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橋鎮的鎮情簡介
泰山山前洪沖積層和黃泛沖積及湖相交互沉積,主要岩性有亞沙土、沙質粘土層等組成,沉積厚度在200米左右。地質構造由西向東構造體系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組成主要結構骨架。北越小清河與高青縣接壤,南鄰陳庄鎮,南北縱距5.5公里,西隔勝利河同鄒平縣相接,東接荊家鎮,東西橫距12.5公里。總面積44.9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88%。1991年撤鄉建鎮,轄馬橋、前金、後金、五庄、姜家、北紅廟、北嶺、羅道、祁家、北岔、東岔、西岔、碼頭、張庄、康楊、小庄、東圈、西圈、南營、西孫、北一、北二、北三、西辛庄、胡馬、馮馬、齊馬27個村民委員會。2002年,全鎮人口29396人,8840戶,有漢、彝、白、回、壯、佤、朝鮮等7個民族、人口密度656人/平方公里。
地貌特徵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略呈微波狀,海拔高度在13.86—7.83米之間,地面坡降比1/1500,總面積67443.2畝,最高處位於北營二村東南,海拔13.86米,最低點位於杏花河入小清河入口的黑水灣,海拔7.38米。域內微地貌分高坡、平坡和窪地,南部為微斜平地,中部屬高坡、拔高在13—11米,坡比1/1000,北部是低窪湖區,拔高6.8—7米。農業植被占可利用植被的99.32%。主要樹種屬喬木類的楊、柳、榆、桐、槐和松柏等10多種,屬灌木類的桑、柘、紫穗槐等5種,屬果木類的蘋果、桃、李、杏、棗等10餘種。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如蘆葦、蒲及各種雜草等。在植被種類中屬高等植物的有40多種。自然河、人工河相互交織成網,水源豐富。小清河、杏花河為東西流向,勝利河、人字河,由南向北流入小清河。引黃濟淄河由北向南貫穿域內中部。境內水、陸交通方便,小清河橫貫東西。省道張店至田鎮路及紅廟至辛庄路、荊家至紅廟路形成三縣一市的交通要道。
2010年,馬橋鎮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鎮村統籌,著力構建生態、和諧、宜居、宜業小城市」目標,真抓實干,創先爭優,全鎮以本地民營經濟為主體,實現銷售收入43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3.56億元,並對全鎮15個邊緣村實施了整體遷建工程,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2012年9月26日馬橋鎮入選淄博市14個示範鎮之一,每年享受政府6600萬元資金扶持。淄博市每年拿出6600萬元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專項用於補助省級和市級示範鎮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等項目建設。直接單列下達。
② 陝西省,平利縣,紅廟村,亞高山海撥多少米高
海拔在2500米左右。aqui te amo。
③ 恩施東北方向有哪些城市
恩施東北方向是巴東縣和建始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別名世界硒都、施南府,地處湖北省西南部,北周時期設施州,清雍正年間為彰顯皇帝對施州的恩寵,改名為恩施。
施州因境內有施王城、施水而得名。恩施州大部為山地區,海拔最高處(巴東靠神農架主峰大窩坑)高度為3032米,最低處(巴東長江邊的紅廟嶺)高度為66.8米。
④ 米倉山的主要山脈
境內中山區的眾多山脈,均系大巴山地米倉山的西部支脈。大巴山舊稱梁州山,為陝、川、鄂界山,得名與古代的巴族有關。米倉山,為大巴山西段,古稱仙台山、玉女山,遠在唐、宋時代即已出名。《輿地紀勝》載:「米倉山與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詳。大致為東西走向:西起寧強境內的嘉陵江,東至紫陽任河,為漢江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
