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莆田話的分布情況
大多數分布在福建省。
分布地點:
莆田市全境。
泉州地區德化縣水口鎮毛厝村;泉港區界山鎮等;塗嶺鎮秀溪村、白潼村等;南埔鎮南埔村、侖頭村;洛江區、南安市北部邊界地帶 。
福州地區平潭縣 (平潭綜合實驗區)南海鄉塘嶼全島。
福州地區永泰縣葛嶺鎮萬石村;城峰鎮高峰村的一半;嶺路鄉的七斗、葉洋、雲山、對山、長坑、寨下;赤錫鎮淡油村、石竹村、東坑村、念後村、蕉坪村;梧桐鎮潼關村、後溪村、西林村(西林、長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嵩口鎮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嶺、村洋村仙爐、大喜村陳坑、佳洋村的下林坑;洑口鄉吉坑村、紫山村;東洋像侖坪村、彭洋村、長畲村;同安鄉尾林村 。
福清市新厝鎮大部分(除棉亭村、北山自然村以外的地方);漁溪鎮東漈村、聯華村梧瑞自然村、紅山村(下姚、半嶺、赤岐)、水頭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蘇田村部分、鍾前村馬頭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頂自然村、南升村部分、雙墩村新厝一部分;東張鎮崔後村、嶺下村、金芝村、雙溪村部分、蘆嶺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一都鎮後溪村、善山村(松山、吳斜、菜林底、田萬)、羅漢自然村以及鳥囝山;鏡洋鎮墩頭、東風、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長征村部分、鏡陽村部分、北張村部分、前張村部分;音西街道雲中村嶺口自然村;江陰鎮小麥村、下石村部分 。
福鼎市澳腰村、後港村。
福安市下白石鎮的部分村落 。
霞浦縣溪南鎮岱岐村、長春鎮漁家地 。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
新厝鎮在解放後因為福清要發展工業而被劃給福清。原來的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明朝時割給福清縣,是今福清市漁溪鎮西部、東張鎮西部。 泉港區前身為興化府仙游縣(今莆田市仙游縣)部分和惠安縣部分地方融和而成。莆田縣設縣於南朝,100多年後劃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後改名為仙游縣,莆田縣立300多年後設立惠安縣。泉港一帶由於泉州話與莆仙話的融和和莆仙話被泉州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泉州南部話有些不同的方言。
明朝末以前,後面改名為界山鎮的地方---和相接莆田的楓亭的多個地方的語言則是莆仙話,這些村一直隸屬於興化府仙游縣下區連江里(即今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界山鎮等,講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習俗——至今,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但由於地理位置鄰惠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貫的李愷,以上述村連同本來同在楓亭境內的幾個村(今屬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提議把這些村從仙游縣劃出,劃給惠安。爾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買下,從此這七個村落計有1萬多畝土地、一萬多人,便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位於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 一個自熱村的山名字叫界山的地方 ,並把界碑新址重新改名為界山村交界塘。 後來界山從小地名,自然村建制擴大為界山鎮。據古代《莆田縣志》、《楓亭志》載,當時這些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稅糧仍由楓亭負責。後龍、峰尾、南埔三鎮的方言介於閩南語支泉州話與莆仙話之間,由於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同化融匯,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而界山鎮等鎮,特別是相接楓亭的某些村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泉州話同化——人稱「頂路話」。
自明末至今,由於地域管轄的變化,「頂路話」也多少融進了「下路話」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話部分同化的莆仙話。由於泉港一帶和莆仙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與莆仙相接或離莆仙很遠,部分莆仙話得以保留還沒有被泉州話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話同化而有泉州話的詞彙。
還分布在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普寧、汕尾部分、 大埔縣、豐順縣、海南 ,湛江、雷州、茂名電白區、茂港區,茂名旁邊陽江部分、四邑部分,化州部分。千年以來本來是隸屬莆田縣的新厝鎮在1949年後割給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東部,永泰南邊、福清西南邊和原來的莆田縣新厝鎮東邊、北邊的鎮的某些村、西邊,廣東的韶關、廣西東部、南部,浙江溫州南部、東部,舟山群島、江蘇宜興,興化,安徽的歙縣等市、縣的部分地方。「厝」,莆田話,意思是房子。或飄洋過海,隨著他們的足跡,興化方言也被帶到各地。遠的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都有興化方言的分布。在台灣,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
雖然隨著移民外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受到當地周圍的方言影響,廣東和海南的莆田話分布區多由莆田人直接移民過去的,這部分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但上述這些廣東、海南、浙江、廣西等地地方方言來源於莆田話, 廣東和海南的莆田話分布區多由莆田人直接移民過去的。
大致在唐朝後期,南宋末年,元朝後期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現在的潮州汕頭、湛江、雷州和海南島,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明朝,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現在的潮州、汕頭、湛江、雷州和海南島,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 ,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
媽祖崇拜,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早已從發祥地莆田走向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上絕多數的華人聚集國度。祭祀媽祖的廟宇宮殿多達四千座,單媽祖的故鄉莆田就有上規模的媽祖宮廟超過300座,原莆田縣是世界上媽祖宮廟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閩南等地的媽祖宮廟也都超過百座,而台灣全島更是多達1000多座。媽祖信仰,這一獨具特色的民間自發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也正式被命名定義為「媽祖文化」。而媽祖能夠成為偉大的神祗,媽祖文化能夠有今天如此的廣泛性,莆田歷史上人口的對外遷移,是一種重要的發展因素和一支強大的推動力量。
