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主要的橋的資料
橋是工程的實體,也是文化與科學的物質體現。它融生活實用性、觀賞藝術性、人文紀念性為一體。橋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淵源於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福州地區自古以來水網稠密,河道縱橫,溝壑如織,懸崖壁立,橋梁記載,不絕於書。清朝以前,福州地區有古橋797座。由於歷史變遷,到1994年底僅存398座,其中名古橋39座。①儀態萬千的福州古代橋梁,顯示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巨大的文化創造力,也體現出閩中文化獨特的地域特徵。
一、閩中橋梁,可甲天下
我國現存最古的橋梁是河北的趙州橋。它約於隋朝大業初年(605年後)建成。②福州地區的橋梁建築在唐代也已嶄露頭角,現存最古老的石橋,當是閩侯縣鴻尾鄉龍泉橋,它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石拱橋,橋長3.3米,為整塊巨石鑿成。還有建於唐大歷六年(771年)的福州「連坂橋」,它位於南郊城門鎮連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構平梁建築,單孔,全長15米,面寬1.41米。兩岸邊的橋台呈長方形,均用條石疊砌在木樁上,木樁直徑約40厘米。兩橋台之間架兩條大石樑,石樑上陰刻:「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歷六年。③位於閩江口下游閩安鎮邢港出口處的「迥龍橋」,又名「飛蓋橋」、「沈公橋」,也始建於唐代,宋鄭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922年曾修繕過。系石構多跨伸臂平梁建築,南北走向,全長65.65米,寬4.46米。5墩6孔,橋墩呈船形,每兩墩之間均鋪3根巨大石樑。橋面兩邊設石欄桿,欄柱截面為方形,柱子雕飾獅子、蓮花、圓球等。橋南有玄帝亭,亭為木構4角,邊豎2通石碑,一為鄭性之書刻「飛蓋橋」,一為康熙年間士民題刻「沈公橋」。橋北有聖王廟,廟為土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廟前有跨街亭,亭把廟、橋連成一體。亭內有3通石碑,記載「迥龍橋」的歷史沿革。④
福州古橋造型多樣,儀態萬千,主要有浮橋、石磴橋、石構平橋、石拱橋、木構橋、亭橋(屋橋)等。小橋玲瓏,大橋壯觀,深澗之橋,險峻恢宏。如位於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的「午橋」,俗稱「五門橋」,宋元佑四年(1089年)造,南北走向,石構平梁建築,4墩5孔,橋墩為船形,橋墩上部採用懸臂墩辦法,層層重疊,出挑5層,橋墩之間架以巨大石樑,全長34米,面寬3.25米。橋面兩旁設欄桿,欄柱有「黃州八娘」等楷書題刻。民國《福建通志》記載:陽岐午橋「每石俱有刻字,筆勢似蔡君謨」,今字已磨損。⑤又如「多亭橋」亦名「店板橋」,位於晉安區日溪與羅源縣霍口鄉交界處,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建於飛水溪上,相傳為清朝雷姓書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較完好的大型單孔瓦廊木撐式風雨橋,橋亭屋脊上裝飾有別致的雙龍戲珠。再如「護國橋」,位於羅源縣起步鎮護國村。建於宋元豐二年(107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毀於水災,次年鄉人募捐重建。據建橋石碑記載「清光緒九年(1883年)九月橋折,十月經監生鄭元朗獨立修造。民國5年(1916年)董大宇、鄭夢珍重修。橋、塔、廟、路均告成功」。該橋為石樑平板橋,4墩5孔。
建於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南山澗上的「遠濟橋」,又名「石陌橋」,為古時福州通往京都必經之路。橋為東西走向,全長23米,寬5米。廊屋單檐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高4.5米。兩旁有木欄桿,橋梁構架採用斜撐式,頭尾分落在兩岸岩石上。橋身離澗底水面約20米,懸空而立,若似瓊樓玉宇,蔚然壯觀。橋亭上懸掛一全塊酸絲板木匾,長193厘米,寬63厘米,匾上鐫刻「遠濟橋」三個隸書大字,並陰刻方寸行書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橋之心為心,則天下何遠而不濟哉,然則遠濟又豈獨為建橋言哉」的命名含義。該匾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進士、邑人陳景韶所撰書,書法筆墨酣暢,豐姿瀟灑。
在福州地區造型多樣的古橋中也有不少古為今用,被改造成現代橋梁,兼具文物橋和交通橋作用。如位於福清市新厝鎮橋尾村的「橋尾橋」,又名「上洋橋」、「興化江口橋」,是福清市與莆田市的分界橋,建於宋元佑五年(1090年)。現在在石橋原墩上改建為公路橋,長97米,寬4.8米,9墩10孔。又如位於連江縣蓼沿鄉朱公村的「朱公橋」,始建於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縣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橋」。橋北有小塔,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橋拆除,在原橋址上改建成雙孔石拱橋,原「朱公橋」古跡留下的僅有橋欄柱上石獅兩頭。古石橋改造為現代橋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福州地區古代橋工技藝的高超。
