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孔子村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廣州執照年審要多久辦好 2025-07-31 12:26:49
從餘姚到杭州喬司要多久 2025-07-31 12:26:03

福州孔子村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3-01-19 16:20:14

⑴ 孔村鎮的概況

沿革鎮機關設在孔村,以駐地命名孔村鎮。據傳春秋時孔子曾在村西山上教書堂講學,後人為其修廟紀念。該山定名為孔子山。村莊位於孔子山下,故名孔子村,簡稱孔村 。日偽時期,屬日偽三區,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游擊區。1948年解放,成立聯防片。1950年建立孔村鄉政府,下設4個小鄉,23個自然村。1956年撤區並鄉,合並為孔村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本鎮歸孝直人民公社管轄。1962年由孝直公社分出,名為孔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孔村區,轄孔村鎮、陳屯鄉、李溝鄉、前大峪鄉,共46個行政村。1985年9月,撤區並鎮,設立孔村鎮,轄原孔村鎮、陳屯鄉共25個行政村。2006年李溝鄉並入孔村鎮,現全鎮面積126平方公里,耕地3947公頃,轄46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4297戶,40622人,人口出生率10.67‰,人口自然增長率3.03‰,全鎮姓氏有張、王、李、趙、廉、孔、邱、劉、孫等58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全國炭素工業第一鎮,全國反季節雞腿菇第一鎮。

⑵ 誰有孔子的生平簡介

孔子的生平 孔子簡介 孔子姓孔,名丘,號仲尼;他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母親姓顏名徵在。兩人年紀相差很多。據說,叔梁紇娶顏徵在時,已是64歲的老人了。而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 為什麼孔子名丘號仲尼呢?據說,他母親徵在為了想生兒子,曾在丘尼山上禱告上蒼,後來生下孔子,她就給兒子取名為丘,號叫仲尼。另一個說法是:孔子頭頂很大,中間凹下,形狀像小山丘,所以取名為丘。 孔子家境貧窮,長大之後,在魯國當差,管理倉庫,後來做到「司空」。他身長九尺(古代的「尺」比現在的「尺」短許多),人們都管他叫「長人」,以為他和別人不一樣。 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獵,叔武氏的車夫打死了一隻野獸,他以為這是不吉利的預兆;孔子一看,說道:「這是麒麟。」魯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後,他知道到自己離死期不遠了,於是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後,對弟子們言道:「沒有人知道我呀!」子貢問孔子:「為什麼老師說『沒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別人; 我在面學習,上面通達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爺嗎?」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語的說道:「罷了,罷了!一個君子就怕死了以後,後世的人們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為政之道沒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夠讓後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據歷史的記載,著了春秋這本書,從上古魯隱公開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據魯國的歷代大事,對周朝表示親善;文字寫的很簡短,可是事情講得卻很廣博。以前,吳國、楚國的君主自稱為「王」,可是春秋卻貶稱為「子」;當年踐土之會,實際上是諸侯召會周朝天子,春秋為了避諱這件事,不說踐土之會是諸侯們召周朝天子,而說「天王狩於河陽」。這樣的例子,春秋寫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擁護周朝的立場,對於該批評或者責備的,他絕不放鬆;他這種做法可以使得後來想當國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歷史家們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意思是;春秋這本書主持正義,如果這種精神被人接納,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盜賊們都會害怕的。 過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傷過度,也病倒了。子貢去看老師,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門口散心,看見子貢來了,就說:「賜啊!你為什麼來的這麼晚呀?」說著,孔子就長嘆一聲,然後輕輕的唱道:「泰山壞了!樑柱斷了,哲人(聰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淚流了下來,然後對子貢說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亂太久太久了。沒有人相信我的話。夏朝的人葬在東邊,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兩柱的中間。昨天晚上我夢見我坐在兩柱之間被人祭奠,我該是殷人吧!」七天之後,孔子死了,享壽七十三歲;那年正是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魯城以北泗水北邊,弟子們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後,大家紛紛握手告別,只有子貢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後才離開。 