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著名書院有哪些
明代書院發展到一千兩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辦書院。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明朝統制階級曾先後4次毀禁書院,然而書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多次毀而不絕,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師生寧死不屈。東林書院的對聯寫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⑵ 明代新建的書院有哪些
明代新建的書院不少,以南方為例,江西在崇仁縣建小陂書院,在南昌府建正學書院,在建昌縣建馬融書院,在吉安府永豐縣建一峰書院,此外還有復古書院、龍岡書院、白鷺州書院等;廣東的書院在明代也新建不少,計有正德年間建書院8所,嘉靖年間建78所,隆慶年間建4所,萬曆年間建43所,天啟年間建1所,崇禎年間建16所;福建的福州府17所,漳州府11所等。
⑶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書院
太極書院:位於北京城內。元太宗七年(1235)行中書省事楊惟中所建。
魯齋書院:魯齋書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元延祐中為許衡講學建。
明經書院:位於江西婺源。元皇慶元年(1312)胡淀建。
景星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唐長慶元年(821)江州刺史李渤建。據方誌記載,李渤出仕前,韓愈於元和二年(807)曾寫信給他,勸他放棄隱居生涯,出山從政。信中有「朝廷士類,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先睹為快……」等語。以景星名書院,是當時命名,抑或後世為懷念李渤而命名,無從查考。但景星書院一直維持到元代。元大德年間(1297-1307),黃澤曾任景星書院山長。元末毀於戰亂。
道一書院:位於江西鷹潭。宋程紹開建。紹開又名紹魁,字及甫,號月岩,信州貴溪百丈嶺人(明正德間劃歸新置之萬年縣)。宋德祐元年(1275)召集軍民抗元衛鄉,兵敗歸里隱居。取《孟子》「道一而已」之義,於鄉里築書院以會合朱、陸兩家之說。內設朱、陸二人像以供祀。元吳澄傳紹開之學。延祐間(1314-1320)嶶州婺源胡炳文曾任山長。
勉齋書院: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在山之西,本宋儒黃榦詳《人物》。修三禮處,後即其地祀之,中有榦手書「修三禮處」見《石刻》。石刻。元至正時,勉齋書院在太平公輔里。
文靖書院:位於湖南瀏陽。宋紹聖初楊時(號龜山)知瀏陽,曾與士人講學於城南,後人因建書院於向陽門內西街,以其謚號為名,並建龜山祠祀之。宋末廢。元至元三十年(1293)部使者修復,聘隱居17年之久的歐陽龍生為山長,招諸生講學其中。時歐陽氏升堂辨《孟子·承三聖》章,「言龜山傳周程學,而及豫章延平、紫陽朱子,實承道統,其功可配孟子。山林老儒聞講筵之復,至為出涕」。明成化間,改為龜山祠,書院遂廢。
稼軒書院:大德二年(1298)春,元政府重視朱子理學的教育。重新將《廣信書院》門額改回《稼軒書院》,修復棟宇開業。
大德年間,《稼軒書院》的書院長是新安趙然明,他經營打理書院盡然有序,深得學子們的愛戴和稱贊。當時書院已經擴展房舍二百楹,浮瓦鋪綴,風雨不侵,迄成堅廈,講廬齋庖,儲倉膳房。把過去所有的規格都修復起來了。整個書院建設規模空前,井然有序。
江東書院:於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由秀峰進士、會稽太守毛基創建,是在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靈山之側的對寨山書房、書房山書房、鰲山石窟寺書房的基礎上擴展、充實而成,它比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梧州綠漪書院早建250多年。宋嘉定之前,秀峰得古道之便利,科第連綿,進士輩出,開禧乙丑元年(1205年)毛自知還高中狀元,開創了富川任榮登龍虎榜的先例。毛基任會稽太守時便倡教育,重人才,他為了振興家鄉的教育事業,出資費力,創立書院於故園江東,薈萃名師,培養了不少進士,舉人和貢生。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的進士毛商芝、明萬曆乙末年(1585年)的進士毛燕章皆先後就讀於此。
高節書院:位於滸山橫河以西客星山,為紀念東漢隱士嚴子陵,慶元知府劉黻始建書院,以范仲淹記嚴子陵祠堂語,名之為高節。元朝統治者對研究、傳播理學的書院採取了保護政策,戰爭對院舍沒有形成危害。在歷任山長的主持下,高節書院一直相沿辦學。無論是山陰的張澍,金華的王葯,還是邑人岑翔龍,都為高節書院的發展付出了心血,清源人卓彌高還撰有《思賢堂記》,以激勵生徒思慕前賢、勤學務實。大德三年(1299),知州張德珪重修書院,新建大成殿,殿後為夫子祠,供奉嚴子陵塑像,東西夾室奉祀鄉賢。書院規制進一步擴展,生徒日眾,弦歌不輟。
甫里書院:建於元代至順年間(1130—1333年)。創建人為總管前光弼。院址在長洲縣東。「因唐陸龜蒙故居,奏建書院於甫里」。
文正書院: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年)。院址在吳縣東北,禪興寺橋西。原為南宋咸淳十年(1247年),知縣潛說友奏建的范公祠。元代至正年間,廉訪事趙承禧、總管吳秉彝改祠為書院。
