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㈡ 福州府的介紹
福州府 (閩東語羅馬拼音: hok ciu hoo) 為明清時期福建布政司下設的一個府,其轄區大致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區二縣級市六縣再加上寧德地區的古田、屏南二縣。
㈢ 福建省長樂區張港鎮有多少人口
長樂區(古屬福州府長樂縣)是福建省福州市轄區,名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位於閩江口南岸,處於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線的正中,與台灣島隔海相望;地貌屬低山丘陵小區,低山丘陵略成「工」字型,分布於中部和南部。東部為開闊的濱海平原,西部為營前-玉田平原;截至2017年底,總人口73.66萬人
㈣ 請教福建省福州市閩候縣的歷史沿革
閩侯 漢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晉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南朝梁天監中年間(502~519年)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復名原豐。十二年(592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貞觀五年(631年)侯官又並入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復置侯官縣。永泰二年(766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貞元元年(785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元和三年(808年)侯官並入福唐縣,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五代晉天福六年(941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並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民國31年(1942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1955年4月,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60年,馬尾公社劃歸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個公社劃歸福州市。1970年城門公社劃歸福州市。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面積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鎮 47798人、白沙鎮 32106人、南嶼鎮 50045人、尚干鎮 17909人、祥謙鎮 52834人、青口鎮 68873人、南通鎮 42319人、上街鎮 62393人、荊溪鎮 47494人、竹岐鄉 27600人、鴻尾鄉 31696人、洋里鄉 25943人、大湖鄉 29102人、廷坪鄉 28661人、閩江鄉 3893人、小箬鄉 8560人、江洋農場虛擬鄉 2822人。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5]36號)批復同意:閩侯縣撤銷閩江鄉,現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合並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 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5]456號):同意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政府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㈤ 福州(平潭)什麼時候開始有人居住古時候的平潭島又叫什麼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郵編:350400;區號:0591;代碼:350128。
平潭縣素有「千礁島縣」之稱,是著名漁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海上,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7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2萬(2009年),縣政府駐潭城鎮,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其主島海壇島陸地面積267.1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地扼台灣海峽要沖,距台灣僅68海里,平潭是祖國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島縣,其形成屬於陸連島性質,地形以花崗岩丘陵為主。中南部有三十六腳湖,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平潭古稱「海壇」,南壟村 「殼丘頭文化遺址」是福建省最早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年前祖先們就在海壇島棲息繁衍。秦漢時屬閩中郡、會稽郡、侯官都尉,晉時屬晉安郡原豐縣,隋時屬閩縣,唐時屬長樂縣、萬安縣,五代以後屬福清縣(州),清嘉慶三年(1798年)二月改設平潭廳,屬福州府。民國三年(1912年)10月14日,廢廳置縣,屬福州府。1949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9月23日,平潭縣人民政府成立,先後隸屬閩侯專區、晉江專區、莆田專區。1983年4月劃歸福州市至今。
㈥ 福州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350001。福州市鼓樓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位於福州市市區西北部,中國首批37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福州全市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資源最雄厚的區。鼓樓區號稱八閩首善之區,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6)福州府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福州市鼓樓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位於福州市市區西北部,中國首批37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福州全市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資源最雄厚的區。鼓樓區號稱八閩首善之區,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福州市鼓樓區北以外福鐵路、東以晉安河與晉安區為界;南面以瓊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為界,與台江區鑲鄰;西面以閩江為界,與倉山區隔江鑲望;西北與閩侯縣相鄰。總面積35.7平方千米。總人口56萬人(2004年)。
㈦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㈧ 福州著名的旅遊景區有哪些
福州著名的旅遊景區有哪些?
福州市是福建省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 「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 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 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 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 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 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 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 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 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 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鼓山
鼓山聳立於城東10千米許的閩江北岸,方圓1890公頃,是馳名中外的風景名勝區。山中古松參天,怪石嶙峋,洞穴林立。在曲徑靈岩、清泉幽壑、雄亭傑閣之間,常有嵐煙籠罩,構成風光勝跡160多處。自宋以來,歷代名士文人在全山各處鐫刻的摩崖題刻計有500多段,"宇內名人銘刻之盛,未有逾此者"。鼓山的風景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
青雲山風景區
青雲山位於永泰、莆田、福清三個縣市結合部,距縣城10公里,景區海拔1130米。青雲山著名的景點有20多處,如狀元洞、通天洞、紅軍洞、正德洞、通天大王洞、一線天、鷹爪岩、雲濤觀日岩、玉女相思岩、三轎岩、神龜岩等景觀。自然景觀主要可分為山、岩、崖、谷、水、瀑、泉、洞、潭和動、植物兩類。處處體現了山水自然美,險峻的山峰崖壁,奇特的空洞豎穴,幽深的溪谷,秀麗的水景以及各種造型地貌之形態美,翠綠的植被、艷麗的山花、湛識的溪水、斑駁的岩層等之色彩美,飛瀑流泉,鳥翔蝶舞之各種動態美,瀑落深潭之轟鳴,溪流山澗之潺潺以及幽林鳥語和寂夜蟲嗚之聽覺美等種種自然美感都處於和諧統一之中。有"南武夷"之美稱。
華林寺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冶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海外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廨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
湧泉寺
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湧泉寺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湧泉寺曾為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現在仍保留有明未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塊。
林則徐紀念館
福州的林則徐祠堂額稱"林文忠公祠",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樓式的大門檣,氣勢凌空。大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護,栩栩如生。入大門是"儀門廳",中間石鋪甬道,兩側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獸,兩旁的迴廊里,則陳列20多面的儀仗執事牌,"紫禁城騎馬"、"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江蘇巡撫"、"陝西巡撫"等等。有楹聯曰:"焚毒沖雲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萬端。
"林文忠公祠"是於1982年改為"林則徐紀念館"。臨街的門牆新匾"林則徐紀念館",又左匾"中興宗袞",右匾"左海偉人"。
西湖公園
福州西湖公園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稱福建園林明珠,名列全國36個西湖前茅。現佔地面積為42.5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2.21公頃,水面面積30.3公頃。
三坊七巷(平話字:Săng-huŏng-chék-háe̤ng)是福州市鼓樓區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2006年,三坊七巷與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的名義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項9處,其它各級文物19處,保護歷史建築131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同時這里還有閩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集福州古典園林造園風格,利用自然山水形勝,並以鄉土樹種配置為主,講究詩情畫意,"小中見大"。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等。
福鼎旅遊景點:
太姥山
福清旅遊景點:
石竹山
福州旅遊景點:
於山 福州西湖
龍岩旅遊景點:
永定土樓
湄洲島旅遊景點:
媽祖廟
南平旅遊景點:
溪源峽谷 武夷山風景區 大洲島 茫盪山風景區
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紫陽書院 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元國家森林公園
和平古鎮
寧德旅遊景點:
霍童支提山
莆田旅遊景點:
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宋家香」古荔樹 大宗伯第 菜溪岩
九鯉湖 古譙樓 鯉城東門石坊 龍華寺
南少林寺遺址 廣化寺 梅妃故里 賢良港天後祖祠
泉州旅遊景點:
清源山 清凈寺 洛陽橋 開元寺
清源名勝風景區 崇武古城 龍山寺 清水岩
屈斗宮古瓷窯址 紫帽山風景區 永春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保護區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
泰寧旅遊景點:
金湖
武夷山旅遊景點:
武夷山
廈門旅遊景點:
萬石岩 南普陀寺 胡里山炮台 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