弟子們和魯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們管這一代叫孔里。魯人每年都按時祭祀孔墓,世世相傳,從不間斷。讀書人和學者們也到孔墓去講學或舉行會談。孔墓佔地一頃,孔子當年居住的地方,後人把它改修成廟宇,裡面陳列著孔子的衣冠、琴、書和車(這就是後來的孔廟)。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裡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為人 孔子對鄉親鄰里們非常和善,對宗廟(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謹慎,和大官談話的時候,態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講話的時候,態度非常溫和。吃飯的時候,孔子也有講究:魚肉不新鮮,或者肉切的不對,他不吃;如果座位沒有擺正,他不會坐下;如果一個家中有喪事的人坐在他的旁邊,那麼孔子總是吃不飽的。如果有一天,聽見有人哭,孔子就不會唱歌或彈琴。看見一個瞎子或者帶孝的人,哪怕是個小孩子,孔子的臉色也會改變的。孔子說過:「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就是說一個人總有優點,我可以學習)。」 孔子最憂慮的有四樣事:一是品德不修養,二是學問不講求,三是仁義不模仿,四是壞事不悔改。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培養自己的品德,必須學習知識,必須和仁人義士站在一邊,而且必須改過自新。 有四樣事,孔子絕對不講,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亂(叛亂)、神(鬼神);因為這四樣對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無幫助。 周遊列國 孔子是魯國(今山東濟南一帶)人,他曾離開家鄉到鄰邦齊國,因為沒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國,被人趕出來,後來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最後,沒法子,只好又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歲。那年齊景公和晏嬰來魯國訪問,景公問孔子:「當年秦國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稱霸,請問是什麼緣故?」孔子回答說:「秦國雖然很小,可是志氣很大;地方雖然偏僻,可是所作所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為大夫,和他交談三天之後,就讓百里奚處理朝政,幫他辦理國家大事;他能這樣用人,怎麼能不稱王稱霸呢?」景公聽完,非常高興。 孔子35歲那年,魯國發生內戰,孔子就跑到齊國去。在齊國,他和齊國的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音,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從齊太師學習韶音,因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個月中他吃飯的時候,連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行事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當君主的像君主,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親的就應當像父親,做兒子的就應當像做兒子。也就是說:做什麼像什麼,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樣才是做事為人之道。)景公聽了拍掌大笑,說道:「太對,太好了!說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雖然倉庫中有的是糧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來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國家社會秩序就亂了;這樣一來,管理倉庫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辦事,國君也就得不到糧食來養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說:「行政的秘訣就是節約。」景公聽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給孔子,晏嬰勸景公不要這樣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後來,齊國大夫要殺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那年(西元前 510年),魯昭公死了,魯定公即位。同一年,吳國討伐越國,攻下會稽(越國的國都)。吳國曾派人去拜見孔子,來人和孔子談話之後,對孔子非常佩服,他以為孔子是一位聖人。後來,魯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長官,一年之後,西方的諸侯都學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從中都宰升為司空,再由司空生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魯國和齊國建立友善關系,齊景公約魯定公在夾谷相會。孔子當時代理宰相事務,他向定公建議說:「我聽人說,文的事情必須有武的設備,武的事情也必須有文的設備;這次大王去會見齊景公,應該有官員隨從,並且應該帶著左右兩名司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議,派了左右司馬保護同行。