師山書院:元末鄭玉,字子美,鄭村人,博覽六經,尤精《春秋》。既長應舉不第,室師山著述、講學,人稱師山先生。因學者日多,至其室不能容,門人鮑元康等就地擴建為書院,中書省命名為師山書院,又說是明祖於洪武十二年(1397)詔建,並賜「人文師表」匾。師山書院規模齊整,「殿堂門廡,庖湢咸具,講肄有室,登眺有亭」。鄭玉取孟子之語,名其堂曰「三樂」。
鶴山書院: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創建人魏起。院址在蘇州南宮坊。
採石書院:原址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境內。創建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地址在採石翠螺山下。明天啟間置採石兵營,易院為江防行署,後又改為「振采書院」。明崇禎、清康熙年間都有重修,後廢。
鄮山書院:位於鄞縣,創建於元大德年間
⑷ 明朝時期的書院有哪些
東林書院和東林黨 東林書院是明代晚期一個蜚聲士林的講學中心,東林黨是這個時期地主階級中的一個影響頗大的政治集團。後者因前者而得名,前者亦因後者而益顯,它們在明代後期的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寫下了有聲有色的篇章。 說起東林書院的歷史,首先要提到北宋一位學者楊時。 楊時(1053—1135),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省)人。他在學術思想上以程頤、程顥為師,是二程學說的積極傳播者,號稱「龜山先生」。南宋初年,他被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楊時晚年,優游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因為楊時非常喜愛廬山「東林」景色,所以把他講學的地方取名為東林書院。這就是東林書院的由來。又因楊時號「龜山」,故時人亦稱東林書院為龜山書院。元時,東林書院廢為僧舍。 東林書院的復興,則已是明朝晚年的事情了。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當時任吏部文選司郎中的無錫人顧憲成,因在「廷推閣臣」的問題上「忤帝意,削籍歸」(《明史·顧憲成傳》)。里居後的顧憲成,一面著書,一面講學。但是,他並沒有一個滿意的講學場所。他經常不無焦慮地對他的好友、無錫人高攀龍說:「日月逝矣!百工居肆以成事,吾曹可無講習之所乎?!」(《顧端文公年譜》)可見他不願虛擲歲月,還希望在講學方面做一番事業。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九月,顧憲成懷著崇敬的心情偕伴來到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舊墟,憑吊四百多年前的宋朝學人,一時心有所感,慨然說道:吾曹講習之所,其在斯乎!於是他「商諸同志」,籌劃修復東林書院。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無錫知縣林宰的支持下,修復工作在第二年夏季開始,入秋即告竣工。 東林書院修復後,顧憲成邀請江、浙「同人」,在此聚會「相與講德論學,雍容一堂」,「一時相傳為吳中自古以來未有之盛」(《年譜》)。在首次東林大會上,顧憲成宣布了他所草擬的《東林會約》。《會約》闡明東林書院講學的宗旨,如「飭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損」,強調「務在躬修實踐」(《顧端文公遺書·東林會約》)。 這是東林書院復興的序幕。此後,顧憲成和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人講學其中,顧被人們稱為涇陽先生或東林先生。廢棄了四百多年的東林書院,這時又變得生氣勃勃、書聲琅琅了。於是,東林書院逐漸聞名於當世,而從這里傳出的講學聲、讀書聲,竟在晚明的地主階級政治生活中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
⑸ 福州西湖的景點有哪些呢比如西湖書院的謝謝。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蘇堤春曉
蘇堤全長三公里,是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構築而成的。故名之以「蘇堤」。
早春四月,迎著熹微晨光,沿修長的湖堤漫步,但覺輕風徐來,十里垂柳飄忽。在輕煙薄霧中,灼灼紅桃含露開放,宛若噴霞,景色著實嬌媚迷人,而當春雨霏霏,透過裊娜柳絲眺望西湖,但見薄靄彌漫,漸遠漸淡,景色更是奇幻誘人,被人稱為「六橋煙柳」。蘇堤連接了南山和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且花木一年四季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如詩若畫的迷人風光,成了人們長年遊玩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前身是南宋的皇家花園--聚景園。解放後經整修,已擴建成為佔地三百多畝的大型公園。這里以柳葉蔥蔥,鶯聲婉轉而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春天的花園柳樹蔭蔭,枝枝翠柳婀娜多姿,有些隨風搖曳,更有臨湖而植者,枝葉俯垂水面,遠望如少女浣紗的「浣紗柳」。步履其間,濃蔭深處的柳樹給人以陣陣思緒,悅耳的鶯啼聲更是撩人遐想。柳浪聞鶯現共分三組園景,即聞鶯館、友誼園和聚景園。這里引進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使園內景色越具誘人之處,以景寓意,情景交融,別有一番情趣。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花港觀魚