翻開中國的移民史,莆田更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廣東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區,民間都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廣州籍吏部尚書方獻夫,漳州籍宰相黃道周,潮陽籍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狀元林大欽、潮州八賢的盧侗、張夔、劉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莆田或由莆田遷入。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田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田為最,包括陳、吳、李、張、周、鄭、何、楊等傳統大姓。考其族譜可見這些移民多為土生土長的莆田人,祖上均在莆田居住過幾代乃至數十代,出仕和避難是這些莆籍鄉民移民該地的兩大重要因素。又由於地理上的封閉性、人多地少,莆田一直以來都是全國范圍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個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選擇了遷移。而莆田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熏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隨著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莆田史上文化發達、科甲鼎盛,涌現了「九牧林」「莆陽黃」「玉湖陳」「白塘李」等影響全國的名門望族,以及大批的進士仕者,僅兩宋時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為莆仙人,出現了莆仙士人出仕全國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發前,他們祈求媽祖保佑,來到為官處之後他們也直接把媽祖崇拜帶到了那裡,有的隨即建廟奉祀、有的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處。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對海南媽祖信仰現象進行系統梳理時發現,在明清兩代新建和重修媽祖廟宇的活動中,有確切姓名記載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員有58人,他們大多數是當地的縣令,可見官員及政府機構是推動媽祖信仰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這一論點是有根據的。廣東、海南、閩南、台灣等地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當時莆人仕者及仕人後裔所倡建的媽祖宮廟,比如貴州的鎮遠天後宮、湛江市文章灣天後宮等等。宋末,莆田是全國抗元最慘烈的一個地方,明朝,倭寇數次洗劫莆田,莆田在宋末和明朝兩次被誅城,很多人為了避難移民外地特別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們被迫背井離鄉、離開故土,懷著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他們懷揣香土、媽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尋找到新的家園。在外地落腳後,為了答謝媽祖,也為了寄託對故土的思念,他們倡建媽祖廟。「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靈遙湛土,文母香火繼莆田」,這兩副對聯在廣東海南一帶的媽祖宮廟經常可見。潮州的古地名,曾帶許多「莆」字,如東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韓莆都,明代狀元林大欽,人稱「東莆先生」,這些決不是機緣巧合,而是一種必然,是流落他鄉的莆田人及其後人對故園眷戀和對昔日鄉親念念不忘的一種情感體現。向善、助人、抑惡是媽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於媽祖信仰包含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認可,很快在這些移民的努力和當地居民的認可下,媽祖信仰很快在當地得到了傳播發展,徹底融入了當地社會。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時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媽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對外遷徙,促進了媽祖信仰在廣東、海南等地的傳播發展,又隨著廣東、海南的對外移民再次遷徙到了南洋各地,這一支傳播力量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主體力量。唐朝後期、宋開始,大量莆仙人因謀生或遷徙他鄉,例如移民泉州漳州並且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莆仙話,泉州話,漳州話都是閩方言,在泉州、漳州的莆仙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潮州、汕頭、海南島等地, 因此這部分移民到潮汕的莆田人帶有某些泉州話或漳州話的特點。
主要移民路線:莆田直接到——潮汕;少量移民路線: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閩方言莆田話,而莆田話本身就和泉州話、漳州話等有區別,所以潮汕話開始就和泉州話等有很大區別,潮汕話已經嚴重偏離泉州話等。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發展,和潮州話有了差距。 潮汕長期遠離祖籍地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
由於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
莆田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唐朝後期開始大量莆仙人因謀生或遷徙他鄉 ,例如移民泉州漳州並且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已經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個莆田人很長時間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較容易地學會泉州話漳州話,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 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話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
莆田與台灣的關系:莆田古代海運業、遠洋貿易發達,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地少人多,迫使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移民外地,在宋朝時就有莆田人遷徙到台灣,南宋末期,元朝後期,明朝中後期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遷徙到台灣,移民原因是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台灣,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在台灣,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有大量興化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祖籍莆田的的台灣同胞最少佔台灣人總數的30%以上,還有部分莆田人是遷徙到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遷徙到台灣,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記認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他們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貫是泉州或漳州,但他們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清代,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條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記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晉江縣蚶江港口官方登記渡船,還有大量莆田人直接從莆田到台灣,有登記的人數只佔莆田人渡台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台。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開始大批向台灣移民了。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竊居台灣後,曾招募福建沿海移民去台灣墾殖;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他還到漳、莆田(興化)、泉等地招募青壯年到台灣墾荒。這個時期漳、莆田(興化)泉赴台者達15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王、爽歸順清朝後,漳、泉、莆田(興化)沿海赴台又有幾十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中葉,清政府放寬海禁,莆田和廣東東部移民也大批遷往台灣。 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官渡渡台禁令。
『貳』 莆田高三學生有多少人
據統計,今年福建省共有25.5萬人報名參加高考,扣除高職入學考試已錄取的3.3萬人,共有221530人參加6月份的高考。6月份的高考的人數中:福州市33470人、廈門市13534人、莆田市23218人、三明市16491人、泉州市49022人、漳州市25235人、南平市 16944人、龍岩市17583人、寧德市22119人、平潭綜合實驗區3914人。
