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哪裡可以造火箭
擴展閱讀
福州早午茶哪裡最好喝 2025-05-17 06:49:22
合肥到北京飛機多少錢 2025-05-17 06:34:14
廈門公交大廈是做什麼的 2025-05-17 06:33:28

廣州哪裡可以造火箭

發布時間: 2022-06-20 00:31:03

㈠ 火箭定做公司

這個好像難度有點大哦,不過你可以去眾籌網看看,據說你的項目好的話他們會採納然後就會幫你籌款!!!

㈡ 廣州市花都區航天主題公園工程

摘要 太空總署:該區主要分為太空總署大樓、太空總動員、星際迷航、水上樂園四個主要場館,基於航天科技的科幻艙,突出互動體驗,為遊客提供維度空間的深度體驗和航天科技的互動體驗。

㈢ 中國的火箭發射基地都在哪裡現在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是什麼火箭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酒泉基地是測試及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火箭導彈的主要基地。基地並負有殘骸回收、航天員應急救生等任務,截至2005年10月,中國發射了約50顆人造衛星,其中37顆在酒泉發射。

㈣ 中國衛星發射基地有哪幾個

中國衛星發射中心一共有4個;分別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及建設中的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中國西北部內蒙古阿拉善旗與甘肅省酒泉市之間,海拔1000米,始建於1958年10月,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公里。該地區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7攝氏度,相對濕度為35%-55%,常年乾燥少雨,春秋兩季較短,冬夏兩季較長,一年四季多晴天,雲量小,日照時間長,生活環境艱苦,但可為航天發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區,地處溫帶,海拔1500米左右,與蘆芽山風景區毗鄰,是中國試驗衛星、應用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之一。發射中心擁有火箭和衛星測試廠房、設備處理間、發射操作設施、飛行跟蹤及安全控制設施。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具備了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和高精度測量的能力,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這里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無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氣溫5℃。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四川省境內,中心總部設在四川省西昌市北約60公里處的秀山麗水間,衛星發射場位於西昌市西北65公里處的大涼山峽谷腹地---冕寧縣澤遠鄉封家灣。衛星發射測試、指揮控制、跟蹤測量、通信、氣象、勤務保障六大系統的相應場區,都分散在峽谷之中的不同區域。該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16℃,全年地面風力柔和適度。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發射季節。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海南省海南文昌市龍樓鎮星光村的一片西瓜地,緯度約為19°30」,毗鄰大海,不僅具有良好的海上運輸條件,而且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性好。建設新發射場,是為了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新發射場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㈤ 中國航天三大基地

中國航天三大基地分別位於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著名的衛星發射基地之一,位於酒泉市金塔縣航天鎮。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過驕人的八個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 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在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 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在這里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

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SLC)又稱「西昌衛星城」,始建於1970 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它是以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基地,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

中心已經能使用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等5 種型號火箭,發射高、中、低各種軌道,不同射向的各類航天器,同時建立健全了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並擁有數千台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設施,在國際同行中有著「東方休斯敦」的美譽。

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目前,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發射方式,集指揮控制、測控通信、綜合保障系統於一體的現代化發射場,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了從年執行1次發射任務到每年執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衛星發射任務的躍升。

中心先後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第一顆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第一顆海洋資源勘察衛星等,創造了中國衛星發射史上的9個第一。

(5)廣州哪裡可以造火箭擴展閱讀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19°19′00.18″,東經109°48′00.15″。是中國以前的一個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

由於此地點的緯度較低,距離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可以讓火箭負載更多的物品。建設成為未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心。該中心將可以用來發射正在研製的重型長征五號系列火箭。

建設新航天發射場,是為了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要。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㈥ 三天造十萬只火箭是在哪個城市

在河北石家莊這個城市,三天左右就可以造出十萬只火箭。

㈦ 廣州有沒有航天博物館

有。
但是不叫航天博物館,是叫廣州航天奇觀。是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去境內的,佔地面積已經達到了20多公頃。
裡面是由航天科技館和火箭發射指揮中心和升空管等場館組成的,還有其他的娛樂項目。在裡面還可以觀看長征三號乙的發射實體,很有紀念意義。

