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直補的地方
擴展閱讀
廈門買社保需要什麼 2025-07-02 14:03:24
福州哪裡看腳好 2025-07-02 13:54:23

福州哪裡有直補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5-07-02 05:55:18

『壹』 閩清縣的經濟

2008全年生產總值6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財政總收入6.1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5億元,增長7.1%。工業總產值81.0億元,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85億元,增長17.8%。農業總產值19.6億元,增長4.5%。出口總值(海關統計口徑)6513萬美元,增長27.5%。實際利用外資130萬美元,增長10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增長1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84.15億元,比增11.9%。含水口財政總收入11.18億元,比增4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4億元,比增49.5%。不含水口財政總收入8.55億元,比增36.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8億元,比增47.9%。工業總產值118.52億元,比增1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5.79億元,比增19.3%。農業總產值25.90億元,比增4.4%。海關出口總額8315萬美元,比增11.6%。實際利用外資222萬美元,比增3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17億元,比增6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2億元,比增18.1%。農民人均純收入6954元,比增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比增11.4%。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106.42億元,名義增速11.88%,實際增速13%。地方政財收入4873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9.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63億元,經濟分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59元。 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適中,生物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生產頗為有利。
新中國建立前,廣大農民長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交通不便,經營單一,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落後,糧豆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1949年,全縣糧豆總產量僅26366.85噸,平均畝產86.5公斤,糧食不能自給。
新中國建立後,閩清農業生產雖有過波折,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經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土地,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從而解放了生產力,加上政府執行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農業政策,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良種,施用化肥,開展科學種田,提高了生產水平,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有較大增長。1955年全縣總產43167.45噸,畝產139.5公斤,比1949年分別增長63.7%、61.3%。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改善了生產條件,但由於主觀主義瞎指揮、定高指標、刮浮誇風和「共產風」等「左」的失誤,一時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1960年,全縣糧豆總產下降到37913.6噸,比1955年下降12.17%。1962年開展整風整社後,糾正了「左」傾錯誤,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億斤大關。「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農民多種經營,忽視經濟規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總產長期在1~1.4億斤左右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調整農業政策,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又得到發展,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79~1983年連續5年增產,1983年產量達117453噸(為歷史最高年份),農業總產值達6346萬元,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農村畜牧業相應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也得到促進。因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等原因,1987年全縣糧豆總產為116522噸,畝產544公斤,分別比1983年減少5.1%、3%;但總產值達8496萬元,比增33.8%。閩清糧食作物以穀物為主,1987年,水稻佔耕地總面積的92.75%,其次為大豆、甘薯。經濟作物有茶葉、花生、甘蔗、煙草、中葯材等。園藝作物有柑桔、橄欖、蔬菜、白地瓜、西紅柿、蕉芋等。其他作物有紫雲英、食用菌等。