南鄭縣境內諸山依分水嶺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為梁山山脈、大漢山山脈、高皇山山脈、黎坪山地、營盤山山脈、老龍池山脈、牛腦殼梁山脈、龍頭山山脈、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今志其主要者如下: 梁山山脈,位於縣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區、新集區,為南鄭、勉縣之界山。境內部分,東起梁山,西至華山溝,寬約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嶺,南到平原區西北邊緣,平均長約5公里。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東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於東部,分上樑山、中梁山、下樑山三段。山體由灰岩和變質岩組成,外貌渾圓,山勢平緩,岩面裸露。植被以荒草、灌木為主。山丘間多深溝低槽,較大的有龍家溝、李家溝、鐵爐溝、冷(忍)水溝(大致東西向)、張口子、武家溝、佘家溝(碗廠溝)、華山溝(皆南北向)。
山脈東頭的下樑山(亦稱梁山,整個山脈因之得名),為西北一東南向渾圓山樑,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頂部平緩,東北坡陡直,瀕臨漢江。山樑東南側,環繞著眾多由寒武繫到志留系泥岩構成的緩坡丘陵,群眾稱之為「十八羅漢繞梁山」;山嶺內側的葦池壩,為一山間構造盆地,南部的「張口子」,為壩子唯一排水口,過去居民吃水均取於此。下樑山出露地層從元古界到第四系(缺泥盆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層更為完備,且含有豐富的動物化石(如腕足類、珊瑚類、〓類等,群眾稱為石燕,舊為漢中八景之一)和植物化石(根、莖),是國內外有名的地質剖面之一,吸引眾多的專家、學者前來科學考察。梁山有豐富的石灰礦、煤(劣質)和粘土礦;中梁寺、龍崗寺舊時是漢中郊區的游覽勝地;198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又陸續在梁山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新石器及原始社會晚期的墓葬群,證實這里在數十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息。
梁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還有:中山寨,位於農豐鄉,海拔970.2米,清朝宣統三年(1911)曾在山頂築寨,現遺石碑一通。鶴騰岩,在合同鄉北部,舊因山石奇特,古木參天,風景旖旎,為漢中風景名勝之一,民國年間即已破壞。所出砂積石(俗稱太古石),可制盆景。尖尖山,在鐵爐鄉西南,海拔1019米。山峰陡峻,山腰有溶洞(群眾稱為盤龍洞),洞中石鍾乳姿態各異。汪家山,在碗廠鄉北部,海拔1035米。梁山多泉,著名的有雙泉、玉泉、湧泉等。 大漢山山脈,位於縣境中部,為濂、冷二水之分水嶺,屬花崗岩低山。北麓與河谷階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壩、秦家壩一線,長約20公里;東、西以冷水河、濂水河為界;北寬南窄,狀似三角形,平均寬約11公里,面積近240平方公里。山脊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緩梁平,起伏連綿。山頂、山坡積有很厚的風化層,適宜林木生長;山麓地帶,梯田、坡地層層相嵌。山脈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漢山。頂部名為大頂寨、漢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遠眺,漢中盆地盡收眼底。舊《漢中府志》、《南鄭縣志》稱漢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說不確。「四峰」即大頂寨(主峰)、玉皇頂(1409米)、小陰坡(1352.2米)、大陰坡(1334.9米),沿東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種小地貌,群眾有「漢山二十四坪」之說。據舊《漢中府志》、《南鄭縣志》記載和當地老年人說,漢山原來遍山樹木,參天古樹隨處可見。良好的植被涵養水分,從山頂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羅棋布。山頂有雲即雨,歷有「漢山戴帽、閉門睡覺」和「漢山不旱」之說。清末至民國年間,山上樹木被駐軍和當地群眾砍光,導致連年亢旱。及至解放後,才又使漢山重著綠裝。漢山舊時產紅稻,今絕。現以盛產洋芋著名。
