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廣東哪好玩春節廣東天氣怎麼樣
春節廣東較為多雨 吹北風 氣溫5-10度
旅遊景點
廣東位於我國大陸南部,簡稱粵。是中國的南大門,與香港、澳門接壤,臨近東南亞諸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很自然的成為一個「窗口」。 廣東的山水風光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肇慶七星岩,擁有桂林山之美,杭州水之秀;粵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樵山、博羅的羅浮山和肇慶的鼎湖山是廣東的四大名山。其中,韶關丹霞山是四大名山之首,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而廣州的「世界大觀」,則在有限的空間領略世界風貌;移步「民俗文化村」,又可以領略到中國各個民族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連綿數千公里的海岸線,不乏出色的海濱浴場,還有溫泉、度假村都是人們休閑放鬆的場所。 最佳旅遊時間:10至12月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3月至5月中旬);溫度和濕度上升,宜著薄外套或毛衣,平均溫度23℃,濕度82%。夏季(5月至9月中旬);溫度高達33℃,濕度升至90%,宜攜帶雨具。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上旬):宜著毛衣及輕便外衣。平均23℃,平均濕度72%。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天氣清涼,偶爾須加穿大衣。平均溫度17℃,濕度72%。 購物 廣東最有名的文化物品就是產自肇慶的端硯了,肇慶在古代被稱為端州,因而那裡出產的硯也就叫端硯,它與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硯,同時,它又與宣紙、徽墨和湖筆並稱為「文房四寶」,歷來是書畫家們最珍愛的書畫用具。遊客來廣東如能帶上一塊回去,既可以放在書房中作「鎮房之寶」,也可以饋贈給喜愛舞文弄墨的友人。 在廣東還可以買到許多內地比較少見的舶來品,由於離香港較近,這里有不少的進口奢侈品比內地的價格要便宜很多,來旅遊正好可以購置一些。著名的購物地點有深圳沙頭角,那裡的金飾款式新穎別致,價格卻相對低廉。此外,廣州等大城市的商場值得一逛,興許會看到迫切需要卻一直沒有買到的東西。 lv在深旗艦店
旅遊保險 對於廣東團體游可隨旅行團購買旅遊保險,對於自助游可自行購買短期出遊意外保險,找保險公司或者網上購買,廈門優保網一份20元左右。 潮州市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是中國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同時還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瓷都等稱號。位於廣東省東部與福建省交界處。現轄湘橋區、楓溪區、潮安縣、饒平縣。歷史上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州市文物古跡眾多,截止至2010年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廣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廣東旅遊景點介紹 白雲山:位於廣州市北部,為南崑山余脈,北起馬鞍嶺,南至桂花崗,東界廣從公路,西界廣州至磨刀坑公路,縱長9.7公里,最寬4.5公里,面積2800公頃,主峰摩星嶺高382米,峰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是南粵名山之一。 汕頭旅遊景點介紹 「汕頭八景」的八個景點分別為礐石風景名勝區、汕頭海灣、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桑浦山景區、陳慈黌故居、海門蓮花峰、南澳生態旅遊區和中山公園。其中,汕頭海灣含海灣大橋 藍水星方特樂園 和礐石大橋、海濱路和南濱路、石炮台公園和華僑公園、游泳跳 珠海情侶路水館和人民廣場;桑浦山景區以北回歸線標志塔為主景點,連結周邊的汕大校園、七日紅公園和翁萬達書院等古跡;而南澳則是把整個島作為一個生態旅遊區來入選「汕頭八景」的。 惠州旅遊景點介紹 惠州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區內,原名豐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潁州西湖齊名。 大亞灣:海域面積達488平方公里,黃金海岸線達52公里,海水清澈,沙灘綿延曲折,沙質柔軟細膩,近海擁有近百個千姿百態的島嶼,呈彎月狀分布,被譽為「海上小桂林」。 惠州羅浮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 韶關旅遊景點介紹 丹霞山:位於韶關市東北54公里處,距仁化縣城9公里,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其餘三座名山是羅浮山、四樵山、鼎湖山)、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為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提名引地、世界自然遺產、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山分為丹霞景區、韶石景區、巴寨景區、仙人跡景區與錦江畫廊游覽區。