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市有多少人口
福 州 市
面積12154平方千米,人口589萬。市人民政府駐鼓樓區烏山路,郵政編碼350001。區號0591。
鼓樓區 面積 37平方千米,人口 44萬。區人民政府駐津泰路,郵政編碼350001。
台江區 面積 18平方千米,人口 30萬。區人民政府駐廣達路,郵政編碼350004。
倉山區 面積 139平方千米,人口 35萬。區人民政府駐麥園路,郵政編碼350007。
馬尾區 面積 254平方千米,人口 15萬。區人民政府駐君竹路,郵政編碼350015。
晉安區 面積 567平方千米,人口 24萬。區人民政府駐岳峰鎮,郵政編碼350011。
福清市 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20萬。市人民政府駐融城街道,郵政編碼350300。
長樂市 面積 718平方千米,人口 67萬。市人民政府駐吳航鎮,郵政編碼350200。
閩侯縣 面積2133平方千米,人口 62萬。縣人民政府駐甘蔗鎮,郵政編碼350100。
連江縣 面積1191平方千米,人口 62萬。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郵政編碼350500。
羅源縣 面積108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縣人民政府駐鳳山鎮,郵政編碼350600。
閩清縣 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萬。縣人民政府駐梅城鎮,郵政編碼350800。
永泰縣 面積2244平方千米,人口 36萬。縣人民政府駐樟城鎮,郵政編碼350700。
平潭縣 面積 371平方千米,人口 39萬。縣人民政府駐潭城鎮,郵政編碼350400。
2.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個更繁榮、更發達
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華,但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泉州發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國時期,福州多遇戰火,而割據泉州的諸侯留從效竭力維持閩南的穩定,後來陳洪進和平獻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戰火,發展相對穩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時期,泉州經濟逐漸發展,先後超過寧波和廣州,並在南宋時期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時間(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為福建平海中書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有利於泉州的進一步發展,作為泉州府城的晉江縣鯉城鎮盛極一時,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譽。
④福州在宋朝逐漸恢復元氣,歷代福州府尹勵精圖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復並發展,但整體還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許多狀元,這一點遠勝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毀於戰火,而福州繼續發展並超過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華毀於戰火,並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長期處於貧窮落後。
⑥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泉州的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取得長足發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時候GDP恢復福建省第一,並保持至今。
3.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4. 福建福州總人口有多少人
依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去年底全市總人口為666萬人。 福州總人口居全省第二位
5. 閩國只存在了36年,為何說對福建的開發貢獻卻很大呢
唐朝末年,世界陷入混亂,分離主義政權被各種團體瓜分。 南方有許多朝代,如淅川前蜀後分裂政權,江西淮南吳南兩塘分裂政權,江南分裂政權,浙江、江南、上海東部分裂政權,湖南楚南分裂政權,黔東分裂政權,廣西西北分裂政權,湖北江陵分裂政權,福建南京分裂政權。 就力量而言,京南是最弱的,蜀(前蜀,後蜀) ,吳(吳,南唐)和楚是最強的。
然而,五十多年來(包括福建登基時期) ,福建這個相對弱勢的國家卻一直存在於十個國家的江河湖泊中,人口眾多。 閩國最終被南唐王朝摧毀,但南唐王朝完全摧毀了閩國,因為閩氏兄弟被殺,而不是南唐的作品。 福建之所以能在動盪時期生存下來,有很多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福建的地理條件。 從防禦的角度來看,福建是非常有利的。 福建西部是江西。 閩贛邊界很簡單。 以武夷山為界。 福建在山的東面,江西在山的西面。 閩贛邊境基本上穿越武夷山,不需要人工校準。
6. 福州的歷史沿革
福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採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製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制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別在鼓屏路錢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場基建工地、歐冶池畔省財政廳基建工地,發現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有漢代龍鳳紋瓦當、萬歲紋瓦當、布紋磚、筒瓦、板瓦堆積和建築基址等;與此同時,在新店古城村發現漢代城址遺跡等,都為《史記》有關閩越國都冶城的記載提供新的實物佐證。
自從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築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福州經濟、文化的復甦與發展。福州城郊就發現眾多的晉代與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懷安窯址發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發現有南朝款識的窯具。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 從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采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古代木質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此後福州海外貿易逐漸復甦,1474年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還是中國和琉球交往的樞紐,福州柔遠驛專門用於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間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同福州的接觸漸趨頻繁,1624年底,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都稱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佔福州。
清初,清軍與鄭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進行拉鋸戰,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據福州反清。動盪的局勢導致清政府施行海禁、遷界政策,強迫福州沿海居民內遷,重創福州沿海的社會經濟,直到1684年遷界政策取消。明清兩代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使福州城大規模發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國重要的海洋貿易中心,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經濟的繁榮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紀道光年間,有歐洲人估計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經達到50萬。
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自1845年南台島的英國領事館建立起,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而福州的茶葉出口更佔到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相繼在福州開辦。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洋務運動興起後,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後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清朝立憲運動後,福建省咨議局於1909年在福州開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佔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福州軍閥爭權、政局動盪,各派系軍閥先後進駐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權,直到1926年12月13日,北伐軍佔領福州並結束了福州的軍閥統治。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和國民黨內部分反蔣中正的勢力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於福州,蔣中正隨即率軍進攻福建,於1934年1月16日佔領福州,閩變失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於1941年4月21日至1941年9月3日以及1944年10月4日至1945年5月18日期間兩度佔領福州。1946年,福州設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8月17日後進入福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福州市人民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被撤銷,許多教會組織也被取締,私營企業逐步國有化,還進行了多次政治運動。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開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開始對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進行平反。1980年3月30日,國務院批准福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又批准在馬尾興辦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世紀90年代,福州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到了2009年5月,國務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議。 2013年7月25日,原屬福州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改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 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福州片區共31.26平方公里。
7. 福州和泉州那個歷史悠久哪個影響力大那個人口多
建城歷史福州要久點,自唐代福建成型大發展開始歷代福建人口最多的州府在福州和泉州之間轉換,古代人口是一個地區開發以及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准,影響力的話看下面吧,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跟第二批的歷史文化差別。
因為泉州歷史文化達到的高度跟價值高於福州。在文武官商方面,以及推動歷史進程方面泉州都是代表。
唐朝韓愈說的福州閩越有長才,他說的閩越長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歐陽詹,在他給歐陽詹寫的哀辭里就有。
商業貢獻方面,宋元泉州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代表了整個中華的輝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舉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陳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興化諸郡為盛,其間中高第、歷顯官、福吾天子之民者為不少。宋元時期福州人承認的泉州科舉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別是進士成材率,以質取勝,而不是量。明清在資本主義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為止這段時間泉州科舉文化也是超過福州的,各種人才集中涌現,將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從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鄭氏集團,歷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泉州手裡,福州歷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將台灣納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為閩浙總督駐地,成為閩浙台戰略中心,地位甚至超過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後期國家衰敗,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際於晚清集全省之資源,一枝獨秀,達到歷史鼎盛。
誰對歷史的貢獻大,推動大,誰的歷史文化就是代表,因泉州大批歷史輝煌的遺存證據需要重點保護,所以泉州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8.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市簡稱榕,因市區內有許多古榕樹,也稱榕城,郵政編碼: 350000,電話區號: 0591。為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7′。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鼓樓區烏山路。現轄五區、六縣、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5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福清、長樂2個市和琅岐經濟區。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區面積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為6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43萬人,全市戶籍人口609.3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70.85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 福州歷史悠久,夏代屬揚州地域,殷商為七閩之地,戰國時歸越國,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祖封閩越王,唐玄宗是設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為全國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