二、傍山臨水,奇巧險竣
為了適應福州地區山水溝壑多如網織的特殊地理環境,古代橋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橋融於自然環境之中,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橋」又稱「下浦橋」,位於閩侯縣南嶼鎮合浦村,始建於宋代,橋長20米,寬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橋梁,全橋植有3株古榕,枝壯葉茂。尤其中橋墩上長著盤根錯節的古榕一株,樹齡300多年,樹根粗壯,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龍,貫通全橋,與橋面石板和石墩緊緊合抱,融為一體,堅固異常,世為罕見。另兩株古榕經歷數百年風霜,蒼翠蔥郁,枝幹縱橫交錯,似結連理。橋旁松、竹、梅「三友」一叢,歲歲枯榮,於今依然茂盛。樹下建一座小廟宇,中祀閭山獅公仙師。廟亦有數百年歷史,傳說明代尚書黃鎬當年晉京考試,路經此橋,受神明點化而高中進士。觀此橋,人在樹下,樹在橋上,橋在水中,人、橋、樹、水渾然一體,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於閩侯縣南通鎮蘇坂村的「榕蔭橋」,始建於宋隆興二年(1164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郵傳部尚書陳璧重建,全長27米,寬3.5米,石構梁橋,船形墩,釃水三道,橋兩端數株千年古榕,枝葉繁茂,參天蔽日,橋兩旁有石塊欄桿,橋欄板上鐫刻陳璧書「榕蔭橋」。書法蒼勁圓潤,古樸簡遠。精美的建橋工藝與清沏的碧水、參天的古榕、綠色的田園,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兩岸懸崖峭壁建橋,是福州橋梁一大特色。位於羅源縣鑒江石笏里的「坦橋」,又名「險橋」。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縣馬淮倡修,為單跨石板橋,兩端以懸崖峭壁為基,砌有橋檔,橋面跨峽谷6米,用2條各寬1米、厚0.5米、長8米的巨大花崗岩條石架成。現僅存1條,橋高13米,無橋欄。又如「鼓響橋」,位於閩侯縣荊溪鎮關中村鼓響自然村。據橋頭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時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證,該橋與三峰寺應是同時建造。現橋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為石構單孔石拱橋,長約21米,寬3.2米,高20餘米,跨度9米,橋頂面厚0.35米,橋從兩岸懸崖峭壁向中間砌半圓形石拱,從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瀉而下,與高高的拱橋相交融,氣勢磅薄,雄偉壯觀。溪流經橋而下,兩岸懸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餘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沖擊成直徑各1米多的3個石洞,急流沖瀉洞中,發出「轟咚咚」的鼓響聲,橋上行人聞此鼓聲,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橋亦名「鼓響橋」,被稱為福州地區最為壯觀的古代石拱橋。
在福州地區的各種古橋中,屋橋(也稱亭橋、風雨橋)別具一格,即在橋上建有橋屋、橋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閩小紀》所載:「橋上架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閩地多雨,欲便於憩足者,兩檐下類覆以木板,深輒數尺,俯欄有致,游目無余,似畏人見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橋」,位於閩侯縣大湖鄉六錦村,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為單跨石墩木樑廊屋古橋,全長32米,寬3.8米,橋亭高4.5米,橫跨雪溪東、西兩岸半山懸崖峭壁間,似飛虹懸空,奇峻非常。建橋者在兩岸距澗10米高處劈削懸岩為橋台,斜支圓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間伸出,以頂託大梁。橋面橫鋪木板,上建廊屋4柱3間,縱深12間,讓行人休憩或避風躲雨。又如「西塘橋」,位於永泰縣東洋鄉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單孔跨徑20.3米,全長29米,寬4.2米,高11米。橋上加蓋木亭,兩邊雙排木柱40根,坐倚欄桿,兩端石砌石階連接古道。再如「合攏橋」,位於閩清縣省璜鄉省璜村,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橋長53米,寬3.2米,砌石為墩,架木為橋。橋面鋪設紅色地磚,兩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兩行,構成11個亭架。亭頂有5個亭翼,蓋以青瓦。兩旁紅漆扶欄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樸,典雅大方。行人歇息於廊橋,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攏橋」是福州地區現有亭橋中最長的一座。