「盧園」是南宋內侍盧允升的私人花園,因其處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花港觀魚,與蘇堤前接,西山在北為其護屏,還有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著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全園分為魚池古跡、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叢林區、芍葯圃等七個景區。公園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紅魚池。池中滿蓄金鱗紅鯉,池畔花木扶疏。遊人投餌,群魚爭食,有聲有色,賞心悅目。現公園的主景區為牡丹園,用牡丹、湖石等組成,小徑迂迴,布置緊湊有致。仲春時節,站在聳峙高處的牡丹亭向下俯視,但見大大小小的花壇間紅夾綠,那燦若雲錦的牡丹花千姿百態,斗奇競妍,令人流連忘返。不久將再辟芍葯圃,與牡丹亭相媲美。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在靈隱路洪春橋畔,據說南宋時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坊內與金沙澗相通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麴院荷風」。舊時的麴院風荷,僅一碑一亭半畝地,局促於西里湖一隅,頗有些名不副實。清康熙年間,在蘇堤跨虹橋畔的岳湖種荷花,並建亭立碑,題為「麴院風荷」,此景遂復。今天的「麴院風荷」仍以荷花為主景,建有五個荷花池,分別栽植紅蓮、粉蓮、白蓮以及重瓣的「重台」等多種品種。全園又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麴院、濱湖密林等5個景區。每當夏日,荷花開放,滿眼翠蓋紅妝,香飄數里,池和池之間築小橋相連,便於遊人流連觀賞,可以領略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迷人景色。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雙峰插雲
在洪春橋畔。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餘里。舊時人們游湖多在春秋兩季,每當欲雨未雨時,從湖上眺望南、北兩高峰,但見雲霧裊繞,雙峰時隱時現,時露雙尖,宛如峰插雲霄,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氣象萬千,景觀十分吸引人,便定為「西湖十景」之一,名兩峰插雲。後「兩峰」改為「雙峰」,從此這湖中之景便成為陸上之景。南高峰「攬長江若帶,俯平湖如杯」北高峰稱「錢塘之柱」,山間林木蒼翠,有石磴數百級,曲折盤上山頂。張岱《西湖十景兩(雙)峰插雲》: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它是由三座葫蘆形石塔和「小瀛洲」兩個部分組成。島是明萬曆年間用疏浚的湖泥堆積而成,島外又築有環表堤埂,堤島之間由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曲橋相連,構成了一個湖中島、島中湖的勝似仙境的著名旅遊勝地,其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於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是我國水上景園的典範,古代園林藝術的精品,中秋之時,在塔中置燈燭,洞口蒙以薄紙,燈光外透,月光、燈光、湖光,月影、塔影、雲影溶成一片,恍惚迷離,說不盡的詩情畫意。登上小瀛洲,一路更有九曲橋、九獅石、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木香榭、迎翠軒、花鳥廳等,最後是我心相印這亭。這些建築錯落布置,極盡巧思,一路游賞,意趣無窮。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瀕臨外西湖,此地商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方,視野開闊,中秋之夜,月白風清,湖水盈盈,坐在平台茶座上,仰看天上月輪當空,俯視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兩圓月,交相輝映,有使人如入方寒宮之感。所以前人題有「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的楹聯。而且假山疊起,四季花木,構成一處詩趣盎然的游覽勝景。更令人尋訪和體味的是其豐富的歷史古跡和文化底蘊,令人想到南宋的望月亭,明代的龍王祠,和清初的御書樓。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雷峰夕照
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相傳為吳越王為慶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均呼之為雷峰塔。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舊時雷峰塔與保叔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納,保叔如美人」之譽。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傾圮。今政府批准復建。清人許承祖曾作詩雲:「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將重現雷峰塔與保叔塔隔湖對峙的景觀。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南屏晚鍾
