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喪事有什麼講究的
你要問那種的 紅白喜事下面的也全,如果缺的話在問我
福州傳統宴會的禮俗和禁忌
福州傳統宴會中的許多禮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義,且並不繁雜,稍加講究就能做到,現時進行了許多革新,這些禮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來。
語言上的客套:設宴請客,客人來了,主人多說「勞駕,勞駕」,客人遇壽慶抱拳說「拜壽」,時髦的說「健康長壽」;其他的喜慶均統說「恭喜」,唯喪宴,客人以肅然不語表示哀痛為佳,低頭緊握主人的手,至多說一聲「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無聲勝有聲」。在宴會上,主人勸酒說「請重酌」,「沒好菜,給儂騙啦」(因為收人家紅包,只好謙說「騙」了);客人說「吃好了」,不說「吃完了」(不吉利)或「吃飽了」(粗魯)。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壽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謂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過鞭炮還要等待主人敬酒,在這之前是不能動筷的。有小孩不懂規矩的,大人就會制止,這是待吃。不吃是最後一道「全頭魚」。全頭魚「有頭有尾」且象徵有餘,豈能吃掉?不吃,最後由主人收起,作喜慶後期的「飯配」(下飯菜)或送鄰里親友共享。
盤碗碟的重與不重:婚喪兩種宴席,吃完一道菜,盤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員來收時也不能重,這是怕觸「重喪」和「重婚」的彩頭。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餚中宜與不宜:婚宴和添丁「彌月」宴等不能上鯧魚,不論桔汁鯧、燉鯧都與「娼」諧音,故不宜,喪宴必須有一碗羊肉,俗稱「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著哺乳的舉動,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依奶」(母親)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依奶做八十」,所以為母親做生日不是79歲就是81歲;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歲這一年也不做。因為福州話中八十與「拔直」(死亡)諧音,做了八十便意味著「拔直」。
拗九節與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二十九……(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節」過後三天,便是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傳說節日,簡稱「二月二」。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鹹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鹹味稀飯。二月二之後,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由於二月二源於清理、烹調正月富餘下來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餘食物的就煮,沒有富餘食物的就不煮。二月二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除夕「避債戲」
福州民間劇團過去有一個傳統的班規習俗,即每年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開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紅紙條將戲箱封住),表示戲班人員放假回家過年,要到來年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堂演出。
福州台江塢尾古建築萬壽尚書廟里的戲台每年除夕之夜鑼鼓喧天,熱鬧異常。在古代,台江商貿發達,貧富不均。有錢人家除夕之夜燈紅酒綠,滿桌佳餚。而貧苦人家最怕年關到來,債主臨門逼債。有些慈善家出於同情,便募捐籌款,以高酬金聘請閩劇班社,特定在除夕之夜破例到萬壽尚書廟里演戲,並規定要通宵達旦,好讓窮苦的負債者聚集到廟中看戲。當晚如有債主進廟逼債,一來人群擁擠難以找到人,二來會遭到窮人們群起而轟之。所以萬壽尚書廟除夕演戲免費專供窮人看,被俗稱為「避債戲」。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正月初一,便算是過年了,債主又不便開口向窮人討錢,否則自己也會感到不吉利。
福州民間喪葬習俗
福州早年民間對於喪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規例,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有許多已經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
辦喪事,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請道士做道場,或是請和尚尼姑念經,要設靈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湯、唱飯、點塔香。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過之後,就要服喪。古時謂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喪中是十分狼狽的,所以福州有句諷人其貌不揚的話叫「真像孤哀子」,就是這個意思。
上壽的人死亡,有發素帖(即訃告)及企「屏風」的規矩,在素帖及屏風上自稱為「不孝男」,戴孝一般都是首七開始,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發,刮鬍須,否則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終七時才能理發,孝男穿麻衣帶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繩,麻帽上掛兩個棉球。出葬時孝男要手執「孝兒杖」,杖長三尺,糊以白紙絮。孝兒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這就是所謂「柴娘罷(父親)、竹娘奶(母親)」。
「做半段」
福州郊縣的鄉村早已有約定俗成的村慶活動——做半段。這村慶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閑時間里,且皆定在農歷七月以後。村慶日恰在農歷年過了一半以後,這一年的時間已過「半個階段」了,所以村慶活動就被稱為「做半段」。所有相鄰鄉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錯開來,每村一年一次,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請,村慶活動不停,節慶氣氛熱鬧,歷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視做半段,為了使村慶辦得隆重而體面,他們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請的物資籌備工作,養肥了雞鴨豬等禽畜、釀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總在相互提醒或轉告,村裡的孩子們更是巴望著做半段。