其中已開發的有丹霞景區和錦江畫廊游覽區。 南華寺:坐落於韶關市 曲江區馬壩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里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慧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寺後有桌錫泉(俗稱九龍泉),幾株高達數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現在世界上稀有的樹木,寺廟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梅州旅遊景點介紹 梅州市區景點:千佛塔、人境廬、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陰那山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全國第一個旅遊產業園)等。 縣級郊區景點:大埔縣客家土圍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五華縣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蕉嶺縣長潭旅遊度假區、 民國元老——梅州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
興寧市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民國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等 肇慶旅遊景點介紹 鼎湖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包括鼎湖、三寶、鳳來等10多座山峰。山南麓有慶雲寺,西南隅有白雲寺,山腰建有日僧榮睿大師紀念碑。 七星岩:位於肇慶市的北部,有7座石灰岩,因排列象北斗的形狀,故稱七星岩,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見勝。景區內還有自唐以來的400多幅摩崖石刻,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詩廊」之稱。 深圳旅遊景點介紹 錦綉中華:是一座反映中國歷史、文化、藝術、古代建築和民族風情的最豐富、最生動、最全面的實景微縮景區,面積33萬平方米。景區中,近百處景緻按照中國區域版圖分布,是中國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精粹的縮影。 陽江旅遊景點介紹 海陵島:享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美稱,被譽為一塊未經雕琢的翡翠。海陵島從2005年起到2007年連續3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 陽春凌霄岩:凌霄岩位於廣東省陽春縣城西北66公里的羅陽峰林之中,面積36.7平方公里,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為特徵,自然山水溶洞為主的風景名勝區,是廣東省頒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之一。 湛江旅遊景點介紹 湖光岩:湖光岩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景區核心面積13.6平方公里,湖面積2.3平方公里,主要由火山口湖與火山熔岩組成。世界上最大最典型、保護最完整的瑪珥湖,又是我國著名的火山生態旅遊區。 東海島:是省級旅遊度假區,距湛江市區約40公里,擁有世界第二長沙灘,僅次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海灘長28公里,寬100至300米,海灣呈新月形,沙細且白,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河源旅遊景點介紹 萬綠湖:位於河源市東源縣境內,華南最大的生態旅遊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約139.1億m3,裡面有360多個綠島。內設有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與河源新港鎮省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地球北回歸線「沙漠腰帶的東三奇」之一,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 蘇家圍:廣東省首批古村落,位於東源縣義合鎮蘇家圍村,距河源市區約26公里,有「南中國的畫里鄉村」的美譽。 東莞旅遊景點介紹 可園:位於東莞市區西博廈村,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 雲浮旅遊景點介紹 國恩寺:雲浮新興國恩寺位於新興縣城以南13公里的龍山山麓,建築物佔地面積1.6萬多平方米,園林用地面積120多畝,古寺依山而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國恩寺是六祖惠能的誕生和圓寂之所,故稱為「嶺南第一聖域」,日本高僧更稱其為「祖庭之祖庭」。 蟠龍洞:位於雲浮市區城北的獅子山中,因其洞體迂迥曲折,形若蛟龍,故得名。1993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蟠龍洞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金水台溫泉:位於開平、新興、鶴山、高明四市縣接壤的水台鎮。