南屏山橫亘於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蒼翠,秀石玲瓏。山上有一凈慈寺,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飽經滄桑。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寺院原有銅鍾一口,每天傍晚,深沉、渾厚的鍾聲在蒼煙暮靄中回響,山回谷鳴,發人悠遠的沉思,「南屏晚鍾」因此得名。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晨鍾暮鼓,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介紹--斷橋殘雪
西湖雪景,歷來受人稱頌。「斷橋殘雪」的意境尤為膾炙人口。斷橋殘雪景觀內涵說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每當大雪之後,紅日初照,橋陽面的積雪開始消融,而陰面還是鋪玉砌玉,遠處觀橋,晶瑩如玉帶。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給人以生機勃勃的強烈屬深刻的印象,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白蛇傳》,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洪丞《斷橋閑望》詩雲:「閑作步上斷橋頭,到眼無窮勝景收。細柳織煙絲易,青屏拂鳥影難留。斜拖一道裙腰繞,橫著千尋境面浮。投者近來忘俗累,眷懷逋客舊風流 信息來源:三峽旅遊線路 http://www.dasanxiaw.com 宜昌旅遊 http://www.sanxiaship.com
⑹ 鶴山書院的鶴山學院的歷史
鶴山學院的建立不得不說魏了翁這個人。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開禧元年(1205),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里,築室白鶴山下,授徒講學。
嘉定初,知漢州。歷知眉州、瀘州、潼川府。入朝權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盜名,謫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從之學。紹定四年(1231)復職。五年,進寶章閣待制,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史彌遠卒,召為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
南宋時,成都蒲江縣有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字叫魏了翁。他學識淵博,21歲便考上進士,得到皇帝賞識,做了大官。他為官清廉,不吹牛拍馬,提出了一整套治國良策,但遭權臣嫉妒排擠,幾次降官。後來,他回到家鄉蒲江,在白鶴山上創辦了鶴山書院。他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准則,採用個人精讀、互相答問、集眾析疑的教學方法。他親自執教,孜孜不倦地解答學生的問題。 一、創建書院
1210年,魏了翁回鄉於城北白鶴山下創辦鶴山書院。了翁在鶴山書院講學十餘年,「士爭負笈從之」。
蒲江鶴山書院的創建,始於嘉定二年,完成於嘉定三年。嘉定二年三月,魏了翁的生父卒於蒲江。為葬其父,了翁在蒲江長寧阡卜得墓地,並於此年冬葬其父。在為其父卜墓地的同時,又卜得鶴山書院的地址,即與長寧阡「屬連」的白鶴岡。於是,「即其地成室,是為今白鶴書院」(《鶴山集》卷九十二,《贈王彥直》)。
二、第一次講學
鶴山書院於第二年即嘉定三年(1210)春建成,正值准備參加秋試的邛州學子沒有講習之所,於是魏了翁把他們作為書院的第一批學生,召來鶴山書院授業。由春至秋,經書院學習半年後,這批學生參加類省試,考中者「自首選而下拔,十而得八,書室俄空焉,人競傳為美談」,(同上卷四十一,《書鶴山書院始末》)。其中包括考取第一即「類元」的王萬里。盡管鶴山書院開辦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考中「十而得八」的好成績,被人們稱贊,但魏了翁卻認為「是不過務記覽為文詞,以規取利祿雲爾,學雲學雲,記覽文詞雲乎哉?」(同上)並不以記覽文詞以通過科舉而獲取利祿為然。可見魏了翁辦書院的目的不在於考取率的高低,也不是為科舉服務的。
秋試以後,魏了翁又招四方學者與之共學。各地學者慕名而來,「負笈而至者,襁屬不絕」(同上)。為了滿足書院教學發展的需要,魏了翁在原來書院的基礎上,擴大前後,各增一堂。堂內屋檐下的過道、側屋、門、牆等以次畢具。書院內側有一小室,取名「立齋」,由永嘉葉適為之題銘。二堂為書房,房的左右為南北窗。堂的後面為閣樓。魏了翁家中過去就有藏書,後入京擔任秘書省正字時,又將禁中書籍抄錄了一些帶回,並收集尋訪公家、私人所刊行之書,共得十萬卷,附在一起而珍藏在書院的閣樓上。取《六經閣記》中的文字,稱藏書樓為「尊經閣」,由陽安劉光祖為之作《記》。尊經閣下面又有一堂,堂內有榜,取邵雍之語為「事心」。閣樓的背陰處辟有一塊小園子,鑿池築室,種草植樹,為書院師生的游息之地。站在園子的後面,憑高望遠,一川秀麗風光,盡收眼底。又在園後築一間亭子,可以在此仰觀俯察日月星辰風霜雨露之變化、鳥獸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盪開襟懷,心曠神怡。