在會上,齊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脅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識破,景公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嚇到;景公回國後,埋怨大臣們,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輔佐他,反而用野蠻無禮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魯定公。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佔魯國的田地都歸還給魯國,於是兩國才言歸於好。 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馬的官銜代理宰相職務,孔子接受了這項任命,臉上現出歡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見,都不相信,就問孔子:「老師曾對我們說過:『君子知道大禍臨頭,卻一點也不害怕;知道喜事臨門,也不表示歡喜。』老師今天面帶喜色,是什麼緣故呢?」孔子知道弟子們在質問他,於是微微一笑,對他們解釋,說道:「我的確說過這兩句話,可是我沒說過,我之所以面帶喜色,是因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職務,這會讓我的弟子們感到光榮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個月,把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真是「男女有別」、「路不拾遺」(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雜;路上有人丟了東西,也沒有人撿起來當作自己的)。齊國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來。他們以為孔子把魯國治理強了,魯國一定會稱霸,要是這樣的話,齊國是近鄰,一定會被魯國侵佔或吞並。其國都一個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齊景公建議,不如早點想個法子阻止魯國稱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說:「有辦法。」他挑選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華麗的衣服,奏著康樂(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輛華美的車上,每輛車都用四匹馬拉著,直奔魯國國都的南門。魯國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觀察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後,非常滿意,於是勸魯君也去觀賞這批美女的演奏;魯定公圍著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記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嘆了一口氣,對孔子說道:「老師可以離去了。」孔子有些猶豫不決,對子路說:「魯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給大夫們,我可以考慮不離開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齊國贈送的女樂,三天不理朝中政務,魯君去郊外祭祀,也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孔子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大勢已去,於是,離開魯國,雲游各國而去。 孔子離開魯國,先到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的俸祿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萬石糧食。」於是衛國也給他六萬石。(六萬石也許太多,也許是六萬斗,合當時的兩千石;周朝的斗升斤兩都小。)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有人說他的壞話,孔子怕衛君加罪於他,就離開衛國。 孔子想去陳國,路上經過匡城。弟子顏淵用手杖指著城牆上的破洞對孔子說道:「當年,我就是從這城牆的缺口進來的。」孔子長得像陽虎,陽虎曾欺負匡人,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就把孔子圍住,整整圍了五天之久;子路擊劍作歌,孔子也隨著唱,歌聲非常悲哀;匡人聽了也很感動,才知道孔子不是陽虎,大家紛紛散去,孔子才脫險。 孔子經過蒲城,住了一個月,又回到衛國。衛靈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來了,就打發人去見孔子,對他說:「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國君交朋友,必定先來見我,我喜歡見你。」孔子先推辭不去,可是在考慮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見南子。南子在紗帳後面坐著,孔子進門,向北面鞠躬行禮,南子也在帳後答禮,身上帶的玉佩叮叮當當的響個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興;孔子對子路解釋說:「我不願意做的事情,連老天爺也討厭!」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回,為靈公和夫人南子同車而行,有宦官陪著,卻讓孔子坐在後面一輛車上,招搖過市;孔子很不高興的對弟子們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離開衛國,到曹國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魯定公死了。 孔子經過曹國,沒有停留,直到宋國。有一天,在一棵大樹底下,孔子交弟子們演習各種禮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樹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們有點害怕,勸老師快些離開,孔子很鎮定的說:「老天爺賜給我品德,桓魋能對我怎麼樣呢?」 