2008全年,閩清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3萬公頃,種植蔬菜1.25萬公頃,栽培食用菌9595萬袋,造林面積0.32萬公頃,建成梅溪等名優水果標准化生產基地200公頃;梅溪檀香橄欖等5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引進了台灣超甜玉米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項目;19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組織實施金沙、白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666.67萬公頃。完成牛頭洋等3座水庫除險加固。新建38處人飲工程和102個山地蓄水池。
2010年通過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資金1203萬元,推廣再生稻3.6萬畝,建立超級稻示範片6萬畝,年糧食產量8.56萬噸,比增2.1%。積極扶持發展特色農業。新植油茶5000畝、金銀花5000畝,新建優質茶園200畝,建成桔林鄉100萬袋反季節白木耳、上蓮鄉700畝菌草、雄江鎮10萬袋靈芝等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立恆大、綠嘉等3個設施農業生產示範基地,新建成標准蔬菜大棚315畝。引進台灣雪蓮果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項目。上蓮鄉臍橙、東橋鎮金針菇等9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 南宋時期,閩清就有手工業作坊生產陶瓷。明代為福州府3個產鐵縣份之一。清代、除陶瓷、煉鐵外,還有鑄鍋、土紙、紡織、榨糖、釀酒等生產。
民國時期,縣內陶瓷生產開始向細瓷、藝術瓷發展,出現小型水、火力發電以及碾米等現代工業雛形。但至1949年底統計,全縣工業產值僅55.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
新中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私營工業、手工業恢復生產,並著手創辦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工業全部公私合營,手工業組成紡織、碗瓷、鐵竹木、縫紉、皮革、製鞋、建築等生產合作社。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29.13萬元,比1949年增長4.98倍。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民「大煉鋼鐵」,大辦「五小」工業,全縣一轟而起,辦起全民企業76家。由於違反客觀經濟規律,加上多數廠場設備簡陋,原料缺乏,產品粗劣,經濟效益不佳,在1961~1963年國民經濟調整時大部分停辦,至1963年底只剩14家,工業總產值比上年有所下降。1964年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業受沖擊。1968年11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經過整頓,原有企業的生產秩序得以恢復,並在不到5年內,先後籌集1000多萬元資金,新建縣合成氨廠、化工廠、水泥廠、鋼鐵廠、翻胎廠、水泥製品廠和耐火材料廠等7個企業,使本縣工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至1978年,縣內27個全民所有制和20個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企業總產值達3313.15萬元,比1949年增長60.2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落實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調整縣內工業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從實際出發,立足本縣資源優勢,新建縣味精廠,擴建縣造紙廠和第一、第二瓷廠等骨幹企業,使全縣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87年,縣內全民所有制和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計58家(含中外合資經營企業1家),職工8190人,工業總值848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6倍,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9.9%。鄉鎮企業,由1978年的495家發展到1987年2330家,總收入13511萬元,比1978年增長10倍,超過縣屬工業總產值59.17%。
20世紀80年代,縣內工業門類有陶瓷、冶金、電力、化工、造紙、機械、建材、釀造、食品、印刷、紡織、塑料等19個,產品有日用瓷器、建築用瓷、高低壓電瓷、碳酸氫氨、矽鐵、水輪機、水泥及水泥製品、機制紙及紙板、耐火材料、雨傘、味精、蜜餞、海藻酸鈉、塑料製品、翻胎、服裝、傢具等700餘種,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日用瓷器、電瓷、機制紙、海藻酸鈉、工藝竹編、雨傘、味精、山蒼籽油、鎢砂、鉀明礬、瓷土、矽鐵、蜜餞等16種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工業品外貿出口總值達991.53萬元,佔全縣外貿總值的93.78%。
2008年,全縣47家規模以上建陶企業年創產值29.6億元,其中5家建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30家規模以上電瓷企業年創產值7.8億元。新東方陶瓷等18家企業實現增資擴產,新上億邦等3個工藝品項目,雅順板材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修訂出台了《關於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若干意見》,表彰了2006年度實施品牌戰略先進企業17家。紅葉、旭日陶瓷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歐美陶瓷等5項產品獲市產品質量獎;金盛公司「金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金陶公司「凱佳麗」等5家企業的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2010年全縣工業區共會審27個擬入區發展項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新上大業、盛利達、聯興等3家新型建材項目,引進聯合電工電瓷、萬騰電瓷附件等一批電瓷項目。全縣在建和新建工業項目27個,總投資12.98億元,其中新豐陶瓷擴產、匯農食品等項目已建成投產。34家企業共投入2.2億元實施技改,其中金盛鋼業完成煉鋼車間技改,年新增產值4億元;小神龍表業啟動二期項目,年新增產值1億元。積極推進陶瓷企業清潔生產,豪業等6家建陶企業和百納等10家電瓷企業改用天然氣,財政兌現企業使用天然氣補助補貼177.5萬元。金陶、中陶等3家企業安裝了軌道式鍋爐煤耗效率測量裝置,燃煤節省率達10%以上。