三、內涵深厚,形式巨麗
福州古橋作為人文景觀,體現出中國古橋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國傳統美學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藝術意境,也展示出中國古橋建築上的高超技藝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徵的古橋建築風格。可以說,古橋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質載體,又是一件耐人觀賞的藝術品,古橋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福州地區古代橋工善於總結運用先進的橋梁技術,並把它和傳統藝術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橋的附屬建築和石雕工藝,形式豐富,藝術精湛,橋上往往用石雕、碑記、亭、塔、扶攔等藝術品來裝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閩小紀》中說:閩中橋梁「最為巨麗」⑦。福州「萬壽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⑧「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佑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⑨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⑩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11}「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始建於唐,重建於宋的台江區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橋」,橋為西南至東北走向,花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橋,形如玉帶。全長30.7米,寬3.6米,兩端為台階踏步。兩側護欄的望柱、尋杖、闌版均按宋《營造法式》規制建造,是福州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橋。{13}民謠雲:「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14}
位於閩侯縣上街鎮榕橋村的「十四門橋」,又稱「榕橋」,是閩侯現存最長的宋橋。宋元豐二年(1079年)始建,東西走向,石構,平梁式,全長102米,有13個舟形石墩,兩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兩條石板平架成橋面,面寬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橋多次損壞,歷經重修。橋面石板上刻有造橋、修橋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第一孔北向橋面石板條上,銘刻「元豐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石匠張保」。{15}「十四門橋」是建築技術別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橋,古代橋工根據淤泥沙質松軟的地質特點,採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築工藝,用數層縱橫交錯編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橋墩位置的水面上作為橋基,然後在水面上壘石砌墩,隨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礎與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門橋」融於山水樹蔭之間,一幅水鄉美麗畫卷。明代鄭元韶寫有「十四門橋」詩:「西望旗山數里遙,尋常春漲阻耕樵。而今遊客過多少,憶渡溪源十四橋」。{16}
處於台江區八一七南路小橋頭的「沙合橋」,因「萬壽橋」俗稱「大橋」與之相對應,「沙合橋」俗稱「小橋」,建於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純重建。跨徑7.2米,拱圈厚度僅0.2米,比現代橋梁設計理論的計算值還要小得多,拱頂離路面極近。已歷600多年,現在每天經過橋上的車輛超過千輛,有的還是載重汽車,石橋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橋」被現代橋梁專家視為奇跡的「薄拱橋」。{17}