孔子到陳國去,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的東門下;有人看見他,就告訴了他的弟子子貢說:「我看見東門底下站著一個人,脖子像皋陶(當年幫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長得像子產(鄭國大夫),可是從腰到腳,還比禹矮三寸,樣子可憐巴巴的就像一條沒有家的狗一樣。」子貢找到了孔子,就把那個人對他講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孔子;孔子聽了,微微一笑,說道:「我的長相是小事,可是說我向一條無家可歸的狗,太對啦!一點也不錯。」 孔子又到陳國,住在一個朋友家裡。一年之後,吳王夫差攻打陳國,得了三座城;又戰敗越王句踐,得到越國國都會稽。孔子在陳國住了三年,不幸,陳國常常被人攻打,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強,而攻打陳國,吳國也不斷的侵犯陳國;孔子看情勢不對,就對弟子說:「咱們回家吧!」於是,帶著弟子們離開陳國。 孔子路過蒲,蒲人把他扣留,幸虧弟子公良儒勇力過人,保護孔子脫離危險;孔子又回到了衛國。這時,衛靈公年紀老了,不太管政務,他不再用孔子幫忙。孔子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內,我就可以實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離開衛國。他想去趙國,走到黃河邊,聽到趙國的兩個賢人被趙簡子殺死;心想,自己到了趙國,也不會被趙簡子聘用,沒法子,只好再回到衛國。 衛靈公聽說孔子又來了,就向孔子請教兵法戰略;孔子回答說道:「祭祀之類的事情,我懂得一點;可是兵法戰術,我是一竅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談話,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飛過,衛靈公抬起頭來看那排大雁,對孔子的講話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極了,就離開衛國,再到陳國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衛靈公死了;孫子輒繼位,他就是衛出公。 同年秋天,魯國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兒子康子叫到身邊,囑咐他:「魯國可以成為強國,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後,你一定會輔佐魯君,你要是輔佐魯君,一定把孔子召回來,幫你的忙。」果然,沒有幾天,季桓子死了,兒子康子繼續父親的工作,他想請孔子回來協助他治理魯國的政務,可是一個叫公之魚的提醒他說道:「當年用孔子,沒有自始而終,諸侯都笑我們不能用人;現在再用他,要是還不能用到他死為止,我們還會被別人恥笑的。」「那麼,我們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問,公之魚回答說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師告辭,還沒走以前,孔子對其他的弟子說:「魯國召冉求回國,不是小用他,而會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走到蔡國,住了一年,又從蔡國走到葉國,沒多久,又離開葉國回到蔡國。在路上,遇見長沮、桀溺兩個人在那兒耕田,孔子以為兩人是隱居的賢德之士,就打發子路去問路,長沮問子路:「那個坐在車上的事什麼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答道:「正是。」「他應該認識路的。」桀溺問子路:「那你是誰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嗎?」「是。」 桀溺說道:「周遊列國的人到處都是,可是誰能改變這混亂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頭去,繼續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邊,把這些話都告訴孔子。孔子嘆了一口氣,慢慢說道:「我怎麼可以和鳥獸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變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個背著草筐的老人,就問他:「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沒有回答,反問子路:「一個人手腳不勞動,五穀雜糧也分不出來,誰是你老師啊?」說完話,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開始耕種起來。子路回來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老人一定是位隱士。」在同子路回去找這位老人的時候,老人早就不見了。 孔子在蔡國住了三年,正趕上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派兵去救陳國,軍隊駐扎在城父。聽說孔子正留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楚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想去楚國還禮。陳、蔡兩國的大夫們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對策;他們都同意孔子是個賢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諸侯的要害;他雖然留在陳、蔡兩國之間,可是兩國大夫們所作所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現在,楚國來聘請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國重用,那麼陳、蔡兩國主持朝政的大夫們就受威脅了。他們想到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圍在曠野之內。