『貳』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

超市及超級市場,一般是指商品開架陳列,顧客自我服務,貨款一次結算,以經營生鮮食品、日雜用品為主的商店。下面是超市公司簡介 範文 歡迎參閱。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1
廣州市薈翠超市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總營業面積3萬多平方米。目前擁有6家門店,分布在海珠區、白雲區、荔灣區、番禺區,有員工500多人,總資產4500多萬元。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薈翠超市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薈翠公司是廣州市連鎖零售行業的後起之秀,是廣州連鎖零售企業中最具有經營活力的民營企業之一。薈翠超市真誠希望你的加入,薈翠的明天會因你更美好!現因業務需要特誠招有識之士加盟。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2
廣東廣墾恆之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廣州恆之康食品有限公司,為央企農墾集團旗下子公司之一,公司創立於2009年,位於廣州天河商業圈繁華地帶,是一雀或漏家涉足於農業產品領域及家禽類食品經營為主業的公司,公司在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的同時,加大了“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推廣力度,在政策帶動下讓大批的農戶養豬致富,一直以來,恆之康的發展方向是以管理為基礎,以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民生為根本,致力於讓養殖戶脫貧致富的民生企業。目前,公司集養殖、生產加工、連鎖專賣店、旗艦店、直營店、餐飲配送於一體,由廣州天河肉聯廠檢驗屠宰,由廣州研發中心、切割中心、營銷中心形成了研、產、銷三位一體的經營發展體系。

公司擁有旗下品牌“黑加寶黑土豬”商標,2009年-2010年分別榮獲了國家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出口農產品”證書,公司享有湖南婁底市團差政府的大力支持,專業的團隊為廣大消費者的品質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3
廣州好又多超市簡介

1997年8月8日公司首家連鎖店----廣州天河店在中國大陸亮相以來,陸續在全國各地開業(含加盟)達100多家店。廣州、深圳、湛江、中山、東莞、番禺、佛山、福州、福清、廈門、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溫州、寧波、紹興、義烏、嘉興、常州、武漢、長沙、北京、哈爾濱、大連、成都、綿陽、南充、重慶、昆明、西安等城市均設有分店。

好又多的 企業 文化 展現在:員工文化、經營文化及發展文化。

員工文化:“培養、負責、活躍、激勵”,好又多挖掘員工的潛能,和企業共同成長。

經營文化:“讓顧客永遠滿意,對自己永遠不滿意。”

發展文化:“搶機盈利,精益求精,永不服輸,永爭第一。”

核心價值

服務--為顧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是好又多努力的目標

分享--好又多為員工提供知識分享和 經驗 交流的平台

誠信--好又多以誠為本,為顧客提供誠信的服務

拼搏--好又多在拼搏中求發展,力爭上游

團隊--好又多為所有員工創造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創新-- 創新思維
超市公司頃爛簡介範文4
江西省直補農機超市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月,注冊資金500萬元。是在江西省農機局領導下,在省、市、縣農機管理部門的監管下,探索農機補貼新型營銷模式,加強農機補貼政策陽光操作力度,貫徹執行農機補貼政策的惠民便民經營機構。

農機超市選址於江西省省會城市南昌國際展覽中心f展館,該中心地處江西省的行政經濟中心,南鄰昌樟、贛粵、滬昆高速,北接昌九高速,與南昌大橋擦肩而過,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便利。農機超市室內佔地面積12467平方米,室外面積9650平方米。

企業使命

為農民提供便捷、為商戶搭建平台、為社會創造財富。

企業願景

不斷探索並優化農機補貼新型營銷模式,致力於成為國內農機服務行業的知名品牌。

客戶、資金流量

江西省直補農機超市邀約名商戶入駐,將聯合為江西省農民提供便捷的服務,屆時光臨農機超市人員將近人/年,產生農機銷售近台/年,所形成資金流約元/年。

發展規模

江西省直補農機超市為江西省首家大型直補農機超市,輻射區域

為江西省各個地區,超市內經營農機種類和品牌均進入江西省2010年補貼目錄。直補農機超市誠邀各地農機商戶,以專業的隊伍、嚴謹的管理、先進的設備,著力打造惠民便民的陽光超市,力求做到更好,服務於客戶。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5
樂活城超市有限公司簡介

樂活,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過生活。它代表了一種貼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緻的生活態度。樂活族是當今社會一個新興生活型態族群,他們主張:有機健康新生活。北京樂活城超市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地處京順路天竺高檔別墅區附近。繼2006年9月樂活城有機健康生活館北京旗艦店開業後,公司陸續在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建立了多家分店和專櫃,專營天然、無污染、高品質的有機食品。超市裝修統一採用木質環保結構,古樸清新的風格更顯得與自然親近。超市內有機食品種類豐富,並配有免費的營養、烹飪學習課程,讓人們在放鬆、舒適的環境中享受有機食品帶來的健康和快樂。這里是中國最接近健康的地方。