在福清市海口鎮龍江入口處的「龍江橋」,又稱「海口橋」,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橋」,後改名「永平橋」,紹興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龍江橋」。橋用花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橋墩。墩作舟形,兩端出尖,以分水勢。墩間架巨石為梁,上鋪石橋。全長476米,寬4.2~5.2米,橋面兩側設扶攔。橋墩原有41座,現存39座,間距11米左右。橋南端建兩座鎮橋佛塔,各7層6面,實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蓮花、獅子等紋飾。明萬曆、清順治、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並在橋頭豎碑記事。{18}「龍江橋」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結構,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橋之一,加上小橋總長700多米,橫跨龍江下游,氣勢雄傳壯觀。
聳立於閩侯大湖鄉六錦村的「三溪橋」,其廊屋系單檐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不僅結構科學,布局嚴謹,技藝精湛,而且橋廊24對樑柱,每對均撰書有楹聯。有贊風物景緻的,如:「鰲梁高架仿疑虹見空中,鳥路斜臨卻訝龍鄰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見見見見見見見見見退」。有借景詠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處,前溪憶子路問津時」。「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橋進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車。」有頌人文奇觀的,如:「再行數武算庄村,處處家家極乎快極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橋的詩情畫意。
四、閩都滄桑,橋以載史
橋,它經歷了人間滄桑,成為歷史的見證;它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它有補天濟世之材,有利物濟人之德。古語說:「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於鼓樓區楊橋巷口的「雙拋橋」,原名「合潮橋」,又稱「會潮橋」,因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而得名。該橋始建於唐代天寶十二年(754年),石構單孔拱橋,有橋亭,橋邊環植三株古榕樹,樹蔭蔽天,是百姓乘涼的好去處。據民間傳說,明末時橋邊有劉、陳兩家,劉家公子欲強娶陳家女為妾,陳女不從,與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雙雙被綁拋入河裡溺死。有民謠雲:「雙拋河裡不分離,夫妻結成連理枝。豪強劉家欠血債,世代合潮聲凄凄」。從此,「合潮橋」改名為「雙拋橋」。
建於唐代的鼓樓區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橋」,為當時羅城南關的利涉門外護城河上的一座橋。「宋宣和中,郡守陸藻建亭其上,舊有《重修津渠記》,掌書記陶岳撰,在利涉門。《閩都記》:亭廢,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復初(903年),為羅城南關,人煙綉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樓,簫管從柳陰榕葉中出。曾子固《出利涉門詩》:『紅紗籠竹過斜橋,復觀翚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船明月一溪潮』」。{20}表現當時安泰橋日夜沉浸在歌舞昇平之中,一派繁華景象,不禁使人將安泰橋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於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的「林橋」,單門石板橋,橋以巨石為梁,上鋪石板,兩旁設石柱石欄,柱頂雕有石獅等,建於宋咸平年間(999~1003年)。另有斷橋,建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原結構不詳,殘存的橋身長22米,寬2.8米,3個橋墩,5條石樑,靠岸1孔保存完好。橋面由4條長石樑構成,中門石樑長9米,臨江1門已毀,只有橋墩沉在水中。頂部面積14平方米,蓋有一座小廟宇。據《宋史》記載,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趙顯「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21}元軍佔領臨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趙顯被俘,其兩個弟弟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大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護衛下,領著僅余的30多萬兵馬乘船南下,在閩江口的林浦停泊。當年11歲的趙昰,被大臣們扶著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於5月登基,「以為宋主,改元景炎」,是為宋端宗。{22}11月元軍從陸路逼近福州時,宋端宗趙昰和他的大臣們從林浦紹岐碼頭離開,退往廣東。南逃前,文武官員在「林橋」下馬候旨,前往帝王行宮晉見。趙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愴地降下緯幕。出生於林浦,明朝曾任過吏、兵兩部尚書的林瀚在《平山懷古》一詩中曾掬過一把感懷之淚:「王氣銷沉天地老,胡塵溟漠古今愁。傷心最是濂江水,還繞行宮山下流」。{23}林浦,歷史上曾稱為濂浦。閩江流出福州市區,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寬闊起來,在古帝王行宮右側為濂江書院,因朱熹及其弟子黃乾等在此講學而聲震四方。