㈧ 中國三大火箭發射基地在哪

1、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基地始建於1958年,位於甘肅省酒泉市以北,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境內,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公里。「神舟」號、「神舟二號」,直至「神舟七號」飛船相繼從這里成功發射。

2、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具備了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和高精度測量的能力,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區。中心先後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第一顆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等,創造了我國衛星發射史上的9個第一。

3、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基地,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該中心始建於1970年,中心總部設在四川省西昌市,衛星發射場位於西昌市西北65公里處的大涼山峽谷腹地。2004年4月,「試驗衛星一號」和「納星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是這個中心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2007年10月24日,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在該中心升空。

4、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19°19′00.18″,東經109°48′00.15″。是中國以前的一個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現在正在擴建,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由於此地點的緯度較低,距離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可以讓火箭負載更多的物品。建設成為未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心。該中心將可以用來發射正在研製的重型長征五號系列火箭。建設新航天發射場,是為了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要。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參考資料:
1、http://ke..com/view/537194.htm
2、https://www..com/link?url=_VPcZzXulbR1y8439tCQKrgNwmc8sW-NJupftsmfb_r6Shx3g94_bNCzomO&ie=utf-8&f=8&tn=&wd=%E4%B8%AD%E5%9B%BD%E4%B8%89%E5%A4%A7%E7%81%AB%E7%AE%AD%E5%8F%91%E5%B0%84%E5%9F%BA%E5%9C%B0&inputT=1029