過了幾天,孔子帶的乾糧都吃完了,跟隨他的人大多病倒了,連站都站不起來。可是,孔子卻毫不在意的照樣給弟子們講解經書。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臉的問老師:「難道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慢條斯理的回答說:「君子應該是窮人,可是小人們要是窮了的話,那他們就會無惡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們都悶悶不樂,就先把子路叫過來,問他:「詩經上有一句話『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曠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錯誤的嗎?為什麼我落到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們不信我們,難道他們以為我們還不夠仁愛嗎?人們不讓我們通行,難道他們以為我們還不夠聰明嗎?」孔子說道:「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都希望別人信他,這樣說起來,我們還能有伯夷、叔齊(周代的賢者,他們不願為武王效命,寧願惡死在首陽山上)這樣的人嗎?如果一個聰明的人,讓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話,那麼我們還有王子比干(他為紂王剖心而死)這樣的人嗎?」 子路走出去,子貢走進來,孔子又把他方才問子路的話說了一遍,子貢答道:「老師的道理非常偉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師。」孔子就對子貢說道:「一個能乾的農夫會種田,可是他不一定會收獲;一個能乾的工匠縱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順從所有人的心意;一個君子能修養他的品德,順理成章,有條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讓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現在呢?你不盡力修養你的品德,而讓別人接受,賜啊!你的志向不是越來越遠了嗎?」 子貢出去,顏回進來,孔子再用同樣的話問顏回,顏回答道:「老師,您的道理太偉大,所以天下容不得。雖然如此,老師把它推廣實行出來,天下容不下也沒有多大關系。正是因為天下容不得,才能證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沒有修養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慚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養好了,而卻不能受諸侯的重用,這是他們這些諸侯的羞恥。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認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聽,哈哈大笑,對顏回說道:「顏家真難得有你這個好兒子!要是你有錢的話,我願意為你管錢。」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領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脫了險。 楚昭王打算把書社(古時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書社」就是把社裡的人登記在簿子上)的地區七百里封贈給孔子,楚國會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對昭王說道:「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貢的嗎?」「沒有。」 「各國的宰相有像顏回的嗎?」 「沒有。」 「各國諸侯的大將有像子路的嗎?」 「沒有。」 「那麼,各國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個弟子)的嗎?」 「沒有。」 於是子西接著說道:「楚國祖先是周朝分封的,當初叫做『子男』,土地不過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稱贊周公、召公的事業,如果大王用他,楚國怎麼能夠世世代代擁有幾千里方圓的土地?當初文王在豐,武王在鎬,擁有土地不過百里,可是居然稱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這塊封地,有賢明的弟子輔佐,恐怕這不是楚國之福阿!」昭王聽了這一番話,方才做罷,沒有把土地分封給孔子。當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國的一個狂人叫接輿,有一次,他碰見孔子,他就唱起歌來:「鳳啊!鳳啊!你的德行為什麼這樣衰退啊!過去的說你也沒用了,可是未來的還可以讓你停止啊!沒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現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險呀!」孔子聽見,正想下車和他談話,可是接輿很快的走遠了,孔子沒能和他交談。於是,孔子離開楚國,又回到衛國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歲了,正是魯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衛國的君主希望能夠聘請孔子幫他處理政務,子路就問老師:「衛君打算請您幫他辦事,請問: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義弄正確。」子路說道:「這是真的嗎?您說的恐怕離是時太遠了,您怎麼能夠把名義弄正確呢?」孔子說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塗了。要是名義弄不清楚,那麼說話就說不通;話說不通,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禮儀和音樂)就沒法發達;禮樂不發達,刑罰就會亂用;刑罰亂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個君子辦事必得有個名堂,說出話來就 能辦得到。