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殫竭廣州音怎麼讀

殫竭廣州音怎麼讀

發布時間: 2022-06-17 08:55:46

⑴ 慈禧的軼事典故

說法一:光緒初年,慈禧太後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後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後息怒,請您後殿御覽。」
慈禧太後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里。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後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於水火之中啊!」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後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卜簽求壽,由於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里方丈為她准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倆人還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說法二: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謚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後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一般認為慈禧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慈禧太後很有可能是漢族人。
1989年6月,長治市郊區(原屬長治縣)下秦村77歲的村民趙發旺帶著他和上秦村宋雙花、宋六則、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聯名信,找到長治市地方誌辦公室。趙發旺說,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後的五輩外甥,宋雙花、宋六則等人是慈禧的五輩侄孫。他們要求政府幫助澄情。從此,劉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證材料的不斷豐富,愈加增強了劉奇的信心,有關著述也頗見報端。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召開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討會」上,劉奇撰寫的《揭開慈禧童年之謎》,獲得一等獎。這篇7000餘字的論文,集中闡述了慈禧的身世問題。
據劉奇考證,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征為婢,改名「玉蘭」(蘭兒),並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咸豐二年( 1852年),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平步青雲,直至皇太後。 慈禧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慈禧沒有時間去給母親祝壽,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其中就有她親筆寫的一幅書法。這幅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
詩曰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清代民間,慈禧太後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么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後的掌上寶貝。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跡了。
慈禧太後采購美國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凡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凡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鑒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聖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後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采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後的宮廷享用。隨著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滯銷,該礦被迫關閉。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1904年是慈禧太後的70大壽,很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來張羅禮品,其中有一款櫃式留聲機深得慈禧的賞識,那就是美國維克多公司生產的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樣品機)。
慈禧太後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生活時尚超前,在發達的西方工業面前,也是滴滴不漏,占盡先機。照相、電燈、洋車、櫃式留聲機,應有盡有,這台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擺放在她的寢宮里,時常傳出悅耳動聽的旋律,唱片的內容有中國的小曲、有國外的華爾茲舞曲。
1904年維克多設計並且試制了一批數量非常稀少的櫃機樣品,並且這台櫃式留聲機有幸成為慈禧太後1904年70大壽的禮物。
梁誠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國以三品卿的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為了大清國奔波於多個國家。梁誠廣州市人,早年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留聲機。在美國期間,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大事。
