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客家土樓建造特點及原因
1、建造特點: 客家土樓客家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客家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2、原因: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3、熱濕環境、光環境、文化內涵。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物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軍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於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卧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復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② 福建的福州有什麼特色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
③ 福建福州那邊有什麼特色,當地習俗什麼的
婚嫁——舊時婚嫁禮俗繁瑣。先是提親,由男家提出,經女方父母同意後,取女方生辰八字請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合婚成後議聘,聘金必以「三」字,因「三」與「生」諧音。男方擇日定聘,俗稱「下大帖」,將議定聘禮的一半送往女方家(俗稱上半禮),並給女方長輩送見面禮。女方回送塒蜾,並將男方送來的禮餅、雞、肉等分送親戚。受禮者要於姑娘出嫁前送賀,稱「添箱」。婚前一個月,男方送迎娶日期「紅帖」,並送下禮,迎親前一日,男方送禮書帖「過門擔」;女家回禮雞一對,用紅繩扎雞腳。結婚之日,男家備京鼓花轎,有媒人帶領到女家迎親。進門先「拜堂」後入洞房,新郎新娘並坐床沿,稱坐床。新郎掀開新娘頭上紅緞,伴娘領唱揭蓋喝彩:「揭蓋揭得起呀,家產猛猛起呀;揭蓋揭正中呀,四代兩公孫呀。。。。。。」。飲合歡酒,稱「合巹」。挑選一男孩在馬桶小便,稱「開桶」,取早生貴子之意。下午伴娘扶新娘新郎出廳叩拜父母、親人長輩,受拜者要給新娘「見面禮」,多贈以金戒指、項鏈、手鐲等,謂「見廳」。當晚宴席,上「太平燕」稱「大菜」,新婚夫婦到各桌敬酒,對未曾叩拜的親族要補行拜禮。客人飲宴要把全瓜(魚)留給東家,表示對新人的祝願:有頭有尾、富足有餘。婚後2日,由新娘之弟到姐夫家請「回門」。回門禮節與新婚典禮大體雷同。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下廚「試鼎」。
壽誕——男女登50歲謂「上壽」方可舉行壽慶。未達此年齡的叫過生日。福州俗例,男慶九,女慶十,即男的提前一年壽慶。正壽前一天先做「暖壽」,用三碗壽面供奉祖先,做壽老人坐在案前讓晚輩叩拜。正壽,張燈披紅,由子女辦壽誕請親友。赴宴客人送紅包、送壽燭炮、壽幛等。宴後有的還講評話熱鬧。
建房——舊時建房,重在環境選擇,講究作北朝南,山脈來龍,左右「砂手」,明堂、橫案、「布袋聚財」。破土、奠基、上樑,都要擇取黃道吉日。上樑時,主人和全體匠人腰束紅帶,樑上貼「福星高照」或「萬年寶蓋」橫批,屋架上掛彩旗。在漲潮或潮滿時舉行上樑儀式,謂「漲財水」。師父領唱上樑喝彩:「建萬年寶蓋,好呀!發百子千孫,是呀!喜招財進寶,發呀!迎福壽康寧,利呀!」上樑日,主人舉辦上樑酒宴請匠人師傅和親友、幫工,並給師傅送紅包,表示酬謝。親友送燭炮,蛋面,鏡框祝賀。
生育——「添丁發甲」乃一家之喜。女人懷孕謂「臨盆喜」。第一胎生男生女都要向近親和鄰里報喜,分送太平面或染紅的蛋。嬰兒三日要沐浴,叫「洗三旦」或「湯宴之喜」,娘家要置辦嬰兒用的圍兜、衣帽、搖籃、被帳、玩具和產婦坐月子用的雞、面、酒等,以示祝賀。滿月辦酒謂「彌月之喜」,赴宴的人要送紅包,外婆家送包、糕、蛋,取三者諧音「包哥太平」。小孩取名,多以族間輩序命名,有的則視嬰兒出生「定時」的五行齊缺情況,選用「五行」所缺的字或偏旁彌補。
④ 福建農村的房子,到底有多豪華
福建是我國的沿海地區,其經濟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最出名的莫屬於福建的農村 。
