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古語怎麼稱呼
擴展閱讀
深圳2021高中7月2考什麼 2025-08-05 23:04:59

廣州古語怎麼稱呼

發布時間: 2022-07-16 08:21:58

1. 中國古代歷史上廣東廣州叫什麼

1、廣州鎮海樓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2、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五羊石像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2. 古時候城市怎麼稱呼

一般就是縣,州,府,類似於現在的縣,市,省會。府就是最大的城市了。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從小到大依次排開,知縣,知州,知府。在往上省一級別的每個朝代叫法都不一樣了。元代是行省,明代叫司,清代才叫省。以明代為例,濟南就叫濟南府。

3. 為什麼都說粵語是古漢語,有什麼依據嗎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粵語,粵語這個稱呼其實是香港人發明的,與他們的一直以來的文化自信有關,有一點太過於自信的是粵語根本就代表不了整個廣東,因為廣東有三大民系,以漢語為一種語言分類的話,則下屬有三大方言分支在廣東,分別是廣府話、客家話、閩南話方言中的潮汕話,很多朋友會說還有雷州半島周邊的雷話、俚話、瑤話呢?當然,他們在學術上實際與潮汕話是同個語系,都是閩南語的分支,只是相對潮汕人來說,影響力會稍微小些。

白話稱粵語,那麼打抱不平的說一句,客家人和潮汕人呢? 所以廣東這邊客家人、潮汕人等皆稱對方白話,而不是叫對方粵語 ,粵西地區的廣府人,他們的口音和廣州有一點不同,所以他們自稱為土白話 。我們看很多資料書上介紹應該大部分是因為他們算是較早一批從北方移民過來的漢人,之後與南越原住民結合誕生的越話,後借詞稱粵語


我國的七大方言都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值得被後輩子孫所傳揚,現在都是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家鄉話都不會說了,小編為七大方言的衰落感到擔憂。在外老師就會教普通話,在家裡盡量說家鄉話,不然文化就失去了傳承的載體,不要讓語言文化的根斷在我們這一代。

4. 廣東古代叫什麼

廣東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粵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廣東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廣東歷史悠久,早在12.9萬年以前,嶺南就出現了早期的古人,馬壩人。秦統一六國後,今廣東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南海郡,這是廣東史上第一次出現行政區劃。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

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劃分為9個郡。

東漢末年,交趾部改為交州。吳景帝永安七年,也就是264年,東吳把南海,蒼梧,鬱林,高粱4個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4)廣州古語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廣東的歷史: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百越」,但也沒有形成「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

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原已經永遠降服了。於是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南越王」的大將「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征服百越。

但這樣的舉措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不久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及後來形成的兩大起義軍「楚漢雙雄」可以橫掃中原,最終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之後「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秦朝本來命令趙佗帶大軍回中原平叛,但被趙佗拒絕且趁機在番禺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

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5. 粵語是古漢語嗎

粵語是傳統古漢語

下面是詳細情況
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或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區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中國學者多數主張將粵語歸為一種漢語方言,而其他國家學者多數則主張將它跟官話漢語(以普通話為代表)並列劃分為獨立的一種語言。

粵語的主要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這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在語音方面,粵語保留許多古老發音,例如粵語中「我」和「餓」兩字有舌根鼻音聲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方言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在詞彙方面,粵語保留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等。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例如廣州話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見《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煙」,意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炊煙」,就是說「懸崖邊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險了);「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想像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難發現粵語詞生動)等詞。在語法方面,修飾成分後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徵的遺留。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詞彙方面。如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唔」表示「不」,「蝦」表示「欺負」,「邊」表示「哪」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近數十年來,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普通話中說「商店」;有的是普通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普通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普通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現任美國總統Bush在普通話中翻譯成「布希」,香港人則把它翻譯成「布希」,粵語譯法與英文的發音更為相似。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等粵語區居民和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普通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普通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搭的士」的簡稱,香港不通用)被普通話當作「打的」吸收。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 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警員或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翻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為遷就粵語的節奏,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 讀成「fea-si」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擁有大量特有詞彙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特有的詞彙,這些詞彙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普通話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彙比較低,小於10%。