魏了翁在記述擴建書院的經過時,稱自己是「窮鄉晚進」之人,雖然通過了科舉,涉入官場,但過去所學未能盡信。請免官回鄉,退而聚友在書院藏修息游,與諸學者誦讀經典之遺言以及朱熹的著作,隨事省察,以求不失善良之本性和人的初心,「尚不虛築室、貯書之意也」(同上)。這就是魏了翁築室藏書建書院講學的目的。
魏了翁於嘉定三年春建成蒲江鶴山書院,並執教於其中。到嘉定四年(1211)冬知漢州離去,此次講學於鶴山書院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
三、第二次講學
魏了翁自嘉定四年冬離開書院後,先後任知漢州、知眉州、潼州府路提點刑獄兼權轉運判官、權知遂寧府、直秘閣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等職。到嘉定十一年(1218)春知瀘州後不久,其生母病亡,於是請解官回鄉,一面為其母守制,一面在鶴山書院教學授徒。
此次主教蒲江鶴山書院,從嘉定十一年起,到嘉定十四年(1221)知潼川府止,大約三年時間。其間嘉定十二年(1219),了翁堂弟魏文翁也「固辭辟命,請待班見,凡家食二年」(《鶴山集》卷八十一,《朝議大夫知敘州魏公墓誌銘》),魏文翁於此時回到蒲江,居家兩年。其時魏了翁讀《三禮》,招李坤臣共讀,文翁也參加進來。了翁門人高斯得等書院諸生「執經坐下」,士無遠近,負笈來學,師生各有相長之益。嘉定十三年(1220)春,魏了翁有短時間去簡州,作許奕《神道碑》,之後仍回蒲江鶴山書院。此年六月為李從周《字通》作《序》,落款為「白鶴山人魏了翁」,說明此時他在鶴山書院任教。
魏了翁此時主教蒲江鶴山書院,正值朝廷在他本人的一再要求下,寧宗於嘉定十三年下詔賜周敦頤謚號曰「元」,賜程顥謚號曰「純」,賜程頤謚號曰「正」。為此,魏了翁作《周元公程純公正公謚告序》,將此事廣為宣傳,並要求學者以理學思想為指導,端正求學態度。
嘉定十四年,魏了翁收到葉適寄至蒲江鶴山書院的詩。在此之前,魏了翁曾寫信給葉適。這說明葉魏兩人在魏了翁第二次執教蒲江鶴山書院期間,曾通過書信往來從事學術交流。
如上所述,魏了翁於嘉定三年在蒲江創辦第一個鶴山書院後,除去居官在外的時間,前後兩次主教書院,共約四年半的時間。主要是教授包括《三禮》在內的儒家經典和朱熹之書,並力圖端正學者的求學態度。
四、書院沿革
後來,蒲江鶴山書院歷久傾廢。明成化十年(1471)知縣邵有良重修。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盧雍重修。明末毀。清雍正四年(1126),知縣陳昆秀重建。嘉慶時知縣黃郁章,魏寧誠等相繼增置薄田850餘畝以作院亭,供師生來修膏火。清末民初,書院改為蒲江縣高等小學堂,抗日名將革命烈士李家鈺、著名化工專家杜長明博士、醫學專家徐國熙博士等都先後在這里求學。1941年,改辦為「蒲江縣縣立初級中學校」;1950年更名「四川省蒲江縣初級中學校」,政府拔款9.3萬元在山麓今址建設新校舍,1953年竣工使用,學校擴大到12個班。1958年秋開始招收高中新生,逐步辦成完全中學;1960年,更名為「四川省蒲江中學校」,1962年高考上線率為溫江專區第一名。1966年「停課鬧革命」,1969年成立「蒲江中學教育革命委員會」,1971年才逐步恢復招生,1978年恢復「四川省蒲江中學校」校名,學校各項工作走上正軌。當年恢復高考,教育質量獲溫江專區一等獎,被列為溫江地區重點中學。1982年,學校被省教廳列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更名為「四川省蒲江縣蒲江中學」,1996年元月,學校順利通過省重點中學復查驗收。2002年7月,學校更上新的台階,被省教廳確認為首批「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一、創建書院
1226年,魏了翁貶謫靖州(湖南懷化)時,創辦了懷化市境內最早的書院——鶴山書院,其院址就在州治北最高的山坡上。史載:「了翁以起居舍人論事,忤史彌遠,謫靖州,築鶴山書院,杜門六載,著《五經要略》。」他以山上綠樹花草為伴,住院講學長達五年,吸引眾多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從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二、講學著書
靖州鶴山書院是魏了翁親手創辦的第二所鶴山書院,魏了翁官場失意後,更加把精力放在學術研究和教育上。在靖州鶴山書院期間,他把儒家諸經義疏,重新編校,在治經學上下夫,從而提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經學思想。
魏了翁在靖州辦鶴山書院,除教授當地的學者外,湖湘、江之士也不遠千里,負書從學。其中包括陸九淵之子陸持之的門人元老,綏寧的戴立本,全州的滕處厚、蔣公順,以及四川的學者高得、程掌、虞兢等人,通過向他們講學,傳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魏了翁執教靖州鶴山書院期間,不僅教學授徒,而且勤於述。《九經要義》、《周易集義》、《古今考》等重要著作,都是在此間成的。他還撰寫了不少如記、序、跋等各種體裁的文章,這些文章被收入《鶴山集》之中。此外,魏了翁在靖州寫給各地學者的書信計六十九篇,也被收入《鶴山集》。可以說,魏了翁在靖州鶴山書院時的著述,佔了他一生著述的大部分。
魏了翁執教於靖州鶴山書院的時間比較集中,由於他謫居靖州時沒有外出,所以沒有間斷過教學。從他自寶慶二年(1226)創辦書院起,到紹定四年(1231)秋復職離開靖州止,共五年時間,這是他從事教育比較重要又比較集中的一段時間。後來宋理宗為表彰魏了翁的教學活動,特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為贈。這表明魏了翁的教育活動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引起了最高的統治者的重視。