1904年維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櫃式留聲機的樣品,由於不是商品機,美國也只有一些政府高層官員才有機會使用這樣高檔留聲機,當年美國官員把這台留聲機送給梁誠,梁誠又把這台留聲機送給老佛爺慈禧太後,作為慈禧太後的70大壽的禮物。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說:「慈禧比我強多了,我只是一個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的人。」1904年,曾經視洋人如猛獸的慈禧太後迷上了西方的馬戲、華爾茲舞和照相。這段時間,宮女們經常聽到,有悠揚的華爾茲舞曲從慈禧的寢宮里傳來,那是她那台巨大的外國留聲機發出的聲音。有一次,慈禧太後在午餐時,還特別要求德齡、容齡兩位公主跳華爾茲舞,她乜斜著眼睛,定神地觀看。等她們跳完,慈禧高興地說,這是很美麗的舞蹈。你們這樣反復地轉圓圈,難道不感到頭暈目眩?
據《德齡公主回憶錄》記載,慈禧太後對著我們說「你們在我吃飯的時候跳舞吧!」我們把整個的曲譜都翻完了,才找到一支華爾茲,那是合適我們的音樂,而其他的大多是些中國小曲。 《中俄密約》的內容公之於眾後,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全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徑,進一步促進了全國范圍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清政府則陷入了非常難堪的狼狽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後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後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後這才發布懿旨:「著即日立斃杖。」
1903年7月31日(陰歷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個獄卒手拿特製的大木棍,准備行刑。沈藎面對獄卒,大聲說道:「快些了事!」於是,8名獄卒輪流捶打沈藎的四肢和背部,時間長達4個小時之久。沈藎被打得血肉橫飛,「骨已如粉」,其狀慘不忍睹,但沈藎自始至終「未出一聲」。這時,堂司以為沈藎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這時沈藎用微弱的聲音說道:「速……用繩絞……」見沈藎還沒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繩勒其頸,而始氣絕」。
於是沈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記者。 看過電影《垂簾聽政》的讀者一定對電影里慈禧殘酷迫害咸豐帝的另一個妃子麗妃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與麗妃是一對情敵。
麗妃千嬌百媚,能歌善舞,深受咸豐的寵愛,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裡。一心想要承寵、費盡心機往上爬的慈禧對她妒恨不已。咸豐皇帝死後,慈禧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現垂簾聽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實際統治者。她在鏟除了政治對手,肅清了敵對勢力後,回過頭來整治昔日與她爭寵的麗妃。慈禧效法漢代呂後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將麗妃的手腳悉數砍去,裝在一個壇子里,對她極盡侮辱之能事。這段情節,在影片中陰森恐怖,盡力將慈禧塑造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睚眥必報的惡毒婦人形象。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麗妃這樣一個人,她與慈禧的關系真的像影片描繪的那樣嗎?慈禧真的以那樣殘酷的手段迫害過她嗎?
據史書和清宮檔案記載,麗妃是主事慶海的女兒,他他拉氏。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七日生,比咸豐帝小6歲,比慈禧小2歲,與慈安同歲。咸豐元年(1851)參選秀女時,麗妃和慈禧同被選中。麗妃被封為麗貴人,
慈禧被封為蘭貴人。咸豐二年(1852),二人同時入宮。咸豐四年(1854),麗妃被封為麗嬪,慈禧被封為懿嬪。咸豐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麗妃為咸豐帝產下了皇長女,三天後就晉封為麗妃。咸豐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天就晉升為懿妃。咸豐帝死後不到3個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義,以「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晉封她為麗皇貴妃,越過了貴妃這一級,一次升了兩級。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麗皇貴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低於皇太後。
多年來,麗妃體弱多病,經常吃葯,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歲。她死後第三天,光緒帝親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禮。她的金棺暫安於田村殯宮。光緒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麗妃金棺葬入清東陵的定陵妃園寢。這座妃園寢的後院建有15座寶頂,共分三排。麗妃的寶頂位於第一排的正中之位,處於這座園寢的最尊貴的位置。
麗妃所生的女兒是咸豐帝惟一的女兒,所以備受咸豐帝和眾妃嬪的喜愛,同治九年(1870)被封為榮安固倫公主。清朝制度:只有皇後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妃嬪生的只能封和碩公主。按此規定,麗妃生的這個女兒應封和碩公主,可是慈禧卻破例封她為榮安固倫公主。
以上史實表明,麗妃不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關照和一系列禮遇,表明麗妃與慈禧的關系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來,經常以專橫跋扈、陰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還有溫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為麗妃本人比較溫順聽話,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國家、後宮大權之後,麗妃對她不構成任何威脅,所以才對她如此禮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膽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戰她的權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這從她對兒媳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⑵ 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句子

