸被拆除的命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清政府被迫同意將火車引入城內,在正陽門建立火車站。這樣,進京鐵路將永定門東側城牆拆除一段,形成豁口入城,穿東便門北側及西側城牆取直向西,經崇文門瓮城而直達前門火車站。其結果,僅這段鐵路,就使北京的外城、內城拆開了三段豁口,崇文門瓮城被拆除。民國年間,1912年12月竣工的北京環城鐵路,因鐵軌修建在城牆與護城河之間,為使鐵路暢通,又將北京內城的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等具有特色的瓮城全部拆除,使北京城牆再次遭到較大規模的拆毀,後又在城牆上開辟了後來的和平門、德勝門豁口、安定門豁口。日偽時期,在朝陽門南開辟啟明門,阜城門南開辟長安門。日本投降後,改名為建國門、復興門。
新中國成立後,前蘇聯專家建議要建設現代化的北京,原有外城城牆被大面積拆除。1968年中蘇關系緊張,為了備戰需要和發展城市交通,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拆城活動。地鐵開工建設之前,周恩來驅車沿城牆看了一周,指示把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保留下來,周恩來顯然看重這組古建築,對天安門廣場空間布局的重要性。早在1958年9月安排「國慶工程」時,周恩來就提出天安門廣場的擴建,不能拆除正陽門城樓和箭樓。1966年地鐵線上原為明清兩朝天文觀測中心的古觀象台,也被列入拆除對象。1968年12月21日,周恩來指示:「這個天文台不要拆。」要地鐵繞行,使之得以倖存。修築北京地鐵時,工程部門因德勝門箭樓未阻擋地鐵線而未立即拆除。1979年,就在它行將被毀之際,全國政協委員鄭孝燮寫給陳雲的一封信使其倖存。如今,北京城的老城牆,只剩下了正陽門(前門)的箭樓,德勝門的箭樓,西南城的一段城牆和東南城的角樓及其一段城牆。
現在全國保存完整的城牆也已經不多,除了西安城牆外,最著名的就是平遙古城了。這兩年,平遙的城牆接二連三的倒塌,不禁讓人心痛。我們呼籲在更多的利用它們發展旅遊業的同時,能更多的保護這些傳承了數千年的城牆文化。

『肆』 百年前無比壯觀的北京古城牆,為什麼梁思成堅決反對拆掉

1953年的夏天,夜晚寧靜如常,然而在北京某四合院內,卻正在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談判。突然,屋子裡傳來激烈的爭吵聲,“絕對不能拆!”一個女人尖銳地喊道,話音剛落,她猛地咳嗽起來,隨後染紅了手帕,旁邊想要反駁她的人們,一時不知所措,這個女人,叫做林徽因。


這張照片拍攝於1957年,也就是永定門被拆除的這一年,此時,林徽因已經因病去世,梁思成也自知無力挽回一切,這樣的美景,很快就會消失了。當年梁先生坐在家中,默默寫下:“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真是讓人無比痛心!

『伍』 北京二環內的城牆是什麼時候拆除的

應該是六十年代,我出生於1958年,記憶中我小的時候北京阜成門還有城牆,城外就是菜地

『陸』 北京外城牆什麼時候拆的九門還在嗎

要說起北京的文化,幾乎是個人都知道,那叫「皇城文化」。「皇城」這個「皇」字,自然指的是皇家宮闕,帝王威嚴,那是自打元代就定了格兒的;可這「城」字兒……新北京建設得日新月異,舊都市風物一去千里,就連這北京城的城門,現在都沒剩下幾座了。小一輩兒的人們也確實沒法兒想像出老北京城的樣子。

北京的老人們都知道,關於北京的城門有句俗話兒,叫「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說的就是北京城內外進出的城門。今兒個,咱就聊聊北京的老城門文化。

內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話兒說的「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其中的「內九」,指的是東邊兒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兒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兒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兒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

「外七」是指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門。與最北邊和內城的「前三門」平行的是東便門和西便門,東西兩邊兒分別是廣渠門和廣安門,南邊則是左安門、右安門和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

皇城四門: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南有天安門,西有西安門,北有地安門。

不過呢,要我說,光是知道這幾個城門,還不能算是了解北京的老城門。您想想,要說北京的文化就是這么幾個城門樓子,擱誰也不信吶!北京的文化,那是咱祖祖輩輩多少北京人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集合。

先一個,城門什麼樣兒?