屆時,全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劃拳喝酒聲此落彼起。親戚朋友聚在一塊,暢敘親情友誼。宴席上,或商談買賣生意,或話桑麻,慶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年景,籌劃明春農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酒過數巡,皓月當空,客人酒足菜飽盡了興要告辭了,遠道的客人則留宿。
請回門和「撮食」
女子出嫁之後,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輩的人,到男家「請回門」。這時,新娘新郎便在晚輩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門」。如果雙方家庭相隔較遠,就要坐轎、扛兜、騎車、坐船。現在交通方便,選坐汽車。
請回門古稱歸寧。只來一天,當晚便回男家的,叫「請趕燭」,定在燭明夜黑時分返回夫家;要是路遠,或女家場面熱鬧,可逗留三五天,既可會見女家的親戚朋友,又可在熱鬧場面,人們對新郎(俗稱姑爺、姐夫)進行有趣的樂和滑稽的調笑。作為新女婿定要禮貌待人,舉止文明,婉轉答對,避免被圈入合謀計算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罰,又要被人取笑。稍有差錯,都要被「處罰(罰錢)。從單項罰錢,買了禮餅等分給在場親戚朋友,叫做小「撮食」;到幾項罰錢集中起來,辦起酒宴請在場親戚朋友,叫做大「撮食」。一般岳父母出面干預過重的「撮食」,只要不屬於新女婿本身智力低下或洋相百出的。
清明節與「菠菠粿」
福州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最後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正月鄉村的迎神活動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具有道教色彩。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分別由人頂著,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動達到高潮。主神已安坐神位,幾尊示進廟的小神分別由男青年抱著,從數里外的田頭地邊爭著往廟里跑,最先到者會得到人們最多的祝福。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廟安坐後,廟前焰火四起,鑼鼓震耳,直到深夜。
早年,福州還有許多迎神活動,如迎吳顏爺、迎泰山、迎城隍、迎尚書等。因此種活動封建迷信色彩濃厚,遂逐漸地淡化,唯春節期間被稱為「迎年」的游神還能看到。
送三旦和滿月酒
生男生女,外公外婆家都要「送三旦」。「送三旦」是指分娩三天,定為「三朝洗兒」日,作為娘家人,就要為產婦送來了雞、面、蛋、油糯米、紅糖等禮品,以供哺乳育兒期間的食用。有的娘家殷實,還送來桂圓、羊、鴨以及幼兒的衣服、兜衣、小棉被、毯等,甚至金銀飾品、賀禮。娘家的親戚也有「贈安」的禮品,一般為雞面或太平面,寬綽的還贈送高檔東西。這些都集中娘家,分娩後第三天,挑擔或駕車送來。「送三旦」,多是產婦的弟侄輩挑來,也有地方是外婆領擔送來。福州民間十分重視分娩後的調養,要吃若干只雞,三餐食線面或糯米飯,忌吃海鮮之類東西,保元養身,以期餵乳不乏。到了嬰兒滿一個月,喜家要請喝「滿月酒」。大家合飲一堂,酒畢,來賓都分別看看嬰兒,贈送「彌月之慶」紅包。這是禮尚往來的,收了人家的,到了人家添嬰,也要還應人家。
現在,分娩多住醫院婦產科調理,「送三旦」例俗也不大流行,多改為「送滿月」。所有親戚「贈安」的,也在這時,送來的,聚集一堂飲滿月酒,合第慶喜。這樣,已把繁瑣的事,集中一天辦了。
冬至與搓「米時」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福州俗定這一天為冬節。舊時,人們在此節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米時」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干後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時」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徵「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許多歌詞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壽的含義。
⑵ 閩劇的歷史
1.閩劇的歷史發展概況
一、簡要描述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二、歷史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 ,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 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 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
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
"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
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
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
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
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
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
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
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
2.閩劇的來歷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 閩劇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閩劇,戲曲劇種。又稱福州戲。流行於閩中、閩東和閩北各縣。明末清初 ,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業余組班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這種演出活動,後來與外來戲班藝人結合,並以江西弋陽腔融合當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調」作為主要唱腔曲調,人稱「江湖班」。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大戲36,小戲72,大都來自弋、昆諸戲。在閩東北福安、寧德一帶,當時也出現了一種以「江湖」和颺歌為主要唱腔曲調的「平講班」(「平講」,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劇目多移植「江湖戲」,或據民間故事編演,如《雙金花》、《贈白扇》、《紅裙記》等。後來,原用「正音」(官話)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講(方言)演唱,漸與「平講班」合流,同時又吸收了「嘮嘮班」(指當地人認為嘮叨難懂的崑腔、徽戲等外來戲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講」為主,與「江湖」、「嘮嘮」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還流行著一種「儒林戲」,起自明萬曆年間,以外來聲腔結合俗曲俚歌所創的「逗腔」為主要唱調。清光緒年間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時,劇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筆,如《紫玉釵》、《墦間祭》等。辛亥革命後,「儒林班」逐漸與「平講班」 、「嘮嘮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即今之閩劇。