一、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二、可憐天下父母心,為誰淚沾巾。山川有情,日月留痕,白雪染雙鬢。無邊亂葉舞紛紛,大雨落黃昏。歸心似箭,長路漫漫,夢中聽鄉音。
三、自己有了寶寶,才懂什麼叫可憐天下父母心,什麼叫擔驚受怕到整晚睡不著覺。
四、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惋惜孩子的心,藏在肚子里,誰都看不見。
五、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真的,在外工作打拚,最受不了的就是這個。
六、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女總有操不完的心!
七、自己又捨不得打孩子,又怕孩子不長記性可憐天下父母心!
八、老父親75歲了兒子46歲,每次見了兒子,總會掏出錢袋子,說買包煙抽吧~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老人的眼裡,再大也是孩子,好好孝敬老人吧!
九、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次想到這句話,溫溫和惆悵會同時在腦海里糾纏。
十、學校食堂今天中午的伙食,家長們看完應該可以安心了,有孩子們愛吃的麻辣燙和大雞排。感謝某位班主任無意中的抓拍,竟然讓我看到了閨女,唉,這才一天沒見,可憐天下父母心!

十一、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無疆,請適量安放,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用更柔順的方式相互溝通,不要把愛的動身點,變成摩擦或是損害的終點。

⑶ 「竭」的讀音是什麼

「竭」的讀音是[ jié ]

⑷ 宮體詩的文學價值

宮體詩
編輯

宮體詩--指以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的東宮,以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詩歌。「宮體」既指一種描寫宮廷生活的詩體,又指在宮廷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始於簡文帝蕭綱。蕭綱為太子時,常與文人墨客在東宮相互唱和。其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時稱「宮體」。後來因稱艷情詩為宮體詩。
中文名宮體詩
外文名Palace poem
流行朝代六朝梁代大通年間
特 點描寫宮廷生活,浮靡輕艷
代表詩作《春江花月夜》 《桃葉歌》
代表詩人張若虛
目錄
1簡介
2起源
3體裁內容
4作用與手法
5評價
6影響
7代表作品
1簡介
編輯

宮體詩是指產生於宮廷的以描寫宮廷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風格通常流於浮靡輕艷。也就是說,宮

相關書籍
體詩是一種有特定內容和風格的宮廷文學。宮體詩最早緣起於人們對徐摛詩體的稱呼,以其流行於太子的東宮而得名,這類詩歌的共同藝術特點是:注重辭藻、對偶、聲律。代表人物為簡文帝蕭綱等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
所謂南朝宮體詩,是指南朝梁後期和陳後主時期所流行的一種詩歌流派。主要的作家是蕭梁皇族及其文學侍從,大多描寫女性之美,形式工巧,聲律嚴整,形成了梁陳時期詩歌的一道奇特風景線。同時這種詩體也因流行於當時蕭綱太子宮的學士們中間,而被稱之為宮體詩。
另外解釋:是指一種以寫宮廷生活閨閣情懷為主要內容的重聲律,詞采麗靡輕艷的文風。它發端於齊梁之際,到蕭綱及其周圍文人時達到全盛。
「宮體」之名,始見於《梁書·簡文帝紀》對蕭綱的評語:「然傷於輕艷,當時號曰宮體」。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幹、庾肩吾、徐陵等,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歷來對宮體詩的批評,多以為其中有不少以寫婦女生活及體態為內容,其實宮體詩內容並非限於婦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詠物之作,即使寫婦女生活的作品,格調低下的也只佔少數。總的來說,宮體詩的情調流於輕艷,詩風比較柔靡緩弱。至於被稱為宮體詩人的蕭綱、蕭繹等人,也寫過不少清麗可讀之作,至於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較優秀的詩篇。[1]
2起源
編輯

宮體詩產生於六朝梁代大通年間,其名起於簡文帝蕭綱:「(簡文帝)弘納文學之士,賞接無倦…雅

相關書籍
好賦詩,其自序雲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帝文傷於輕靡,時號『宮體』」。
但是宮體詩的形成並不是從蕭綱才開始,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指出,「宮體之名,雖始於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晉,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均以淫艷哀音被於江左,迄於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於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後有鮑照,前有惠休,特至於梁代,其體尤昌。」
兩晉文學以玄言詩和擬樂府為主,齊梁時,玄言詩為山水詩所代,擬樂府為文人新樂府所代,對人生歌功頌德的贊美轉變為對山水形色與世俗生活的追求,都不可避免的促成了宮體詩的出現。其具體表現在於對民歌的擬作和對形式美的追求上。
宮體詩的形成發展自有其因,單就文學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學由雅趨俗趨勢下的新產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詠物詩,「力漸柔而采漸縟」文學漸入性情聲色,形式愈加流暢優美。再加上六朝樂舞發達,民歌盛傳至上層社會,引起士人紛紛仿習,宮體漸成。但這些詩作僅著力於對女子形容服飾的描繪,多冰涼冷漠,這與其作者深受佛教影響有關。
宮體詩在齊梁時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其內容多為吟詠女性,風格綺蔓,而感情蒼白,一直以來被視為統治階級生活浮靡的表現而加以批判。
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
蕭綱等人以佛法化俗,作宮體詩以仿習佛經,借對聲色的描繪批判來教世人看破紅塵,而佛經翻譯的進步也從形式聲律上影響了宮體詩,使之愈加華麗,流傳至後竟成靡靡之音,卻也是其首倡者始料未及。[2]
3體裁內容
編輯

