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珠三角未來15年將新增2000萬人口,這背後蘊藏著什麼
珠三角在未來15年或將新增2000萬人口,引起了人們的廣大熱議。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一個地方,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和標志。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珠三角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個區域。這背後蘊藏的除了珠三角的巨大經濟活力之外,還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珠三角未來15年新增2000萬人口的背後,首先是經濟的騰飛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就成為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引擎。經濟的發展讓這地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源源不斷的涌進來;其次,機遇和挑戰並存。在經濟和城市快速發展的背後,珠三角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過的機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與挑戰並存也是這個地域面臨的新形勢;最後,人們向城市圈和都市群的聚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向城市圈和都市群聚集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讓這一趨勢成為了必然。
農村人口流向城鎮,城鎮人口流向城市圈和都市群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珠三角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正在加速這一趨勢的到來。不但湧入的人群會為這個區域帶來新的活力和經濟增長引擎。
❷ 廣州各區人口數據發布,透露出哪些信息
5月18日,廣州統計局發布廣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 ,廣州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與10年前的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增加597.58萬人。全市人口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仍居廣東人口總量第一的地位。
二、外圍城區發展潛力大。人口轉移是政府政策導向引導的結果。最近這些年來,地鐵的規劃、政策的扶持無一不顯示出政府希望中心城區和外圍區域共同發展。但中心城區發展已經趨近飽和,外圍區域卻有大量的發展空間。
三、未來,外圍區域將會是優先選擇的產業轉移地。人口的轉移也會影響產業的轉移,一些企業基於成本和人才的考慮,將會轉到外圍區域。
❸ 廣州有多少年的歷史廣州的發展前景如何有多少人口》
歷史: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又稱「羊城」。相傳周朝時,南海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五仙人騎著五隻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贈谷穗給居民,祝福此地五穀豐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今越秀公園建有以此傳說為題材的「五羊石像」。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二十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的速度持續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僅限大陸地區,不含港澳台)。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聯合發布全球城市經濟活力報告,根據城市人均收入和就業增長情況對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經濟活力進行排名,廣州在」全球十大經濟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重點區域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保稅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農業
廣州農業以「高質、高產、高效」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為主體。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正向現代化都市型農業轉變。
工業
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製造中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全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製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隨著先進技術的引進,輕紡、食品、醫葯、建材等傳統行業升級換代,以電子通信、家電、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領頭的許多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廣州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外貿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貿易的口岸,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享譽全球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第一展」的稱號。新建成的廣交會場館——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級博覽會的層次。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會展中心。其總用地面積70萬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積約43.9萬平7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9.5萬平方米,是一座能夠滿足國際級商品交易會、大型貿易展覽、大型國際會議等需要的多功能、綜合性、高標準的際會議展覽中心。 2008年第二、三期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展覽面積最大的展覽館。
商業
廣州的商業網點多、行業齊全、輻射面廣、信息靈、流通渠道通順。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路。 北京路商業街區、江南大道商業街區、人民路商業街區、第十甫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商業區、長堤商業區、東山口商業區、天河商業區、珠江新城等為市內較大商圈。
旅遊業