其實大多數還是和其他省份沒有太大的區別的,外觀豪華主要福州莆田泉州這三地級市的農村。
福建的城鄉差距普遍較大,省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村的2倍以上,發達的地區才會好一點,既然農村都是處處豪華洋房了,那是不是說,福建已經率先實現共同富裕、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了。其實這就好比印度的經濟量比英國大,那麼印度就比英國富有了?顯然不是,富有的因素有很多種,經濟總量並不是唯一指標。
拿人均收入來說,9個地級市,只有3個超過省人均線和全國人均線,精確到縣級行政區,更慘不忍睹。知道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么,除非你用現金交易或地下錢庄交易、境外銀行交易。另外,移民外省的不算一個純正福建人了,戶口轉移出去的已經不是福建人了,改國籍的完全不是福建人了,人均收入數據的除數一向是常住人口。其實福建的人均收入比浙江、江蘇還要低一點。但究竟為何能修建這么多豪宅,可能與他們的風土人情有關。
所以對於福建農村富不富有一說,得親自去觀察才知道。
⑤ 福建土樓有什麼特點
福建土樓的特點:造型獨特,規模宏大,具備抗震功能,結構布局奇巧
1、造型獨特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2、規模宏大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
3、具備抗震功能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
4、結構布局奇巧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照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5)福建福州房子有什麼特色擴展閱讀福建土樓的文化內涵
1、家族的凝聚力
土樓的建造,一般是在家族最高大的樓體和堅固的牆基穩重存在和發揮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樓里,一樓之內乃一公之孫。樓內數十、數百人中,多代同堂,擁有共同的祖輩,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
2、道家哲學思想
在客家土樓建造中,道家哲學的運用可謂精彩絕倫,不僅土樓完全以其精髓為建樓指南,而且其他類型的土樓建造亦多用道家思想進行擇地定位。
3、濃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視文化教育,在中國山區農村中早已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氣。尊師重教的傳統,使許多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供本樓及鄰近子弟學習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福建土樓
⑥ 福建的建房有哪些特色
我國福建各地的動土儀式略有不同,但一般要行"報土"祭拜之禮。"報土"也就是由建房工匠向"土地公"報告動工時間。因為建房挖地基,恐打擾土地公,因此要先向土地公打招呼,以求吉利。
報土時須要上擺"三牲",和一些水果、糕糖。福建南靖人用茶、茶點、紙錢祭拜。福州一帶擺豬頭、螃蟹敬天帝;莆田人辦素茶祭土地、天帝、宅神,早晚還要插香;龍海人"報土"後,請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敲,並將12張塗有"壽面""的紙箔埋到地下,稱為"報之"。拜完土地公還要燒約200張"壽紙",燃放鞭炮。
廈門、同安等地除了拜土地公外,還要請"當境佛",也就是本村人信奉的佛,如"三忠公"等到家,並在家中貼"鳳凰到此"、"麒麟到此"之類的符令。
報土時,有些地方還要祭"魯班先師"、"楊公先師"。閩西人擇吉日動工時,要安奉"楊公先師"牌位,開牆基時要宰大公雞,滴雞血以驅邪。福建上杭習俗是在宅基地上打一小木樁,上端扎紅布、木樁上有"土地公"的神號牌位,俗稱"起譜"。開工時邀齊木匠、泥匠在"譜"前燒香。
福建永定的禮儀是在破土前祭拜楊公先師,將"楊公符"貼在約1米長的竹片上,豎立於縱軸線末端,並適當離開施工位置,使之起到指定縱軸線的作用。