當時靖州地處偏僻,是建郡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數民族聚區。魏了翁在靖州創辦鶴山書院,把比較先進的內地文化帶到了鄉侗寨,對培養當地人才,促進靖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意義不限於當時,對歷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書院沿革
明代,曾經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三十二年(1906),改名為高等小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為鶴山高等小學校。現為靖州鶴山小學。 鶴山書院,位於四川瀘州市,原名穆清書院。南宋紹定五年(1232)知州魏了翁建於城南,附祀鄉賢尹吉甫,後廢為穆清祠。
明弘治十七年(1504)兵備道尹嘉言建尊經閣,書院規模未能全面恢復。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馬世藻改建於學宮前,祀魏了翁。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劉辰駿正名「鶴山」。次年知州安洪德增建並置學田2處。乾、嘉間,歷任知州楊超、夏詔新等相繼置學田18處、鋪房36間,以其收入供一應經贊開支。山長由知州延聘。生徒名額無定,「視山長學術為之轉移」。由諸生中選內、外庠齋長各1人,「責以敬業樂群,收發課卷,支給膏火等事」。設首事2人,「經管學款」。咸、同間,歷聘李惺、江國霖等「名宿」主講,督課頗嚴。其教法約有四端:「一為讀書,窮源於『四書』、『五經』,竟委於百家諸子」;「二為學文,詩賦詞章上規漢魏,下法宋明」;「三為訓育,日坐講堂,諭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誼、禮義之節、廉恥之防,有益於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為考課,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斲」,「親臨講堂與生徒指明」。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為校士館。
清代張棠本題鶴山書院:
鳴鶴在陰,回思春夢一場,捧檄昔曾騎鶴去;
高山仰止,笑說清風兩袖,授書今又入山來。
錢栻題鶴山書院
魏了翁講學之區,鶴鳴子和;
尹伯奇撫琴於此,山高水長。 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撫盧雍,知州吳祥建魏了翁祠於城西善政街,題額「鶴山書院」。楊廷儀為此作《鶴山書院碑記》。講堂東名「崇政」,西名「企賢」。嘉靖九年(1530)重修,安磐為之作《重修鶴山書院碑記》。後為巡司行館,書院移至城西土司寓。萬曆三十三 年(1604)知州牛大緯重修,將書院行館合而為一,擴大規模,可容500餘人。提學官署和試院均設於此,牛大緯親自作《重建魏鶴山書院並增置校士館記》。
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戚延裔重建。乾隆二十二年,知州段以清建府治南,將書院與試院分而為二。四十二年(1777)知州葉體仁重修並撥學田以增膏火。光緒二十九年(19 03)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鶴山市鶴山書院是清代藏書與講學場所。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是知縣阮懋業把鶴城鎮大官田同知舊廨舍改為書院(鶴山縣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員,率兵駐守大官田,以備匪盜)。計有頭門一座3間,儀門、大堂、後堂各一座1間,還有東西書房數間,三堂一座3間。阮懋業撥民田收租作書院師徒的教學費用。後有知縣張福清為書院購進經史子集各類書50多種,使書院初具規模。清道光四年(1824),鶴山縣令徐香祖捐俸修葺並將陶黃二公書院並入鶴山書院。陶黃二公書院原在縣衙門之西,邑人為紀念當年創建鶴山縣有功的糧驛道陶正中、首任鶴山縣令黃大鵬2人而建。合並後兩書院的藏書、師資及房捨得以充分利用。
鶴山書院屬官辦,先後撥田40公頃作為學田。清代書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也為鶴山培養了人材,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滅亡,書院廢棄,至1927年,邑人及旅外僑胞合力創辦崑山中學,書院乃選作永久校址。書院部分建築物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現為鶴山第二中學校址。
⑺ 四大書院是哪四個都在什麼地方
中國四大書院
目錄·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包括: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之白鹿先生。後李渤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准,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並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我國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24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書院殿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雲集,儼如學城。 