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省雷州半島珍珠怎麼樣
擴展閱讀
廣州ttg九尾為什麼不上場 2025-05-17 14:48:55
天津市環城區有哪些街道 2025-05-17 14:34:04
廈門村莊拆遷怎麼查詢 2025-05-17 14:23:09

廣州省雷州半島珍珠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19 05:11:52

Ⅰ 廣東省雷州市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雷州市的糖蔗產量居全國第二位,雷州市的珍珠產量居全國第一位。雷劇是雷州半島獨有的地方劇種,已有300多年歷史,雷州市西湖在雷城鎮之北,內有紀念蘇東坡的蘇公亭,及紀念宋代被貶雷州或海南的十名賢人的十賢祠等古跡,建於明代的雷州三元塔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雷州半島為什麼叫雷州半島雷州半島怎麼樣

雷州半島,以打雷出了名。春夏之際,雷鳴不斷,即便在秋天,偶而也會聽到雷鳴,以中午至傍晚時分居多。雷州半島的雷電千變萬化,沒有定律,連長期居住在這里的居民都捉摸不透。

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是我國雷雨最多的地方 我國的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是我國雷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有 100 個 雷雨天。雷期為每年 3—10 月,其中 5—7 月為低空雷期,這段時間往往出現 雷電傷害人、畜現象。7—10 月為中、高空雷期,這段時間多伴隨暴風雨或 大暴雨。海南島每年 5—6 月為降雨高峰期(主要為夏季風雨),8—10 月為 台風雨降雨高峰期。兩個降雨高峰期的雨量佔全年總雨量的 70%以上,平均 降雨量 2000 毫米左右,其中瓊中縣東部和萬寧縣西部山區年降雨量高達3000 毫米左右,瓊中縣降雨量最高年份達 5525.5 毫米,為全島降雨量之冠。據記 錄,海南島的俗縣一年平均有 130 個雷雨日,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竟有 27 天為 雷雨天。 廣東省西部雷州半島一帶,在唐朝貞觀八年(634 年)稱雷州。天寶初 改雷州為海康郡,乾元初復稱雷州。元稱雷州路,屬湖廣省。明稱雷州府, 屬廣東布政使司。清仍為雷州府,屬廣東省。雷州的得名,乃因該地多雷而 得名(見《太平寰宇記》轉引《投荒錄》)。 雷州半島是名聞遐邇的世界第二雷區,閃電打雷,頻繁而厲害。

Ⅲ 雷州半島有什麼好玩

雷州半島好玩的有雷州西湖、雷祖祠、蘇公亭、十賢祠、三元塔。

1、雷州西湖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蘇軾被貶海南途經雷州時,與謫居當地的胞弟蘇轍邂逅。為消除謫居悲苦,他們常到羅湖遊玩,徜徉於綠水翠荷之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從20世紀80年代起,地方政府特撥專款,大事修葺。一年之後,館榭亭台,煥然一新,公園面積達百畝。



4、十賢祠

「十賢祠」位於廣東雷州西湖北側,始建於宋咸淳十年(1274年),是為紀念宋代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詮等十大名相賢臣修建的。

5、三元塔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鎮東3公里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州人祈求在各級科舉考試上頭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為外九層內分十七層的閣式磚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幾何圖形均稱美觀。

Ⅳ 廣東什麼島嶼的珍珠最好

廣東省的湛江地區所產南珠最好,尤以海康,徐聞,遂溪最多。

南珠

湛江產珠,歷史古遠。《湛江市志》中記載:湛江本地出產享譽為「東珠西珠南珠」之最的「南珠」(珍珠)首次被我國古代封建皇朝定為「國寶」貢品。

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珍珠貫穿著雷州半島的整個發展歷史,珍珠產業歷史上曾經是當地的重要產業,一度單獨與農業、漁業、貿易、糖業、鹽業共同構築了雷州半島的主要產業。

經過長年的科學培育養殖,現在湛江珍珠已經有多種特色珍珠,主要以純海水培育珍珠以及淡水海水混合雜交培育珍珠為主。

自漢迄明,採珠不絕於史籍志書中,所產珠為天然珍珠,全部進貢皇帝。另據《廣東省志》·《水產志》中記載:歷史上廣東省出產的珍珠屬南珠,而且從宋代開始肇慶「端硯」、三雷「珍珠」(三雷是雷州府的古稱,特指雷州府三縣中的北雷遂溪、中雷海康和南雷徐聞)及台山「玉石」就堪稱為專門定期上貢朝廷的廣東本地三大名產。

Ⅳ 珍珠是怎麼來的,它的來歷是什麼!