您要是說,城門就是電影電視里那麼一個大門洞子,那您可真就大錯而特錯了。城門,它首先是門沒錯,可是它又不同於咱們家裡的屋門兒或者宅門兒,它是城市之門、城牆之門。北京的城門和咱們中國古代的城門一樣,除了作為出入城市的通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對外防禦功能。

一說到城門,其實就是一組防禦設施建築的總稱。它包括這么幾個組成部分:

城樓。建築在城台的上面。城樓下面和城牆連成一體的部分叫城台,城台比相鄰的城牆稍微高那麼一點,寬那麼一點,城台的正中間兒開個門兒,稱「城樓門」。這城樓門已經是城門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瓮城。建在城樓前的一座小城堡。瓮城的牆體和城牆相連,您要是從天上往下看,瓮城又分方型、長方型和半圓形幾種不同的形狀。瓮城的作用是,把防禦線從城樓外移,起到保護城樓的作用。

箭樓。建在瓮城的正中間兒,它正對著裡面的城樓。箭樓分四面,面向城外的三面每層都有對外攻擊的箭窗。箭樓下面的城台比瓮城的城牆稍高稍寬,並且和瓮城連為一體。如果要想看實物,就建議您直接去北京北邊兒的德勝門,那兒的箭樓保存相對完好,您到了那兒一看啊,就全明白了。

閘樓。也是建在瓮城之上,或者在左,或者在右,也可能左右都有。它的形狀就好比是小一號的箭樓。閘樓也是三面兒辟有箭窗,下面辟有門戶。但是,閘樓下面不設門扇,而裝有由閘樓控制的可以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閘」。北京城的內城,各門的閘樓門一般是與相鄰瓮城的閘樓門兩兩相對,唯一例外的是安定門,它的瓮城閘樓門沒有按慣例辟在西邊兒,而是開在了瓮城的東邊兒。

這么幾樣東西歸置到一塊兒,才構成了一個完成的城門。

有人問了:哎,那故宮的城門怎麼沒看見什麼箭樓啊、閘樓啊、瓮城呢?

人家皇城和紫禁城的城門主要是為了體現皇家威嚴,所以只建城門樓。而內外城這兩重城牆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敵攻擊,這十六個城門的設施可不是要一應俱全嘛。

在各門中,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朝陽門——走糧車。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宣武門——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

阜成門——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要不怎麼老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枝梅花,特別是那梅枝,老乾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就是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西直門——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北京城裡沒有自來水,皇帝嫌城裡水苦,不喝城裡的水,專門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的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外城的城門與傳說

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對內城而稱之為「外城」,因為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三門兒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與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就像一個「凸」字;過去又因為它長得像頂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來這外城,是准備修在內城之外,真正地環繞一圈兒的,可是在四十里內城外修一圈城牆,這得多少銀子啊?花消太多,所以當時先修南邊。南城的北牆包接內城的東南、西南角樓,周長二十八里,一共開了七個門,南面正中是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側一門叫廣渠門;西面一門,起初叫廣寧門,後來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廣安門。外城北邊兒的東、西便門一看就跟別的門不一樣:北京城所有城門,惟獨兩個便門臉朝北,別的都是臉兒沖南。

到了清代,「前三門」(祟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尤其是正陽門外一帶特別繁榮。當官的上下朝多進出正陽門。正陽門外大街一帶,店鋪林立,喧囂交易,商眾雲集,摩肩接踵,是清代北京最繁華的鬧市區。六必居、同仁堂、都一處、合香樓等著名店鋪林立,牌匾相望。珠寶店、綢布店、糧食店、雜貨店林林總總,盛極一時。崇文門設有稅關,門內往西有會同四譯館,買賣人多出入崇文門。東便門外通惠河至張家灣,由大運河運來的南方貨物在這里集散。宣武門外有許多會館,當時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門。在前三門商業區中,還出現了以經營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璽古玩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街。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販都在此設攤,成為北京過年時的一大盛事。跟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南邊的永定門是整個南城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寫著永定門字樣的大匾現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館,有機會的話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您在廣安門附近住,經常能看見一景兒,「拉駱駝跑城兒」。這是當時的一種日常社會現象。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路面情況也不好,城裡需要的建材、燃料還有山貨,都要靠駱駝從山區往城裡運。「拉駱駝」的「駝戶」大多是京西、京南的專業戶,他們利用駱駝易飼養、能負重、耐跋涉、性格溫馴的特長,拉活兒搞運輸,好養家糊口。要說起這駱駝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去了。打從元大都建設開始,駱駝隊就有參與,要是算到50年代駱駝從北京的運輸行業退役,在足足700多年裡,駱駝為北京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出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里地,有一個地方叫「分鍾寺」。早年,廟里有一口奇怪的鍾,打起鍾來,聲音不像鍾聲,倒像有人在耳朵旁邊說話一樣。聽鍾的人,也是一個人聽出一個樣兒,如果是懶人聽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聽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聽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聽呢,就是「倒倉!倒倉!」,等到了麥秋時候,就是「揚場!揚場!」因為每個人聽到的鍾聲都不一樣,大夥兒就管這里的鍾叫「分鍾」,廟自然也就成了分鍾寺。