2001年公司在北京密雲縣建立了面積廣達22,000畝的“之萬農庄有機紀念農場”,農庄維持了最原始的生態環境,尊重自然的生長規律,所有動植物都採用最環保最科學的 方法 養殖和 種植 ,使得這里成為全中國相當珍貴稀少的有機生態庄園。公司還嚴選國內及國際間已獲得有機認證並具有公信力的品牌並使用專業化的采購系統及產品追蹤系統,使得有機食品的品質保障達到最大化。

公司秉持著誠實、熱情的心經營有機健康產業,積極倡導有機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原味的產品時,也力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鼎力為人類健康、社會和諧、地球安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樂活城超市有限公司總部位於朝陽區京順路天竺高檔別墅區附近,繼2006年9月樂活城有機健康生活館北京旗艦店開業後,公司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建立了30多家分店和專櫃,專營天然、無污染、高品質的有機食品。樂活城超市裝修採用統一的綠色木質環保結構,古樸清新的風格更顯得與自然親近。超市內有機食品種類豐富,並配有免費的營養、烹飪學習課程,讓人們在放鬆、舒適的環境中享受有機食品帶來的健康和快樂。這里是中國最接近健康的地方。

樂活Lohao是由Lifestyle of health and organic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它代表了一種有機、健康的生活態度。北京樂活城有機健康生活館現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建立了30多家分店和專櫃,專營天然、無污染、高品質的有機食品。我們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好最值得尊敬的有機連鎖店。樂活城出售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超市公司簡介範文6
山西美特好連鎖超市設立於1997年,公司注冊資本4000萬元人民幣,總資產約為34.1億元,員工總數已逾萬人。山西美特好連鎖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位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百強連鎖企業之中,公司還是山西省政府重點聯系的30家民營企業之一。2012年,企業資產總額34.1億元,銷售額45.5億元,年繳稅額1億余元。

公司現有連鎖門店85家,主要分布在太原、晉中(榆次、介休、文水、平遙等)、晉城、長治、臨汾(霍州)等地,目前已全面向全省11個地市拓展,預計在未來3~5年內,在全省門店數量達到200餘家,銷售額突破150億元。

公司擁有一座華北地區最大的物流中心——美特好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該項目一期佔地面積247畝,包括30000㎡冷鏈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和28800㎡常溫物流配送中心,配套用房2萬平方米,物流配送車輛100多輛。配送中心配有1000m3/d污水處理站和零度垃圾處理回收站,將來可實現污水零排放和綠色垃圾循環處理;整體工藝流程設計為歐州頂尖物流專家多瑙爾博士設計,生鮮(農產品)加工、儲存中心部分為日本著名的大商工業株式會社白男川﹒武彥社長設計。項目一期總投資額5.2億元,集常溫商品存儲、配送,生鮮商品檢驗、加工、物流、配送於一體,居於同類項目的領先水平。項目全部達產後,常溫物流

每日配送件數平均約10萬件,低溫商品日配送量達700噸,年配送量合計為73億元,年上稅額1億余元,提供近3000個就業崗位,解決部分附近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太原市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叄』 福安市屬於哪個省