國民黨時期,蔣介石准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並對其贊不絕口。胡適盛贊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廬山游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台,古木蒼穹,溪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的佳鏡。院內松柏交翠,花草爭芳,環境幽靜秀麗。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字畫卷軸,最珍貴的則是《五百羅漢羅圖》,血書《華嚴經》和水晶佛珠,皆屬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並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於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嚮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餘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木式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學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唐朝,興盛於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後書院制才被廢除。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 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院內的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里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贊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嵩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瞻富,景觀奇特名揚古今。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紀故宮銘而文明。書院主要文物有西漢的「將軍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1035),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重建中。
⑻ 明代書院有哪些
德化
龍潯書院(文昌閣)位於「駕雲亭公園」,龍潯山上。龍潯山海拔549米,為瓷都城區主山。歷來是城區市民休養生息的主要場所。龍潯書院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建文昌閣,清末民國初俱廢。重建的龍潯書院(文昌閣)建築面積約495平方米,另有226平方米鋼筋砼架空平台;總造價約200多萬元,本工程布局結合地形地貌布置,為組合式建築,有單廊式、單層懸山式、二層懸山式及單層重檐歇山式,按德化傳統木結構風格做法,主要功能建築龍潯書院及文昌閣主體採用鋼筋砼框架結構(仿木),結合傳統木結構裝飾,大門及連廊採用傳統磚木結構。
晚明惠州書院、社學建復情況簡表
序號 書院名稱 創(倡)建人 年份 地點 附註
1 濂溪書院 提學副使魏校 嘉靖元年(1522) 西湖崇道山 廢東岳廟改建
2 豫章書院 同上 嘉靖四年(1522) 博羅縣治西北 廢華光廟改建
3 興賢社學 同上 博羅縣城東 據《博羅縣志》
4 南隅社學 同上 博羅禮村 同上
5 北隅社學 同上 博羅禮村 同上
6 文山書院 同上 海豐縣城 光緒《府志》
7 桂林書院 同上 海豐碣石
8 清平書院 同上 海豐碣石
9 西峰書院 同上 海豐甲子
10 涵江書院 博羅翟宗魯 嘉靖10年(1554) 博羅羅仙都。 光緒《府志》
11 羅仙社學 同上
12 甘泉精舍 增城湛若水 嘉靖16年(1537) 羅浮朱明洞
13 青霞洞 同上 羅浮青霞谷 屈大均《廣東新語》
14 天華 同上
15 少汾書堂 南海洗桂奇 嘉靖中 羅浮青霞谷 民國《博羅縣志》
16 弼唐精舍 南海龐嵩 嘉靖21年(1542) 羅浮黃龍洞 李學一《文軒公集》
17 韶台精舍 南海龐一夔 嘉靖年間 同上 民國《博羅縣志》
18 永福寺 潮人薛侃 嘉靖21年(1542) 西湖豐山 同上
19 崇正社學 通判吳晉 嘉靖35年 銀峰鋪 乾隆《歸善縣志》
20 靜觀書院 知縣吳日強 隆慶末年 羅浮豫章祠側 同上
21 石洞書院 歸善葉春及 萬曆3年(1775) 羅浮石洞
22 崇美社學 知縣張守為 萬曆八年(1780) 博羅縣 新《博羅縣志》
23 敦仁精舍 歸善楊起元 萬曆年間 歸善縣城 光緒《府志》
24 天泉書院 參議周應治 萬曆25年(1597) 西湖元妙觀左 乾隆《歸善縣志》
25 鶴峰書舍 知府朱芹修復 萬曆39年(1611) 歸善縣白鶴峰 光緒《府志》
26 倡南書院 縣令鄭敬道
27 九松書院 邑人李燾 萬曆40年前後 河源縣瀧下 同上
28 韓氏義塾 邑人韓日瓚 崇禎年間(約1630)博羅韓家祠 新《博羅縣志》
29 黃公書堂 鄉賢黃鼎臣 明建 永安(紫金)黃花境 同上
30 官山書院 天順年間 永安璜坑 新《紫金縣志》
31 南隅社學 明建 府城萬石坊 乾隆《歸善縣志》
32 北隅社學 明建 府城城隍廟 同上
33 西隅社學 明建 受納倉側 同上
34 東隅社學 分巡吳彥 明建 東新橋東 同上
35 東關社學 知縣陳鎮 明建 申明亭改建 同上
36 上堡社學 明建 永平 同上