『叄』 莆田出來的人去了哪
福建本省內流動。
莆田市人口流動頻繁,從莆田流出的人口大多都在福建本省內流動。其中,福州、泉州、廈門、漳州、寧德等地為莆田市人口主要遷出地。
網路遷徙數據顯示,莆田遷出人口中,除了去往本省其他地區外,出省人員多去往廣東、江西、浙江、江蘇、湖南、湖北、貴州、上海、四川、安徽等地。
『肆』 莆田人在福州有多長的歷史
有很長的歷史了。
『伍』 福州市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總人數是842萬人。2月15日,福州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說,2021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福州市常住人口達到842萬人,比2020年增加10萬人。其中不含平潭的常住人口803萬人。
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南接莆田,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全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137千米。城市建成區面積約為357平方公里。
『陸』 福建省莆田市共有人口多少
福建省莆田市共有人口321.0714萬人。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福建省轄地級市,位居閩中,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莆田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
2020年莆田市實現生產總值2643.97億元,增長3.3%,增幅居全省設區市第六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5.66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1362.33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1155.98億元,增長5.8%。
港口資源
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大陸岸線總長223.9公里。東自莆田江口鎮起,向西南沿著涵江、黃石、北高、埭頭、平海、東嶠、忠門、東庄、靈川等鄉鎮延伸,直至仙游縣楓亭鎮,約佔全省大陸岸線總長的8.6%,島嶼岸線長119.7公里,約佔全省島嶼岸線的7.4%。
『柒』 莆田有多少人
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雲山脈,東南瀕臨台灣海峽。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現轄城廂、涵江、荔城、秀嶼4區和仙游縣。人口300萬人,有漢、回、滿、畲、壯、苗、瑤、土家等33個民族。還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及莆田籍港、澳、台同胞計60餘萬人,其中華僑、華裔47萬人。莆田歷來為閩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昌盛、經濟繁榮而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古府新市。
1983年9月,國務院批准成立莆田市,莆田市為省轄地級市,下轄城廂、涵江兩區,莆田、仙游兩縣。2003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莆田縣,設立荔城區、秀嶼區,擴大涵江的行政區域范圍。
莆田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風光旖旎,古跡眾多,全市擁有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250多處,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旅遊景區有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九鯉湖、廣化寺、南少林等。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
莆田建市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發展實力不斷增強。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32.07億元,財政收入18.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61元。「九五」時期,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提升電子、機械、輕工、食品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制葯等高新技術產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外向型經濟不斷擴張,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56家,合同總投資49.8億美元,合同外資額4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2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58.50億美元。港口開發建設也初具規模,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交通運輸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臨海工業體系初露端倪。整個片區交通發達,電源充足,通訊發達,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文教事業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其投資環境日臻完善。
「十五」期間,莆田市將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一番,達到400億元,港口吞吐量達1000萬噸,進入中等港口行列。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新興港口城市,港口經濟發展成型,國內生產總值達800億元以上,經濟總體實力與閩東南發達地區相適應,兩個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屆時,莆田市將成為海峽西岸一座經濟繁榮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城市。
來源: 福建東南網
編輯:weim
查看/發表評論
『捌』 請問福建省人口地區分布即全省,福州,廈門,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龍岩,寧德。人口數各多少
截止至2010年,福建全省總人口為36894216人
福州市711.54萬
莆田市326.5萬
泉州市812萬
廈門市367萬
漳州市480.99萬
龍岩市297.7萬
三明市266.72萬
南平市304萬
寧德市339.0325萬(常住人口282.2萬)
『玖』 福建莆田人很富裕嗎
這個問題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咯。莆田大多數人到外地做生意,這些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做生意中有很多有錢人,娶個媳婦聘金幾十萬到上百萬!當然每個地方都有窮人,莆田窮人也不少。在福建省內莆田經濟算中等吧。
『拾』 莆田市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莆田市常住人口為321.0714萬人。
截止2020年底,人口密度885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210人/平方公里。從縣區分布看,地處沿海和平原的湄洲島、荔城區、秀嶼區、北岸分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715人/平方公里、1167人/平方公里、513人/平方公里、484人/平方公里。
而山區面積較多的涵江區、仙游縣、城廂區分別低於全市平均水平320人/平方公里、244人/平方公里、10人/平方公里。
莆田概況:
莆田市,現轄一縣四區兩個管委會(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湄洲島管委會、湄洲灣北岸管委會),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20年末戶籍人口數為365.5萬人,常住人口321.1萬人。
莆田,地理優勢明顯,地處福建省沿海中部,北連省會城市福州,南接歷史名城泉州,西依戴雲山,東南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與台中市距離僅72海里。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莆田、莆田市人民政府——區劃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