君子對他們說的話不能夠隨隨便便。」 魯哀公問孔子治國的方針,孔子回答說:「一個國王要想把國家治好,他必須選擇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才能把國家治好,孔子答道:「選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廢掉;這樣,人們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搶或偷他的東西,孔子就告訴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你送給別人,別人也不會偷你的。」可惜的是,魯國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貢獻 孔子的時代,周朝已經很衰弱了,禮(禮記)樂(樂經)詩(詩經)書(書經)慢慢的都廢棄不用了;於是孔子就盡力把三代的禮儀恢復,並且為書經作序文,從上古唐、虞時期一直寫到秦穆公時代,把歷代發生的事編成次序。 古時候,詩經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復的刪去,而把可以用在禮義上的都採取出來,從最古的契和後稷,中間經過殷、周極盛時代,直到幽王、厲王時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過。因此,他說:「關雎是國風的起頭,鹿鳴是小雅的開始,文王是大雅的頭一篇,清廟是頌的開端。詩經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來,為的是讓這些合乎韶武雅頌(都是正當音樂的名字)的標准;從此以後,「禮」和「樂」都得到正確的整理稱述,這樣「王道」才可以完備,而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六項科目,就是孔子教導弟子們學習的六門技藝)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歡易經(五經之一,五經就是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並且為易經寫了十篇解釋的文章(十翼),他曾對弟子們說:「如果我在多活幾年,那麼,我對易經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學 孔子教弟子詩書禮樂,弟子有三千人,能夠通達六藝(六種學科:禮樂射御書數)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讀書和學習技術,並且注重他們的品格修養,他用四個字來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許粗魯)、行(品行)、信(讓人信賴、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們,思想行為方面必須注意四點:(一)不許任意任性;(二)不許堅持己見,人家贊成也好,不贊成也沒有關系;(三)不許固執,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許以自我為中心,要遵從真道,不要自我表現。 孔子還囑咐弟子們有三件事必須小心謹慎:(一)不要和別人比;(二)不要和別人打架;(三)不要輕舉妄動。 孔子很少談到「利」(就是謀利、賺錢)、「命」(天命)和「仁」(仁愛)這三個題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夠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時人對孔子的看法 子貢曾經說過;「我們老師的文章,我們常常聽到,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老師講『天道』、『性命』(就是『天』、『命』)這一類的事情。」 顏淵也曾很感慨的說過;「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簡直看不見。我鑽研他的學問,越鑽越堅硬,簡直鑽不透。我才看見他在前面,忽然間他又出現在我的後面。老師有條有理的勸導我們學習上進; 用文章教育我,用禮節管束我,我想不學也辦不到。他盡量幫助我發揮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來了,可是還趕不上他的偉大。」 住在達巷裡的街坊鄰人們都稱贊孔子,異口同聲的說道;「孔子真偉大啊!他的學問這樣淵博,只是沒有成名而已。」 孔子聽說這件事,便自言自語;「我懂得什麼呀?是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駕車吧!」他的弟子子牢說道;「老師曾說過:『我因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藝。』」

⑶ 孔子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

當然是城市人,在孔子那個時候,窮人就別想讀書,連肚子都吃不飽,讀書那是奢望。就連孔子都曾經3個月沒吃過肉。

⑷ 孔子電影觀後,談談孔子有怎樣的思想魅力

孔子既是中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鮮為人知的政治家。電影《孔子》就選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為失敗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孔子51歲(即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到73歲去世跌宕起伏的後半生。其中主要的情節有:夾谷之會、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基本上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里所敘述的孔子生平主線一致,同時又融合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不時地穿插了《論語》中的孔子經典語錄,著力表現了孔子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顛沛流離的「喪家狗」形象以及為師為父的仁者情懷,藝術地再現了孔子形象的魅力,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真實而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孔子形象魅力之一——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諸侯征伐、民不聊生,社會極為動盪不安。