㈨ 火箭的中國發射基地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火箭全長29.8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起飛推力112噸,能把300千克重的衛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征系列火箭發展的基礎。
「長征一號乙」:也被稱作「長征一號馬傑」。是長征一號的第一個改進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馬傑火箭的第三級意麗絲固體火箭發動機來替換國產的第三級GF-02固體火箭發動機。火箭的一、二級沒有更變。但當時因缺乏資金所以沒有向義大利購買馬傑火箭的第三級,長征一號乙也沒有投入生產。
「長征一號丙」:它也沒有投入生產。第一、二級使用長征一號的發動機,保留不變,而第三級使用更先進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固體燃料,使火箭的近地運載能力提高到半噸。1984年首次成功測試第三級發動機,但因種種原因,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於1988年取消了長一丙工程。
「長征一號丁」:「長征一號丁」運載火箭是「長征1號」火箭的改進型。主要的改進有:提高一子級發動機推力;提高二、三子級性能;採用「平台-計算機」全慣性制導。經過改進,「長征1號D」火箭可以發射各種低軌道衛星,並已投入商業發射。 「長征2號」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全長31.17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0噸,能把1.8噸的衛星送入距地面數百公里的橢圓形軌道。1975年11月26日,「長征2號」火箭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於1974年11月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首次發射。由於控制系統的一根導線斷裂,致使火箭的姿態失控而使試驗失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火箭再度發射並成功將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太運載器的基礎型號。在長征二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了長征二號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和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二號火箭共進行了4次發射,除首次發射失敗外,另外三次均圓滿成功。
長征二號甲運載火箭,大體就是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但准確指示在1974年長征二號首發失敗後,對長征二號使用的風暴一號火箭第二級的陀螺控制系統作了微小改進後的火箭型號。1975年首發成功後,又成功地發射兩次。按照國際慣例,對火箭發動機做多麼微小的改進都需要注冊,改進後第二級的「YF-22/23」火箭發動機改稱「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號也同時改作「CZ-2A」(長征二號甲)。這個型號又因與年後的長征二號丙(為提供國際運載服務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會用「長征二號」或「長征二號甲」來標示1974年11月5日的發射失敗,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發射與後期的長二丙發射任務一並收錄為「長征二號丙」的發射任務。
「長征二號丙」火箭是在「長征二號」火箭基礎上改進設計研製的,採用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箭長為35.15 米,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增加到2.4噸,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長征二號丙」火箭基礎上研製的「長征二號丙」改進型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箭長增加為43.027米。「長征二號丙」系列運載火箭自1982年9月首次成功發射以來,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1987年,「長征二號丙」火箭被授予「全國質量金質獎」。1999年,「長征二號丙」火箭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優質液體運載火箭」稱號,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二號丙/SD運載火箭:1997年12月8日首次發射,是一種商業衛星發射器,即在長征二號丙的二級火箭上安裝一個上面級的智能分配器(Smart Dispenser)。
長征二號丙/SM運載火箭:2003年首次發射,安裝了改進版的固體上面級。
長征二號丙/SMA運載火箭:2008年首次發射,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長征二號丁」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全長38.3米,起飛重量232 噸。主要是在「長征二號」 火箭的基礎上採取增加推進劑加註量和增大起飛推力的辦法,使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發射,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二號E」捆綁火箭,是以加長型「長征二號丙」為芯級,並在第一級周圍捆綁四個液體助推器組成的低軌道兩級液體推進劑火箭。火箭總長49.68米,直徑3.35米。每個液體助推器長為15.4米,直徑2.25米,芯級最大直徑4.2米。總起飛重量461噸,起飛推力600噸,能把8.8噸至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經適當適應性修改後,還可以用來發射小型載人飛船。該型號火箭已退役。
「長征二號F」火箭是在「長征二號E」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安全性為目標研製的運載火箭。CZ-2F是中國第1種為載人航天研製的高可靠性、安全性運載火箭,是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礎上增加了2個新系統,即逃逸系統和故障檢測處理系統。火箭全長58.343m,起飛質量479.8t,芯級直徑3.35m,助推器直徑2.25m,整流罩最大直徑3.8m。火箭的芯級和助推器發動機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它可把8t重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高度200km、遠地點高度350km、傾角42.4°-42.7°的軌道。火箭由四個液體助推器、芯一級火箭、芯二級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組成,是目前中國所有運載火箭中起飛質量最大、長度最長的火箭。運載火箭有箭體結構、控制系統、動力裝置、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逃逸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附加系統、地面設備等十個分系統,為兼顧衛星的發射,保留了有效載荷調姿定向系統的介面和安裝位置。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和逃逸系統是為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飛船入軌前,監測運載火箭狀態,若發生重大故障,使載有航天員的飛船安全地脫離危險區。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先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為中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二號F/G」運載火箭為長征二號F火箭的無人改進狀態。它在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中將完成發射貨運飛船的任務,「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由長征二號F/G承擔發射。
長征二號F/H(開發中)運載火箭為長征二號F火箭的載人改進狀態。它在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中將完成發射載人飛船的任務,「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預計將由長征二號F/H火箭承擔發射任務,與太空實驗室進行載人對接。 「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其一、二級是在「長征二號丙」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其三子級採用了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火箭全長44.86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25米,起飛重量204.8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6噸。「長征三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運載火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首次採用了液氫、液氧作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火箭的多次啟動。該型號火箭已退役。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是目長征三號系列火箭的基礎型號。「長征三號甲」火箭是三級火箭,它繼承了「長征三號」火箭的成熟技術,採用了新設計的液氫液氧三子級。火箭全長 52.52米,最大直徑3.35 米,起飛質量240噸,主要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也可以發射低軌道、極軌道或逃逸軌道的有效載荷,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2.6噸。自1994年2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以來,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2007年6月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
「長征三號乙」火箭是在 「長征三號甲」和「長征二號E」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三級大型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其芯級與「長征三號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級殼體捆綁4個標准液體助推器。火箭全長54.84米,起飛質量426噸,主要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重型衛星,亦可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5.1噸。
長征三號乙/E(增強型)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其運載能力在長征三號乙標准型火箭的基礎上適度提升,達到標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500千克。長征三號乙增強型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三號丙」火箭是在 「長征三號乙」火箭的基礎上, 減少了兩個助推器並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火箭全長54.84米,起飛質量345噸,主要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可以進行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3.8噸,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甲」、「長征四號乙」等火箭。「長征四號」是在「風暴1號」基礎上研製的三級常規運載火箭,作為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後改型為「長征4號A」,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長41.9米,最大直徑3.35米。
風暴一號火箭於1972年8月首次進行遙測試驗火箭發射,取得了成功;在1973年9月18日和1974年7月12日的兩次發射科學實驗衛星時遭到失敗;1975年7月該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一顆質量超過1噸的衛星送上太空;1981年9月該火箭將3顆衛星同時送上太空,這是中國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時發射3顆衛星。風暴一號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進行了11次飛行,取得了7次成功,共發射了6顆低軌道衛星和成功地進行了兩次低彈道發射實驗。該火箭於1982年停用。(該型號火箭發射記錄不計入長征火箭發射歷史)
「長征四號甲」火箭是三級火箭,一、二、三級均採用常規推進劑,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全長41.9米,最大直徑3.35 米,起飛質量248.9噸,起飛推力約300噸。1988年9月首次發射,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長征四號乙」火箭是在「長征四號甲」火箭基礎上發展的一種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全長45.58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249噸,起飛推力約300噸,900千米高度極軌的運載能力為1.45噸。1999年5月首次發射,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四號丙」火箭是在「長征四號乙」火箭的基礎上,三級發動機採用二次啟動技術,大幅提高了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長征四號丙(CZ-4C)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常溫液體推進劑三級運載火箭,是在原長征四號乙(CZ-4B)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經大量技術狀態改進設計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和測試發射可靠性為目標進行研製。CZ-4C火箭可以滿足多種衛星在發射軌道、重量和包絡空間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時採取新的測發控模式,可以顯著的提高火箭測試和發射的可靠性,縮短發射場工作周期。首發改進型運載火箭於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中國首顆遙感衛星准確送入預定軌道,並實現了首發火箭發射場測試零故障,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英文:Long March 5 Series Launch Vehicle),又稱「大火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3],並彌補中外差距[4-6]而在2006年立項研製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長征五號系列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8],設計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思想[9]。系列由二級半構型的基本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代號:CZ-5)、不加第二級的一級半構型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代號:CZ-5B)以及添加上面級的長征五號/遠征二號運載火箭(代號:CZ-5/YZ-2)組成,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分別達到13噸、23噸[1]。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的實施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10-11]
長征五號已經完成了發射場合練[12],長征五號/遠征二號預計於2016年9月底至10月初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首飛。[13-14]首飛成功後長征五號將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15 ]

