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州越秀為什麼很多鬼佬
那邊是傳統的商務區嘛 所以鬼佬過來做生意打工的多嘛 慢慢久而久之的就鬼佬愈來愈多
② 廣州越秀區是富人區嗎
廣州越秀區是富人區,廣州市越秀區的二沙島基本上都是富人(而且是大富豪),其次就是珠江新城,珠江新城住的人,都是大富大貴的。
再次就是華南碧桂園、廣州碧桂園、碧桂園鳳凰城、祈福新村、星河灣、南國奧園、匯景新城這些大型樓盤。
廣州市越秀區各街道範圍
越秀區位於廣州市中心,總面積32.82平方千米。總人口114.06萬人(2005年)。
越秀區轄22個街道(洪橋、廣衛、北京、六榕、流花、東風、光塔、詩書、大新、人民、東湖、農林、大東、大塘、珠光、白雲、建設、華樂、梅花村、黃花崗、礦泉、登峰)。
越秀區是廣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區,秦統一中國後,設南海郡,郡尉任囂選中了白雲山於珠江之間一塊負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區域內)作郡治,於公元前214年築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遺址就在越秀區內)。
③ 越秀區9個行政街道,哪個街道常住人口最多
廣州市越秀區目前下轄街道有18個,總戶籍人口為117萬人,其中新光塔街道的總人口是10.58萬人,所以越秀區常住人口最多的應該是這個街道了。
④ 廣州什麼區最多外來人
廣州居住的外國人,在地理上基本上如今形成「四大中心」:
以廣州市環市東路為中心的秀山樓、淘金路、花園酒店、建設六馬路、建設大馬路等一帶,這一帶以一些從事貿易的非洲人和歐洲國家使領館、日本使領館為主;以天河北路為中心的體育東、天河路、龍口西路、林和中路等一帶,因中信大廈內有大量的外國公司辦事處,所以大部分從事貿易的日本人、美洲人、歐洲人都居住在附近;番禺區一些大型、配套設施較好的樓盤如祈福新村、麗江花園等一帶,主要以東南亞地區國家如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人居多;還有以三元里為中心的白雲區金桂村、機場路小區等地,這里主要是經營鞋類、服裝生意的非洲人居住,近年來不少從事中韓貿易的韓國人也聚集在此。
日前,在天河北路芳草園約有一千戶住戶,其中外國人就有五十多戶,分別來自阿拉伯、伊朗、土耳其、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而越秀區的天秀大廈則以非洲人和中東人商戶居多。天秀大廈六百多間寫字樓中,有七成是被中東人和非洲人租用。他們開的商店,多以銷售日用百貨、服裝、鞋帽、紡織品為主,甚至還有縫紉機、馬燈等國人已少見的商品。
⑤ 廣州越秀區是富人區嗎
是的,越秀區是廣州的富人區之一,擁有眾多的別墅群。
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相鄰。
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總戶籍人口115.84萬(六普),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2005年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區,自秦朝在越秀區境內設南海郡治起,西漢南越王趙陀建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劉龔建廣營宮室。自東吳設廣州起,歷朝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
(5)廣州越秀區都是住著什麼人擴展閱讀:
越秀區匯聚了8個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跡,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紀念堂、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石室聖心大教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均在該區。
越秀區作為廣州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特色經濟為帶動,商貿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越秀區中山五路一帶是廣州最繁華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遊區,有北京路、海印地區、英雄廣場、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貿區,有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東風路現代服務、流花會展等商務區。
⑥ 廣州為什麼很多人睡大街 為什麼越秀區經常能看到睡大街的人這些人通常喜歡在沿江路和越秀南路這一
有些是殘疾人、有些老弱,是生活所迫,他們是為生活而乞討的叫花子。還有一些是職業乞討者,純粹是以乞討為工作,要了錢,買煙買酒還吃肉。他們喜歡在越秀區的幾家寺院門口乞討。
⑦ 越秀區三個集體戶口類型 哪些人可以入集體戶口
越秀區三個集體戶口類型:
1、越秀區人社局公共集體戶:刑滿釋放的、沒房落戶的。
為解決本身就有廣州市戶口或符合廣州市入戶條件但無處落戶的人員,且本人實際居住地在越秀區的相關人員,如勞教、勞改釋放或是失蹤尋回回市復戶的人員
2、越秀區商務局公共集體戶:人才引進、積分入戶等。
辦理入戶的對象主要有3類,一類是越秀區內企業人才引進,一類是積分入戶,另一類是區內企事業單位因歷史遺留問題或因單位撤銷而無處落戶的人員。目前已落戶的26人中,屬於人才引進的有12人,屬於積分入戶的有13人,其他類型的1人。
廣州民間金融街管委會:主要是引進金融類人才
辦理入戶的對象主要是全區金融或類金融機構的人才引進。據了解,越秀區金融或類金融企業有70%左右都集中在廣州民間金融街一帶。
注意事項:根據《越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共集體戶管理暫行辦法》,公共集體戶的戶口簿由越秀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統一保管,如需申辦身份證、護照、結婚證、購房、貸款等使用戶口卡,可書面申請辦理借出手續。公共集體戶在冊人員每年12月須到該中心辦理年度登記手續,需攜帶身份證明、越秀區合法居住證明、當年繳納社保記錄清單和計劃生育證明。如果未辦理年度登記,將被暫停辦理除戶口遷出外的其他手續。
⑧ 越秀區的人口民族
越秀區的光塔街、紙行街、詩書街、解放南街的范圍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來,分批從北京、天津調粵駐防的八旗兵及其後代世居的范圍。懷聖寺一帶古籍稱為「番坊」,居住著不少唐宋時期來華貿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明代以來,從北方南下的回、滿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東營寺、南勝寺、濠畔寺一帶,故此,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區。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越秀區轄10個街道的總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人民街道34394、大新街道44760、詩書街道39090 、光塔街道32665 、六榕街道39785、東風街道36421、洪橋街道36166、廣衛街道32265、北京街道26869、流花街道19007。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越秀區除漢族以外,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共4277人,占廣州市區內少數民族總人數的3.08%,佔全區人口的1.25%。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越秀區有常住人口1157277人,人口密度為34239人/平方公里,屬於廣州市人口最稠密地區。
⑨ 廣州市越秀區的東西范圍 要詳細阿一點阿
越秀區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天河區相鄰。
----------------------
越秀區位於廣州市中心,總面積32.82平方千米。總人口114.06萬人(2005年)。
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郵編:510030。