與此同時,木匠師父拜"魯班先師",泥水師父拜"荷葉仙師"。祭拜時,主人家須用三牲、香紙、紅燭虔誠恭敬祭拜各祖師,然後請人用羅盤標定方位,待方位再次標定後,立下樁標,開始鳴炮動土。
破土時,應擇吉日。晉江人以丑、寅時為佳,以為天降小雨更妙。為示開工吉利,莆田、惠安等地在破土時還須穿上象徵喜慶的紅衣;尤溪人要將挖出的頭幾筐土向上堆放,取興隆之意。各地均忌在破土時講不吉利的話或發生口角。
動土儀式比較簡單,一般是在擇定的時辰及選定的地址先放鞭炮,再由主家或工匠挖幾鍬土就算完成。福州、南平一帶多由工匠執鋤,挖3下土表示"破土",閩南、閩西一帶挖一兩下即可。
福建打地基禮儀較為繁復。打地基又叫"奠基"、"下基石"。俗話說"地打牢,萬年興"。民間向來看重打地基。羅源一帶,開基時,掘地數尺,填上泥石。為防觸犯土地公,事成後還要製作一個牌子,上用紅紙書上戶主名,供上香、燭、果,用一破傘遮住,祭祀謝罪。莆仙一帶正式砌牆基時要舉行"動合"儀式,即以三牲齋果祭祀土地公,奠基完畢行"放合"禮,牆基用紅布披合,將扁筐、錘子等裝入紅袋,禁忌亂扔亂丟工具。
福建永定人開基挖石腳坑,砌石時先在縱軸線一端安放"五星石",即以5塊小石象徵星辰,按一定方位排定,以呈"天地合一"的吉象。閩南華安等地在奠基的時候要壘"奠台石",依房屋規模而定,3間屋的奠3台石,5間屋的奠5台石,即將3個尖頭朝上成錐形的石子置於大廳中央,石頭高低不一,中間最高,兩旁依次降低,呈"山"形。
地基整好後,當地人還通行用長條形大理石為底面。但條石不可覆於台石上,因3台石或5台石表示人丁興旺,如果被條石所蓋,是為"蓋丁",這就犯了農家大忌。除砌石腳、挖牆腳基外,整個房宅的地基均要夯實。
地基挖好後,民間通常還要再次選擇吉日吉時正式開工建房,以祈求房主平安吉利。開工後,主人除了請少數有技術的木、泥、瓦匠外,多請鄰里鄉親合力相幫。福建民間建房,常由親友"幫工"。開工日除給工匠紅包外,還要宴請親戚和工匠。建築過程中,每逢初二和十六也要宴請工匠和幫工,以圖大吉大利。
⑦ 福州的特色(什麼東西都行)比如榕樹等等……
福州地方特色
三餐
大人們說的過去,福州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稻米)為主食,早晚兩餐食粥,午餐食飰(干飯)。農村人多田少,生活貧困,日常多以大米番薯摻雜而食,甚至以番薯為主食。把番薯刨切成長約一寸的絲(條狀),曬干叫番薯米;刨切成片(圓形),曬干叫番薯錢。福清、平潭兩縣多食番薯錢,其他縣份多食番薯米。炊飰和煮粥是過去福州傳統習慣。早餐和午餐合在一起做飯。把一定飯量的晚米,放在鍋中用水煮沸,待顆粒開花、呈半熟狀態時,舀入笊籬中,再用冷水淋過,倒入甑中。鍋中剩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米和「泔」(米湯)再煮一些時間,使其粘質,這就是早餐的粥。米的精華都集中在粥里,營養成份較高。等到做午餐時,把原來放在甑中濾過的米,隔水蒸熟,這就是飯,也叫「炊飯」。蒸熟的飯很香,比較濃縮。
過去一般家庭要食一頓粥,晚餐的稀飯則要用早米來煮。早米較有粘質,易熟。有時把午餐剩餘的干飯,加水再煮,稱為「飰湯」,作為晚餐。
農忙季節,為了節省糧食,爭取時間,除吃番薯米飯外,就是煮粥。但所煮的粥,濃而不稀,熟而不爛,叫做「飰粥」,也叫「飯連粥」。清早煮了可供一家人兩餐以上食用的飯粥,飽食出工,剩下的用棉絮或稻草編的草桶保留,上午10點左右(名曰「小齋」),送到田間做點心,這里保留古代「餉田」的遺俗。農民和其他勞動者都認為「飯粥」是「內囊」(堅實之意)的。
干飯,還有兩種獨特的煮法。一叫生炊,就是把米浸在水裡約半小時,洗凈放在甑中,用猛火來蒸,氣味最香,但較費時。一叫隔煮,把定量的米,放在咸草(海濱所生長的可編草席的草)編制的小袋子里,叫做隔煮包,又叫為飰包,放在鍋里用水煮熟,一包約一二兩的米,多食少食,各從其便。過去飯店多用此小草包盛米煮飯,供應顧客。所用的米叫「三夾米」,即把稻米、粳米、糯米各三分之一摻雜來煮,食時軟潤清香。
福州居家平常菜餚的口味,鹹淡中和,不太酸,不太辣,沒什麼刺激性。蔥、蒜、生薑、辣椒不生食,在佐料中也不大量使用。但其口味有偏甜和偏腥的特點。燒煮蔬菜或雞、鴨、魚、肉都要用些糖,其味偏甜。煮菜用�油(又叫蝦油),故其味腥。此外,有些菜餚因使用地方特色的調味品,可烹調出具有地方獨特風味的菜餚。如從糯米紅粬釀造的紅酒中榨出的紅糟,作為調味品,便能烹調出別有風味的灴糟雞、灴糟鰻、灴糟羊。有些魚類如蓮魚、草魚、鰻魚、鯊魚等切塊作羹,叫做「灴魚」,投入些許福州特製的筍絲,便有不似醋酸的酸味,又略有清新的筍香,以清淡雋永見稱於人.
