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四大糧倉
中國四大糧倉定義為中國的四大平原——生產糧食(大米)。
東北平原:位於中國的東北部,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面積3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平原。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地面遼闊坦盪,包括三江平原、松遼平原、松遼分水嶺、遼河平原,沿河多沼澤。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
華北平原:西起太行山,東至海濱,北達燕山,南抵淮河。面積30萬平方公里,它是由黃河、淮河和海河等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的,又稱黃淮海平原。平均海拔100米以下,地勢低平,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含江蘇北部、安徽北部)。
長江中下游平原:自巫山向東至海濱,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該平原的地勢比華北平原還低,平均海拔50米以下,有些地方的海拔不足5米,河網縱橫,湖泊眾多,號稱「水鄉澤國」。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北部。
珠江三角洲平原:位於廣東省中南部,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米左右,這里河網縱橫,孤丘散布。

(1)廣州糧倉儲備多少噸擴展閱讀:
榆樹市,隸屬長春市轄區,為長春市的外飛地,地處吉林省中北部,位於長春、吉林、哈爾濱三市圍成的「品」字形經濟區域中心,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都從榆樹市穿過,松嫩平原腹地特有的黑鈣土質賦予了它「天下第一糧倉」的美譽。
榆樹農業資源富足,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處於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上,盛產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素有「糧豆之鄉」、「松遼平原第一倉」的美譽。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48億斤,被評為全國十大產糧標兵縣市。
畜牧業發展迅速,全市生豬發展到310萬頭、黃牛103萬頭、禽3600萬只、奶牛2萬頭。糧食產量長期處於前列,自2004年起,連續四年糧食產量全國縣市第一,2008年創歷史新高達到282萬噸,榆樹市的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200,吉林省的1/10,長春市的1/3,被稱為「天下第一糧倉」。
B. 廣州市糧食集團的發展情況如何
廣州市糧食集團是廣東省糧食行業中的佼佼者更是國家首批認定的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在全國各地有4000+的網路銷售點,擁有的國家專利近50項。生產大米、麵粉、面製品、食用油四大系列將近200多個品種。是國內具有競爭實力的糧食流通企業。 滿意請給大大的贊
C. '一個倉庫的糧食儲備240萬噸,是的B倉庫季。 B如何多少噸糧食儲備倉庫
'240 /(1/4)= 240X4 = 960(T),A:B倉庫的糧食儲備960萬噸。
D. 廣東哪裡耕地最多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周建華:「廣東已經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糧食危機,99年,廣東種植面積達到4800多萬畝,但到了2003年的時候,只有3000多萬畝,下滑了百分之15%,那糧食總產量下降了25%。」
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的人均耕地比1980年的1.27畝減少了2/3,以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僅佔有耕地面積O.37畝,僅為全國平均數的1/4。
周建華:「人均耕地是0.4畝左右,這一點在廣東糧食安全問題,相對其它省壓力是更大的,同時,由於廣東經濟迅速的發展,有大量的外來人口,所以這個對廣東的糧食安全的壓力大幅度增加。」
周建華教授告訴記者,雖然今年廣東的糧食漲價了,但目前還沒有出現糧食短缺的危機,因為這幾年全國的糧食大豐收,廣東可以從全國各地調運糧食到廣東,但是,如果全球糧食價格繼續上漲波及到中國,廣東很難說不出現糧食安全危機。
周建華:「現在包括廣東很多人認為,我們廣東有錢不愁沒糧,但是實際上在03年特別是05年,假如我們中國也是連年出現糧食生產的下滑,國內自己沒有糧食,國際也沒有糧食,那廣東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十分危機,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有錢都買不到糧。」
由於大量農田要麼改種經濟作物,要麼轉為建設用地,廣東省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糧食調入大省,近年來,廣東省每年糧食消費需求約為3400多萬噸,而本省糧食生產總量僅為1500萬噸左右,餘下的2000萬噸糧食缺口都依賴省外采購或從國外進口,對廣東這種特殊的糧食供需結構,也有專家曾經建議,通過大量儲備糧食來調控市場,降低安全風險,那目前廣東的各級儲備糧庫能否發揮市場穩定器的作用?
新沙糧庫是廣東省最大的中央儲備糧庫,總儲備量達46萬噸,在這里記者見到,每一座糧倉里都堆滿了糧食,新沙糧庫主任茹秀觀告訴記者,如果廣東省的糧價非正常上漲,那麼,新沙糧庫有責任和義務開倉平抑糧價,現在糧庫儲存的糧食,如果按每人每天消費半斤計算,可以解決1200萬人,3到4個月的吃糧問題。
中央儲備糧廣東新沙港直屬庫主任茹秀觀:「像我們這類性質的糧庫在廣東也有17個,差不多每一個地級市都有,我相信如果說出現需要調節糧食市場的這個狀況的話,國家有關部門肯定會指令我們去調控市場,我們作為糧庫,我就會把這個糧食保管好,任何時候都讓它調得動,用得上。」
茹秀觀主任告訴記者,如果17個糧庫儲存的糧食全部用於滿足廣東省的糧食需要,可以解決全省近一億人半年的需求,然而,讓他感到很沒有把握的是,糧庫自建立以來就沒有在本省收到過糧食,糧庫的糧食70%在國內產糧區調運,30%靠進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糧食生產狀況的影響。
茹秀觀:「其實糧庫有沒有糧收或者說調節作用有多大,關鍵還是看生產環節,如果生產環節出了問題,糧庫就是無源之水。」
最近由於國際糧價的上漲,和農民種糧的成本提高,新沙糧庫首次遇到了在外省收購糧食緊張的狀況。
茹秀觀:「以前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個把月把它收齊,今年已經超過了兩個月,農民太低的價格他不賣,惜售,這是一個原因,另外可能國際糧食市場比較緊張,國內的居民方方面面可能感到一種壓力,緊張,比如說是怕沒糧有搶購等等,加劇了這么一種緊張感。」
雖然茹秀觀主任表示,今年肯定能將糧食收購進庫,但是他還是感到有一定的壓力,他告訴記者,廣東的糧食安全如果靠通過加大儲備來解決,僅僅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暫舉措,早在2005年,廣東、福建等省出現糧食異常漲價的時候,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抽調的專家,華南農業大學的周建華教授,專門對廣東糧食安全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他認為,一個省的糧食自產自給率低,如果在糧食生產和糧價正常平穩的年份,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糧食大幅減產,糧價居高不下,周邊沒有糧食供應等情況,廣東省的糧食安全問題就會馬上凸顯出來。
周建華:「還是要採取存糧於田,就是你至少要保證基本農田,比如,確定了3000多萬畝的基本農田,這條紅線是一定不能跨越的,這個基本農田一定要保護,那這個的話,政府還有相關地方政府來說,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採取相關的措施來保護好這些耕地。」
就查到這些。
E. 一個儲備糧倉有多少噸
設賣出的糧食x噸 84-x+25又3分之1=50又2分之1 x=6分之353
算術方法:84+25又3分之1-50又2分之1=6分之353
F. 中國現在的糧食儲備是多少,夠全中國人吃多少天
2018至2019市場年度,全球水稻庫存1.75億噸,而中國2019年末的水稻庫存約1.15億噸,佔全球庫存的65%以上。此外,中國現有小麥庫存1.4億噸,玉米庫存2.1億噸。按照這樣的儲備,可供全中國人民吃9個月。
中國和世界各國一樣,糧食生產一刻都不能停止,尤其是中國,疫情之後第一個復工復產的領域就是保春耕,從各地的報道看,糧食、油菜等主要產區情況非常健康,根本不存在「鬧糧荒」的基礎。

