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歷史有多少個王朝
擴展閱讀
廣州肉醬多少錢一斤 2024-04-25 21:25:10

福州歷史有多少個王朝

發布時間: 2022-08-11 02:04:58

A. 福建省歷史上都經歷過哪些朝代

「福建」這一稱呼源自唐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軍事長官職稱),它和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名稱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布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戰國晚期,無諸在福建境內稱王。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無諸王號,降為君長,在閩越故地設閩中郡,但未委派職官,仍由無諸統轄。劉邦起兵後,無諸率兵相隨。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復立閩越國,封無諸為閩越王。漢武帝時,閩越王余善反漢,被漢軍討平,閩越國亡。漢廷即設東部候官,派兵駐守,隸屬會稽郡東部都尉。東漢末,改屬南部都尉,並置候官長。三國時,福建隸屬吳國,先後統屬於會稽郡和建安郡,時置候官縣。
晉朝時,福建始屬揚州,後屬江州,境內置建安郡和晉安郡,委派太守管轄。南朝宋時,增設晉平郡,置太守;南朝齊時,撤晉平郡;南朝陳時,曾設閩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後隸於東揚州和豐州刺史管轄。後仍設建安郡和晉安郡,由太守管轄。
隋朝時,撤晉安郡,改為泉州,後改為閩州,置刺史管轄。後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轄。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長官分治。因福建屬邊遠地區,所以設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監管。唐中期設福建道,道的軍政長官有:福建經略史、福建都防禦史、福建觀察使。福建觀察使實際上成為統領福建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的行政長官。唐末,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膨脹,成為實際軍政長官。王潮占據福建後,唐廷升福建路為威武軍,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五代時,仍由節度使統轄;後唐時,王延翰建閩國。
宋初,福建軍政長官仍是節度使。宋太宗時設福建路,最高軍政長官為福建安撫使。另有福建轉運使,掌管財賦;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舉,管賑荒救濟事宜。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屬州、軍的官員有節度使、承宣使、觀察使、制置使、宣撫使、巡撫、招捕使、撫諭使、發運使等,多是臨時性官員,或是有官無職的虛銜官員。宋代軍、政分設,福建軍事長官有都總管、都鈐轄、都統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區劃變更頻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書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復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為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並入江西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治所從福州遷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為宣慰使司,治所遷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書省。福建行省長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時,最高長官為宣慰使。還有管監察的肅政廉訪使。軍事最高長官為都元帥。
明初,福建仍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設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員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參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獄。軍事方面置都指揮使司,主要官員有: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與之並行的還設有鎮守和鎮守總兵官。明朝中央政權為加強對地方監管,經常派官員到地方辦事並視察監督。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職官有:巡撫都御史、鎮守太監、巡撫、刷卷監察御史、清理軍政監察御史、督銀課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軍政長官為鎮守和總督。「三藩之亂」後,廢鎮守耿精忠,以後不復設。福建和浙江為一大區,設閩浙總督統管兩省軍政。巡撫為全省最高軍政長官,下設布政使,具體負責行政事務。布政使品級與巡撫相同,為從二品官,但職權僅限於掌管民政和財政。還設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駐扎福建,清時設駐防福州大臣(福建將軍)統管,為從一品,與總督品位相同,但職權遠不如總督。漢族兵為綠營,其全省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福建省先設提督,後分設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分管陸軍和水師。光緒三十年(1904年)撤水師提督,設提督總管全軍。

B. 歷代王朝表

歷代王朝表: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周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周文王姬昌
東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華夏族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常安 陝西西安 漢族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漢族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族 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漢族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黨項族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漢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滿族 清太宗皇太極
中華民國 1912- 南京 南京 漢族 孫中山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C. 歷史上總共有多少朝代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三皇五帝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周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周文王姬昌
東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華夏族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常安 陝西西安 漢族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漢族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族 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漢族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黨項族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漢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滿族 清太宗皇太極
中華民國 1912- 南京 南京 漢族 孫中山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D. 我想知道福州在各朝代叫什麼名字...有急用各位幫下忙 謝了