在這樣的亂世,孔子卻一直堅守著自己恢復周禮、拯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他反對暴政,渴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的社會理想;他強調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試圖通過「正名」來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的君臣、人倫關系;他主張舉賢,要求「舉直錯諸枉,可使枉者直」(《論語·為政》);他主張「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孔子家語·相魯》),反對攻佔殺伐……孔子的這些為政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體現。
影片一開始,寫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實施禮治,取得了不錯的政績,回朝廷述職。因為魯定公的賞識和支持,孔子晉升為大司寇,這為他在全國推行禮治、實施自己的執政理念提供了舞台。彼時,魯國的朝政由「三桓」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把持,這也是孔子施政時要面臨的重重阻力。而私下裡,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漆思弓免受陪葬之死,已經與之結怨。之後,他隨魯定公赴魯齊兩國的「夾谷之會」,與齊景公和大夫黎
且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從齊國收回汶上三城,回國後出任代國相。隨即,為了打擊「三桓」的勢力而鞏固中央政權,他提出「墮三都」的舉措,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定公旨意,罷黜了孔子。至此,孔子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因此,當連魯定公都無奈地發出「戰敗了,誰還在乎你有沒有仁義」的嘆息時,我們看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敗命運。
孔子的為政時間雖短,然其能文善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無論是外交上獲得成功的「夾谷之會」,還是內政上歸於失敗的「墮三都」。尤其是魯定公十年的齊魯「夾谷之會」,更是彰顯孔子治國才能的高潮部分。會盟前,孔子謀劃為魯定公配備軍隊,並用善射贏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馬的支持。會盟中,孔子不僅化解了齊臣犁彌等人突然發難,還以奇招鎮住了齊國大軍。會盟後,齊人為孔子的凜然大義所折服,歸還了汶上三城。可以說影片中「夾谷之會」的場景,既體現了孔子文武兼備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孔子義正辭言的膽略和才智,較為真實地再現了孔子文韜武略的政治家風范。
如果說,「夾谷之會」是從正面展示孔子的施政魅力,那麼「墮三都」則是從反面坐實了孔子的政治才幹。「墮三都」是指孔子建議魯君毀掉「三桓」私邑費、郈、郕的城牆,防止他們擁城自大、各自為政,以求打破「三桓」割據的局面,達到強公室、抑大夫、貶家臣的最終目的。是時,「三桓」之家臣勢大震主,故此議亦得到「三桓」的響應。先是郈邑被拆掉了;在拆除費邑時引發了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亂,孔子率魯軍平定了叛亂;最後拆除郕時,則沒有成功。至此,「墮三都」的計劃失敗。這一劑猛葯,不僅震醒了「三桓」,還驚動了鄰國的齊景公,他們一明一暗,合力剝奪了孔子的施政舞台。雖然孔子的政治生涯因之結束,但「墮三都」這一環節更讓我們見識了孔子那不可小覷的為政能力。
二、孔子形象魅力之二——顛沛流離的喪家狗形象
所謂「喪家狗」,通常是用來形容人凄凄惶惶、無所歸依的狼狽樣。這一說很符合孔子當時滄桑落魄的外表,然用「喪家狗」來比喻孔子,亦是對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雖然歷經坎坷,卻始終保持傲骨的一種褒揚。《韓詩外傳》有雲:「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顧望無人。(丘)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這既是孔子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孔子「喪家狗」形象的最好註解。
公元前497年,54歲的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十四年的顛沛流離生活。期間,他來往於衛、陳、宋、蔡、葉、楚等國,想勸說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根本沒有哪國國君願意採納孔子的建議。影片寫孔子冒雨離開魯國,跌進泥水裡仰天長笑的悲涼,可謂開啟了孔子輾轉漂泊於異國的「喪家狗」之旅,也是孔子為政理想得不到實現的一個縮影。
一路之上,即使是治國理念得不到實施、希望一次次落空,孔子始終懷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熱情,其當仁不讓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影片中寫衛靈公起初是很尊重孔子的,不僅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還懇請孔子能夠見一下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見到孔子,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孔子的愛慕之情,二人的談話內容也很廣,涉及了《詩經》、禮讓治國等問題。之後,南子請求衛靈公重用孔子,但衛靈公最終並沒給他什麼官職,也沒讓他參與政事。然因「未見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也因為預感到衛國即將大亂,孔子離開了衛國。他在衛國為政的願望也隨之化為泡影。同樣,其他國家也沒有為孔子提供為政的舞台。