(6)廣州糧倉儲備多少噸擴展閱讀
在感嘆國家儲備數量龐大的同時,也該明白,我國是「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個「浪費大國」。所以哪怕是今天,外出吃飯的時候,也要學會做到「光碟「,杜絕浪費,從我做起。
1、在餐館用餐時不用點菜太多,適可而止,吃不完打包回家。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學更是如此,刷飯卡,打了飯,就一定要吃完。
4,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5,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G. 一個糧倉這個糧倉一共可以放多少立方米的糧食
裝糧高度一般為4.5米至5.0米,倉房跨度以18米、20米為主。大型糧庫的倉容量一般是5萬噸及以上。
H. 中國的儲備糧夠吃多久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家庭里邊的每個成員每天都需要攝入大概兩公斤的食物,所以就需要不斷的補充食材來做食物供給。如果我國糧食麵臨著顆粒無收的困境,那麼我國的儲備量夠吃多久?答案應該是最少一年。

儲備糧不是確保能吃多久,而是儲備糧每年都是需要更換的,由於陳糧不能吃,大部分的陳糧就會被拿去釀酒或者是做成飼料,然後會把騰出來的庫存重新加入新糧。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糧食需求量也相應變得很大。每年的糧食存量都必須要多一點,保持糧食庫存總量高位運行狀態。
I. 中國的糧食儲備有多少
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第一,中國的糧食儲備是充裕的。國家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第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新一屆政府成立後,又採取了10項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達到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農業投入252.5億元,直接補貼給農民,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連續4年糧食豐收,去年超過一萬億斤,今年無論從播種面積還是從苗情看,只要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還能保持糧食生產的基本穩定。第三,中國能夠主要依靠自己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J. 國家現有多少噸儲備糧
如果全國加起來可以供中國人民食用三年,算算總量大概1000KG*1300000000=1300000000000KG
=130000000噸=13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