越秀區是廣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區。秦統一中國後,設南海郡,郡尉任囂選中了白雲山與珠江之間一塊負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區域內)作郡治,於公元前214年築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遺址就在越秀區內)。此後,滄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內湖湮沒,河涌淤寒,沖積平原不斷增大,番禺城在其後各個歷史朝代亦不斷擴展,如漢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擴城(築子城、東、兩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築新城建十三門以及清代臨江砌新城等等。
越秀區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天河區相鄰。是廣州市的老中心城區。2005年,越秀區總面積為32.82平方公里,下轄流花、東風、洪橋、六榕、廣衛、光塔、詩書、北京、大新、人民、東湖、農林、黃花崗、大東、大塘、白雲、珠光、建設、華樂、梅花村、礦泉、登峰22條行政街道,總戶籍人口為114萬人,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
越秀區是廣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區,秦統一中國後,設南海郡,郡尉任囂選中了白雲山於珠江之間一塊負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區域內)作郡治,於公元前214年築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遺址就在越秀區內)。此後,滄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內湖湮沒,河涌淤塞,沖積平原不斷增大,番禺城在其後不斷各個歷史朝代亦不斷擴展,如漢代西拓其城,宋代多次擴城(築子城、東、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代三城牆跨越秀山而過,清代臨江砌新城等等。在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廣州城的發展變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區域內進行。正由於以上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使越秀區具有如下特點:
自秦朝在此設南海郡治起,在此地,西漢南越王趙陀建南越國宮署,南漢劉稱帝廣營宮室,歷朝自東吳設廣州,唐置嶺南道,宋改廣南東路,元設中書行省,明、清改廣東省,相應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民國時期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總統府設在越秀山南麓(位於今中山紀念堂前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廣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大常委都設在越秀區域內。
三國時虞翻開堂講學,魏晉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來華,譯經傳教皆在光孝寺。唐代開科取仕以來,廣州成為省內讀書人學習進修之地,至今,越秀區內還保留著眾多古老地學宮、書院、學堂地遺跡遺址,如南海學宮、粵秀書院、越華書院、應元書院、西湖書院、廬江書院等,成為廣州歷史文化和中外文化地最好見證。
由於越秀區基本為廣州舊城,所以,廣州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多聚集在區內。據1997年底統計,越秀區內的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的有5處(7個);光孝寺、懷聖光塔、聖心教堂、廣州公社舊址和秦代造船工場遺址、鎮海樓、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明代古城牆、「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和中山紀念堂紀念碑;市級的有22處;粵王井、三元宮、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廟、紹武君臣冢、王興將軍墓、廬江書院(何家祠)、海員亭、光復紀念亭、黃埔軍校校辦事處舊址、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永安堂、愛群大酒店、東亞酒店、中央銀行大樓、解放軍進城式檢閱台舊址(市府合署)、廣州解放紀念雕像合簡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遺址。此外,還有一批內部控制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55處,而其中約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區9.16平方公里域內。
廣州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早最大的外貿港口之一,也是中國最早設海關官員(唐代的市舶使)和第一個設海關(市舶司)的城市,頻繁的對外貿易造就了廣州的商業繁榮,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來華貿易,僑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帶,稱為番坊。宋代「雙門底」以南(今北京路段)發展成為商業鬧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詩書街、省中醫院一帶)是廣州最大的外貿碼頭、市舶司駐地,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明、清時期的濠畔街一帶(當時是城濠),秦樓楚館、商鋪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廣州近代4個商業中心,有3個在越秀區內,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樓、長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均在越秀區轄內舉行。改革開放以來,轄內多條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先後形成,如聞名海內外材料匯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發市場一德路,紙張、油墨一條街,天成路等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帶逐步成為廣州市最繁華的一個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遊區;流花地方也成為廣州市新的商業繁華地帶。
2001年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之前,越秀區總面積為9.16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29373人,人口密度為47036人/平方公里。越秀區的光塔街、紙行街、詩書街、解放南街的范圍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來,分批從北京、天津調粵駐防的八旗兵及其後代世居的范圍。懷聖寺一帶古籍稱為「番坊」,居住著不少唐宋時期來華貿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明代以來,從北方南下的回、滿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東營寺、南勝寺、濠畔寺一帶,故此,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區。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越秀區除漢族以外,還有回、滿、壯等26個少數民族共4277人,占廣州市區內少數民族總人數的3.08%,佔全區人口的1.25%。
越秀區轄22個街道(洪橋、廣衛、北京、六榕、流花、東風、光塔、詩書、大新、人民、東湖、農林、大東、大塘、珠光、白雲、建設、華樂、梅花村、黃花崗、礦泉、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