對了,說了半天,打開始就提的「九門八點一口鍾」還沒跟您聊呢。

傳說老龍王想把北京城的甜水全部偷走,就讓龍婆和龍女拿大簍子把甜水裝著出了西直門。甜水全沒了,老百姓怎麼過啊?大將高亮拎上長槍就追出了西直門,到河邊趕上了龍婆和龍女,高亮提槍便刺,水簍扎漏了,水自然就留下來了,可高亮也被水給淹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西直門外修了座橋,叫高亮橋,後來就給叫成「高粱橋」了。龍婆和龍女沒有用,老龍王就要親自出馬了,為了報復,他想把北京城整個淹掉,但是他的法術沒有劉伯溫大,被劉伯溫抓住,用大鐵鏈子給鎖在東直門里北新橋的那口直通海眼兒的深井裡。龍王被抓,龍子也不服了,於是就順著崇文門橋下的海眼想拱出來—還是要淹北京城。劉伯溫也不含糊,把他也給抓住,就鎮在崇文門了。劉大軍師留的有話:龍子要想翻身,得等崇文門上打點兒。可是,老百姓早就把崇文門上換成鍾了,就是不打點兒,看你龍子怎麼有機會翻身!於是,北京城人都說「九門八點一口鍾」。

其實呢,以前的九門提督衙門就設在崇文門里頭。當時的九門提督權力可不小,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呀!內城裡邊兒其它的八座城門都掛的是雲牌—「點」,惟獨哈德門掛的是鍾。九門八點一口鍾嘛!九門提督衙門跟那兒哪!他那裡一敲鍾,其他的八個城門也就一個跟著一個敲點:「關城嘍!」實際上,這鍾起到的是給其他八個門發出關城門信號的作用。

說真格地,要論起老北京的文化,那可不僅僅是十幾個老城門七八個傳說,這一點您可得務必記住嘍。

老一輩有老舍、蕭乾,近代的有劉心武的《鍾鼓樓》,劉一達的《人蟲兒》,翁立的《北京的胡同》,您要是抽空瞧上這么幾眼,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了解到更多關於老北京的傳說。

『柒』 北京城是怎麼一步步被拆的

全面拆除北京城牆的起因是1956年北京市房管局想進行東單東四區的舊房改造工程,但沒有磚頭,於是向北京市政府申請特批使用城牆上拆下來的磚頭。當時社會民主人士也呼籲,南城的城牆毀壞嚴重,不如拆了用舊磚改善百姓居住條件。北京市順應民意批准拆除龍潭湖豁口的200公尺的城牆用以進行舊房改造。在拆除時,區政府和市民也趁亂上去扒磚頭,當時整個北京城極缺建築材料的。再後來,北京市政府將拆城用磚的權利下放給各區政府,後來雖一度因保護文物的考慮被中央叫停,但在56至58年的兩年時間里,外城的城牆已被全部拆除。
城樓的拆除始於西便門。1952年西便門被拆除,從此開啟了浩盪北京的城門拆除史。1953年,拆除廣渠門瓮城、阜成門瓮城、左安門瓮城和箭台;1954年,東直門箭台,右安門瓮城,德勝門成台;1955年,廣安門瓮城和箭樓,宣武門;1956年,廣渠門城台、廣安門、阜成門、左安門、安定門箭樓;1957年,朝陽門、朝陽門箭樓和箭台;1957年,東直門;1958年,東便門,右安門,永定門,崇文門;1969年,西直門。從1956至1958年的兩年間,大部分城門樓都已經被拆除完畢了。

『捌』 當年決定拆除北京古城牆時,梁思成夫婦出來反對,卻沒能保住它,為什麼

郭沫若

領導人說過:「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作為21世紀新青年,我們應該將眼光放得長遠,高瞻遠矚,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才能讓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璀璨。

『玖』 是誰下令拆毀的北京古城牆

孔慶普,1928年生於河北省高邑縣,清華大學畢業。1950年分配到北京市建設局道路科任技術員,曾負責北京的城牆、城樓、牌樓、門樓等古代建築的管理和維護修繕工作。1952年主持參與了分期分批拆除城牆、城樓、箭樓、牌樓、門樓的工作。
你可以從http://help.3g.163.com/16/0625/05/BQCPIO3L00964LDC.html查看到比較詳細的內容

『拾』 以前北京叫什麼

以前北京叫的名字有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具體介紹如下:

1、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8、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0)北京城牆什麼時候拆的擴展閱讀

北京城的歷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開始削藩,史稱「建文削藩」。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

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瓮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

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爭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