始建於明代的台江區三保的「彬德橋」,清光緒丙申年(1896年)重修,橋長33.1米,寬2.7米,2墩3孔,為平梁與拱形相結合的石構橋。1997年當地民眾集資蓋了橋亭,在橋的東端北側重建有「十八將軍」小神龕,神龕內供奉鎮守該橋的「琉球國十八將軍」塑像,表明福州該河港早年就與琉球等國有著密切的海上來往關系。
台江區南公村的「河口萬壽橋」,俗稱「小萬壽橋」,以別於閩江上的「萬壽橋」。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應采募銀二千餘兩建造,橋為東西走向,石構,2墩3孔梁架式。全長35米,寬3米,橋面由12塊條石鋪就,兩側有石欄桿,橋頭望柱上端各盤踞一石獅。橋頭兩側各植一株榕樹。橋東有萬壽堂,橋西有萬壽庵,庵外牆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萬壽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寫的《河口萬壽橋記》碑,今已移至於山碑廊,該碑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萬壽橋」所在地河口港,歷史上曾經是琉球等諸蕃國貢船集中泊地,橋附近有許多相應的古建築,如「河口天後宮」和著名的「柔遠驛」(俗稱琉球館)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遺跡,從中可以看出數百年前河口萬壽橋附近河面千帆競發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華場面。
位於台江區義洲街道白馬河上的「白馬橋」,清代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築。石構平梁橋,3墩4孔,跨度不等,現留下3孔,全長71米,寬3.1米,東西引橋各12米。該橋見證了福州是中國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歷史。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福州古橋見證歷史,承載傳說,展示出豐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一座「沙合橋」竟與出將入相關聯,《揮塵前錄》曾記載,當初閩人流傳一個民謠:「南台沙合出宰相」。據《榕城考古略》雲:「章得象相時,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復涌,已而,余深復大拜;方務得帥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漢章,葉子昂相繼登庸」。{25}一座「十四門橋」楹聯則飽含人生哲理,「榕蔭坐可論古今,橋上行須讓往來」,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論古今,談做人,富有哲理性。行人、河流、石橋、榕樹、古鎮、山川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一派水鄉田園風光。
福州古橋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華民族的聰明和智慧,又體現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福州與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橋梁,達到了建橋熱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閩部疏》中所說:「閩中橋梁甲天下」的黃金時代。
❷ 中國有多少個洲,廣州,、,福州,蘇州,泉州,,,請問還有那幾個州
省級1個:貴州省
地級41個:河北省 滄州市。
山西省 忻州市。
遼寧省 錦州市。
江蘇省 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揚州市、泰州市。
浙江省 杭州市、溫州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
安徽省 宿州市、毫州市、池州市。
福建省 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省 贛州市、撫州市。山東省 德州市、濱州市。
河南省 鄭州市。
湖北省 荊州市、鄂州市、隨州市。
湖南省 郴州市、永州市。
廣東省 廣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梧州市、欽州市、賀州市。
四川省 瀘州市、達州市。甘肅省 蘭州市。
縣級共62個:北京市 通州區。
河北省 石家莊市的晉州市、保定市的涿州市和定州市、廊坊市的霸州市、衡水市的冀州市和深州市。
山西省 晉城市的澤州縣、臨汾市的霍州市。
遼寧省 大連市的金州區,營口市的蓋州市,阜新市的海州區,鐵嶺市的銀州區。黑龍江 大慶市的肇州縣。
江蘇省 徐州市的邳州市、南通市的通州市、連雲港市的海州區、淮安市的楚州區、鎮江市的潤州區。
浙江省 寧波市的鄞州區、紹興市的嵊州市。
安徽省 黃山市的徽州區、阜陽市的潁州區、宣城市的宣州區。
江西省 吉安市的吉州區、宜春市的袁州區、上饒市的信州區。
山東省 青島市的膠州市、棗庄市的滕州市、煙台市的萊州市、濰坊市的青州市、濟寧市的兗州市。
河南省 平頂山市的汝州市、安陽市的林州市、焦作市的孟州市、許昌市的禹州市、南陽市的鄧州市。
