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什麼時候廣州一口通商
擴展閱讀
廈門東輝村在哪裡 2025-05-11 02:30:15

什麼時候廣州一口通商

發布時間: 2022-06-27 12:44:42

㈠ 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是什麼,詳細描述一下

廣州十三行創立於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別名「洋貨行」、「洋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餘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

清乾隆年間,全國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市場一派繁榮。通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源源不斷漂洋出海,而從外國進口的鍾表、玻璃鏡、琺琅器等「洋貨」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銀海,堆滿銀錢」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十三行商館區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的場面讓人嘆為觀止。

(1)什麼時候廣州一口通商擴展閱讀:

起始時間

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十三行商館集中在廣州城郊西南角,緊靠珠江,那裡是一個繁忙的水碼頭。

1684年,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

運行機制

廣州十三行受粵海關管轄,它的運行機制諸如承商制、保商制、總商制、攬商制、公行等在本質上是清政府確保實現以商制夷、確保稅收的方式。

承商制是指十三行商"承攬夷貨"制度;保商制規定行商首先要負責外商在華所有行為;總商一般是一到三名,由行商中資本最雄厚的行商擔任,負責率領眾商與夷人交易;攬商制是指行商包攬一筆交易的所有環節;公行的設立是為了規范對外貿易市場,把握議價權,實現行商利益最大化。

㈡ 清朝實行一口通商的港口是哪一個

清朝自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開放四口通商,其後由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
因此,清朝實行一口通商的港口是廣州
其他三個是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

㈢ 「一口通商」反映清朝推行什麼政策

「一口通商」反映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國商人多次違反清政府禁例,並有「移市入浙」的趨勢,企圖直接打開中國絲茶產區的市場,使寧波有成為另一個澳門的可能。這種形勢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認為江浙是華夏文物禮教之鄉,而且物產富庶,如果讓外國勢力打進去,會對其統治不利。加之粵海關海防也比浙海關堅固,有利於防範外商和保證稅收。因此,乾隆皇帝首先下令增加浙海關稅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無利可圖而返回廣東。但雖然增稅,仍然沒有效果。於是,清政府宣布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從始偌大的清帝國只剩下廣州一處口岸延續對外貿易來往 。
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人們彼此隔絕,在政治上自然產生閉關自守。乾隆帝在其《敕諭英吉利國王書》中說:「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自然沒有交往貿易的必要,清統治者反而以此驕人,夜郎自大。英國人也覺察到這一點,他們說:「在必需品上——雖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給,因此中國政府絕對不重視對外貿易,認為可以隨意限制對外貿易。」
此外,滿族統治者對漢族人民防範甚嚴,他們懼怕外國人支持漢人反抗清朝的活動。乾隆帝曾說:「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清政府制訂各種「防範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絕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任何交往。同時,清政府對出洋貿易的中國人也有種種嚴格限制,無論船隻的大小,來往日期,貿易貨物及其數量種類,均規定甚嚴。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
1840年,英國侵略者終於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㈣ 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一口通商」。一口是指

廣州,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設廣州一處為通商口岸。

㈤ 廣州稱為一口通商是什麼意思,不懂得別復制

就是廣州只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當時是東南亞和歐洲)進行通商。所謂的一口通商並不是只有廣州開放,寧波也是一口通商,目標是日本。就是指只針對一國或地區進行通商。

㈥ 一口通商為什麼選擇的是廣州

廣州是當時的鴉片走私中心,而且位置臨海,水上交通便利,與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一樣都是沿海地區,交通方便,便於英國(帝國主義者)傾銷商品。

㈦ 一口通商

什麼意思?
""是指經中國政府特許在廣州一個口岸經營對外貿易。明嘉靖二年(1523),因"爭貢之役",嚴申海

禁,廢罷泉州、寧波二市舶司,止存廣東司,廣州便成為全國對外貿易的惟一口岸。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為防範台灣鄭氏反清勢力,在東南沿海"圍海遷界",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惟一的外貿口岸,時斷時續直至1842年。"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進了廣州的繁榮。

㈧ 為什麼康熙年間還有四個通商口岸,到乾隆年間就只留下廣州口岸了

乾隆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開放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對出口貨物的種類也多有限制。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