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竹岐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擴展閱讀
天津到畢節怎麼走 2024-04-20 21:29:13
深圳優先車廂有什麼用 2024-04-20 21:28:06
福州哪裡買地鐵卡 2024-04-20 21:27:33

福州竹岐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發布時間: 2022-05-28 03:05:22

Ⅰ 閩江是否有經過泉州

沒有經過的 經過泉州的是晉江 晉江市也正是因此得名的
以下是關於閩江的介紹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劍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Ⅱ 福州閩侯歷史天氣

福州市下轄的閩侯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內地處福建東南部,帶有海洋性氣候,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5℃。境內年降雨量1200~21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全縣平均雨日150天,佔全年日數的41.8%。年總輻射107.3千卡/CM2。最多109.7千卡/CM2,最少103.7千卡/CM2。年無霜期240~320天。 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後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後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 由於垂直溫差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遞減率-0.46℃~-0.53℃/百米。北部山區的大湖、廷坪、洋里,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6℃~17℃;中部的閩江兩岸丘陵河谷的鴻尾、白沙、竹岐、荊溪,海拔在5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7℃~20℃;東南部河口平原的祥謙、青口、尚干、南通、南嶼、閩江、上街、甘蔗,海拔在5~100米的平原、低丘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9.5℃~20℃。 歷史上,境內出現極端最低氣溫為1955年1月12日氣溫-4℃,最高極端氣溫為1988年7月15日氣溫高達40.6℃。

Ⅲ 閩侯縣有幾個鎮啊

截至2017年末,閩侯縣下轄8個鎮。

北岸的沿江鄉鎮有小箬鄉、白沙鎮、甘蔗街道、荊溪鎮;南岸的沿江鄉鎮有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尚干鎮、祥謙鎮。

閩江流至南台島淮安時,分為兩支,俗稱南港、北港。南港又統稱烏龍江,繞經上街、南嶼、南通三鎮與大樟溪會合,再流經祥謙、尚干後出境,到馬尾與北港匯合,越閩安鎮流入東海。

(3)福州竹岐海拔高度是多少米擴展閱讀:

地形

閩侯全境南北長89.7公里、東西寬55.75公里,土地總面積為2136平方公里(折320.33萬畝)。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閩江流域從洋里、鴻尾、白沙起,向東至尚干逐漸平坦開闊,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3—10米。

所以,閩侯縣地貌分為五種類型: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台地平原。中山、低山合稱為山地,共有面積223.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9.9%;高丘、低丘又統稱丘陵,全縣丘陵總面積為37.84萬畝。

Ⅳ 大樟溪的流域概況

戴雲山,曾名迎雪山、佛嶺。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脈。走向為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由大戴雲、小戴雲和中尖、白鹿貢、蓮花池貢、牛皮尖、大格貢(海拔均達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組成,遠望僅見五峰,似蓮花。主峰大戴雲位於北緯25°40′,東經118°11′。1985年5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包括九仙山,隸屬德化縣人民政府。保護范圍位於上涌、赤水、雷峰、大銘四個鄉交界處,總面積145957畝,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23。自然保護區內地勢一般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體坡度都在40°~60°之間。
德化縣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萬,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德化縣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區,全縣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5℃,年均無霜期260天左右。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山多,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脈戴雲山主峰橫亘境內,是典型的山區縣;現有林業用地272萬畝,有林地257萬畝;林木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蓋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為我省多雨區之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產品80%以上外銷,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1996年以來,多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居福建省各縣(市、區)第14位。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0.18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14.9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1億元。
永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境內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東湖尖為全縣最高,海拔達1681.9米。全縣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平原,僅有城關、嵩口、葛嶺、大洋、白雲等山間小盆地。縣城至省會福州市區62公里。永泰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為14.6~20.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年均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570.7毫米,相對濕度為79%。境內干濕季節分明,3~9月為多雨季節,10至翌年2月為少雨季節。永泰縣水系發達,大樟溪發源於德化縣,橫貫西東。由於徑流量和落差都較大,淡水資源充裕,為發展水力發電、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以至人畜飲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個林區縣之一,綠化程度達93﹪。是著名的「李果之鄉」、「武術之鄉」、「建築之鄉」。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旅遊區青雲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姬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蓋山名山室,有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天門山等,是全國優秀旅遊縣。永泰歷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縣,縣名永泰。簡稱為永,1964年改簡稱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農為本。曾生產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筍干」、「梧桐塗柿」、「蓋洋香菇」、「姬岩茶葉」、「埕頭糟菜」和「富泉羊」、「同安豬」等聞名省內外頗具地方特色的產品。特別是胭脂李、芙蓉李,飲譽全國。用李果加工成的嘉應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後,鄉鎮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除傳統的服裝縫紉、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鑄造等行業外,發展了工藝美術、化工、機械等新的行業。特別是2000年後以馬洋工業園區、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為龍頭,工業企業在全縣各地開花,至200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173家,其中產值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1家,全縣工業年總產值為250317萬元,是1950年的22.04萬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萬元的145倍。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閩侯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此,創造了「曇石山史前文化」,被稱為「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設冶縣至今,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閩侯縣風景秀麗,境內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全省八大旅遊品牌之首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國家森林公園旗山及漢族地區重點寺院、「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寺等多處旅遊勝地。南嶼雙龍、白沙湯院和荊溪光明等地是著名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地;縣內盛產柑桔、荔枝、龍眼、橄欖四大名果,是「中國橄欖之鄉」。地形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西南部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已成為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依靠豐富的腹地資源,該縣注重以園區建設帶動工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兩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青口投資區屬省級汽車工業園區,是省市重點打造的汽車生產基地,以發展汽車為主,有245家企業,2010年全區實現產值26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涵蓋荊溪、甘蔗、竹岐、白沙等鄉鎮,規劃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2家,竣工59家,2010年全區產值突破40億元。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位於上街鎮,入駐37家企業。福州生物醫葯和機電產業園位於南嶼鎮,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進兆元光電、海寰生物等22項項目。