湖北省 荊州市的荊州區、黃岡市的黃州區。
湖南省 懷化市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廣東省 湛江市的雷州市、茂名市的高州市和化州市、肇慶市的端州區、清遠市的連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市的全州縣、河池市的宜州市、來賓市的象州縣、崇左市的江州區和龍州縣。
海南省 儋州市(省直轄縣級市)。
重慶市 萬州區。
四川省 成都市的彭州市和崇州市、巴中市的巴州區。
陝西省 銅川市的耀州區、商洛市的商州區。
甘肅省 天水市的秦州區、武威市的涼州區、張掖市的甘州區、酒泉市的肅州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市的原州區。
❸ 中國有多少個省份
中國省份:1北京(京)、2上海(滬、申)、3天津(津)、4重慶(渝)、5香港(港)、6澳門(澳)、7台灣(台)、8新疆(新—烏魯木齊)、9西藏(藏—拉薩)、10內蒙古(蒙—呼和浩特)、11寧夏(寧—銀川)、12廣西(桂—南寧)、13廣東(粵—廣州)、14海南(瓊—海口)、15浙江(浙—杭州)、16江蘇(蘇—南京)、17江西(贛—南昌)、18山東(魯—濟南)、19山西(晉—太原)、20四川(川、蜀—成都)、21黑龍江(黑—哈爾濱)、22吉林(吉—吉林)、23遼寧(遼—長春)、24安徽(皖—合肥)、25甘肅(甘、隴—蘭州)、26陝西(陝、秦—西安)、27湖北(鄂—武漢)、28湖南(湘—長沙)、29雲南(雲、滇—昆明)、30河南(豫—鄭州)、31河北(冀—石家莊)、32青海(青—西寧)、33貴州(貴、黔—貴陽)34福建(閩—福州)
❹ 我國著名大橋中橋名的來歷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 」,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 」,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 」,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 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 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 」「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 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 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 「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 」「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
❺ 福建在建我國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長多少呢何時通車
說起福建,大家應該都知道,作為我國的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自然不錯。廈門作為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有著一望無垠的大海,夕陽西下在海邊漫步,別有一番風趣。鼓浪嶼島上風景優美,是旅遊度假的勝地。還有廈門大學,中國最美校園,更受莘莘學子讀書的氣息。雖然廈門很出名,但它並不是福建的省會,福建的省會是福州。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加快了建設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速度,方便了人們從福州到達平潭,縮短了福州到平潭的時間,帶動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這座大橋的建設為日後建設公鐵兩用大橋提供經驗。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通車呢?
❻ 福州和廈門都有哪幾家外企(韓國的)
韓華油墨(廈門)有限公司 成立於2001年現有員工50-100人。主要部門:印刷事業部:現主要生產膠轉印、植絨轉印等熱轉印產品。油墨...福建廈門市廈門市龍山工業區龍山中路8號
安進化工技術(廈門)有限公司是一家韓資企業,坐落於廈門經濟特區杏林工 業區。 本公司是一家集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生產PVC充氣產品的企業,已有多 年的生產經驗,公司技術力量雄厚,能獨立設計、開發各類新產品
廈門中橋實際上已成為一家完完全全的韓資企業。...
廈門弘大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是東南地區成長最快的韓資企業之一,也是國內最大的旅行箱包生產企業之一
不用我一一貼出來了。上網路 關鍵詞: 廈門 韓資企業
或者 福州 韓資企業。
❼ 福州看法眼的感受怎麼寫