1、樂府是一個很重要的體裁
樂府在艷情詩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這些樂府詩多為帝王文人擬作民歌而成。士人學作民歌由來已久,自東晉王獻之始,其《桃葉歌》三首即為濫觴,此外還有如《碧玉歌》、《團扇郎》等,寫得濃烈。
至劉宋時,宮廷民間擬作民歌者甚多,上至孝武帝劉駿,臨川王劉義慶,下至鮑照,湯惠休等。南朝民風開放,歌舞發達,「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聲舞節,炫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無往非適。」民間好歌舞,鄭衛之音,復行於時,「朝廷禮樂多違正典,民間竟造新聲雜曲」,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譙殺,不顧音紀,流宕無崖,未知所極,排斥正曲,崇長煩淫……故喧丑之制,日盛於廛里;風味之響,獨盡於衣冠。」上層社會也受其影響:蕭衍「自算擇後宮《吳歌》、《西曲》女妓各一部,並華之賫勉」[8]昔日被朝廷視如委巷歌謠的民間樂府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蕭衍等人紛紛擬作《子夜歌》、《上聲歌》,《東飛伯勞歌》等,都與民歌曲詞極為類似。南朝民歌以吳聲歌曲和西曲歌為主,絕大部分是為表現男女戀情,多以女性口吻吟唱,內容單一,風格輕艷

相關書籍
,感情大膽濃烈,也多柔靡,這與一直以來的文學傳統有關,楚地吳聲多婉轉細膩,故也影響了文人創作的樂府,如: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裳。含笑帷帳里,舉體蘭蕙香。」
這些民歌中對兩情綢繆的描寫以及對「歡娛苦短」的感慨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上層文人的創作。尤其是第三首詩中的以虛寫實的手法更為宮體詩人大量採用,詩中略去對男女歡愛場面的直接描繪,以帷帳、香味等烘托出行樂者的感受,雕琢痕跡立現,而宮體詩人正是如此,從風花雪月到女子飾物,極寫美人之艷,如蕭綱《詠內人晝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鬢壓落花。簟紋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恆相伴,莫誤是倡家。」
此可謂濃軟香艷,但絕無淫穢之意,是典型的宮體詩,也是甚為含蓄者,相形之下,以沈約為首的宮廷詩人在此之前皆有極具民歌情調,大膽描繪艷情的詩作,如沈約之《六憶》:
「憶來時,的的上丹墀,勤勤聚離別,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見乃忘飢。」
「憶眠時,人眠強未眠。解羅不待勸,就枕更須牽,復恐旁人見,嬌羞在燭前。」
民間艷歌正是這樣風行於上層社會,其發展影響了宮體詩的形成,然文人所作的艷詩與民歌差別甚大,如同為《子夜歌》,蕭衍之作:「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朱口發艷歌,玉指弄嬌弦。」民歌之作:「宿夕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轉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相比之下,民歌或許更具艷情成分,但就其感情來看,我們不難判斷有情與無情,蕭衍之詩純粹以一種賞玩的態度來描繪歌妓的嬌羞,稍嫌做作,詞盡綺麗卻冰冷蒼白,而民歌的直露卻不難讓人體會到那種濃烈真摯的情感。如蕭衍此類作品在宮體詩成熟之後更為典型,遠離民歌的鮮活熾烈使所有的宮體詩「傷於輕艷」。其實,這種「傷於輕艷」也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曾對六朝詩的發展作了一個小結:「晉世群才,稍入輕綺,…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大略也。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絢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以近世之所先也。」從西晉開始,人們開始注重文采而輕氣骨,西晉以淡乎寡味的玄言詩為主,此後「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永嘉亂後,名士南渡,優美的自然環境與他們追求超越的心境合而為一,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大為增加,「山水以形媚道而令仁者樂」,士人多以描寫山水景物來抒發玄理,出現了如謝靈運這樣的山水詩大家,其詩「尚巧似」描繪自然景物時細致工巧而逼真,這也正是劉勰所說的「文貴形似」的風氣:「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故巧言切狀,如印之泥印,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這種細寫景物的風氣到後來就演變成詠物詩,這其實是詩人的審美意識在客觀自然物上的合理延伸。詠物詩一脈相承於山水詩的工細,描寫對象也由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慢慢涉入閨情,其中不乏情景交融之作:如蕭綱《夜望單飛雁》:
「天河霜白夜星稀,一雁聲嘶何處歸?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
這樣的詩以孤雁寫思婦,已是較成功者,但大多數詠物詩僅僅追求真實地描寫