珍珠來源於軟體動物,在幾種軟體動物中,由於在套膜裡面或下面層層真珠質圍繞不附著於外殼的外來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結物,具有各種形狀,但最典型的是圓形和梨形呈現各種顏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淺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澤,可做裝飾或入葯。

常見產珠貝類如下:

1、馬氏珍珠貝/軟體動物

馬氏珍珠貝一種動物可入葯,貝殼呈斜方形,殼質薄而脆。棲息於風浪較為平靜的內灣;分布於中國南海。

貝殼呈斜方形,殼質薄而脆。殼頂位於前方,兩側有耳,前耳小,後耳大。背緣平直,腹緣圓。殼面同心生長線細密,呈片狀,薄而脆,極易脫落,邊緣的排列極密,延伸成小舌狀,末端翹起。

2、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俗稱河蚌、珍珠蚌、淡水珍珠蚌、三角蚌,學名Hyriopsis cumingii。淡水雙殼類軟體動物,屬雙殼綱、蚌科、帆蚌屬。廣泛分布於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國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較多。

殼大而扁平,殼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堅硬。

(5)廣州省雷州半島珍珠怎麼樣擴展閱讀

根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證明,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珍珠,在國際寶石界還將珍珠列為六月生辰的幸運石,結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紀念石。具有瑰麗色彩和高雅氣質的珍珠,象徵著健康、純潔、富有和幸福。

中國南海海水養殖珍珠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是20世紀80年代,產量已接近日本海水珍珠的水平。中國海水養殖珍珠主要來自廣西的合浦和北海、廣東的雷州半島以及海南的三亞等地。

Ⅵ 中國什麼地方產珍珠

「淡水珍珠之鄉」江西省萬年縣是中國最大的淡水珍珠養殖基地,萬年珍珠以其「淡雅似明月、瑰麗如雲霞、粒大形圓、光澤照人、品質優良」而享譽世界。櫛風沐雨,掌握珍珠技術的三千「珍珠女」已成為萬年縣的「地方名片」。

湛江市三面臨海,海岸線1556公里,灘塗面積9908公頃,大多數港灣鹽度適中,風浪小,餌料生物豐富,適宜珍珠養殖。

主要養殖珍珠的地區是雷州半島的雷州和徐聞、遂溪三縣(市)。海水珍珠以「南珠」質量最優,品位最高。雷州半島是南珠的主要產地,早在秦時就有珠民采捕珍珠,後漢已盛產珍珠,歷代帝皇均派內監到珠池監守,採珠進貢朝廷。

(6)廣州省雷州半島珍珠怎麼樣擴展閱讀:

珍珠形狀:

1、圓珠

指形態為圓形的珍珠,按圓度分為三種,即正圓珠、圓珠和近圓珠。

正圓珠是指圓度最好的,商業上也俗稱為走盤珠,最大直徑和最小直徑之差與平均直 徑之比小於百分之一;圓珠是指形態很圓的珍珠,其直徑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之間;近圓珠是指形態上比較接近圓珠的珍珠,其直徑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之間。

2、橢圓珠

指形態為橢圓形狀的珍珠,長短直徑比大於百分之十。可進一步按長短直徑差百分比為短橢圓和長橢圓,短橢圓長短直徑差的百分比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長橢圓直徑差的百分比大於百分之二十。

3、扁形珠

指形態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兩面的近似平面狀,如扁圓形、扁橢圓形、餅形、菱形、方形等。此類珍珠最適用於做珍珠串珠相連.