3.能介紹一下閩劇的發展歷史嗎
明萬曆三十七年 (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 閩劇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 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士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 閩劇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
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
"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
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
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 (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
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
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閩劇《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
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
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
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
儒林戲在福州方言地區,已躍居劇苑芳首之位,使其"逗腔"成為後來閩劇的主體音樂。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儒林戲與江湖戲、平講戲結合融匯,俗稱"三合響",開始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二十世紀20年代 閩劇進入了多聲腔劇種的成熟期,以鄭奕奏為代表的"鄭派藝術",是閩劇藝術的第一個高峰。鄭奕奏在短短的幾年間,先後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兒血》里的張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
4.福州市閩劇的起源特點與型成
福州市閩劇的起源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的唱腔曲調,有原屬「儒林」、「平講」的逗腔、颺歌、江湖、小調4類,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的虛腔,其中的「寬板」、「急板」,原有後台人聲幫和(稱為「馱聲」),後來有的改為自行拖腔(稱為〔自馱聲〕),或用小嗩吶吹奏幫腔部分,作為過門,還有「滴水」、「滂水」等調,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來。
5.閩劇歷史 常識 經典劇目 劇性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並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於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後定稱為閩劇。
歷史沿革: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6.閩劇歷史 常識 經典劇目 劇性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
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並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於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後定稱為閩劇。歷史沿革: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
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
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土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7.介紹閩劇的特色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崑曲和徽調的影響,並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後台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朴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依"的虛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嶺]、[寬板]、[急板]等。
小調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很豐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從徽戲、京劇吸收的如[大補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後,不少京劇藝人轉入閩班教戲,所以閩劇音樂也吸收了皮黃調。
⑶ 鄉下請人唱戲,大概要花多少錢
大戲全本一般3000-5000,不化妝的那種1000元唱半天
⑷ 關於閩劇的問題和答案 偏一點
閩劇概述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歷史沿革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外從政多年,歷任南京戶部郎中、四川參政、廣西參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職的曹學佺,因拒絕皇室宗藩動用國庫私建藩邸而遭削職遣返故里。他在閑居福州西郊洪塘鄉時,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為"儒林班",是閩劇最早的前身。