簡文帝蕭綱
景物,「力更柔」而「采更縟」,形成講求聲律協調,裁對詠事圓美的永明體,但境界與題材日益狹小,受民歌的影響,由山水到聲色再到艷情,形成了「號為新變」的宮體詩。而宮體詩人以詠物的手法來吟詠女性的詩作,大多「酷不入情」深為後人所詬病。
2、對形式美的追求
同為六朝綺麗文風影響,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所說:「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又認為「至如文者,惟須綺轂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這里包含了對華麗辭藻,悅耳聲律等形式方面的要求,在宮體詩上的表現有三:
(1)重視用典
如蕭綱《賦樂府得大垂手》:「垂手忽苕苕,飛燕掌中嬌。羅衣姿風引,輕帶任情搖。詎似長沙地,促舞不回腰。」這里「掌中嬌」是指掌上舞,事見《六孔六貼》六一《舞雜舞》,「羅衣」句,化用《王孫子》。「詎似」二句,事見《漢書·景十三王傳》。這首小詩共六句,用典就有三處之多,可見此風彌行。
(2)講究聲律
「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脁、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尚麗靡,復逾於往時。」[15]永明時,沈約利用前人聲律研究的成果,根據當時佛經轉讀和梵文拼音的啟發,從文學角度,正式創造了「四聲八病」之說,形成永明體詩歌,宮體詩吸收其成果,合律者頗多,如蕭綱《折楊柳》中:「夜密飛鳥礙,風輕花落遲。」已成律句。
(3)追求辭藻
「雕藻淫艷,眩傾心魄,亦尤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詩如蕭綱《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
「美人稱絕世,麗色譬花叢。雖居李城北,住在宋家東,教歌公主第,學舞漢成宮。多游淇水上,好在鳳棲中。履高疑上砌,裾開持畏風。衫輕見跳脫,珠概雜青蟲。垂絲繞帷幔,落日度房櫳。妝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紅。非憐浦江佩,差使空閨空。」
足見其文辭華美,音律流轉,圓潤跳脫。
然而,「齊詩纖巧,琢之字句之間,齊詩最絢色澤,愈工不覺性情愈隱。」這里所追求的美,是一種靡麗綺弱的美,只流於形式而不注重內在,即使在內容上對美人的描繪也只是對其容貌姿態的感嘆,從未寫到美人的內心,這與建安時吟詠女性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區別,人們看曹植的《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走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繞重關。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居室,中夜起長嘆。」
詩人能深切地刻畫出其內心因未遇良侶的長嘆之情,以托喻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這樣的深度在齊梁詩中詩看不到的。建安時所塑造的美女,多天生麗質,儀態萬方,氣質超人,遺世獨立「顧盼生光彩,長嘯氣若蘭」,並能通過其漂亮的外在寫出其高超的內在人格。她們能「採桑歧路間」而不止是「多游淇水上」她們能「慕高義,求賢良」而非僅是學歌舞。建安文學推崇的是女性的自然美和內心高貴的氣質,而齊梁詩側重於華麗的服飾,這與來兩個時代的社會風尚與審美觀有很大的關系。