4、瑪比珠

是一種半邊珍珠,也稱Mabe珠、饅頭珠和半圓珠,也稱瑪貝珠。

5、異型珠

除圓珠、橢圓珠、瑪比珠以外的其他形態各異的珍珠也為數不少,梨形、水滴形、米形、土豆形、豆形及其他形狀的珍珠商業上統稱為異型珍珠。

Ⅶ 雷州半島是哪裡

中國大陸的最南端--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海岸線
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東海、南三和硇洲等島嶼,東海島有海堤與大陸相連。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
雷州半島轄區
湛江市是雷州半島主要的城市,其轄雷州市(原海康縣)、廉江市、吳川市(三個縣級市)和徐聞縣、遂溪縣(二縣),以及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麻章區(四區),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等。
突出於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西瀕北部灣,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聞4市縣,人口500多萬.
位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和渤海屬於我國的內海。(政治上的內海)
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西接北部灣,東連南海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80公里,寬20~40公里,最窄處18公里,面積0.2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東、西兩口地勢平坦,水深較淺。海峽區海流較強,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海流自西向東流動,流速大,其他季節均由東向西流動,流速小。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沖。
在我國華南地區,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 雷州半島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半島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為玄武岩台地,佔半島面積的43.3%,略呈龜背狀,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石峁嶺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 佔半島面積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佔半島面積的17.4%,地形平緩。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狀獨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長65千米,流入雷州灣,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地下水資源較豐富。
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台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台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里島。東海島位於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約10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南三島位於東海島之北,由10個小島進行圍海造田連接而成,面積123平方千米。硇洲島為火山島,位於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千米,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81.6米,東部為陡崖。
雷州半島古火山分布圖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風,年平均登陸台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
雷州半島是中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產甘蔗、橡膠、劍麻、香茅、 花生等。海產品主要有鮑魚、對蝦、龍蝦、魷魚、蚝、珍珠 等。工業有製糖、食品、制鹽、家用電器、化工、機械、建材等主要門類。交通較方便。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干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岩、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託,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 雷州得名辯源對於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好作這樣詮釋: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稱:「雷州是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區」,象是為雷州作注。網路網《炎夏雷暴》詞條亦雲:「即使冬季,這一帶(海南島、雷州半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實這些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一、「因多雷得名」史無記載
我們常說的雷,其科學定義是:閃電出現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伴有雷聲和閃電的天氣現象,稱雷暴。(見《辭海》)雷暴形成與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相關。專家認為,粵西北一粵中德慶、羅定—粵西南為廣東的多雷暴地帶。雷州半島也屬於多雷暴地帶,而古雷州得名是否與多雷有關,還是不能妄加推測。
雷州始名於唐貞觀八年(634年)。同時期,毗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瓊州(今海口市)、竇州(今信宜市)也分別於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瓊州、竇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貞觀上溯至秦漢,儋州、瓊州、竇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無記載。翻閱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乾旱的記載,世代祭雷祈雨的記載,卻沒有雷暴災害的記載。《雷州府志》錄有雷州古諺「雷打秋有作無收,秋打雷稻籽累累」,並作了詮注。說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聽雷測天的習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為「秋後多雷乃禎祥之兆」。此諺至今仍在雷州半島的鄉村中流傳,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今氣候未有根本變化。雷州半島今天綠疇萬頃,代替了歷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廣大人民樹立人定勝天的思想,大力興辦水利的結果,並非多雷多雨使然。
對於雷暴的成因及我國雷區的分布,哪裡多雷,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林之光在其專著《中國氣候及其極值》中,有全面的闡述。林之光先生的論斷是,「中國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陸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國後五十年各地氣象台站提供的資料為依據,進行科學分析,認定我國的多雷地區首推雲南、海南,次為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區北部,第三是兩廣地區。專家認為,雷州半島雖屬兩廣雷區的范圍,但由於三面環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無高山,由熱力條件引發的雷暴,相對於海南、粵中、粵北及粵西山區,是少而不是多。權威的氣象資料顯示,雲南勐臘年均雷暴日數達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縣122.5天(最多139天),雲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總面積的70%為古雷州轄地)年均雷暴日數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數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數322天的三分之一。至於以「冬雷陣陣」說雷州多雷,也不科學。林之光指出,我國長江、巴山以南地區冬天都有雷,終雷最晚的地區是雲南勐定、鎮源。少與多是相對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難推論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許古時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瓊州,北不及竇州。問題還在於,自唐武德、貞觀年間(儋州、瓊州、雷州、竇州始名時期)至建國之初,中國各地都沒有完整的氣象資料,關於雷暴的記錄更是鳳毛麟角。不論誰說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沒有證據的。
二、「雷州多雷」的不經之說
說雷州以多雷而名者,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源自一些遠久的傳說。這些傳說見於史籍,世代流傳,穿鑿附會,自圓其說,可概括為「雷州多雷說」,其說有三。
其一,「豬雷說」。說是雷州這個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變成豬蟄伏到地下。人們把這些豬雷挖出來煎煮,給它溫暖,讓它立春後回到天上行雲化雨。然而,古時有識之士就認為這種傳說是荒誕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貞觀始名,說者謂其多雷,至冬蟄而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說近誕。」
其二,「風雷說」。說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經常生出雷來。這山有洞竅與瓊州的息風山相通,瓊州那邊一刮風,雷州這邊就打雷。瓊州風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為不經之說」。
其三,「陰雷說」。說雷州不但有陽雷,而且有陰雷。陽雷有聲音,主生,行雲化雨,造福人世。陰雷無聲,也看不見,主殺,專事懲辦惡人。那些連得什麼病都來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陰雷擊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惡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惡。至今這種「陰雷說」在雷州半島的一些鄉村中仍有流傳,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錄此說,並不否定。
「雷州多雷說」告訴人們,雷州之地天上有陽雷,人間有陰雷,山上有風雷,地下有豬雷,真可謂雷州無處不有雷。「雷州多雷說」是科學不昌明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來就有人跟從、附會。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三、「多雷說」與雷文化
「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
雷祖祠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駱越人,唐時稱俚人,即今天黎族、壯族的祖先。駱越人圖騰崇拜雷電,製造青銅鼓以象徵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俚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准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後被謚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後人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人們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俚人還是北來移民漢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漢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俚漢文化觀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漢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漢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俚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後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
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清二代,漢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後裔黎族、壯族被逼走海南、廣西,雷州漸漸成了漢人的一統天下。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徵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
《廣東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發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徵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
四、州以雷名的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玉為什麼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我們可以進行猜想。
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漢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領。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俚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俚人的父母官,這樣俚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於崇雷敬雷,並非因為多雷。
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願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於海康縣一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雲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並非因為多雷。
也許還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權威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網路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我們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Ⅷ 請問有關雷州半島……