大漢山傳說中有許多美妙的景觀,其中以「漢山樵歌」和「漢山夜明珠」膾炙人口。「漢山樵歌」是舊時樵夫在山上打柴時唱的一種民歌,高亢嘹亮,悠揚動聽,被譽為漢中八景之一。「漢山夜明珠」,其實為磷火,即動物屍骨腐爛時產生的磷化氫氣體燃燒時發出的白色帶藍綠色光焰。群眾稱為「鬼火」,只是在夜間(特別是下雨前)較為明亮而已。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志》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志》,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
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西南,大漢山西北;青銼山,海拔1000米,在連山鄉西部;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東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東;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螢光寨,原名銀礦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鷹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嶺鄉西部。從山上發源的河流,較大者有紅廟河(西坡)、紅花河(東坡)。紅花河舊稱老渚河,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漢山山脈是低山丘陵區重要的糧油產區,發展多種經營前景廣闊。 營盤山脈,亦名摩天嶺,位於縣境西南部。系米倉山主脊之一部分。南起熊頭岩,西北至雷音寺折轉正西。西南界西流河,東至漾家河(亦名雲家河)。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營盤山、又名雲盤山。海拔2181米。山體高聳入雲,狀如騰飛的巨龍。西南坡較東北坡略緩,多松柏,產葯材。山體由三迭紀灰岩、頁岩組成,西麓黃楊河源頭的灰岩與頁岩間夾有優質煤層。
主要山峰有:熊頭岩,海拔2168米,遍生林木,山勢險峻;雷音寺,海拔2058米,遍山雜木;小埡,海拔2009米,產天麻、黨參;大埡,海拔1768米,竹、木繁盛;大山,海拔1956米,灌木叢生。 牛頭嶺山脈,位於縣境南部紅廟區內,包括濂水河上游(白岩河與賈家河之間)山地,大致為南北走向。主峰石人山,海拔1877米,樹木蔥蘢,林濤颯颯,山頂巨石錯立,遠望如人,故名石人山,舊有廟宇,今圮。《續修南鄭縣志》引清代嘉慶《漢南續修郡志》語:廟壩「東北四十里,有牛頭嶺,適今入川所經地,登嶺北望,全縣在目,上有兩峰對峙,古兩角山也。」據此記載,牛頭嶺即古兩角山所在地,經實地考察,尚難認定。牛頭嶺今稱牛腦殼梁,為米倉古道所必經,現有通四川的公路盤山而過。其他較有名的山峰:祈兒寨(又名寶鼎山),海拔1044米,頂部巨石如鼎,舊時講迷信者常到此祈禱求子,故名。紅嶺庵,海拔1616米,山頂松林茂盛,山腰茶園吐翠。帽盒山,海拔1823米,林木茂密。
牛頭嶺山脈中的五里浸有金礦,現由喜神壩鄉辦礦產公司採掘。 龍頭山山脈,位於縣境東南部,南海區境內。其范圍大致在冷水河東、西源頭間,北至煙堆山(即大佛洞、小南海所在地),南到川陝交界線。灰岩中山。主峰龍頭山,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偉而崢嶸。每當雲繞霧鎖時,峰顛忽隱忽現,如巨龍翻騰,故名龍頭山。山頂有玉皇洞,西南側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漢王台,海拔1500米,傳為東漢末年張魯南奔巴州時曾居此。周圍較平坦,舊有寺廟,已毀。與龍頭山相對峙者是香爐山,山頂巨石橫空,狀如香爐,位於陝川界山上,海拔2329米,山冬岩絕壁,險峻異常。山腰有瀑布,氣勢磅礴,名「噴水岩」,為冷水河西源頭。據《續修南鄭縣志》載:「香爐山,孤峰插雲,高與龍頭山並,古孤雲山也」。據此可知,古孤雲山與古兩角山並非同一山脈。古諺語說:「孤雲兩角,去天一握」。舊志也有「行人三日而達山頂」的記載,足見其高。今有漢朱公路曲折盤繞,過香爐山而達碑壩區。香爐山西有大坪梁,海拔2229米;假果山海拔2141米,上有岩洞,為大群燕子所居,山下群眾常取燕糞肥田。