建安時,人們倡導通脫,蔑視禮法,崇尚自然,曹操非常喜歡聲色享受,「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長以夕達旦。」其後曹丕,曹叡亦有此好,故有此類詩文不覺奇怪。但社會的動盪激發了人們心裡潛在的社會責任感與主體意識,世風蓬勃向上,風骨赫赫,詩文意氣風發,多有骨力。而正始以後這種追求個體價值的理想逐步轉變為空洞的人格理想觀念,至齊梁,這種追求逐漸被現實擊破,世風比較柔靡,當時的貴族揮霍無度,蓄妓與置女樂很是普遍,這也是宮體詩描繪聲色來源。「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學無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公九宴,則假手賦詩。」以致「斯丈夫之志,非吾曹之所能及已,直以章句小才蟲篆末藝,含吐湘潭之士,翩躚撙俎之側,委曲同之針縷,繁碎譬之米鹽,孰致顯榮,何能至到」[20]士族文人政治權力的喪失,導致生活的日益空虛與貧乏,故在文學上過分注重追求技巧並導致對文學的過分重視,他們的詩作大部分是表現獨守空閨的女子的寂寞孤苦,其實也是他們「情無所治,志無所求」的內心情緒的反映。而另如蕭綱等人雖寫出了這樣綺麗的詩文,在內心深處還是不能擺脫正統的儒家觀念,他本人「養德東朝,聲被夷夏,泊於繼統,實有人君之懿。」其它如沈約、徐摛、江總等人也深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生活嚴謹恭良,於是這樣的詩歌便僅是他們的玩具,他們信奉的是「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須謹重,文章且須放盪。」他們身為賢君良臣,是無法像正始名士那樣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以真性情來寫詩作文的,出身寒門,沒有很深文化積淀的背景使他們沒有縱談玄理的興趣,他們的趣味在於在較通達開放的環境中對女性不動性情的欣賞,從綉領寫到卧具,從女人寫到孌童,…
他們不是真的耽溺於此,他們只是遠遠觀望,心靜如水,也就寫不出如南唐後主李煜「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那樣的繁華與雍容,但對於文學自此擺脫政教,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價值,對於集詠物,寫景,描繪艷情於一體的新題材的開拓,還是有相當意義的。至於隨著後人的仿習,出現了一些如「上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知君亦盪子,賤妾自倡家。」之類的詩句,乃至到後來陳後主「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婦人美貌麗服巧態以從者千餘人。長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江總、孔范等十人預宴,號為『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君臣酣飲,從夕達旦,以此為常。」也是蕭綱等人所始料未及的。
3、內容受佛教影響
士人的心態影響著文學創作的方向,而佛、釋、道三教合流的趨勢在六朝曾深深地影響著士人的思想乃至行為,尤其是佛教西來對於文化的影響更是如此。
佛教出於印度,東漢初傳入中國,至南朝尤昌,統治者出於治亂的需要,對之多有倚仗,如梁武帝曾做《凈業賦》以佛教的觀點猛烈批判、否定現實享受,其中指出人們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追逐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非,並把它們上升到「殃國禍家」的高度來加以否定,另外如《廣弘明集》所載簡文帝《六根仟文》、沈約《仟悔文》及梁君臣同作之《八關齋夜賦四城門更作四首》,就集中體現了他們以佛教的觀點對現實的聲色生活作出的反省與思考。足可見其立身之道的嚴謹,但卻提出「文章須放盪」的觀點,其實與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受佛教的影響有關。
如《維摩詰經》寫到維摩詰是居住在鬧市裡的信奉佛教的居士,他出入酒館妓院,博弈戲樂,結交權勢,積累財富,修梵行而仍有妻子。雖然其世俗生活是無所不為,但由於他精通佛理,「善權方便」而能「立其志」「正其意」,並有高度的智能辯才,因此,他的精神世界仍然很高