福建省
福安,本為幸福安康的意思,另有城市福安,是福建省寧德市轄市,是海西東北翼的交通樞紐和閩浙贛內陸的重要疏港通道,環三都澳區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是全國及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的縣份。
【地理環境】
福安廣場全景
福安,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台灣海峽西岸,地理坐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轄區東西相距37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東鄰柘榮縣、霞浦縣,西連周寧縣,北毗壽寧縣、浙江省泰順縣,南接寧德市、三沙灣。福安地處閩東地理中心,閩東山地北部,鷲峰山脈東南坡,太姥山脈西南部、洞宮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勢從東、西兩側向交溪谷地傾斜。交溪、穆陽溪縱貫中部,向東南注入三都澳。海岸線長100千米,有島嶼13個。瀋海高速公路、104國道縱貫市境,小浦公路橫穿中部。賽岐港為閩東主要港口。年均氣溫13.6℃~19.8℃,年降雨量1350~2050毫米,無霜期平均為287天。[2][3]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福安設有2個省級開發區,下轄18個鄉鎮3個街道: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城南街道、城北街道、陽頭街道、城陽鄉、坂中畲族鄉、賽岐鎮、穆陽鎮、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溪潭鎮、甘棠鎮、下白石鎮、灣塢鄉、溪尾鎮、松羅鄉、溪柄鎮、潭頭鎮、上白石鎮、范坑鄉、社口鎮、曉陽鎮。[4]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福安城市一角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公元前85年(漢始元二年)屬冶縣,東漢為會稽南郡地,三國屬吳國建安郡東安縣地,晉、南朝屬溫麻縣。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屬原豐縣,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屬閩縣,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起屬長溪縣。[10]
公元1245年(南宋淳佑五年)析長溪縣西北二鄉、九里建福安縣,直隸福建路福州。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福安縣改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寧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福安縣隸屬福州府。公元1455年(景泰六年),劃出平溪里的十一至十四都歸新置壽寧縣。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福安縣屬福寧州。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安縣隸屬福寧府。
公元1913年(民國2年),福安縣隸屬東路道(道治在今閩侯,民國3年改稱閩海道)。公元1925年(民國14年),福安縣直屬福建省。公元1934年(民國23年)7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公元1935年(民國24年)10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長樂縣,公元1938年即民國27年移駐閩侯)。公元1942年(民國31年)5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次年9月移駐閩侯)。公元1943年(民國32年)9月,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公元1947年(民國36年)4月,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
公元1949年(民國38年)7月19日,福安縣解放。9月30日,福安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50年3月改為福安專區)。1970年2月,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機關遷駐寧德,1971年6月,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福安縣屬寧德地區。1989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福安撤縣建市,仍屬寧德地區。現由寧德市代管。
1958年9月,全縣設15個公社、445個生產大隊。1984年廢棄「政社合一」制度,全縣設5個鎮、10個鄉、3個畲族鄉。
1990年,福安市轄有8個鎮、8個鄉、3個畲族鄉,20個居委會、449個村委會,230個居民小組、2140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9萬人,漢族人口佔88.73%,畲族人口5.8萬人,為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縣(市)。市人民政府駐城區中興路26號。
1997年,福安市面積1880平方千米,人口56.7萬,畲族占總人口的11.5%。轄3街道11鎮4鄉3民族鄉:陽頭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賽岐鎮、穆陽鎮、甘棠鎮、下白石鎮、溪柄鎮、上白石鎮、社口鎮、潭頭鎮、曉陽鎮、溪尾鎮、溪潭鎮、城陽鄉、范坑鄉、灣塢鄉、松羅鄉、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市政府駐韓陽。
2003年,福安市轄3個街道、11個鎮、4個鄉、3個民族鄉:陽頭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賽岐鎮、穆陽鎮、甘棠鎮、下白石鎮、溪柄鎮、上白石鎮、社口鎮、潭頭鎮、曉陽鎮、溪尾鎮、溪潭鎮、城陽鄉、范坑鄉、灣塢鄉、松羅鄉、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5]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2008年,福安完成生產總值109.47億元,增長21.5%;財政總收入7.66億元,增長47.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92億元,增長39.1%,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達6.8%,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綜合考評居寧德市第一。

農業經濟

2008年,福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87億元,增長4.9%。糧食總產10.30萬噸;茶葉、葡萄、水產、畜牧四大產業產值17.83億元;成功舉辦「坦洋工夫」杯首屆海峽茶藝小姐電視公開賽、第二屆南國葡萄文化節;完成茶樹品種調整400公頃;推廣葡萄設施栽培40公頃;新增造林1600公頃。新增省級和寧德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擁有省級農業品牌5個,成立各類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50多家。30個新農村試點示範村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村級供水工程56處、海堤除險加固2.8千米、「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187千米。

工業經濟

2008年,福安工業總產值175.6億元,增長3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6.38億元,增長40.8%。電機電器、船舶修造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完成產值151.65億元,其中電機電器業產值突破百億大關,增長27.5%;船舶修造業產值40.15億元,增長60.6%;食品工業產值9.5億元,增長26.7%。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億元企業7家,白馬、泰格、安波3家企業產值突破5億元。「泰格」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實現寧德市工業企業國家級品牌零的突破;新增省級著名商標4個、省級名牌產品10個。六大工業集中區建設全面推進;成立了寧德職業技術學院船舶分院、船舶交易管理中心、全國首家農業擔保機構——福建恆泰擔保有限公司等產業配套組織。