龍頭山脈南半部森林覆被較好,由縣屬碑壩林場經營。 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均在南海區內,都呈西北——東南走向。大神山山脈在冷水河最大支流大沙河和十里干溝之間,西北至牟家壩,東南到天梁池一帶。喀斯特地貌顯著;北部植被不佳,南部森林茂密。古時將天池梁和龍頭山北部山脈稱為旱山,又稱梁州山。大神山東北坡、關爺廟對面有象鼻崖,風景甚佳,舊時建有廟宇,騷人、墨客多題詠,現已毀。雲嶂山山脈包括雲嶂山、跑馬梁等山,為南鄭、城固界山,雲嶂山海拔1100多米。山頂有泉,終年不涸。跑馬梁主峰海拔2044米,頂部平坦。其西南至天池梁間,舊稱花石樑,明朝嘉靖年間曾設有關卡。
主要山峰有:紅山,亦名鋸鋸山,海拔2367米,岩石呈紅色,懸崖峭壁。遍布野草、灌木叢。爐子池,海拔2144米,山峰陡峻,多葉竹。王家山,海拔2130米,遍布雜木、葉竹。鷹咀崖,海拔2065米,絕壁斷崖,險峻異常。斷頭岩,海拔1968米,遍山雜木。這些山峰均位於米倉山主脊之上。 佛頭崖山脈為南鄭與西鄉和四川通江縣之界山,迂迴曲折,峰連壑接。這三列山脈植物、動物、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公路的修築,各種資源逐步得以開發、利用。
⑤ 有沒有寧城縣的歷史資料
寧城縣歷史悠久,風光秀美,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寧城」之稱。夏商以來,先後有鮮卑、契丹、女真等十幾個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從戰國時期起,屬右北平郡管轄,西漢將右北平郡治所設於平剛(今縣內黑城)。
遼代設中京大定府(今縣內大明城),作為遼代中、後期國都,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153年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統北京路。
1230年為北京路總管府。
1270年改北京為大寧。
1393年明太祖十七子寧獻王朱權就藩大寧,清時屬喀喇沁中旗。
1933年始建寧城縣。 [1]
2012年,恢復一肯中鄉、存金溝鄉。
調整後,全縣轄11個鎮、4個鄉:天義鎮、小城子鎮、大城子鎮、八里罕鎮、黑里河鎮、甸子鎮、大雙廟鎮、汐子鎮、大明鎮、忙農鎮、五化鎮、三座店鄉、必斯營子鄉、一肯中鄉、存金溝鄉。
2013年,撤銷必斯營子鄉、三座店鄉,設立必斯營子鎮、三座店鎮(內政字266號)。 [2]
⑥ 東瀼口鎮的地質地貌
鎮域地勢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山脈參差起伏,不成明顯走向,屬巫山余脈延踞。東部地形陡峻,有龍會觀山峰突起,海拔1700.7米,為全鎮制高點,西部地勢較為平緩,境內最低點紅廟嶺江邊,海拔66.8米,亦為全縣最低點。隨著三峽工程進程加快,江岸海拔相應提高,東瀼河及沿江溪溝出口形成內河湖泊。全鎮高山佔2%,二高山佔44%,低山佔54%。
境內溝壑密布。中部東瀼河將全境自然切成東西兩大板塊。東部牛口河與宜昌市秭歸縣形成明顯分界線。西部神農溪支流茅家溝與溪丘灣鄉分界。 龍會觀 又名龍會山。位於金甲山村3、4組,屬巴東、秭歸、興山三縣交界地,素有「一腳踏三縣」之說。主峰海拔1700.7米,山勢峻峭,雲霧繚繞,峰頂建觀、圮。觀頂峰腰有冰、火、風三小洞。夏天,冰洞有冰涼,風洞有風爽;冬天,火洞溫高熱,風洞風更寒。
牛角尖 位於牛洞坪村2組,海拔1248.6米,山峰形似牛角而故名。
金甲山 位於金甲山村3組,與溪丘灣鄉鄰界,佔地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72米,因土質呈金黃色,山形似古時的盔甲而命名。
羊乳山 位於羊乳山村9、10、11、12、13組,主峰海拔1158米,群峰似羊之乳頭而得名,羊乳山茶,色微白,歷為巴東名茶,曾是乾隆貢茶。
白虎雲 位於羊乳山、上構坪、陳家嶺三村交界處,海拔988米,佔地1平方公里,岩山突起,高聳入雲,形似白虎。
卡子嶺 位於孟家埡村6組,與秭歸交界,海拔1288.1米,因山嶺曾經設過卡子故稱。