《維摩詰經》[3]
超,仍能於佛國得道。這種「無縛無解,無樂無不樂」的人生境界在當時頗受士大夫的推崇,於是,齊梁時就有了立身之道與文章分離的說法。同時,這種文章須放盪的說法也是蕭綱等人受佛教佛性說影響對性情的追求,也正是魏晉「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與佛教結合的一種表現,這種性情並不是真正的感情,而只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意識是擺政教的一種突破,也容易導致文學的過於技巧化,宮體詩正是如此,重視對女性外在的描寫多於重視女性本身,這也與士人深受佛教「性空」觀念的影響有關。
佛教主張「緣起、性空」,主張由「色」入「空」。教人看透世間萬象,才能放下一切,立地成佛,於是佛經中多有對世間百態的描繪,對女子色慾的描繪也是其中之一,更有故事說,佛化為婦人,傳供人淫慾,後又變為骷髏或一團血囊,以教人看破紅塵,投入空門,這些描寫與印度的文學傳統有關,加以翻譯的進步,許多文字極為輕艷,如《方大庄嚴經》卷第九《降魔品》敘述波旬魔女以淫慾迷惑佛陀,共寫其三十二種「綺言妖姿」,或「塗香芬烈」,或「媚眼斜乜」,或「露髀膝」,或「現胸臆」,「遞相拈掐」,一「恩愛戲笑,眠寢之事,而示欲相」,宮體詩對這種文字多有模擬,如描寫女子欲態:
「留賓惜殘弄,負態動余嬌。」
「逐節工新舞,嬌態似凌虛。」
「珠簾向幕下,嬌姿不可迫。」
「夜夜言嬌盡,日日態還新。」
以及鄧鏗《奉和夜聽妓聲》:
「燭華似明月,鬢影勝飛嬌。妓兒齊鄭舞,爭妍學楚腰。新歌自作曲,舊瑟不須調。眾中皆不笑,座上莫相撩。」
寫女子之妒態如:
「先將動舊情,恐君疑妾妒。」
「美人多怨態,亦復慘長眉。」
「只言爭分理,非妒舞腰輕。」
佛經不過借這些描繪來勸化世人,不要為美色所惑,而宮體詩人精通佛理,彷彿經而寫色與情,其實是其面對女色不動情的修養,是對聲色犬馬的世俗生活的一種超越。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定慧修行的真正境界,又如《佛行所瓚·離俗品第四》,寫眾采女對太子的色誘:
「太子在園林,圍繞亦如是。或為整衣服,或為洗手足;或以香塗身,或以華嚴飾;或為貫纓珞,或為安枕席;或傾身密語,或世俗調戲;或說眾欲事,或作諸俗形,規以動真心。菩薩心語靜,堅固難可轉,聞諸采女說,不憂亦不喜,信聲厭思惟,嘆此為奇怪,始知諸女人,欲心盛如是,不知少壯色,俄頃老壞死。哀哉此大感,愚痴覆其心。嘗思老病死,盡夜動勖勵,鋒刀臨其頸,何如猶嬉笑?見他老病死,不知自觀察,是則泥本人。」
以此為源 ,《玉台新詠》中有湯僧濟《詠藻井得金鉤》詩雲: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插,照井還有憐。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鉤於此落,從來不憶年。翠羽先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不在,此物今空傳。」
此番人去物空留的感嘆,正是對「不知少壯色,俄頃老壞死」的闡釋,也正是佛家教人脫離愛欲的初衷,梁武帝有《歡聞歌》一:
「艷艷金樓女,心如玉池蓮。持底極郎思,俱期游梵天。」
佛意更濃,梵天之中,「男娶女嫁,身行陰陽,一同人間。」正是其意欲脫離欲界苦海,以玉池蓮心而入清凈梵界的心聲寫照。故我們可知,宮體詩中多彷彿經而寫男女之情慾,寫女子作態,正是為了展示其為世間諸惡之根源而教人們看破欲色之美,以勸化世人。正如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雲:
「仰度仁者,心居魔境,為魔所迷,意附邪途,受邪易性假使眉如細柳,何足關懷;頰似紅桃,詎能長久?同衾分枕,尤有長信之悲;坐卧忘時,不免秋胡之怨。洛川神女,尚復不惑東阿,世上班姬,何關君事?夫心者面焉,若論繾綣,則共氣共心,一遇纏綿,則連宵厭起。
法師未通返照,安悟賣花?未得他心,哪知彼意?嗚呼!桂樹遂為豆火所焚可惜明珠來受淤泥埋沒。」
可知,深受佛教影響的士人已看透紅顏一瞬的道理,對聲色犬馬的追逐不過如前人寄情山水玄理一般,僅是一種精神寄託罷了,而對於佛教的領悟,或者才是真正的依歸。這也正是他們的詩如詠物言理卻冰涼的原因。
此外,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和縱容使佛教寺院經濟變得十分富有,僧尼由於皇帝的賜予,或請為家僧,也生活驕奢甚至淫亂。佛教的寺廟寶塔,都修建得豪華富麗,有似宮殿,常飾以寶珥、玉玲、錦緞幢幡,造像多用金、銀、銅、玉,可謂「窮工極巧,殫竭財力」,這與當時王公貴族追求感官刺激,崇尚浮華的趣味是一致的,這些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文藝,影響到宮體詩歲女性服飾容貌極盡綺麗的描繪。