第三產業

2008年,福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9億元,增長17.1%。「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農家店160多家,海峽大茶都一期初步建成,簽約入駐茶商170多家。實施房地產開發項目20個,完成投資7.76億元,增長74.3%;銷售面積28.1萬平方米,增長112.6%。完成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冰臼群自然景觀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工作全面啟動;溪塔葡萄溝獲得國家AA級旅遊景區稱號並正式對外營業,全市旅遊接待量達10多萬人次。

外經外貿

2008年,福安出口總值3.54億美元,增長44.6%。電機電器出口突破3億美元,年自營出口總值超過800萬美元企業達12家,新增自營進出口權企業29家,安波公司榮獲全國首家電機出口免驗資格,凱捷利集團獲得產品免檢資格。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795萬美元,增長63.5%。「6·16」寧德投洽會、「9·8」中國投洽會、香港投洽會共簽約項目17項,總投資42.38億元,已動工或投產11項。「6·18」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對接項目55項,總投資4.4億元。晉京舉辦特色農產品展示推介和山海經貿對接活動,簽約項目6項,總投資2億元。世界超強電機企業——台灣東元集團電機工業園項目成功簽約。[6]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項目建設

2008年,福安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4億元,增長35.3%。8個省、寧德市重點項目、19個考核類重點項目分別完成投資3.2億元和3.77億元。50萬噸冷軋硅鋼一期、潭頭水電站、變電所建設、灣塢環島路一期等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銀嘉電機、立松鑄造、甘下線奎聚段改線、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擴建等項目進展順利;西部通道一期、火車站站前廣場通站道路、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工程等項目動工建設,輸變電線路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寧武高速福安段、白馬港鐵路支線、大唐火電廠二期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投入經費1700多萬元,實施一批市政基礎設施工程。

民生保障

2008年,福安實施省級重點科技項目16項、寧德市級科技項目3項,專利授權142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教育對縣督導達到寧德市二類優秀標准,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70.2%,二中、三中晉級為二級達標,六中、八中通過三級達標驗收;實施中小學危改、布局調整項目14個,改造農村薄弱初中和寄宿制完小校20所。完成松羅、灣塢等衛生院改造,落實衛生院在崗人員工資及項目補助735萬元。陽頭察陽黃氏宗祠、曉陽太後宮廳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坦洋、樓下村成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建設村級廣播室106個,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120個、「模改數」272個村。獲得寧德市第八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一名,福安籍運動員林忠仔兩次獲得國際性射擊比賽冠軍。計生工作實現三類先進市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7.32‰。

人民生活

福安別墅新區2008年,福安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2元,增長20.3%。農民人均純收入4966元,增長13.9%。全市新增就業6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9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萬人。失業、醫療、養老、工傷、生育等保險覆蓋人數13.7萬人次,發放農村低保2.9萬人2136萬元、城市低保5196人39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11.7萬戶41.2萬人,參合率81.2%,直接受益農民8314人次,補償醫療費1051萬元;2375名醫改前破產關閉的國有和城鎮集體企業退休職工納入醫療保險。實行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一期建設正式啟動。發放庫區移民後期扶持直補資金和限額項目資金91.6萬元,爭取庫區設施改造資金270萬元。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受益學生3.1萬人,城區中小學校接納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4400人。[11][6]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福安十景(坦洋醉茶、白馬飛虹、富春攬翠、柏柱尋蹤、古塔凌霄、瓜溪疊瀑、獅峰聽禪、廉水清風、白雲佛光、蟾溪問石);[7]白雲山、葡萄溝、綠竹長廊、福安獅峰寺、福安冰臼;[8]
文化遺跡:古廊橋、奎光閣、凌霄塔、廉村古道、廉村古宅、廉村古屏風、理學名宗、東宮侍讀;[9]
[編輯本段]【名優特產】
坦洋工夫紅茶: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被中華名人協會指定為中華名人特供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