一路之上,即使是身處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為絕境,始終坦然面對,將積極樂觀而又不失堅韌的人生態度落腳在具體的人生行為當中。影片中孔子離開衛國後,與弟子居於宋,在講學之際遭遇宋國大司馬桓魋派人砍樹破壞,孔子依然鎮定處之,神色自若地為弟子講誦《詩》《禮》。再如「陳蔡被圍」的情節,寫孔子與弟子於陳蔡交界空村中被困七日,眾弟子斷糧挨餓,有人不禁對老師產生了懷疑。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孔子雖然面容憔悴,卻用琴聲傳遞著「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堅強心境,並經受住了苦難現實的考驗。
一路之上,即使被世人誤解或嘲弄,孔子始終堅守「士志於道」的人生理想,堅持向自己的學生傳道。影片寫子路問津,招致了農人的嘲弄,還有人勸他隱居算了。面對這種情形,孔子僅是淡然一笑而過。尤其是當孔子與眾弟子失散又重聚時,弟子復述他人眼中的孔子,稱「東邊有個外鄉人,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得像喪家之犬」。孔子聞聽「喪家之犬」之語,開懷大笑,認可了這一說法。雖然時人認為孔子的道行不通,但孔子依然堅持向學生傳授君子的必修課「詩書禮樂」,傳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百業興旺」等治國理念。
總之,影片以散文式的結構展現了孔子周遊列國的困頓窘迫,一路遭遇飢寒交迫、戰亂逃難以及愛徒死亡,但他一直堅持傳道,慷慨悲歌,既讓我們敬畏和嘆服,又讓我們感受到孔子賦予「喪家狗」這一稱號的精神內核。
三、孔子形象魅力之三——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
雖然影片重點凸顯孔子的政治理想,但也不忘展示了孔子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從片頭弟子凈手聽孔子的諄諄教導,到結尾皓首窮經作《春秋》,始終穿插著孔子和眾弟子在一起的生活場景。尤其是周遊列國期間,師生之間患難與共的深厚情感,可謂催人淚下。孔子眾弟子尤其是漆思弓、顏回、子路、冉求等人的所作所為,既讓我們感受到孔子對弟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和領悟到孔子精神的偉大,又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孔子為師為父的仁君子情懷。
漆思弓是影片中虛構的孔子弟子。此人原本是季平子生前愛奴,因抗拒殉葬倉皇出逃,後遭追捕斷臂,被孔子收納為徒,一直隨孔子周遊列國,後來又隨冉求回魯國迎戰齊軍。因為他,孔子在朝堂之上雄辯群臣,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力主廢除人殉陋制,使得魯君最終廢除了人殉陋制。
顏回外表文弱卻意志堅定。顏回之死是影片中最牽動人心的一幕。為了搶救孔子的著述,他反復潛入水中抓取竹簡,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緩不過來了,可是孔子依舊抱著顏回屍體不肯放手,其場面令人震撼。
子路孔武有力,一路伴隨孔子左右,為老師保駕護航。後來,為了實現老師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衛國。子路之死則是影片中最悲壯的一幕。衛國動亂,子路為保護幼小的衛君,浴血奮戰,在生命垂危之際,扶冠就義,聲言:「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
冉求在陪伴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召回魯國做官,並在齊魯大戰中率領魯國軍隊取得勝利。交戰時,冉求展示了非凡的射箭和駕車功力。戰後,當季康子問他軍旅的本領是學來的還是天生就會的,冉求回答:「學之於孔子」。他不求任何賞賜,只是一再地殷殷懇求能讓自己的老師回國。在冉求的努力下,68歲的孔子最終回到了魯國。
本片的不足之處,就是對「子見南子」事件的處理。「子見南子」是事實,然因史載簡單,為後人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然影片將南子想像成孔子的知己,甚至讓她死時腦海中依然浮現孔子的影像,實在是一大敗筆。尤其是南子所言:「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樣的設置,讓愛師如命的顏回、子路、冉有等眾弟子情何以堪?孔門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難道真的就找不出一個懂得孔子之人么?
總之,電影《孔子》以非常嚴謹的創作態度展示了孔子推行禮樂仁和的大同世界的艱難歷程,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聖人」光環,將其還原為「人」,表現了孔子終其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個人性的、鮮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恰如導演胡玫所言:「我們都聽過孔子這個名字,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事跡。也許我們也在背『四書五經』,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電影是一種先進而又行之有效的傳播手段,我想通過它,讓孔子走出《春秋》和《史記》,走進現代人的視野。這也是我拍攝電影《孔子》的初衷。」確實如此,影片不僅多方位地再現孔子形象的魅力,還讓我們看到孔子的仁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