福州是個有些奇怪的城市,雖然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雅士,但福州的名氣並不足道。在外人看來,這個偏安一隅的城市沒有鮮明的個性,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但福州人卻坦然處之,日子還是悠閑平和地過著, 2200多年的歷史積淀,似乎讓福州人有底氣從容地看待世事變遷。其實,福州是需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閱讀的城市,雖沒有奢華的外表,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絕對是個適合人居的城市。細細品味,才能讀懂這座城市,才能感受到一種很溫厚的生活在其間慢慢鋪陳。 1 讓人妒忌的福州女人 都說女人的美麗與她被挑剔的程度往往成正比,此話一點不假,說福州女人「冷」、「精」、「懶」、「沒層次」,簡直一無是處的,顯然都是那些受福州女性冷遇的男人,「酸葡萄」心理作怪,或是嫉妒福州女人治家有方的外地女。福州女人雖受抨擊最甚,但現實中恰恰「好男專找福州女」,事實勝於雄辯。福州是個出京官的地方,福州女人雖然從大家閨秀演變為小家碧玉,但他們不肆張揚猶如凌波仙子,暗香徐徐。在家時乖巧孝順得父母疼愛,嫁入夫家識大體精於持家受公婆老公高看。福州人都說,生男是名氣,生女才有福氣。見過福州的田黃石嗎?那是壽山石中的精品,得細細剝開層層泥沙才能見真顏,福州女的好處只有娶回家才知道。福州女人結婚多年,還能讓老公有永不生銹的服務熱情,這不正說明福州女人的情感和容貌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妒忌去吧! 2 飲食福州酣暢淋漓 福州人口福不淺,山珍海味常年不斷,「閩菜之名,自古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且不說在福州美食中,高檔的有閩菜系的滿漢全席、魚翅席、海參席、燕窩席、魚唇席、佛跳牆等;風味小吃,有魚丸、扁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也不說廚界「雙強」製作的「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讓里根總統頻頻頜首。咱們單說由於福州人對吃歷來興趣盎然聲名遠播,大江南北但凡有點名頭的食號都惦念著這群食客,總趕著到福州開分店,川菜、湘菜、東北菜、新疆菜等等,各種入流的不入流,只要有特色,福州人都有興趣品嘗。黃歧海鮮、灣邊河鮮這些自家門口的特色風味,更是以「鮮」得人心。福州人吃得多,見得廣,口味叼,若在這個饕餮們聚集的地界叫嚷「沒得吃」,只能怪自己荷包羞澀又不會吃!記住,吃魚丸、扁肉燕得找正宗福州人開的店,福州小吃名聲大,扛不住外地人假冒! 3 福州處處皆美景 福州有山有水,而且適宜的氣候、悠久的歷史,沒幾個城市擁有福州這般豐富的旅遊資源。好自然景觀者,可登鼓山,不僅作吸氧運動,還可以觀摩崖石刻看名人字碑,除非你沒文化看不懂,只當啥也沒有。除福州城內的鼓山、於山、烏山外,樂山者還可以登周邊的旗山、兔兒山、三疊井、北峰、鼓嶺,福州山丘多,樹木覆蓋率高,幾乎周邊的每一座山嶺都是不錯的遊玩景點,讓市民中喜歡探險覓幽者樂此不疲。而樂水者,不但可以游西湖、左海,賞閩江兩岸濱江觀光長廊,還可以到黃歧、浪歧、平潭、長樂趕海觀潮。喜歡看古跡的,福州有 2200多年的歷史,古建築、古寺廟、名人故居,各種人文景觀都值得品味。福州集中了西禪寺、華林寺、雪峰寺等眾多的古寺廟,堪稱全國之冠,這些廟宇座座都有不小的來頭,新開發的還有曇石山文化遺址。在福州這塊風水寶地上,除非你沒玩心,又不夠玩的段位,只能憋在家裡瞎嚷嚷! 4 因水而靈動的城市 福州水多,這是公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上就明確寫著,福州是他所游歷過的中國城市中橋最多的美麗水城。福州是我國內河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內 42條、總長達99.3公里的內河縱橫交錯地滋潤著這個城市。福州不僅內河眾多,而且閩江、烏龍江交匯而過,水質清澈、水量大,如今的閩江兩岸更是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福州的海岸線長,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還是國內三大溫泉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福州溫泉甲天下」之譽,而且水質純凈,無色無味,享受溫泉在福州絕非難事。城不在大,有水則靈。臨水而立,歷來是城市擇址的重要指標,如此多的天然水源,簡直「天生麗質難自棄」,福州想不靈動都難! 作者:218.1.100.* 2007-8-5 20:34 回復此發言 2我愛福州 作者: whao1101 2007-6-24 21:55 回復此發言 ------------------------
❽ 福州市包括多少個區 福州市有幾個地區
1、福州市轄5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福州市面積12153平方千米,人口608萬人(2004年)。福建省共有8個地級市,共包括28個市轄區,13個縣級市,44個縣(含金門縣)。地級市有: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縣級市有:永安、邵武、漳平、福清、寧德、石獅、武夷山、晉 江、南安、建甌、長樂、龍海、建陽、福鼎。
2、福建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代號簡稱「 閩」,省會城市是福州市。地理位置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方向, 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邊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