Ⅳ 閩侯縣的地理環境

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 。
最高有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山東梯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高達1384.9米;廷坪鄉後溪村的獅頭蒂,海拔高達1337.7米;大湖鄉馬嵐山海拔高1039.6米,是後井村最高峰。西南部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於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干、祥謙、青口等地,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鴻尾鄉境內著名的山峰大帽山海拔1237.7米。
全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海拔在千米以下的低山有160座,其中旗山屬於戴雲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於縣境的南部,位於南嶼、上街兩鎮之間,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之譽。帽山位於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 主要山脈旗山:位於閩江南岸,又名翠旗山,脈延閩侯縣南嶼、上街兩鄉鎮,山勢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與鼓山東西對峙,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的佳譽。山勢延袤數里,山峰海拔高達775米。 馬嵐山: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後井村,為全村最高峰,海拔1039.6米。馬嵐山景區方圓20多平方公里,山峰景秀,風光旖旎,夏無酷暑,是個天然的避暑勝地。知名的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六公殿就位於山頂。山上多亭廟,杜鵑花開季節更是漫山紅遍,美不勝收。由於馬嵐山是境內較高山峰,故可一覽眾山小。 五虎山:又稱方山,位於閩侯縣尚干鎮,距福州35公里,脈延永泰、福清、長樂三縣市,橫隔祥謙、南通兩鄉,是古時閩縣和侯官縣的天然界線。5個主峰巍然聳立,勢如五虎雄踞。憑眺福州,與雙門前(今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附近)三獅對峙,俗稱「三獅朝五虎」。由福州市東望,端方如幾,故又名「方山」。 雪峰山:位於閩侯縣大湖鄉雪峰村,海拔800米。傳說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到山上朝聖,得知「山頂暑日,猶有積雪」,便把山名為雪峰山。雪峰山與鼓山、旗山合稱全閩三絕,有瓊瑤第一峰之譽。南麓崇聖寺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比湧泉寺早30多年,為福州五大禪林之一。日本的安福寺、新加坡的法華寺、馬來西亞的小築等4個禪寺,都曾是雪峰寺的廨院。寺南枯木庵樹腹碑,為國內金石史上的奇跡。 石牛山:位於閩侯縣大湖鄉梧桐里,因山上有一巨石似牛而得名。主峰海拔1116米,面積2.5平方公里,有景點70餘處。海拔在千米以下的160座低山,其中旗山屬於戴雲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於縣境南部的南嶼、上街兩鎮之間。席帽山位於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是福建省旅遊勝地。 資料來源: 氣溫:閩侯縣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閩侯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後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後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
降水: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其中上街鎮土溪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2152.6毫米,南嶼鎮葛岐雨量站年均降雨量為1258.9毫米。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北部和西南部中山地區,海拔900~1200米,形成一個多雨層,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2000毫米;中部丘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1700毫米;閩江沿岸平原區,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上街、大湖為全縣兩個降水中心。上街極端最大年降水量曾達到2850毫米(1961年土溪站);大湖的雪峰站平均降水量為1954毫米。南嶼、祥謙是本縣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32毫米。 全縣年平均雨日150天,佔全年日數41.8%,晴天42天,佔11.5%。一年中,降水量多集中在3~6月份,尤以5~6月為多。根據降水變化特徵和成因,全年可分為4個降水季節: 降水季節降水季節 時間 降雨量 降雨特點 春雨季 2~4月 降水量約290~420毫米,佔全年的22% 雨日多,雨量少,出現陰雨低溫,降水強度弱 梅雨季 5~6月 降雨量在400~580毫米之間,約佔全年的30%,6月份為全年降水高峰期,約210~310毫米,佔全年的16%。 雨時長,范圍廣,雨量多,強度大,常出現大雨到暴雨,造成洪澇災害 台風、雷雨季 7~9月 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量在500.6毫米左右,約佔全年的36% 降水年際變幅大,受台風影響,時常出現暴雨,炎熱天氣常出現午後雷陣雨。多雨年份易發生洪澇災害,少雨年份易出現乾旱。 少雨季 10月至翌年1月 降水量在140~330毫米,佔全年12% 降水量小,晴好天氣多,經常是乾冷天氣 資料來源: 濕度:境內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9.7毫巴,平原地區在18~20毫巴之間,山區在16~17毫巴左右,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極端最大絕對濕度40.7毫巴(1967年7月19日),極端最低絕對濕度20毫巴(1963年1月27日)。一年中絕對濕度的季節變化趨勢與氣溫相同,1月最小,月平均值在9.7毫巴;7月最大,月平均值31.4毫巴。日變化情況是:凌晨(4~6時)絕對濕度最小,最大值出現在13~14時。
相對濕度分布,平原地區年平均在75%~80%之間,高山地區在81%~85%之間。分布趨勢與氣溫相反,隨高度增加而增大。一年中最大的月平均值出現在陰雨連綿空氣濕潤的5、6月份,其值高達84%~86%,最小值出現在1月為75%。日極端最小相對濕度僅為11%(1963年1月25日)。
日照時數: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9小時,日平均5.1小時。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冬季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時數達281小時,2月份僅98.7小時。境內的太陽總輻射為107.3千卡/厘米·年,閩江兩岸為109.7千卡/厘米·年,北部高海拔地區為103.7千卡/厘米·年,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日照的年際變幅度較大,1963年最多,達2524.6小時;1954年最少,僅1179.4小時。