金水台溫泉水質晶瑩清澈,有淡淡的「臭雞蛋」味,水溫高達70℃,水質含有偏硅酸、氡、硫、鉀、鈣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有很好的保健療養價值。 羅定旅遊景點介紹 羅定龍灣生態旅遊區:是集雄、奇、秀、雅、險、幽於一體的自然山水迷宮,一年四季景色多變,是人們領略名山大川和自然風光的仙境勝地。 羅定蘋塘鎮聚龍洞 羅定市新升起的璀璨明珠—聚龍洞風景區,位於羅定市東面20公里蘋塘鎮,距雲浮市60公里,玉林至廣州國道324線旁蘋塘馬山下,景區群山環抱,林木蔥蔥,奇山秀水,綠草平鋪,仰視群峰峻,游觀萬景雄,山河面貌改,聚龍更崢嶸。 聚龍洞洞長1.5公里,洞府神奇,勾、曲、穿、漏,自景天成,各類奇特的鍾乳石縱橫交錯,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玲瓏瑰瑋,在現代化的五彩電光照射下,更顯撲朔迷離,流連忘返。 洞前三龍騰飛,儀龍壁畫,雙龍戲珠,絕壁國寶龍字鐫刻於此。
2. 廣東省光溫、氣候生產潛力分析
廣東省各地由於緯度、距海遠近和地形的不同,各地氣候有一定差異。首先,廣東省年均氣溫從北向南逐步升高,從粵北平均氣溫 19℃升至西南雷州半島的 23℃。從北至南各地平均氣溫分別為:韶關20.3℃,廣州21.8℃,深圳22.4℃,湛江23.1℃。夏季廣東各地都處於高溫天氣,7 月份平均氣溫都在 28℃~ 29℃左右,南北差異不大。由於地勢北高南低,夏季風來自熱帶海洋,溫暖濕潤氣流長驅直入,全省各地普遍多雨,很少酷熱天氣。按平均氣溫高於 22℃為夏天計算,西南部雷州半島夏季長達 7 個月,往北夏季天數減少,珠江三角洲夏季 6 個月,粵北夏季有 5 個多月。1 月份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廣東省內冬季氣溫差別較大,其規律仍是從北到南逐步升高。1 月份平均氣溫從粵北的 9℃逐步升高到雷州半島的 16℃,南北相差 7℃。廣東全省 1 月份氣溫大多數都在 10℃~ 20℃之間,一般來說溫暖宜人,但每年有 5 ~ 6 次北方寒潮(24 小時內氣溫下降 10℃以上)侵入,影響全省大陸,所以廣東冬天也偶有奇寒,有霜凍現象。寒潮從北至南逐步減少,極端低溫從北向南逐步升高。北部連縣極端低溫為-8.9℃,韶關為- 4.3℃,廣州為 0℃,深圳為 0.2℃,湛江為 2.8℃。英德以北山區霜凍期有 60 天以上,往南霜凍期逐步減少,英德以南至西江——清遠——紫金一線之間,霜日約 30 天,南部沿海地區霜日一般只有 1 ~ 10 天,早上偶有輕霜。按每候(5 天)平均氣溫低於 10℃為冬天計算,廣東沒有氣候學嚴格意義上的冬天。廣東省各地熱量分布也有所不同,年輻射平衡數值北部為 54 千卡 / 平方厘米,依次向南遞增,達到 65 千卡 / 平方厘米。全省除粵北連山外,絕大部分地區日溫≥ 10℃的連續積溫都在 6000℃~ 8000℃以上,10℃的持續期一般超過 300 天。
由於受各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廣東省地形多樣、地勢多變,產生了區域性小氣候和垂直氣候的變化。隨著海拔的增加,各種氣候因素一般都呈規律性變化,如氣溫隨海拔增加而遞減,降水量隨海拔增加而增加。廣東省北部山區各縣年平均氣溫垂直遞減率為 0.61 ~ 0.72℃ /100 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在氣候上各地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形成了各種山地小氣候。高大的山脈往往是氣團和鋒面活動的障礙,在山脈的東南坡面往往為多雨區,而西北坡則為少雨區。另外,由於山脈的影響,在冬季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氣受山地阻隔而下沉,使溫度降低,在向南開口的盆地或倚北地形,冬季高峻山地阻擋冷空氣南侵,夏季承接東南季風帶來的豐富的熱量和降水,因而這些地方往往形成溫暖濕潤、年變化較小的良好小氣候。
廣東省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南嶺山地,向南逐漸降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廣東的山地均屬於中低山地,以東北至西南走向為主,其次為西北至東南走向,相互形成弧形山地,只有少部分為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脈。北部山地為南嶺山地,東部山地大多由與海岸平行的山脈組成,從沿海向內陸依次排開。丘陵分布在山地周圍,與山地相連成片,是山地的延伸。盆谷地交錯分布於山丘之間,多由地質構造凹陷和斷裂經剝蝕和沖積而成,其走嚮往往與山地走向一致。較大的山間盆地主要有粵北的南雄、韶關、連州、星子、英德等盆地;粵東的燈塔、興寧、梅縣、五華等盆地;粵西的懷集、羅定、新興、陽春等盆地。廣東省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江河的下游,由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主要有位於東、北、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全省最大的平原,其地勢低平寬廣,水網密布;其次為韓江、榕江、練江下游的潮汕平原,還有粵西的鑒江平原和漠陽江平原。
從廣東省的光熱資源分布和地形走向可以看出,廣東省光熱資源隨著地形的走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背風面到迎風面、從陽坡到陰坡,總體上具有遞減的趨勢。也就是說,廣東省光熱資源自東南部的雷州半島至潮汕平原連線到西北的清遠北部、韶關、肇慶西北,總體上呈遞減趨勢。