風味小吃
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一年四季常食的點心有「鼎邊糊」、興化粉、鹵面、煎餅、芋粿、蠣餅、蝦酥、魚丸等。鼎邊糊方言稱鐵鍋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湯,把大米磨成的米漿傾於鼎沿,將鼎蓋蓋上,一二分鍾後,把烤熟的米糊鏟下,再將米漿傾於鼎沿,如此三五次,鼎邊糊便熟了。這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興化粉有煮食和炒食兩種。如炒食,拌入蒜頭醬,別有滋味。鹵面,先調以可口的清湯,拌以成漿的薯粉,變成一定濃度的湯,加以肉米、筍片、蝦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鍋里煮熟。這種鹵面的風味和其他煮法的麵食不大相同。鹹粥,用糯米煮成稀飯,投入�油、蔥珠、肉絲、蝦乾等佐料,食時再加些老酒。煎餅,以米漿調豆芽菜、韭菜、鴨蛋,傾入平底的小鐵釜中,用小爐熾炭,煎成薄餅。芋粿,把芋頭刨成線絲狀,調以米漿蒸粿,切為方塊,再經油炸。蠣餅,把大米、黃豆混合磨成漿,以海蠣、芹菜為餡,經油炸為蠣餅。魚丸,以精魚拌以薯粉製成丸子,瘦肉為餡,形如乒乓球略小些。優質魚丸富有彈性,香脆可口。連江城關、福清龍田一帶的魚丸,遠銷香港等地,為國家創匯。
夏令常食的點心有:湯丸、油扁、白丸、米粿、碗糕、饛糕、盞糕、綠豆粿、尾梨糕等。湯丸、油扁皆是八果甜餡,只是形狀不同。白丸以糯米磨漿,壓干,搓為徑寸方形,曬干待用。煮時清水入鍋,煮沸即熟,調入白糖,食之解渴。尾梨糕,以荸薺的澱粉調漿加白糖蒸成,切成塊,色白,半透明,這些都是夏令的清涼食品。節日食用的小吃有紅糖粿、白糖粿、元宵丸、糖粥、清明粿、九重粿等。紅糖粿即年糕,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拗九節」吃甜粥,清明節吃「菠菠粿」,重陽節是九重粿。節日小吃也成為福州人日常點心。
居住
福州居住屋式,城鄉、貧富差異很大。城內的三坊七巷,南台的上、下杭等街巷,舊時多是官宦豪紳巨商士大夫聚居的地方。住宅多是「明朝厝」、「火牆厝」,即四周土築風火牆,牆內木結構,單層或雙層樓房。有四扇三開間、六扇五開間,個別有十扇九開間。不管幾開間,結構基本類同。中間前面為前廳,後面為後廳,前後廳左右兩側各有前後廂房。廳前有天井,天井左右為披榭。後天井多有井,井水可飲用。富豪之家幾進相連,旁有花廳、書房、園亭等建築。一般居民的住房多是木結構,有三柱的,也有五柱的,前後一直透,俗稱「火卷厝」。這些木屋都是毗鄰相連,每間的木板壁也是左右隔壁間的木板壁,形成木屋毗連區,既怕火又怕水。一家失火,千家遭殃。福州因火患頻仍,故有「紙褙福州城」之稱。春夏之交雨季期間,閩江上游山洪暴發,與大潮頂托,水漫大半個福州城。居民把木板拆下,以減輕洪水沖力。有些低矮地方,十幾間木屋之中豎一石檔,石上面鑿一洞孔,各家用一粗繩把屋柱系在石檔中,以防洪水把房屋沖垮。台江的下道街、中選路、皮廠里、老鴉洲、鴨姆洲等地,蓋有連排的棚屋。這種房屋低矮、簡陋、破爛,住的多是搬運工人和人力車夫,食睡一室,三代同堂。
閩江兩岸的水上居民,長期以來浮舟泛居於連家船中。民國前後,有的水上居民在洪糖、淮安、西河、灣邊、龍江、鰲峰洲等地的岸邊,搭蓋高腳而又矮小的木棚,或把破漏不堪的木船,固定在江濱,作為棲居之所。
郊、縣農家房屋,多是舊式四扇三房,一般中為廳,兩側為房,兩邊相向為耳墜房,廳前有小庭院。多為土、磚木結構。房屋四周為結實的土牆,青石為基,屋頂瓦片。僻壤山區有的房屋叫做寨。這類房子大多以宗族為主體,數房、數十戶合建,是住宅的城堡化。四周圍牆厚達一二米,用以防禦盜寇。寨內有水井以及加工稻穀的設備,以備在不能與外界聯系的情況下,長期生活之用。
