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農歷吃什麼
擴展閱讀

福州農歷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8 21:27:05

1. 福州元宵節吃什麼

元宵節之際,許多人都會吃元宵,但老一輩福州人在元宵之夜,吃的可不是元宵,而是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頭粿(肉丸)和菜頭粿,這就是過去的老福州們元宵節要吃的傳統食物。

1、糖粿

福州語音譯詞,因其味其態而得名,即傳統年糕,漢族傳統農歷年春節應時米食。福州當地,每至除夕,或提前在廿七、廿八就已經有人厝(人家)開始量米磨漿蒸年糕了。

2、芋頭粿

芋粿是福建福州、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的著名漢族小吃品種。它是用芋頭擦成絲,加調料以及米漿蒸好切塊,再經過油炸製成的一種食品,是福州人早餐和點心不可或缺的一道小吃。

3、菜頭粿

菜頭粿即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福建地方漢族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若將菜頭粿切片,鍋里放油,油熱放入菜頭粿,煎至微黃翻面,再煎至微黃,此時蘸辣椒醬風味更佳。

2. 福州立冬吃什麼有什麼習俗

立冬有吃水餃的風俗。

在我國過節通常要吃餃子,有一個說法是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民間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

(2)福州農歷吃什麼擴展閱讀:

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立冬至小雪節令(相當於農歷十月)期間,常會有一段溫暖如春的天氣,以致一些果樹誤以為春天到來,二度開花,正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

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作「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自冬至節氣起,開始進入「三九天」,強冷空氣南下頻繁,氣溫驟降,天氣寒冷。所以,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後。

3. 福建人元宵節吃什麼

福建人年夜飯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食物,如福州吃太平燕和年糕,泉州人圍爐吃海蠣,莆田第一道開席菜燜豆腐等,你想了解福建年夜飯吃什麼嗎?

在福州等閩中一帶,長面是過年飲食中必備的食物。現年80多歲的福建民俗專家方炳桂說,長面,也叫長壽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頓飯必須吃細長面,寓意「長年平安」。

相傳這一習俗始於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的人信奉「人臉人中長,壽命長」的說法,而臉即面,「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一過年習俗還演化成為生日吃面條的習慣。

在閩西,雞肉是客家人過年的重要菜餚,吃雞肉在這里有特別的講究。按客家人風俗,雞頭應由長者吃,雞翅膀要給出門做活的男人吃,雞腿通常要留給讀書的孩子吃。

此外,客家人把過年餐桌上發生的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財,碗被摔碎當作會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緣等。

在泉州等閩南地區,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閩南方言中也稱「長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擺「韭菜」,「韭」與「久」諧音,寓意長壽。由蘿卜和麵粉做成的蘿卜粿在閩南人的過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閩南人稱蘿卜為「菜頭」,意為「好彩頭」。吃蔬菜時,通常不用刀切,整條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以祝父母長輩長壽。

(3)福州農歷吃什麼擴展閱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4. 福州二月二吃什麼食物

福州二月二吃的食物:

1、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習俗。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所以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准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

3、吃龍食

民間傳統講究的是「二月二,龍抬頭」那天,家家戶戶蒸肉龍吃肉龍,預示著新的一年要開始努力,除除春懶,給新的一年開個好頭。這天吃的食物,大多數都是以龍命名,例如: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扶龍須」;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是「吃龍子」等等。這些取名和龍有關的食物,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願望。

5. 福州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福州風俗習慣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那你知道福州有哪些風俗習慣嗎?正月初一這一天,福州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初一這天不出門而且忌動刀忌掃地,福州還有獨特的"拗九節」,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做「拗九粥」,已經嫁人的女兒送上「拗九粥"孝敬父母。


正月初一,這是中國農歷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這一天的運氣會影響著一年的運氣。一般,特別以往,福州人在這一天不出門,蝸在家裡。這一天,忌動刀(包括菜刀、剪刀),忌掃地,更不要將垃圾掃到屋外(垃圾掃到屋外意味著會將家裡的錢財掃到屋外),最好是不要做家務。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比如農歷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福州美食眾多,在福州你可以品嘗到魚丸、肉燕、光餅、荔枝肉這些風味小吃,也可以品嘗生猛海鮮、佛跳牆這樣的「大菜」,肯定會讓您一飽口福,要是恰好趕上過生日,那你還可以品嘗一道福州特色的麵食一一太平面。作為福州民間代代相傳的習俗,在生日的時候吃"太平面"已經流傳很久了,至今仍然傳而不衰。

6. 福州的春節風俗習慣

福州的春節風俗習慣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節日氣氛最濃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希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似」壓亂」),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夈(斎)粿過門前。」

這叫「討夈(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夈(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台江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閩俗諸節最重要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延續到元宵節。福州台江歷史上是著名的商埠,舊時春節人與人相遇第一句賀年詞便是「恭喜發財」,答語則是「齊發」。

7. 福州小年吃什麼

1:福州小年吃什麼——甘蔗

福州人祭灶還要專門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頭。這是因為相傳在宋朝時,吉庇巷(今吉庇路)有一個叫鄭性之的窮書生,祭灶那日買不起供品,看到別人家中丟掉的甘蔗頭,就撿了起來。

回家後,他點上香,用那截甘蔗頭當供品,又剪了一匹紙馬,在紙上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灶公上天後,把此事告訴了玉帝,玉帝聽後十分同情鄭性之。第二年,他便中了狀元。如今福州人愛用帶頭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

2:福州小年吃什麼——灶糖灶餅

按照老福州的習慣,外公、外婆要在祭灶這一天向外孫、外孫女送灶糖灶餅以及花花面殼(面具),此俗富含民間親情,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這個習俗已經漸漸淡漠。

3:福州小年吃什麼——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年節食品。年糕多為方塊狀,顏色有黃、白兩色,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

4:福州小年吃什麼——米齊

尾牙以後,老福州的家家戶戶就開始做米齊。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漿後,裝入一個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頭或椅子將水分壓出,讓裡面的糯米成團。

糯米成團後,逐一揪塊壓扁,包入適量紅糖糯米餡,收口搓成圓形,按在正方形的艷山姜葉上,入蒸籠蒸熟;出籠後,再用筷子逐個點上紅點,有見喜太平的寓意。

8. 福州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福州屬於福建,因此春節的習俗和福建的相同。

1、春節期間,福建民間有祈福祭祀習俗,人們會在院落、居室、灶房、倉房、畜棚也會貼滿不同體裁形式的年紅。年紅寄託著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將宅院裝飾一新,烘托出節日氣氛。

老福州過春節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歲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結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

2、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房門兩側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

3、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

4、新年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8)福州農歷吃什麼擴展閱讀:

福州人的其他習俗:

1、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因鴨蛋與福州話發音「壓浪」諧音,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2、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3、食俗,閩菜世界聞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拌面、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

9. 農歷正月二十九,是什麼日子,有什麼傳統習俗,應該吃什麼

是孝順節,又稱拗九節。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里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頭。

(9)福州農歷吃什麼擴展閱讀:

孝順節的意義: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

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台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裡年輕人忙裡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

10. 農歷正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有什麼傳統習俗,應該吃什麼

農歷正月二十七不是節日日期,相近的農歷正月二十九是拗九節,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是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而成。

(10)福州農歷吃什麼擴展閱讀:

「拗九節」免費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傳統活動。「拗九節」前,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台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裡年輕人忙裡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