廣州的旅遊業具有集旅遊、飲食、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格局。眾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使遊客流連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粵菜及中外各色風味飲食,為廣州帶來「食在廣州」的美稱。粥、粉、面、飯、享譽盛名。擁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和眾多不同檔次的賓館、旅店。「廣州一日游」已成為廣州旅遊的特色品牌。
金融保險業
廣州金融市場活躍,定位為華南金融中心,是華南地區融資能力最強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外資銀行第二批放開准入的城市。金融機構發展迅速、門類齊全;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金融業務規模日益擴大,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資金容量不斷擴大,種類增多。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分行和辦事處超過3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立的分公司和辦事處超過10家。
房地產業
廣州房地產業(包括住宅、商廈和寫字樓等)的綜合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而穩定地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市場化程度較高;多年來市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持續投入,各種居住生活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使廣州房地產業發展結構更趨合理。
電信業
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我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國互聯網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之一。目前廣州市已建成了高帶寬、覆蓋全市、可靠安全、技術先進和服務種類齊全的優質寬頻信息網路,基本實現了光纖鋪設到小區及部分商廈,並建立了寬頻數據、互動式視頻等業務平台。廣州市話程式控制化、市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經濟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工業產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主要是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招商引資工作,使開發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土地面積利用高效。今年1至10月廣州開發區累計完成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多家。重點企業是廣州開發區產值高速增長的主力軍,產值排名前30名企業1至10月累計完成工業產值上千億元,佔全區的78.64%;今年新投產企業是產值高速增長的生力軍,新列入統計的新投試產企業已達60餘家,1-10月共完成工業產值25.17億元,新投試產企業將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強勁的生產力。
促進生產力
廣州科技局直屬事業單位,為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搭建橋梁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十年來,中心為中小企業直接提供服務 00家,受理各類科技項目15000多項,評估10000項,代理重大科技項目投標近80項;為中小企業開展各類培訓服務超過20000人,帶動企業研發投入近10億元。提供科技文獻、科學數據量達到8.TB,數據訪問量超過10萬人次/年。搭建科技信息網路平台:廣州科技網、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廣州技術轉移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
科技成果
為鼓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以科技興市,廣州市科技局主辦了廣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平台由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廣州市技術轉移中心)承辦的一站式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平台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員和融資機構參與共建共享,有效串起成果轉化過程中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環節,解決企業和個人在成果的研究開發、生產設計、推廣轉化等環節中由於信息不對稱、科技服務力量分散、資金籌措困難等造成的周期過長、成功率低等問題。 平台以廣州科技成果網為載體,長期在線收集優秀成果及服務需求,為廣大企業和有關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目前有科技成果3000多項,促成進入洽談、合作的項目有20多項。
人口:
2007年,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352.35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分布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市內歸僑1.68萬人,僑港澳眷屬156.87萬人。廣州市中國第三大城市。
❹ 超過2200萬的實際管理人口,對於廣州意味著什麼
超過2200萬的實際管理人口,對於廣州意味著什麼?其實人氣意味著很多意義,對於經濟和社會都是很重要的指標,如果正確理解,那麼就會明白其中意味著什麼,下面給大傢具體說一下廣州人口情況,並且告訴大家意味著什麼,希望朋友們能夠作為參考:
三、人口數量對於廣州意味著消費穩定,城市潛力不斷增加:
人口數量越多,那麼消費數字就會越龐大,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事情。現在廣州消費會穩定增長,其實就意味著人口數量很穩定。
❺ 琶洲未來將會入住多少人口
根據規劃,琶洲島將被打造成為「世界第一會展城」,要引領廣州建設國際會展中心城市。未來琶洲居住人口約8萬,就業人口約33萬。
❻ 廣州未來五年會增加多少人口
我早前聽報紙說是到 2015年廣州的常住人口是 ≥ 2000萬
❼ 廣州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廣州人口2021總數
人口:14,904,400
面積:7434.00平方公里
圖源:廣州統計局
廣州市常住人口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年均增速高於全國的0.53%和全省的1.91%,繼續保持全省人口總量第一大市的地位。
戶別人口: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22人
全市共有家庭戶718.50萬戶,集體戶82.2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597.77萬人,集體戶人口為269.89萬人。