⑸ 殫竭心力成語如何解

「殫竭心力」不是成語,「殫」開頭的成語只有15個:

殫 財 竭 力、殫 誠 畢 慮、殫 見 洽 聞、殫 精 畢 力、殫 精 畢 思、

殫 精 極 慮、殫 精 極 思、殫 精 竭 力、殫 精 竭 慮、殫 精 竭 思、

殫 謀 戮 力、殫 思 極 慮、殫 心 積 慮、殫 心 竭 慮、殫 智 竭 力。


1、殫 心 積 慮

【拼音】: dān xīn jī lǜ

【解釋】: 殫:竭 盡;積:聚;慮:思 慮。竭 盡 心 力 思 考 謀 劃。

【出處】: 清 · 錢 泳《履 園 叢 話 · 臆 倫 · 五 福》:「必 至 殫 心 積 慮 者 數 十 年,捐 去 三 綱 五 常,絕 去 七 情 六 欲,費 其 半 菽 如 失 金 珠,拔 其 一 毛 有 關 痛 癢。」

【拼音代碼】: d x j l

【近義詞】:殫 心 竭 慮

【用法】: 作謂語、定語;形 容 用 盡 心 思

【英文】: ransack one's brains


2、殫 心 竭 慮

【拼音】: dān xīn jié lǜ

【解釋】: 殫:竭 盡;慮:思 慮。竭 盡 心 力 思 考 謀 劃。

【出處】: 《清 史 稿 · 耆 英 傳》:「二 十 六 年,京 察,以殫 心 竭 慮坐 鎮 海 疆。」

【拼音代碼】: d x j l

【近義詞】:殫 思 極 慮、殫 精 竭 慮

【用法】: 作謂語、定語;形 容 用 盡 心 思

【英文】: puzzle over

⑹ 「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前一句,後一句是什麼出於何處

「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前一句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後一句,出處慈禧為母親作的詩《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

(清)慈禧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譯文: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時甚至誤會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義無反顧地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由此得來:可憐天下父母心!

(6)殫竭廣州音怎麼讀擴展閱讀

描寫父母的詩句:

一、《慣於長夜過春時》

近現代:魯迅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譯文:我已經習慣於在漫漫長夜裡度過春天的時光,鬢發斑白了帶著妻兒被迫出走。睡夢里彷彿看見慈祥的母親正為我擔憂落淚,而城頭上還在變換著軍閥們的各色旗號。

我怎忍得看著年輕的戰友被敵人殺害,以憤怒的心情對著白色恐怖的刀叢寫詩悼念。吟誦之後俯視周圍卻沒有寫的地方(不能發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著我這個穿黑袍的避難者。

二、《墨萱圖·其一》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⑺ 殫竭,是什麼意思

殫竭 [dān jié]

殫竭,漢語詞彙。拼音:dān jié釋義:罄盡;窮盡。

⑻ 陏潮汕話怎麼讀

 請問"殫"字怎麼讀,怎麼組詞 : 殫心,殫力殫見洽聞 dān jiàn qià wén殫竭 dān jié殫精竭力 dān jīng jié lì殫精竭慮 dān jīng jié lǜ殫思極慮 dān sī jí lǜ 纖,凌,陵,棱,靖,倩,靚怎麼讀怎麼組詞 - : qian一聲阡陌,ling二聲凌遲,leng二聲稜角,jing四聲靖江,qian四聲倩裝,liang四

⑼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的意思,要完整的意思

講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恩情的.第一句不用解釋吧,第二句是說子女身上流著父母的血,就是所謂血肉親情了,第三句是說父母殫精竭慮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好.第四句也不用解釋了吧

⑽ 殫的讀音是什麼

「殫」dān
竭盡:殫心。殫力。殫竭。殫精竭慮。殫見洽聞(指見聞廣博)。
本義:用盡,竭盡。
殫心竭力(用盡心思,竭盡心力);殫慮(竭盡智慮);殫形(使人和物的狀貌完全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