37 中堡社學 明建 永平 同上
注釋:
①據清光緒《惠州府志》卷十四《政經·賦役》載:明嘉靖元年(十年同)惠州府繳納賦稅的在冊人口為123270。其中歸善縣為27920;博羅縣27555;海豐縣17578;三縣共73053。
②碣石衛舊屬海豐轄
http://hi..com/%C2%BD%B7%E1%C2%F3%D7%D3/blog/item/ec82421eec129900304e15e7.html
⑼ 著名的四大書院及什麼書院白鹿洞書院
我國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指的是: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
書院制度是中國古代有別於官學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於晚唐,盛於宋,歷經元、明,延至清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歷代創建的大小書院,有7000餘所。
1、嶽麓書院:
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傑出人物。
嶽麓書院系高層次的書院,其講學者中多有全國名流大師;入院生徒對經史有一定了解,賦詩作文已有一定基礎,甚至還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推薦,才能選撥入學。「潭州三學」就反映了嶽麓書院錄取生徒的情況。據明代《嶽麓志》載:「宋潭士目居學讀書為重,嶽麓書院外,於湘江西岸復建湘西書院,州學生月積分高等,升湘西書院;又積分高等,升嶽麓書院。潭人號稱『三學生』」(明《嶽麓志》卷三)。嶽麓書院由於師生水平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長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學有方,故此,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經世濟民之才,成為湘楚人才脫穎而出的搖籃。人才之盛帶來學術研討之盛。
2、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處原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隱居處,李渤曾養一白 鹿自隨,人稱白鹿先生。以後李渤為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創建台榭,號為白鹿洞。至南唐時這里建為「廬山國學」,北宋初擴為書院。1179年,朱熹為知南康軍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務和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書院於是聲名大振。以後,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曾在此講學。白鹿洞書院是我國古代傳播文化、交流學術、培養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設立的書院極多,居全國首位。而「海內書院第一」的白鹿洞書院,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
3、嵩陽書院: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4、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公元1043年,宋仁宗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應天書院在歷經了輝煌後,在宋欽宗時毀於戰亂。直至明朝嘉靖時,御史蔡璦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沿用舊名。但不久,宰相張居正於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但短暫的輝煌後又被廢止。
⑽ 明朝萬曆年間「禁革書院",許多民間書院被查封,怎麼回事
明代多次禁革書院。其中,萬曆年間的這次是張居正搞的。
主要原因是,張居正對書院之自由講學,一貫持反對態度。他認為講學者「搖撼朝廷,亂名實,匿蔽魄穢,趨利逃名」。他認為只要著力整頓好各級官學,「聖賢以經術垂訓,國家以經術作人。若能體認經書,便是講求學問。何必又別標門戶,聚黨空譚。」因而他要求「今後各提學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以需他日之用。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他方游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因而啟奔競之門,開請托之路。」至萬曆七年,張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觀民科斂民財私創書院為由,遂將天下64所書院,概行禁革。「
《明神宗實錄》卷八三:「萬曆七年(1579)正月戊辰,命毀天下書院,原任常州知府施觀 (民)以科斂民財,私創書院,坐罪著革職閑住。並其所創書院及各省私建者,俱改為公廨衙門,糧田查歸里甲。不許聚集游食,擾害地方。仍敕各地巡御史提學官查訪奏聞。」
《明史》卷二○曰:萬曆「七年春正月戊辰,詔毀天下書院。」
《明紀》卷四○曰:萬曆「七年春正月戊辰,詔毀天下書院。自應府以下,凡六十四處,盡改以為公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