水稻是廣東省大宗糧食作物,也是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的基準作物。根據國家計算出的廣東省指定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分析廣東省水稻的光溫生產潛力指數,不難看出,自東南部的雷州半島至潮汕平原連線到西北的清遠北部、韶關、肇慶西北,總體上呈遞減趨勢。其分布規律與廣東省光熱資源的分布規律基本一致,且韶關市水稻光溫生產潛力指數突高的小異常,也與韶關盆地小氣候異常相吻合。
土地利用水平反映農用地潛力的發揮程度,由於不同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的最大產量不一樣,雖然相同二級區內和最大產量水平相近的二級區間的土地利用系數的高低反映了指定作物產量水平的高低,但最大產量水平差異較大的二級區之間的土地利用系數的高低僅反映各地農用地潛力的發揮程度。從廣東省二級區最大產量及最大「產量-成本」指數表可以看出,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島地區水稻的土壤生產潛力最大,接近 700 千克 / 畝;其他二級區之間相差不大,在 630 千克 / 畝左右。考慮到冬種作物,潮汕平原的冬甘薯的最大產量遠遠高於其他二級區,造成潮汕平原水田糧食作物的最大產量高居省內首位。
廣東省水田面積佔耕地面積的 70% 左右,水稻是全省的大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全省的80% 以上;旱地僅占 27% 左右,主要分布在湛江和清遠,其他零星分布在省內各地。因此,水田利用水平的分布規律基本代表廣東省農用地利用水平的分布規律。縱覽廣東省水田利用系數等值區表,可看出全省水田利用水平有以下分布規律:
(1)粵北二級區(除部分石灰岩地區)、粵中南二級區、粵西南二級區以及粵東沿海二級區的大部分地區,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術成熟,經營管理水平高,投入高,作物單產水平高,水稻平均單產可達 440 千克/畝左右,土地利用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其中,高州市、信宜市、南雄市、仁化縣、梅縣、梅江區、興寧市水稻平均單產達 550 千克/畝以上,綜合土地利用系數大於 0.75,是廣東省高產、穩產地區。
(2)潮汕平原二級區平原由韓江、榕江、練江下游沖積而成,是省內第二大平原,區內除惠來外,農業生產集約程度高,水稻平均單產 480 千克/畝左右,其中,揭陽的榕城、揭東、潮州的潮安水稻單產大於 500 千克/畝,是省內著名的農業高產區。但是由於該二級區水旱作物的最大產量位於全省之首,導致該區的土地利用水平僅處於全省中上水平。
(3)雷州半島地區(湛江地區)、石灰岩地區(英德、連山、樂昌、乳源縣、清新北部等)以及部分山區縣(大埔、陸河、揭西等)由於水源缺乏或土壤條件較差,受土壤條件和水利設施不足的限制,土地利用水平低下,水稻平均單產僅 360 千克/畝左右。盡管雷州半島地區是廣東省光熱條件最好的地區,光溫生產潛力大,但因降水少、蒸發大、水源缺乏,水稻產量水平低下。
(4)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雖然地處廣東省最大的河流沖積平原,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術成熟,歷史上曾是廣東省的主要糧食生產區。但近十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該地區已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由於受比較利益的影響,農民糧食作物種植粗放,水田基本不冬種,土地利用水平偏低,水稻平均單產水平只有 360 千克/畝左右。
(5)佛岡、清遠、清新、龍門、五華、豐順等處於粵北和粵中南兩個二級區的過渡區,劃為粵中南二級區。由於兩個二級區熟制和最大產量不同,粵北水田為兩熟,粵中南為三熟,造成雖然與相鄰的縣(區)水稻產量水平相差不大,但卻處於相鄰的兩個等值區。
農用地經濟系數反映農用地生產經濟效益水平,是單位投入的產出效果評價。農用地產量高,效益不一定高。因此,農用土地經濟系數與農用地質量及社會經濟條件不呈正相關關系。水田經濟系數的分布規律基本代表廣東省農用地生產的經濟效益水平分布規律。廣東省水稻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物質費用和用工作價兩大部分組成,物質費用主要包括種子秧苗、農家肥、化肥、農膜、農葯、畜力、機械作業、排灌、折舊、小農具購置修理和其他費用,根據廣東省物價局成本調查隊對分布在全省上千個農戶多年的調查數據,常規水稻的物質費用平均在 170 元 / 畝左右,各地變化幅度不是很大。而用工作價取決於用工量和勞動日工價,全省勞動日工價平均為 18 元左右,地區勞動日工價介於 14 ~ 28 元;用工量平均 12 個左右,各地用工量在 6 ~ 18個之間變化。全省常規水稻平均生產成本為 380 元 / 畝左右,珠江三角洲二級區由於用工量少,生產成本為 360 元 / 畝左右;粵東沿海二級區平均為 365 元 / 畝左右;粵西南二級區平均為 390元 / 畝左右;潮汕平原二級區平均為 400 元 / 畝左右;粵北、粵中南、雷州半島二級區平均為410 元 / 畝左右。綜合全省水稻產量和投入水平,可看出全省水田生產效益水平有以下分布規律:廣東省北部土地經濟系數普遍較高,基本在 0.6 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區土地經濟系數普遍較低,基本在 0.6 以下。粵北二級區經濟水平不太發達,農民主要以土地為生,整體投入、產出水平都較高,經濟系數基本處於 0.6 以上。其中,連南、蕉嶺、興寧、梅縣、龍川、翁源、梅江區、南雄等地的經濟系數達 0.7 以上。粵中部和南部地區,除高州、信宜、高要、揭東、揭陽、番禺、封開、陽西、雷州、徐聞、海豐等地因為產量高或成本較低等原因經濟系數大於 0.6 外,其餘地區經濟系數基本小於 0.6,部分還不到 0.5。