獨特的句式和語法
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普通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普通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普通話中"最近好嗎",粵語中為"呢排點啊"等等。

發音系統較復雜
粵語有相當復雜的聲調系統,這與普通話(官話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准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粵語的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里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跟普通話書面語大致相同。這種白話文的語法、詞彙和用語與粵語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對字面文句進行調整,用粵語復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廣東用語。部分雜志會採用另外一套粵語自己的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普通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粵語的方言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
南番順方言
東莞方言
(近代)香港方言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高陽方言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吳川話
蛋家話

粵海方言片

廣州方言
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p]而讀[n?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的石岐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能聽得懂並把廣州話說標准,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並不一定說得准並完全聽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說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咪覺」。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啱先」。另外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

香港方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彙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錶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道地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東莞方言

羅廣方言片
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蛋家話
蛋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蛋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6. 古漢語中稱呼廣場的簡稱是什麼一個字。

壇、庭、場

7. 點解「廣東話」又叫「白話」呢香港也說:「廣東話」點解唔叫「香港話」呢

廣東,簡稱粵。而粵語是「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所講的語言,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粵語』了。」這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說它是錯的。這跟「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數字」的道理是一樣的。粵語因是在廣東省內流行,且佔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廣東話」是科學的。其實在粵語族群,民間對這種語言的稱呼為「白話」,以別於當時讀書所用的文言文。這是老百姓對自己所講語言的稱呼,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對粵語最恰當的表述。

粵語源於古越語和古漢語的混合,這大抵已是不爭的事實了。這正解釋了為什麼粵語和壯語甚至是泰語都有明顯的親戚關系(因為大家都有古越語的基因)。至於粵語是一種「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這就純粹是劃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問題了。單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可說兩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近似度有多少(一般從基本詞彙的統計出來),而不可能科學地劃一條線,說過了這一條線就是語言,在線以內的就是方言。方言和語言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問題、是政治問題。

例如 歐洲的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根本是一致的,但因為兩個民族關系惡劣,因此視為兩種語言,這又是不是我們劃分語言方言時應作參考的例子呢?

這不是政治干預學術,而是方言語言的劃分往往建基於語言使用者的族群自我認知。用該說,討論「方言」、「語言」劃分這學術問題中,一定要把政治社會的因素考慮在內的,情況有點像社會語言學。但把一切有政治成分的學術問題都說是政治干預學術,就又有點過猶不及了。

由於粵語和北方漢語言/方言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把粵語劃為漢語的方言,並非人人可以接受。

至於粵語的起源,經與同好反復論證及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是:起源於梧州,而以廣州為正統。梧州一帶是漢人在秦時首先到達嶺南的駐守地區,並且在一段時間內都是南方漢文化的中心。直至南越國以番禺為首時,一般相信當時的上層社會已經是漢、越雙語並行了,而當時他們使用的漢語即今日粵語的祖先。而現代粵語中遺留的古漢語痕跡。如粵人把「沒有」講作「無」,他(她)講作「佢」,節省講作「慳」等,這都是古漢語的用法(「慳」本意為吝嗇,後引申出節省的意思。如:慳錢——宋代指質料薄劣的錢幣。現代粵語意思是節約錢。),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有理由相信粵語是古越人大規模轉用漢語而來的,而非一處地方首先使用漢語,再慢慢以其為標准擴散而成。其情況正如現在全球各地大規模學習英語而產生一種「世界英語」一樣,或一個地區大規模轉用普通話而產生的地區普通話一樣。

如此說來,哪個地方首先使用粵語就再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了。可以說,粵語並非單一源頭,而是不同地區先後出現近似的變體,再慢慢融合而成的。當然,以時間而言,梧州最早。但梧州的古粵語卻不見得有擴散到其他地方去。反而是,現在的梧州白話,甚至於其它地方的白話都是從廣州擴散的,大約是在清末通商口岸開放的時候。這就跟「足球的原產地是中國,而現代足球則是由歐洲擴散而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粵語在珠三角的起源,也有多方爭論。一說在省府廣州,另一說在肇慶古端州。我較支持後一種說法。廣東人一般都知道,佛山的歷史要長於廣州,是先有佛山,後才有廣州城(廣州當時還叫番禺)。而肇慶(端州)的歷史,並不亞於佛山。所以支持粵語起於廣州說法的人根本就是顛倒了歷史的前後秩序。只不過隨著後來廣州城的發展,粵語在廣州通過省城的影響力,得以發揚擴大而已。也因此一部分人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外省的人往往分不清廣東話和廣州話的區別,認為都是一樣。其實兩者之間存在口音的差別,會聽的人一聽就分得出來。小珠三角內人們所講的廣東話口音、用詞差別不大(城鎮之間),出了小珠三角,差別就很明顯了。