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位於北緯21°15′~21°20′,東經109°22′~110°27′。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140公里,東西寬約60~70公里,面積0.78萬余平方公里。為祖國大陸的最南端.

讓我們相聚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廣東省湛江市!!! 湛江市簡介:
湛江(Zhànjìāng)是廣東省省轄市,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英文舊譯:Tsankiang 。
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粵西和北部灣經濟圈的經濟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廣東省西部和北部灣地區的交通中心。湛江市全圖
湛江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南出太平洋,處於亞太經濟圈中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賦有極大的經濟功能,有關專家在考察湛江後認為,以深水良港為依託的湛江市,具有成為北部灣經濟圈龍頭的巨大優勢,有條件成為中國大陸橋與環太平洋橋的又一個轉換樞紐,成為亞太經濟圈中新的經濟生長點和增長極,與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勢。
湛江市轄區
轄雷州市、廉江市、吳川市(三個縣級市)和徐聞縣、遂溪縣(二縣),以及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麻章區(四區),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等。
編輯本段雷州半島地質與地貌
雷州半島屬於華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由於喜馬拉雅運動,形成規模巨大的構造盆地——瓊雷凹陷。在盆地的第四紀更新世沉積地層中間或夾有玄武岩。當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上升為陸地後,火山繼續活動,玄武岩又覆蓋於第四紀地層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瓊州海峽相對斷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分離。