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當時文人評論這種新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可見腔調之優美。後來閩劇藝人稱之為"逗腔"。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上吊殉國。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藝伎聚唱、名人雲集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從此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江西的弋陽腔也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因戲班長年累月走鄉闖寨流動演出,所以被稱為"江湖戲",唱白均用"土官話",音樂曲調統稱為"江湖調"。它"不葉宮調",善於"錯用鄉語",擁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家庭婚姻為題材的劇目,常演的傳統保留劇目俗稱"江湖三十六本頭",又稱"七雙八贈二十一雜",主要有《雙釘判》、《雙封侯》、《雙救架》、《雙狀元》、《贈寶塔》、《贈寶釵》、《贈白扇》、《金印會》、《種葵花》、《料柯山》、《卧龍崗》、《三官堂》、《鴛鴦帕》等。尤其是江湖戲的高台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台乾唱、後台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特別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逐漸紮下了根。江湖戲與深受士大夫青睞的儒林戲,成了雅俗的鮮明對比。
由於江湖戲唱白均操土官話,在福州方言地區流傳時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發展,於是一種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講戲",便應運而生。
平講戲的興起,促使了儒林戲的復甦。原儒林戲的發祥地洪塘鄉耆老,因追念昔日本鄉石倉園儒林班演唱之盛況,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戲的機會,與鄉間愛好戲劇者在石倉園舊址附近的真人廟,選拔農家子弟,繼承曹氏傳統,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辦起了第一個以鄉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餘年的儒林戲又重整鑼鼓。戲班起初專門為普度演出,首演節目《水漫金山》,戲台搭在位於閩江畔的金山寺,使劇情內容與演出環境天然結合,產生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結果一炮打響,於是四鄰鄉村紛紛前來邀請,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從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間,這是儒林戲的大突破。"洪塘儒林戲" 時期演出的劇目有《狀元拜塔》、《女運骸》、《長亭別》、《柳蔭記》、《玉堂春》等,均成為後來閩劇的保留劇目。
儒林戲有一個優勢,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關注。所以當儒林戲又復甦的時候,退居名人郭柏蔭等人便根據《唐人說薈》中的《霍小玉傳》,編成儒林戲《紫玉釵》。從此,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劇種的儒林戲,便進入了發展和成熟期。到了同治年間(1862-1874),在福州郊區先後出現了"陳厝儒林班"、"湯邊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義序儒林班"等十餘家均以所在鄉名作為班名的業余性質的儒林班。
光緒元年(1875),儒林班開始從鄉村向城鎮發展,於是出現了專業性質的戲班。由盧詩孫籌劃組織的"醉春園"班,率先打出改革旗號,採取津貼辦法,公開向社會招生,延師習教"逗腔"戲文。一時四方城鄉凡有謝神還願,禳災祈福,時令節日,都來聘訂該班去演出。這時的儒林戲演員也從原來的七人(俗稱"七子班")發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劇目除過去的《紫玉釵》、《拜塔》等外,還增加了《賣畫》、《遞柬》、《桃花村》等。
盧詩孫病逝後,"醉春園"儒林班便告停演。該班原編劇兼導演高喜福決定重整鑼鼓,另起爐灶。他一方面把原來已散夥的部分藝人招回,另一方面親自物色主要演員,如花旦勝玉環、小生崔傳齡、小丑吳友亮等,並配以副角多人組成新班, 取名"駕雲天"。該班在福州鼓樓城隍廟首演,由勝玉環主演開台戲《打鐵鐧》,獲得成功。"駕雲天"聲譽雀起,訂戲者源源不斷,引起了同行的欽羨,於是在福州又出現了"達雲霄"、"賽月宮"、"慶仙園"三個儒林班。隨後不到三年時間,又先後成立了"鳳麟奇"、"譜雲霄"、"仿桃源"、"慶雲天"、"樂瓊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與先前的四個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戲在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儒林戲從福州傳到長樂、福清、永泰、古田、閩清等縣,而福州城裡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雲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儒林戲在福州方言地區,已躍居劇苑芳首之位,使其"逗腔"成為後來閩劇的主體音樂。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儒林戲與江湖戲、平講戲結合融匯,俗稱"三合響",開始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二十世紀20年代,閩劇進入了多聲腔劇種的成熟期,以鄭奕奏為代表的"鄭派藝術",是閩劇藝術的第一個高峰。鄭奕奏在短短的幾年間,先後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兒血》里的張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玉釵》里的霍小玉,《孟姜女》里的孟姜女,《秦香蓮》里的秦香蓮,《杜十娘》里的杜十娘,《釵頭鳳》里的唐婉,以及《梁山伯與祝英台》、《萬花蓮船》、《邱麗玉》、《秋蘭送飯》、《蔡松坡》、《救國救民》、《浪子魂》、《箱屍案》等上百個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女性悲劇形象。他演唱的閩劇"逗腔"韻味悠長,纏綿悱惻,20-30年代就被百代、聯聲等幾家全國有名的唱片社灌製成唱片,流傳海內外,被譽為"閩劇泰斗"、"福建梅蘭芳"。
二十世紀50-60年代,閩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高峰期,創作、改編出一批優秀劇目,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1952年由省文聯組織的閩劇代表隊,首次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釵頭鳳》,榮獲演出二等獎,李銘玉、郭西珠分別獲演員一、二等獎。1954年9月閩劇代表隊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等劇目,其中《煉印》榮獲創作一等獎和優秀演出獎,林趕山、林務夏、李銘玉、郭西珠榮獲演員一等獎,還有一大批中青年演員獲得二、三等獎。
80年代以後,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林則徐充軍》、《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暨全國第十屆梅花獎頒獎活動在福州舉行,閩劇《拜石記》、《御前侍醫》兩台大戲,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閩劇院一團的陳乃春獲"梅花獎"(演員)。7月份,又在"閩劇之鄉"長樂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閩劇藝術節",來自閩東、閩北、閩中等地區的十七個市縣的閩劇團,匯集長樂,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這也是閩劇的一個空前盛事。
藝術特色