3. 廣東省包括哪些城市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廣東全省有21個地級市,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64個市轄區,4個鄉、7個民族鄉、1128個鎮、461個街道辦事處。
21個地級市分別是:
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惠州、汕頭、江門、茂名、肇慶、湛江、梅州、汕尾、河源、清遠、韶關、揭陽、陽江、潮州、雲浮。
20個縣級市分別是:
恩平市、高州市、鶴山市、化州市、開平市、樂昌市、雷州市、連州市、廉江市、陸豐市、羅定市、南雄市、普寧市、四會市、台山市、吳川市、信宜市、興寧市、陽春市、英德市。
行政地圖如下所示:
(3)廣州蕉嶺氣溫多少擴展閱讀
廣東地處祖國大陸最南部,陸地范圍位於北緯20°09′~25°31′,東經109°45′~117°20′之間。自東至西依次與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毗鄰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陸地最東端至饒平縣大埕鎮,最西端至廉江市高橋鎮,東西跨度約800千米。最北端至樂昌市白石鎮,最南端至徐聞縣角尾鎮,跨度約為600千米。
廣東陸地地表形態主要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台地四種類型,地形總體呈北高南低之勢。山地丘陵居多,全省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5.3%,其中粵湘交界處的石坑崆為全省第一高峰。
信息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省情概況
4. 蕉城區屬於哪個縣
寧德市現轄蕉城區、福安、福鼎兩市和霞浦、柘榮、壽寧、古田、屏南、周寧六縣。土地面積1.34萬平方公里,直接相鄰的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山地兼沿海小平原相結合為特點,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4℃~20.2℃, 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2350毫米,無霜期235~300天。
5. 我國梅州地形以什麼為主
礦藏資源
梅州市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五華縣的稀土、梅縣區的銅、蕉嶺縣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市的煤、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的全部煤礦已經被封閉。也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
地貌
山脈
梅州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
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2009年梅州市各縣(市、區)年平均氣溫在21.2~22.3℃之間,全市平均為21.7℃,比歷年平均(指1971-2000年平均值,下同)偏高0.7℃,較上年上升0.7℃。年內2、5、8、9、10月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偏高,1、11月偏低,其餘各月屬正常。其中2月氣溫特高,比歷史同期偏高6.5℃,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9月各縣(市、區)的氣溫也明顯偏高,興寧、大埔等站的月平均氣溫也打破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2009年全市的極端最低氣溫為:-2.4℃(1月11日平遠測得);極端最高氣溫為:39.6℃(8月2日大埔測得)。年總日照時數在1789.0~2043.9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946.1毫米,與多年平均持平。2009年,梅州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雨量相對集中,旱澇交替出現。3月、6月、8月、11月、12月降水偏多,其餘月份降水偏少,其中2月、10月降水稀少,特別是10月,一半站滴雨未下,全市大部分縣(市、區)有中度氣象乾旱出現。年降雨量在1016.3~1712.5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289.3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1% 。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水文
梅州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 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
生物
至2009年,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 。