閩州泉州不是,少了一個閩縣

E. 福州(308):福州名字的由來與哪一朝代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 (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 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 (557)屬閩州,為州治。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唐武德元年 (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 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 (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 (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 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 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10縣,萬曆八年(1580)懷安縣並入侯官縣。清順治三年(1646)仍為福州 府,屬福建行省,領縣仍舊,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縣增置屏南縣。1912年廢府,設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領閩侯、長樂、古田、屏南、閩 清、永泰、連江、羅源、福清、平潭、寧德、霞浦、福鼎、福安、壽寧15縣,為福建省省會。1925年廢道。1933年11月20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 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1934年為第一行政督察區(駐長樂),轄長樂、閩侯、福清、連江、羅源、永泰、平潭。 1935年永泰屬二區。1938年一區遷駐閩侯。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籌備處,1946年元旦劃鼓樓、大根、小橋、台江、倉山5警區,正式設福州 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市區仍設5區。1950年市區增設水上區,市郊設鼓山、洪山、蓋山3區。1952年市郊增設新店 區。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區。1956年市區並為鼓樓、台江、倉山3區,市郊撤蓋山區。1958年閩侯縣劃入,翌年劃出。1960年市郊設鼓 山、新店、馬尾3區。1961年市郊增設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蓋山區,1962年連江、羅源2縣劃入,1963年又劃出。1968年9月鼓樓、台江、 倉山更名紅衛、赤衛、朝陽區(1978年4月復原名),10月設郊區。1970年撤郊區,市郊設北峰、馬江2區。1973年閩侯縣再劃入。1975年市郊 撤銷北峰區,設郊區。1978年馬江區並入郊區,增設環城區。1982年環城區並入郊區,另設馬尾區。1983年閩清、永泰、長樂、福清、連江、羅源7縣 劃入。福清、長樂分別於1990年、1994年撤縣設市,1996年郊區改晉安區。

F.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每個朝代多少年多少個皇帝

一、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帝制朝代。

二、中國朝代順序如下: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

十六國【五涼(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後秦、西秦),二趙(前趙、後趙),一成(成漢),一夏(胡夏)】;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三國分為魏蜀吳:

1、魏220-266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曹奐

2、蜀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劉禪

3、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孫皓

4、西晉266-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

5、東晉318-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晉安帝司馬德宗

6、十六國304-439 :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記入十六國

五、南北朝

1、南朝

(1)宋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劉准

(2)齊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蕭寶融

(3)梁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蕭方智

(4)陳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陳叔寶

2、北朝

(1)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4年遷都洛陽)洛陽 河南洛陽 魏道武帝拓跋珪

(2)東魏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3)西魏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4)北齊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5)北周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6)隋朝581-618 長安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7)唐朝(618-907,含武則天南周政權)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唐哀宗李柷

3、五代十國(907-960):

(1)後梁907-923 開封 河南開封梁太祖朱晃

(2)後唐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3)後晉936-946 開封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4)後漢947-950 開封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孫中山

(5)後周951-960 開封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6)遼國907-1125 (907年建國,國號契丹,後改為遼)皇都遼寧遼國 耶律阿保機

(7)大理937-1254 太和城雲南大理

(8)北宋960-1127 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宋欽宗趙恆

()南宋1127-1276 臨安浙江杭州 宋高宗趙構

(9)西夏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元昊

(10)金1127-1234 會寧黑龍江阿城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末帝(金昭宗)完顏承麟

六、元朝1271-1368 大都 北京 註: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改國號「大元」)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七、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市(定都南京,後遷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明思宗朱由檢

八、清朝1636-1912北京北京市 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溥儀(註: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國號「大清」;1644年定鼎中原;清帝溥儀退位確切時間為1912年2月12日,故清王朝終止實際為1912年)

九、中華民國1912-1949 南京江蘇南京(註: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五色旗為國旗,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G. 古代哪個皇帝在福州建都

第一次:閩越國時期

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爆發首次農民起義,各地紛紛響應。無諸也率閩越兵北上,跟隨諸侯反秦。秦亡之後,項羽掌政令,不封無諸為王。同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又率兵協助劉邦打垮項羽。公元前202年,無諸封為閩越王。於是,他就建造了福州歷史是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的面積不大,城內的居民主要是王族、官吏和守城士兵。歷史上,冶城地望問題長期存有爭議。但隨著近年來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和揭示,冶城建於福州城內一說已基本成為學術界的共識。現在的華林寺和錢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這就是福州歷史上第一次為都城,也是福州建城之始。

第二次:五代十國時期

唐末五代時,王潮和王審知兄弟率軍從河南入福建,佔領福州、泉州、建甌等地,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軍閥。公元911年,後梁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於是,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 公元957年,閩國為南唐所滅,這是福州第二次建都。

第三次: 南宋末年

南宋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公元1279年,南寧滅亡。這是福州歷史上第三次當首都。

第四次:南明政權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這是福州第四次當首都。

H. 歷史上有多少朝代啊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三皇五帝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周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周文王姬昌
東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華夏族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常安 陝西西安 漢族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漢族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漢族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鮮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鮮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鮮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鮮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鮮卑族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漢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 燕惠懿帝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盧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族 武悼天王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 濟北王慕容泓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族 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漢族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鮮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鮮卑族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鮮卑族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漢族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漢族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漢族 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漢族 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黨項族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漢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滿族 清太宗皇太極
中華民國 1912- 南京 南京 漢族 孫中山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