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資1萬元,扣除五險一金能拿多少錢
具體數額難以計算。五險一金的扣除比例不是固定的,需要按照公司選擇的繳納基數進行。比如社保的繳納基數,現在下限是60%(3800元),上限可以達到300%。公積金也是如此,基數在5%-12%左右。
1、五險一金扣除比例
以2021年為例,雖然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偏差,但整體是比較平均的。其中養老保險單位繳費20%,個人繳費8%;醫療保險單位繳費10%,個人繳費2%;工傷和生育保險個人不繳費;失業保險單位繳費1%,個人繳費0.5%;住房公積金是相同的,具體要看單位如何選擇,大概在5%-12%中間。假如每個月工資是一萬元,那麼就要扣除養老800元、醫療200元、失業50元、住房公積金500-1200元。整體大概在7500-8500元左右。
2、扣稅
除了五險一金的扣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個人所得稅,這個計算比較復雜,必須扣除各項費用之後,才能進行計算。現在的個稅起征點是5000,哪怕扣除養老、住房、兒童教育等方面,我們也要超過5000元。按照年收入3.6萬-14.4萬(總收入-六萬)來算,個稅扣除比例是10%,最終應該能拿到7000-7800元。這只是理論上的演算法,具體還是看公司的選擇,不同的繳費基數涉及到的費用肯定是不一樣的。
3、直接詢問人事或者相關部門
其實每個月能拿多少錢,我們應該在找工作的時候就問好。可以直接詢問人事,稅後和扣除五險一金工資還剩多少。沒必要看網上所說,問工資不禮貌或者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找工作本身就是為了工資,正常人都會詢問。如果已經入職,也可以詢問公司的會計部門,看看具體扣除的比例是多少。這些都是公司負責操作的,發到我們手裡是最後剩餘的部分,建議直接問公司。
2. 一萬二的工資要扣多少的稅
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個稅的起征點為5000元,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在不計算專項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的前提下,一萬二工資所要繳納的個稅為700元。
3. 工資一萬二,除去五險一金和個稅,到手能有多少
能有5000元左右吧!
4. 稅前一萬二稅後多少
法律分析:工資收入1萬2,按現行個稅法規定,屬於第三檔,稅率為3%,起征點是5000。應納稅所得額為7000.00元。應納稅額=7000*3%=210元。
所以計算稅後工資=稅前工資-應納稅額=12000元-210元=11790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5. 月工資一萬二扣多少稅
月工資一萬二扣稅如下: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個稅的起征點為5000元,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等於,稅前收入減去5000元,再減去專項扣除,再乘以適用稅率中速算扣除數。在不計算專項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的前提下,一萬二工資所要繳納的個稅為700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三條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6. 工資一萬二要交多少稅
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011年9月1日起調整後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扣除數為3500元。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元)
全月應納稅額不超過1500元3%0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1500元至4500元10%105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4500元至9000元20%555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9000元至35000元25%1005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30%2755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35%5505
全月應納稅額超過80000元45%13505
工資1萬應該交的稅=(12000-3500)*20%-555=745
拓展資料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由於稅收許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所以,稅收研究是我們在全書中經常要談到的一個題目。在這一部分我們從稅收如何影響經濟開始研究。
稅收是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馬克思指出:1.「賦稅是政府機關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2.「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恩格斯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19世紀美國法官霍爾姆斯說:「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付出的代價。」這些都說明了稅收對於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
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
稅收--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