至2009年,梅州市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
6. 什麼叫自然概況
自然概況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條件,不涉及人類工程、文化方面的信息。
應該包括:氣候、降雨、氣溫、日照、地形、海拔、主要山脈、主要河流水系、礦產這類信息。
7. 梅州屬於什麼氣候
亞熱帶氣候
8. 梅州的土地、氣候、水,各有哪些特點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北鄰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4縣,西北接江西省尋烏縣,西面連廣東省河源市的龍川縣、東源縣、紫金縣,西南、南面與汕尾市的陸河縣、揭陽市的榕城區、揭西縣相接,東南面和潮州市郊區、饒平縣相連。全境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全市總面積15836平方公里。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平遠、蕉嶺和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南緣,五華、豐順、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 南部為南亞熱帶氣候區。這種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形成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 中的氣候。 梅 州有較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靈光寺、陰那山五指峰、鬆口元魁塔、泮坑瀑布、蕉嶺長潭一線天、興寧合水水庫、神光山、大埔豐溪自然 保護區、平遠南台山、五指石、五華益塘水庫、豐順溫泉及千佛塔等景點,均以其雄、奇、幽、秀之特色吸引許多遊客。歷史名流文天祥、祝枝山、韓愈等在這些名 勝留下足跡。
梅州氣候背景分析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這種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形成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光照充足、雨水豐盈且集中的氣候特徵。由於山多,台風影響較沿海平原要小,然而台風帶來的暴雨,又往往造成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河水泛濫,水災成為主要災害。同時,寒露風低溫陰雨和乾旱也是主要自然災害之一。
9. 梅州是哪兒
【位置、范圍、面積】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北部連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縣,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尋烏、會昌縣和本省河源市的龍川、紫金、東源縣,東南部鄰揭陽市的揭東縣、揭西縣、潮州市湘橋區、汕尾市的陸河縣、潮州市饒平縣。全境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全市總面積15899.62平方公里。
全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等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市政府設在梅江區江南新中路。梅州高速公路至廣州384公里,至深圳345公里。梅州普通公路至廣州434公里,至深圳398公里,至汕頭191公里。有民航至廣州航線,空中距離為316公里。
【地質、地形、地貌】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復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僅佔13.7%左右;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山脈 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市境內主要高峰有銅鼓峰,海拔1560米;項山甑,海拔1530米;鳳凰髻,海拔1497米;銀窿頂,海拔1357米;七目嶂1318米;陰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357米;鴻圖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筆1150米。
盆地 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河流 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格梅潭、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蕉嶺、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2006年各縣(市)年平均氣溫為21.3—22.8℃,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8.4—29.2℃;1月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除豐順外,其餘各縣(市)為-13.2—14.3℃之間。2006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1℃,7月21日在大埔氣象站測得;極端最低氣溫為―0.4℃ ,1月8日在大埔氣象站測得。