唱腔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崑曲和徽調的影響,並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後台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朴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種板調,特點是在曲中轉折和結尾處多有"哎"、"依"的虛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嶺]、[寬板]、[急板]等。
小調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很豐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從徽戲、京劇吸收的如[大補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後,不少京劇藝人轉入閩班教戲,所以閩劇音樂也吸收了皮黃調。
曲牌
江湖調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疊〕、〔柴排調〕、〔陰調〕等,具有聲調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盡的特點。
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崑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
"洋歌調"主要曲牌可分為"大介大牌",如[太師引]、[鰲頭金柱]、[風入松]、[香羅帶]等;"中介大牌"如[駐雲飛]、[出隊子]、[浪淘沙]等;"大介盤答"如[金廂]、[雙蝴蝶]、[賞花]等。其中人一人獨唱的稱為"大牌",兩人或三人對唱的稱為"盤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區別在於起介(開頭鼓鑼)的不同。
樂器
主要伴奏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小鑼,大、小鈸,磬等。
閩劇介頭(打擊樂過門),系綜合江湖、平講、逗腔、嘮嘮,以及本地民間音樂"十番"的鑼鼓介頭發展形成。所有介頭較有地方色彩,武場吸收京劇鑼鼓經較多,但打法上不盡相同。
角色行當
閩劇的角色分行,早期較簡單,儒林班、平講班行當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三小戲",後來吸收徽班、京劇的分行,角色漸趨完整, 增加到七個,曰"七子班",再到九個,稱"九門數"。隨著行當的細致化,又逐漸發展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相當齊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潑旦、老旦、武旦,凈行分大花、二花,醜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80年代以後,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林則徐充軍》、《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暨全國第十屆梅花獎頒獎活動在福州舉行,閩劇《拜石記》、《御前侍醫》兩台大戲,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閩劇院一團的陳乃春獲"梅花獎"(演員)。7月份,又在"閩劇之鄉"長樂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閩劇藝術節",來自閩東、閩北、閩中等地區的十七個市縣的閩劇團,匯集長樂,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這也是閩劇的一個空前盛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閩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⑸ 福州的風俗
福州風俗主要為節俗、婚俗、食俗、傳統技藝,具體如下:
1、節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緻,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是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3、婚俗
福州結婚習俗分為訂婚儀式、男方下聘禮、女方回禮、女方置辦嫁妝、接親、吃太平面、鋪床、見長輩、酒店設酒宴、回門。「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
4、傳統技藝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民國十三年(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5)福州戲班一場多少錢擴展閱讀:
福州城市標志
1、市標——三山一水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許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園。它象徵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
⑹ 閩南戲劇有哪些
梨園戲、歌仔戲、南管戲、打城戲、高甲戲等。
1、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64。
3、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
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
「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4、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
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戲的音樂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戲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參考資料來演:網路——閩南
⑺ 新國風的閩劇戲班
新國風戲班。民國14年前後,原舊賽樂班主、四大名旦之一薛良藩(依銀俤)自組新國風閩班,首演新傳統戲《燕夢蘭》,博得好評。班裡招收23人,班主親自授藝。班主薛良藩於1936年率班到上海「九星戲院」演出。但因戲本少,加上戲中唱腔仍帶「嘮嘮腔」,「半鹹淡」的唱京調甚多,觀眾不大喜歡。幸有生角名宿林逸豹、名旦黃銘卿、名武生趙長順、詹傳順等聯袂演出《蘇東坡游赤壁》等戲,勉強支撐。最後由同鄉會出資,贈送一領前幕,作為留別紀念。並包一華安輪船送回福州。 抗日戰爭前夕,演出連台本戲《白玉堂》。抗日戰爭後,該班赴台灣演出。1950年流落閩北解散。
⑻ 鄉下請人唱戲,大概要花多少錢老人過大壽
鄉下請人唱戲,大概要花多少錢?
老人過大壽,在每一個地方的價錢不一樣哦,像我們這邊的話,請人唱是1800塊錢一個晚上,因為他唱戲的是有一個戲班子,裡面有十來個人吧,所以1800塊錢也不算貴哦!
但是在大城市的話,好像要2000多塊吧,所以你說請人唱戲。那也要看你在什麼地方,各個地方的價位肯定不一樣的哦,有些地方如果那戲巴子出名的話,而且唱的也好的話,五六千也有的哦,所以要看你請的是鄉下唱戲的,還是大城市的唱戲的。
另外一個還要看你那個鄉下的生活收入情況來看,所以我這個僅作為參考,作為我住在這個地方,鄉下的一個價位就是1800塊到2000塊左右。
⑼ 麻煩請問福州閩侯地區詳謙鎮一帶請戲班唱場戲多少錢
兩三千就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