50年代後,人民政府採取措施,分期分批改造低矮的棚屋。陸續在台江區建海、排尾、洋中、五一、安慶等建設三至五層的居民新村,逐漸改變危房、緊房居民的居住條件。80年代後,福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設與舊城改造相結合,既保留名勝古跡,又建設現代化城市。市區內的高樓大廈,如春筍般拔地而起。居民新村和花園式的、別墅式的樓房一幢幢地矗立起來,形成一片片新的居民區。廣大居民告別祖祖輩輩居住的低矮、簡陋、破漏的「柴埕厝」式的木頭房子,一戶搬進一單元,住上有卧房、客廳、廚房、衛生間的樓房。
⑧ 福州的房子值得買嗎
投資房子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些房子買到就是賺到,隨便一轉手都能賺個本,這相比於其他項目來說可能是最為有回報率的投資了!以下四種類型的房子,升值相對快快,自住也方便,可以考慮: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四種房子吧!
學區房
「再窮不能窮教育」,如果要列舉幾個全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教育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看看一路飆升的學區房價格,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長對於教育重視。無論何時買,學區房都是最值得投資的房子!
商圈房
買房其實買的是未來的升值空間,而商圈的打造會為周邊樓盤帶去升值的空間!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提高,商圈房不失為自主投資的好選擇!
綠化房
雖然高樓大廈是城市的標配,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實際上未來房地產樓盤中最稀缺的資源將會是綠化。綠化程度很高的房子,往往是有錢人買房置業的首選!
只要滿足以上其一,房子必定升值快,如果滿足其二,增值速度更是翻倍,特別是一線江景資源,對望金融圈,東部辦公區、首席文教區、江濱休閑區、煙台山文化區等優勢資源聚集,且與主城相接駁,扼守跨江面海發展的橋頭堡,區域價值不言而喻。
⑨ 福州特色有哪些
1、佛跳牆
這個是福州特色菜中當之無愧的帝王!佛跳牆起源於福州,其原料很多,有十幾種,裡面含有鮑魚、海參、魚唇、氂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
⑩ 我們在福建會看到它們的傳統民俗土樓,為什麼福建人民要建造這樣的房子
它是地方傳統宗法倫理和民間文化的物質載體,土樓史就是一部農村家庭史土樓民居以種姓聚居、群居為特徵,其建築特點與客家歷史密切相關。
福建有三大方言群,16個地方方言,28個地方音。自然環境和歷史遷徙帶來的文化交流鴻溝,構成了福建傳統建築類型和風格的基礎福建傳統村落的布局順應地形,適應氣候條件,或依山傍水,或結合、或分散,呈現出多種景觀效果。福建的傳統建築,從總體規劃布局,到牆面處理和裝修細節,都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繼承和發揚建築文化,在建築材料中植入傳統優秀文化,使建築從源頭上具有文化性,將中國文化精髓與現代科技古今結合,中西文化融為一體,將其應用於現代建築業,倡導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