半島地形單一,起伏和緩,以台地為主,次為海積平原。地面坡度一般僅3~5度。半島北部為和緩的坡塘地形,海拔25~50米,多湛江系濱海相。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帶為玄武岩台地,海拔45~55米,台地上有螺崗嶺、交椅嶺和湖光岩等 7座火山丘。其中湖光岩為具有火山口湖的盾形火山,海拔60米左右,湖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8公里,面積約3.6平方公里,蓄水7萬立方米。湖面海拔23米,水深20米以上,最深處35米,已低於海平面。半島南部玄武岩台地更平坦,分布有10座火山丘,一般海拔25~80米,高者達200米以上,如石卯嶺高259米,石板嶺高245米。沿海有海蝕和海積階地。
半島三面環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東海岸沿海有海成平原,外緣多沙泥灘,位於半島東北部的湛江市並有東海島、南三島和硇洲島,特呈島等島嶼。湛江市東海島,硇洲島,南三島衛星照
湛江市東海島有海堤與大陸相連。湛江市東海島旅遊度假區位於全國第五大島——湛江東海島東部,是「湛江新八景」之一。西海岸具高岸特徵,多砂堤、□湖分布。半島南部海岸港灣眾多,有紅樹林和珊瑚灘。雷州灣、英羅灣、流沙灣等灘塗廣闊。
編輯本段河流與氣候
雷州半島河川短小,呈放射狀,由中部向東、南、西三面分流入海。東流有遂溪河、城月河、南渡河(擎雷水),南流有流沙河等,西流有海康河等。年均徑流系數僅1~2%。地下水資源豐富。鑽孔到達承壓水層時,自流噴水,水質好,量多,但埋藏較深。
半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超過15℃,極端最低溫一般大於4℃,全年無霜。0℃左右低溫僅見於個別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東向西漸減。降水集中夏、秋兩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總量的10%,且年變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半島上海陸風明顯,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均風速3.5~4米/秒。夏秋間多台風暴雨。影響半島的台風年均約5.1次。
編輯本段土壤與動植物
半島土壤以磚紅壤為主,水土流失嚴重。谷地為沖積土,海濱為鹽土。
天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以熱帶性常綠樹種為主。但天然森林多已無存。小片次生林僅見於村邊和南部台地。林地多為人工栽種的桉樹林。濱海有紅樹林和沙荒草地。由於森林殆盡,著名的徐聞虎亦已少見。
編輯本段開發與利用
半島開發較早,漢代海康已為中國對外通商口岸。但嗣後發展緩慢。1949年以後,半島成為中國劍麻主產區和重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新的蔗糖生產基地之一和廣東省珍珠養殖的重點地區之一。半島工業有甘蔗製糖、曬鹽、劍麻加工、罐頭、紡織、造船、化學、家用電器等。
主要城市位於雷州半島東北緣,為南方天然深水良港---湛江港,可泊5萬噸級貨輪,亦為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綠島港城"-美麗的熱帶海濱城市-湛江市'

Ⅸ 1. 中國什麼地方出產珍珠分別出產什麼珍珠所佔比例各為多少

湛江近海盛產珍珠,是全國著名的「南珠」之鄉,「流沙珍珠」被列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從市珍珠協會了解到,2005年全市珍珠養殖面積近5萬畝,年產量約佔全國海養珍珠的70%,年珍珠加工和出口量約佔全國的90%.湛江市珍珠生產主要分布在雷州和徐聞沿海地區的10多個鄉鎮,從事珍珠產業人員達5萬多人。湛江市海養珍珠年加工出口量佔全國九成.

<<漁業致富指南>>, 2006年 07期

Ⅹ 為什麼說廣州是個海洋大省

更正一下,廣州不是一個海洋大省,廣東是一個海洋大省!
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海洋資源 廣東海岸線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和植物, 廣東沿海的遊艇碼頭
共有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416種、底棲生物828種、游泳生物1297種。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約400萬噸;可供海水養殖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是全國著名的海洋水產大省。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沿海還擁有眾多的優良港口資源。廣州港、深圳港、汕頭港和湛江港己成為國內對外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大亞灣、大鵬灣、碣石灣、博賀灣及南澳島等地還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灣的油氣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風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開發潛力。 廣東沿海沙灘眾多,氣候溫暖,紅樹林分布廣、面積大,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燈樓角又有全國惟一的大陸緣型珊瑚礁,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