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泉山房價是多少
擴展閱讀
深圳哪個商場做導購 2025-05-15 21:11:24

福州泉山房價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21 02:04:19

⑴ 泉州地名的來歷!!!!!!!!!!!!!!!!!!!!!!!!!

在我國廣大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上,泉州不只一個,而有兩個:一個在北,一個在南。而南方的這個福建泉州,也並不是一個開始就指現在的泉州市。這些史實,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須加以說明,以釋疑滋。�

西漢之時,最初設置的泉州,其地在現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劉錫信《潞城考古錄》說:「按二漢及晉,雍奴、泉州各自為縣,見《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並泉州入雍奴,見《魏書·地形志》。」這段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這里舉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為「泉」的地名結緣。他生於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號「百泉居士」;最後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現了「泉州」之名,但這個「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閩南。說一句笑話,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說是「泉州」人,倒符合歷史事實,「泉州」的名比福州還古啦!�

唐朝景雲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為閩州,而以原來設在現在南安的武榮州命名為泉州。這樣,「泉州」這個地名才從福州移到閩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豐州鎮,並不在現泉州。那時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蕪,墳冢壘壘。一直到唐朝開元六年(718年),經濟發展,方把南安縣分出東南之地,設立晉江縣,把州治遷到現在的泉州市來。所以說,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後,名稱也非毫無變動,曾一度改為「清源郡」,又一度改為「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恢復「泉州」之名,從此沿稱至今,永遠固定。要是有人想舉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慶祝大典,前年就應該舉行了。�

泉州為什麼以泉為名?此事牽涉到山山水水的問題。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從山上石竅間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稱即以山名而得。也許有人發問,既然隋朝稱福州為泉州,難道福州也有個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個有泉水的山,也稱泉山。明朝編《泉州府志》時,因為弄不清這種問題,出了笑話。他們把《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漢武帝命買臣南征,東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錯認這泉山是清源山,那馬前潑水的朱買臣曾到閩南來。其實《漢書》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個泉山,和清源山無關。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從福州移來,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勢的。至於泉州後來曾乾脆改稱「清源郡」,清源也成為泉州別名之一,都是從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顧名思義的。

⑵ 泉州是怎樣得名的

泉州為什麼以泉為名? 此事牽涉到山山水水的問題。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從山上石竅間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州的名稱即以山名而得。也許有人發問,既然隋朝稱福州為泉州,難道福州也有個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個有泉水的山,也稱泉山。

明朝編《泉州府志》時,因為弄不清這種問題,出了笑話。他們把《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漢武帝命買臣南征,東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錯認這泉山是清源山,那馬前潑水的朱買臣曾到閩南來。其實《漢書》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個泉山,和清源山無關。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從福州移來,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勢的。至於泉州後來曾乾脆改稱「清源郡」,清源也成為泉州別名之一,都是從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顧名思義的。

⑶ 徐州市中心是哪個區

徐州市中心具體在鼓樓區。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交界的地方,古彭廣場,現名為彭城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圈中心,順著這個中心往四周擴散,一直到三環路范圍內,都可以成為市中心。

鼓樓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位於福州市市區西北部,中國首批37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福州全市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資源最雄厚的區。

徐州簡介: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截至2019年,徐州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2個縣級市,總面積117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2.56萬人。徐州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江蘇省西北部,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幹線在此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經濟、科教、文化、金融、醫療和對外貿易中心,也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際新能源基地,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

⑷ 泉州為什麼叫泉州

泉州,鯉城、刺桐城、溫陵,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物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三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是海外華僑、華裔、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藉之一。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元、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特產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⑸ 泉州為什麼叫溫陵

根據泉州地方文獻所記,是因為宋代理學家朱熹來泉州城北,種竹建亭,在這里講學的時候。正值冬天,在泉州天氣卻很暖和。朱熹很稱贊這地方是「山陵獨溫」,後來泉州就被人稱為「溫陵」。

泉州別稱溫陵,另外一種說法是古已有之:吳幼雄考證,泉州別稱溫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於農業生產,與氣候、地形有關:辨地之高下燥濕,以播六穀之宜……泉州氣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溫陵之稱。(根據《泉州及其別稱淵源考》,泉州師專學報,1984年第1期)

(5)福州泉山房價是多少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

泉州最早開發於周秦兩漢,公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素稱世界宗教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⑹ 泉州是怎麼得名的

泉州為什麼以泉為名? 此事牽涉到山山水水的問題。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從山上石竅間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州的名稱即以山名而得。也許有人發問,既然隋朝稱福州為泉州,難道福州也有個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個有泉水的山,也稱泉山。

明朝編《泉州府志》時,因為弄不清這種問題,出了笑話。他們把《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漢武帝命買臣南征,東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錯認這泉山是清源山,那馬前潑水的朱買臣曾到閩南來。其實《漢書》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個泉山,和清源山無關。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從福州移來,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勢的。至於泉州後來曾乾脆改稱「清源郡」,清源也成為泉州別名之一,都是從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顧名思義的

⑺ 為什麼泉山小區的房子價格不高

有的小區路段偏僻樓房的造價低,所以房價不高。

⑻ 福州以前為什麼叫做泉州

因為當時豐州境內有座山叫泉山以此得名,隋朝用了17年(589年~606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泉州繼承自豐州,而豐州又是從東揚州分出,東揚州又是從揚州分出屬於州郡縣三級制度的第一級對應的是福建省,福州對應的是豐州下轄的晉安郡,不過開皇3年(583年)隋文帝廢州郡縣三級制度改為州縣二級制度,晉安郡被廢除,所以當時福州實際對應的是原晉安郡治所所在的東部侯官(南朝梁天監間從侯官分出的原豐與侯官合並為東部侯官),583年改名原豐縣,直到592年才改成現在為眾人熟知的閩縣,所以正確的說是這個時候是福建名叫泉州。
PS:說個有趣的,大業3年(607年)隋煬帝又改州制為郡制,閩州變成建安郡,而建安郡為今南平建甌市的舊稱,唐朝武德4年(621年),更是連治所都移到了現在的建甌市,建安的名字在福建「省市縣」三級行政建制中都用過。
唐朝用了86年(623年~625年,627年~711年),武德6年(623年)析建州(武德元年618年由建安郡改名)部分土地建立泉州,2年後又改名豐州,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於州制上設立道制,重新恢復三級行政制度,豐州被降級並正式成為福州的概念,並於同年繼承了建州(今南平建甌市)曾用過的名字泉州,福州使用泉州這個名字的歷史實際84年,直到開元13年(725年)才因為境內的福山而改名福州。
PS:再說個有趣的,漳州在唐朝垂拱2年(686年)設府,最初的府城在漳浦(今雲霄縣),直到唐朝貞元2年(786年)才搬到龍溪縣也就是現在的市區,而在開元29年(741年)龍溪縣才由泉州轉讓給漳州,而且龍溪縣建縣於南朝梁大同6年(540年),比漳州行政建制出現還早146年。
不過五代以前,福建的歷史和文明都是十分空虛,福州並沒有給泉州這個名字帶來出彩的歷史,所以現在提到泉州很少人會想到福建和福州也曾經叫過泉州而只會想到現在的泉州,有如春秋時期的唐國和李淵建立的唐朝,英國的約克鎮和美國的紐約的知名度一般,另外現在的泉州的名字來自現在泉州市區境內的清源山的舊稱「泉山」,並不像福州的「泉州」一般繼承自他方,是當時常見的一種命名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