㈩ 火箭發射場的選址都有哪些講究

1.國防安全第一條。一般峽谷僻靜的地方。發射衛星對各個國家來講

,都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項目

,為防止可能出現各種破壞

發射場周邊,應具有比較穩定的地緣環境

,能放在本土深處最好。
2.地廣人稀才最佳。火箭發射對周邊的影響很大因此不宜在人煙稠密的地區設立發射場最好選擇在地廣人稀的戈壁、沙漠地帶或者海邊。
3.巧用離心力。衛星在發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來滿足離開地球表面的需求而最終需要達到的速度是固定的,就是第一宇宙速度,那麼能否借用地球自轉本身帶來的慣性就非常重要了。航天發射場盡量選擇低緯度地區,最好是在赤道附近,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得到地球自轉賦予的向東的初速度,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提高運載能力,大大節省燃料。使用相同的火箭可以將更重的物品送入太空。
4.平坦開闊便觀測。航天發射場的選址要避開地層斷裂帶和地震區,這樣不僅利於追蹤觀察,也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布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及跟蹤測量、通訊的布網十分有利,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
5.便利交通,運輸暢行。火箭發射所需的設備和儀器數量繁多,如果為了保密選址在一些交通條件不好的地方,各部分零件很難運輸,因此航天發射場對運輸條件有很大依賴。通常發射場要麼選在靠近鐵路沿線的平坦地區,修建鐵路支線比較便利。可以利用鐵運運輸,要麼選擇靠近大型港口的地區,可以通過水運運輸,另外相比於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可以讓火箭的大小不受鐵軌的限制。
6.發射衛星也需要好天氣。為了減少意外發生和便於跟蹤監測發射火箭,對氣象條件有嚴格要求。多雷雨,多大霧,多暴風等氣象變化劇烈的地區,都是不適宜建立發射場的。衛星發射中心氣候乾燥空氣晴好有利於實驗和發射的天數多則是地外圍雲霧少無污染的地區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