威靈觀 位於焦家灣村1、2、3組,海拔776.1米,佔地4平方公里。據傳,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由馬興科等人在山項上募修一廟(1948年毀),取名「威龍觀」,後因當地人常進廟求神顯靈,習稱威靈觀。
紗帽山 位於東瀼口村1組,又稱邵家包。據傳北宋寇準在巴東任縣令時,長江洪水漲至大堂門檻,濃霧彌天,寺院和尚力勸寇公將紗帽投入江中,頓時水退去散,寇公跪拜天神,忽見沙帽騰空,定神觀之,對面江北一山如是紗帽,故名紗帽山。後,見江北舊縣未當要沖,不能控馭「南蠻」,即上書皇上,請將向靈異(漢景帝二年以進寶狀元被封為中路金甲大將軍附馬公)之墓從金子山天堂地移往紗帽山,旨允。後在其墓葬處修建了縣衙署。今峽江一帶土家向氏後裔常瞻仰崇拜。 東瀼河 又名東瀼溪,是東瀼口鎮主要河流,源於溪丘灣鄉甘坪東北部罐子口,匯6條小溪至兩河口止(長約8公里),稱板橋河。向南延伸至柚子樹大橋長約7公里,稱店子河。再向南延伸2公里注入長江,稱東瀼溪。板橋河、店子河、東瀼溪將全長17公里的東瀼河自然分成上、中、下游,把東瀼口鎮切成東、西兩大板塊。該河河床均寬20米,流速0.4米/秒,多年平均逕流量1.1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其支流王家河上段叫紫陽溝,為常流溪,南流於兩河口注入,全長約5公里。
牛口河 源於孟家埡東北城包,全長約5公里,南注長江,均寬15米,與秭歸形成分界線。
寶塔河 源於西陵劉家埡,常流水,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5公里。
紙廠溝 又名小溝,源於上構坪九條嶺,西北向經陳家嶺注入東瀼河,全長約3.5公里。
硝洞子溝 源於上構坪響水河,西北向經陳家嶺注入東瀼河,全長約3.5公里。
嚴家大溝 源於牛洞千軍坪,西北向經羊乳山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3公里。
付家河 源於牛洞東南城包,西北向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3公里。
鄧家溝 源於金甲山村龍會觀,北向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5公里。
王家河 位於大坪與溪丘灣下庄坡交界處,源於溪丘灣鄉梁家埡紫陽溝,屬紫陽溝下游,長2公里,東南向注入東瀼河,屬東瀼河支流。
劉家溝 源於石板,全長約3公里,東南向注入東瀼河中游店子河。
史家溝 源於白泉寺,東南向注入東瀼河中游店子河,全長約2.5公里。
洞子溝 源於舊縣坪鄔家灣,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公里。
大溪溝 源於焦家灣威靈觀,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5公里。
茅家溝 源於麥豐張家坡,西北向匯合孫家溪,注入神農溪,流經鎮域3公里,是本鎮與坪陽鎮分界線。
紅沙溝 源於二埫埡,流經劉家河溝、孟家河溝,西北向匯入孫家溪注入神農溪,流經鎮域3公里,是石樑子村與陽坡村分界線。
此外,境內還有奔東溪、馬蹄溝、寨溝、龍洞子溝、許家大溝、宋家大溝等。 硝仙洞 又名硝洞子,位於陳家嶺村西南部,海拔280米處,距東瀼河350米,因洞中有古人熬硝的痕跡而命名。洞長約3000米,洞口有「會客樓」,分3洞深入,主洞靠東。主洞中有「蠟燭部」、「菠蘿台」、「水田壩」、「天生橋」、「牛肝馬肺」、「唐僧取經」、「百馬追銀龜」、「將軍戲美人」、「皇宮招駙馬」等景觀,有待開發。
大洞子 又名萬人洞,位於舊縣坪村東部。因洞大可容萬人而故名。該洞寬敞明亮,洞高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洞深處,洞中有洞。有探險者得知,延小溶洞北入,可走大半天。洞口有一石獅,傳說,因去徐家灣偷吃莊稼被狩獵者打掉一隻耳朵,逃至洞口餓死成石。洞頂清泉點滴。相傳過去幾百窮苦百姓在此避難,洞口設有鐵門,一夥「棒老二」謊稱救命騙入用順刀將百姓全部殺死,血流洞子溝。
猴子洞 位於陳家嶺村西南東瀼河畔,主洞高5米,深約11米,寬8米,洞側有洞,洞內有石「樓」。從前常住猴子,60年代住有向、孔姓兩戶人家,80年代為縣公路段炸葯倉庫。後,被三峽水域淹沒。
此外,天然小溶洞近百,不一一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