2006年年日照時數為1488.7-1811.9小時。
≥0.1毫米的年雨日為147-152日,各縣差別不大。年雨量為1719.4-2430.1毫米,與常年比較,除蕉嶺趨於正常外,其餘各縣均偏多。其中平遠、豐順、大埔、梅縣偏多1-3成,興寧、五華偏多4-6成。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形成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的氣候,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產。但因此形成的乾旱、暴雨、強對流天氣和凍害等又成為影響梅州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梅州市已發現的礦產有54,已開發利用礦產有40種,共有礦區274個。金屬類有鐵、錳、銅、鉛、鋅、鎢、錫、鉍、鉬、銀、銻、釩、鈦、鈷、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屬類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鉀長石等。
水資源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達4459公升/秒。
動物資源 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種以上。
植物資源 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就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10. 梅州的近期情況
【位置、范圍、面積】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北部連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縣,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尋烏、會昌縣和本省河源市的龍川、紫金、東源縣,東南部鄰揭陽市的揭東縣、揭西縣、潮州市湘橋區、汕尾市的陸河縣、潮州市饒平縣。地理座標位於北緯23°23'至24°56'、東經115°18'至116°56'之間,全市總面積15899.62平方公里。全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等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市政府設在梅江區江南新中路。 【地質、地形、地貌】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復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僅佔13.7%左右;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山脈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市境內主要高峰有銅鼓嶂,海拔1560米;項山甑,海拔1530米;鳳凰髻,海拔1497米;銀窿頂,海拔1357米;七目嶂1318米;陰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357米;鴻圖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筆1150米。
盆地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河流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格梅潭、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氣候】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蕉嶺、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2006年各縣(市)年平均氣溫為21.3—22.8℃,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8.4—29.2℃;1月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除豐順外,其餘各縣(市)為13.2—14.3℃之間。2006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1℃,7月21日在大埔氣象站測得;極端最低氣溫為―0.4℃ ,1月8日在大埔氣象站測得。
2006年年日照時數為1488.7-1811.9小時。
≥0.1毫米的年雨日為147-152日,各縣差別不大。年雨量為1719.4-2430.1毫米,與常年比較,除蕉嶺趨於正常外,其餘各縣均偏多。其中平遠、豐順、大埔、梅縣偏多1-3成,興寧、五華偏多4-6成。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形成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的氣候,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產。但因此形成的乾旱、暴雨、強對流天氣和凍害等又成為影響梅州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