Ⅵ 江東、嶺南、閩江、分別指哪裡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准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以及今江西贛東北(東部)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則稱江右。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范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范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
嶺南又稱嶺外、領表,這時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來看嶺南:從中原地區看,稱為嶺外;從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稱為領表。
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閩江:
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溪、富屯溪、沙溪三河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附近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注入東海。以富屯溪為正源,全長577公里(358哩),流域面積近61,000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流域形狀呈扇形,支流與幹流多直交成方格狀水系。水量豐富,年徑流量621億立方公尺,水力蘊藏量632萬瓩。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運通道,馬尾是福州的外港。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建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江的92%。

Ⅶ 福州可以種檳榔嗎福建省閩侯縣竹岐鄉山區適合種檳榔嗎

福州和福建省閩侯縣竹岐鄉山區適合種植檳榔,由於福州和福建閩侯縣竹岐鄉山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度和雨量滿足檳榔的生長條件,因此適合種植檳榔。

檳榔生長習性:

檳榔屬溫濕熱型陽性植物,喜高溫、雨量充沛濕潤的氣候環境。常見散生於低山谷底、嶺腳、坡麓和平原溪邊熱帶季雨林次生林間,也有成片生長於富含腐殖質的溝谷,山坎、疏林內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質壤土荒山曠野。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8°之間,最適氣溫在10-36℃,最低溫度不低於10℃、最高溫度不高於40℃,海拔0-1000米,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的地區均能生長良好。

種植方法:

選種:一般採用海南本地種,果型以橢圓形、長卵形為佳,嚴禁從檳榔黃化疫苗區選種或購進種苗。選樹齡20年左右的海南本地種作為留種樹,且生長健壯、莖干粗壯一致、節間均勻且短、葉片8片以上且青綠、葉梢下垂、每年4蓬以上果穗、年結果多而穩定。果穗宜選擇5-6月間充分成熟、結果大且多、果大小均勻的第2、3穗。

種子處理:由於檳榔種子有1個後熟期,採收後應將檳榔種子攤曬5-7天,果皮略干,使其完全成熟後再進行催芽。用編織袋將曬好的檳榔種子裝入編織袋中,放在陰涼處,每天早上或晚上澆水1次,連續15-20天,待果皮鬆軟,用清水沖洗干凈後接著催芽。

催芽:選擇蔭蔽地,作寬130厘米、高10厘米的苗床,床底鋪1層河沙。將清洗好的檳榔果實果蒂向上,按3厘米行距排好,表面蓋5厘米的土層,再蓋上稻草等保濕物,每天澆水1次。25-30天後檳榔種子開始萌芽,此時剝開果蒂,發現白色生長點即可育苗。

育苗:用高20厘米、寬15厘米的營養袋裝入3/5細塘泥或營養土(表土、火燒土、土雜肥按6:2:2混合),然後放進萌芽的檳榔種子,芽點向上,再用細塘泥或營養土將營養袋裝滿,後在營養袋頂端蓋草。用水淋全濕為止。

Ⅷ 閩江在哪個省流經幾個市

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溪、富屯溪、沙溪三河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附近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注入東海。以富屯溪為正源,全長577公里(358哩),流域面積近61,000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流域形狀呈扇形,支流與幹流多直交成方格狀水系。水量豐富,年徑流量621億立方公尺,水力蘊藏量632萬瓩。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運通道,馬尾是福州的外港。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占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占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占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布,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建溪,這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里。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托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亘江心的南台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