如在粵西的湛江、茂名一帶,人們說「我不去」不是像珠三角人那樣說「我唔去」,而是說「我無去」。這就混淆了「沒有」和「不」的用法。這可以說是粵語的一個變種。

粵語圈以廣州為中心向四周圍(尤其是向西)作半徑擴展,離這個中心越遠,粵語的發音、用詞差異就越大。珠三角的人出到其他粵語圈地方去,未必能聽很明白當地人所講的粵語。

其實即使在廣州市內,不同城區、不同年齡階層的人,所講的廣州話口音也是有區別的。

白雲區所講的廣州話,就和老四區(荔灣,越秀,海珠,東山)的有明顯口音的不同。黃埔那邊的也是。因為白雲、黃埔都屬城鄉交接部,城郊人和市區人所講的廣州話,當然就有一定區別了。新並入廣州的番禺、花都區(尤其是花都),口音和廣州市區就更有一定分別。而在廣州市,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和四十以下的年青人所講話的口音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中年人說話的口音比較抑揚頓挫一些,顯得較生硬,沒有年青人講的那麼柔和。而年青人由於近年來較多地收看香港電視劇,口音與老一輩廣東人已有一定分別。

下面又講到粵語的另一個分支——香港話。

關於上一版所說的「其實香港話和廣州話並沒有本質上的分別,甚至乎口音,不是細心的人都聽不出來。香港人當初是跟廣州人學會了「廣府話」,但在學的過程中,或許是由於其本身文化底蘊不足、不能夠全面正確理解中國文化吧,所以造成了讀音方面的一些錯誤。」存在嚴重偏頗,造成的誤會請諒解。特此糾正一下,因為客觀而言並沒有一種語言會比另另一種更為「正確」。「正確」與否,主要是由主觀的判斷而來的。十八世紀末的粵語和1950年的也有明顯差別,那十八世紀的粵語又是否比現在的「老派」粵語好呢?如此再問下去明朝的粵語又是否比十八世紀的粵語好呢?再問下去什麼粵語最「正宗」?難道是趙陀的口音嗎?「標准」與否,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社會的認知問題。

另外,香港人不是「學廣州話」,而是鴉片戰爭後首批遷到香港的十之八九都是廣州人,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從廣州城區逃難來到的廣州人。在此之前,香港島的原居民主要是蜑家人、客家人等。但因為在建城之初他們沒有經濟政治實力,因此他們的語言一直不能成為香港的主要語言,反而後來從廣州來的移民成功將廣州話「移植」到香港,並「一統天下」至今。

由於從1841年開埠至1949年解放期間,香港一直和廣州保持緊密的政治、經濟關系,因此兩地的粵語語言變異一直都在同步進行。事實上,在1950年封鎖邊境前,一般的香港市民都視廣州為真正的老家。這可以從舊式的香港話中把「去廣州」說成「返廣州」、「返省城」得到證明。一般而言,如果回內地其他地方,只會說「上北京」、「去上海」、「過澳門」、「落南洋」,這和「返」廣州在感情上是有一定分別的。(順帶一提,我的一個朋友家裡說去廣州為「上廣州」,反而把到上海說成「返上海」,說明雖然他們一家早已同化為香港人,但還是保留一些對祖家的感情,也顯示出一點點他們蘇浙裔香港人和主流粵裔香港人的分別。)而香港話和廣州話不同,主要是發生在解放後的1950年至1979年香港和大陸邊境封鎖的一段時間內。如果今天看回五十年代初的香港粵語片,或問一下七十歲以上的老香港,就會發現他們的口音是比較接近四十年代初編成、以廣州音為準的黃錫凌《粵音韻匯》的。