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2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73人減少0.51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受當前社會人口流動日趨頻繁,以及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各區人口:白雲區人口最多,集聚效應明顯
全市11個區中,人口超過300萬人的區有1個,為白雲區;在200萬人至300萬人之間的區有2個,分別是番禺區和天河區;在1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的區有6個,分別是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黃埔區、花都區和增城區;少於100萬人的區有2個,分別是南沙區和從化區。
其中,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白雲區、番禺區、天河區、海珠區、花都區人口合計佔全市人口比重為64.81%,人口集聚效應明顯。
性別構成:外來人口對性別比產生推高效應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86.60萬人,佔52.83%;女性人口為881.06萬人,佔47.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46上升為111.98。
受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影響,廣州市對勞動力需求量較大,外來人口性別比高對全市總人口性別比產生推高效應並有所加強。
年齡構成:仍然處於人口紅利黃金期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9.02萬人,佔13.87%;15—59歲人口為1395.58萬人,佔74.72%;60歲及以上人口為213.06萬人,佔11.4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6.03萬人,佔7.82%。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2.40個、下降4.07個、上升1.67個百分點。
❽ 廣州各區人口數據發布,哪個區的人口最多
5月18日,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作為一線城市,廣州對人口仍保持著極大的吸引力,廣州市的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與10年前相比,增加597.58萬人,仍是廣東省人口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千米,共11個區:1、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2、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此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白雲區的人口數量是3742991人,在11個區中人口最多。第二名的是番禺區,為2658397人。
❾ 將來可不可以容,珠三角的人口極限大概是多少
廣州、深圳兩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臨界點」,直逼人口承載極限!廣東省統計局昨(4日)日公布的一份人口分析報告發出了這一「預警」。專家稱,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出十年,廣州常住人口將突破最大容量——1500萬,屆時廣州交通將擁擠不堪,環境也將趨惡化。人滿為患擠爆廣州深圳省統計局報告稱,大量流動人口聚居珠江三角洲,使人口壓力問題日漸突出,人口構成特徵也發生顯著變化。2005年,珠三角集體戶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6.39%,由於常住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當年珠三角的人口密度達到了1035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57人。廣東省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廣州和深圳,這兩個城市2005年的人口密度分別達1277人和4239人/平方公里,比起惠州(332人/平方公里)、珠海(839人/平方公里)、湛江(53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顯得相當密集。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臨界點」狀態,無論是生態環境、能源、水資源以及可使用土地等方面都逐步逼近人口承載的極限。由於珠三角城市的外來女性人口多在20~34歲,基本上是生育旺盛年齡的育齡婦女,因此珠三角未來的人口發展過程將要承受巨大的外來人口潛在生育壓力。通過產業調整外遷人口「最近有一種說法,廣州的最大人口容量是1500萬。」廣州市社科院科研處處長彭澎分析說,目前廣州的常住人口約1200萬左右,其中900萬為戶籍人口,300萬為流動人口,離1500萬的最大人口容量已經很近了,如果不加以控制,「以近年來的速度,要不了10年,就會突破1500萬了。」如何對人口加以控制?彭澎認為,廣州是個開放的城市,不宜用行政手段對外來人口設檻,也不宜設置行業競爭門檻,「比如說上海,就在行業上設置門檻,計程車司機需本地人做,如果放在廣州,廣州本地人很多都不願意做的,這樣的門檻不科學,也不切實可行。」彭澎說,對人口加以控制,關鍵在於通過產業調整、城市的福利政策調整、對人口有合理規劃等手段實現控制人口,廣州未來要發展軟體業、生物醫葯等高新產業,通過發展高端行業,讓大量使用低端勞動力的企業外遷,把低端勞動力轉移到省內東西兩翼甚至內地。珠三角高素質人才偏少省統計局報告還指出,珠三角的城鎮化水平低於京滬,只相當於美國、加拿大和韓國2003年的水平。珠三角高層次、高素質人才遠低於京滬,相對偏少,在就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所佔的比例相對較低,僅佔7.26%。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珠江三角洲每10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遠低於北京和上海市,每10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僅為北京的36.34%,上海的48.97%,這種狀況難以適應珠三角參與國內外激烈競爭的發展要求。高級人才少不必過分憂彭澎分析道,珠三角的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偏少,是與區域的產業特點相關的,珠三角產業優勢在於製造業,的是操作性人才,技術工人、農民工較多。廣州、深圳與內地的福州、廈門等城市比,高層次人才肯定是高出不少的,但與北京、上海是沒法比的,一方面是固有的入戶門檻較低,北京、上海入戶更難,入戶門檻肯定要比廣州高;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擁有很多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學術機構,享有國家資源,相當多的高素質人才集中在北京、上海,這也是城市的特點決定的。彭澎認為,珠三角高層次人才比北京、上海少,也沒必要過分擔憂,「統計局有時按照國家統計口徑統計的數據,會給人誤解,使人走進誤區,統計局數據發布後,還應該由經濟社會專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