在50年代後,由於香港廣廣州交流中斷,因此兩地的語言變異開始產生差異,不再同步。香港話的特徵在於多了一個韻母「eo」、鼻音「ng」脫落、送氣「kh」和不送氣「k」不分等。照理說這變異是正常的,和香港人明不明白中國文化底蘊沒有關系,但書寫的謬誤與否,就又另當別論了。同樣,廣州粵語在這30年也有變異。這主要是向普通話靠攏。這和香港話大量向英語借詞的情況相同。

8.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州正式建城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終沒有變遷過,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極為罕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足夠的底氣。

前世之歷史
公元前214年,廣州建「任囂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下決心將嶺南納入秦帝國的版圖,發動了統一嶺南的戰爭。《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領50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其中一路順北江而下占據了番禺。到後來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之後,解決了南下秦軍的後勤給養問題,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嶺南的戰爭,最終由任囂帶領趙佗等人南攻南越,終於統一嶺南。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大業完成,嶺南地區從此納入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今天廣東省大部分屬南海郡,郡治在番禺,這是廣州行政區劃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囂在番禺築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舊倉巷一帶),史稱番禺城,後人稱為「任囂城」,這是廣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人間訓》和《史記·南越列傳》。《史記·南越列傳》載,任囂在臨終前對趙佗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鞏固統一嶺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設置郡縣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嶺南實行了多項措施,以促進當地的發展,主要有「屯墾戍邊」、「築道設關」、「謫戍移民,與越雜處」等。
廣州又有「楚庭」之稱一說,越秀公園內正有其牌坊。
1959年製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廣州的標志。
在越秀公園內的「古之楚庭」石碑。
遺址自然沒有,昔日文物卻倒真有,就在俗稱為「五層樓(鎮海樓)」的廣州博物館,該館藏有各朝代文物萬余件,可謂濃縮了廣州兩千多年歷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廣州地區設置郡縣的歷史物證。
1962年區庄螺崗出土的秦戈,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變遷之路
三國時,得廣州之名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難得的是,廣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沒變,廣州位居「歷史文化名城」之列,並非浪得虛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廣州地區范圍已有人類活動。廣州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很早就開始了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後來,隨著耕作和捕獵技術的提高,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
秦朝於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南海郡尉任囂始建番禺城(古廣州名)。西漢初趙佗建南越國,擴建此城為國都,人稱「趙佗城」,城區中心約在今越秀區東起新大新西至倉邊路、北起越華路南至中山路。從考古挖掘的成果來看,南越國宮署遺址中除了有南越國宮殿和南漢國宮殿遺跡外,還有從南越國以來各朝代的大型建築遺跡,這些都是廣州建城2000多年歷史的見證。
漢代時番禺已成為全國聞名都會。三國時,吳國的交州刺史步騭擴建「趙佗城」。到公元226年,吳國設廣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廣州得名之始。漢晉之際,廣州漸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至唐代已成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成為外國商人聚居的鬧市區。而城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唐朝末年,嶺南最高執政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擴建南城,其弟劉岩接兄之位後建南漢國,經濟稱雄於五代十國時期,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樂的離宮,周邊地區漸有發展。至宋代,廣州周邊有8個衛星鎮,廣州新建三城,城區擴大。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城牆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東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清代增建東西「雞翼城」,城牆建到江邊。

9. 關於古語中的稱呼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漲焙盼辶�壬��畎綴徘嗔�郵浚�鷗�派倭暌襖希�拙右綴畔閔驕郵浚�釕桃�龐襝���刂�巒砟曜院潘拿骺窨停�費糶蘚拋砦獺⑼砟曖趾帕�瘓郵浚�醢彩�砟旰虐肷劍�臻�哦�戮郵浚�接魏歐盼蹋�奶煜楹盼納劍�療�埠偶諦��釙逭蘸乓裝簿郵浚�鍆蚶錆懦險��薰嶂瀉藕�I⑷耍�睾呵浜乓顏�牛�獬卸骱派溲羯餃耍�槳�磐���怩氯撕盼曳鶘餃耍��逗潘嬖襖先耍�躔屎藕槎及倭渡�?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2 中國古代稱謂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3 中國古代稱謂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