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福德老爺廣州哪個寺廟里

福德老爺廣州哪個寺廟里

發布時間: 2022-07-17 05:19:01

1. 福德老爺到底是位什麼樣的神明為什麼到處都有

2. 什麼是伯公廟

伯公廟即土地廟,中國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多為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各地鄉村均有分布。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在台灣,土地神有財神的能力,商家會在舊歷的每月初二日、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稱之為「作牙」。台灣各地均有供奉土地公的習俗。另一方面。常見供奉土地公的,還有台灣的墓園,都會設有土地神之神位「後土碑」或土地公神像,用以祭祀。此外,許多地區會有大型的土地公廟,如台北市的景福宮、台北縣中和市的烘爐地土地公廟。

3. 鳳隱岩在哪

揭東名勝鳳隱岩的古跡與傳說揭東名勝鳳隱岩的古跡與傳說
揭東名勝鳳隱岩座落在揭東縣雲路鎮棋盤村後山,於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潮州府海陽縣縣令梁秋水倡建。傳說梁縣令為擇一風水寶地,足跡踏遍潮汕名山,未有所獲。一天,梁縣令伴著地師,登山涉水來到這個勝地,從山下遙遙仰望,看到半山腰白雲繚繞,似有仙氣。及至山上,忽聽地師一聲驚喜道:「多美的一隻仙鳳啊!」但見這里巨石嶙峋,氣勢磅礴。地師勘察測量一番後嘆氣道:「可惜,此處不宜作墓園,此乃仙佛居所,宜建庵立寺。」梁縣令從其言,即回海陽縣,籌集資金,擇吉在這里動土興工,建起了岩寺,取名「鳳隱岩」。

鳳隱岩建岩後這二百多年來,經過了幾次重修,其中有民國十二年(1923年)潮安縣人陳明智、吳明珍重修、民國24年(1935年)揭陽縣人高世善重修和1992年揭陽漁湖鎮人陳碧坤、林賽囗(「艹」下加「樣」字,我的電腦打不出這個字)重修。2001年3月29日,鳳隱岩被揭東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登記單位(揭東府函[2001]17號)。

潮汕地區的人和到揭東公幹旅遊的人,忙裡偷閑,驅車來到這里,觀賞自然風景,傾聽動人傳說,令人心曠神怡,人間你爭我奪、勾心鬥角,一切不如意事盡拋腦後,不覺產生當了半日神仙之感。要是你有興趣,讓我帶著你一邊走一邊看一邊介紹游覽一番如何?

從棋盤中學校園經過,轉身就來到山下。舉目眺望,隱約可望到在滿山翠綠中露出鳳隱岩的一角。進入山門不遠,但見這里聳立兩塊巨石,一高一低,高者被雷電辟掉一角,低者完整躺在坑窩,且石身上有一孔。這就是鳳隱岩的一景:石公石媽。傳說,這石公石媽原是一對恩愛仙侶,因相愛而觸犯天規,被玉皇大帝派五雷擊掉男仙的下身並趕下人間的,但這對仙侶仍然相愛相守,忠貞不渝,久而久之,就成了今日的石公石媽。昔時年輕男女到這里游覽,都要站在石公身上,向石媽陰部(就是那個石孔)擲石祈禱,希望能找到一個美貌的好伴侶。許多旅遊景點要許願,擲的是銅錢硬幣,或是其它以錢為代價的東西,向石公石媽許願擲的卻是石頭!也許暗示著這里許願的愛情是如同石頭這樣樸素,卻如同石頭這樣堅定,不受銅臭腐蝕的純潔愛情。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往上走,在即將進入鳳隱岩主殿堂的一旁,並排蓋著三間廟。中間是福德老爺廟,右邊是將軍廟,左邊是三山國王廟。福德老爺就是鎮山伯公「感天大帝」,他的座像是手提寶劍、一腳踩著老虎、一腳踩著長蛇,是保佑人民的福神。將軍廟和三山國王廟都各有故事。

先說將軍廟香爐的故事:在那個「破舊立新」的年代,鳳隱岩也和中國大地許多古跡一樣遭遇一場浩劫。多年無人看管,禪房倒塌,佛像毀沒,古剎荒廢。1992年春,揭陽漁湖溪南村陳碧坤、林賽囗等人多方籌資,善信紛紛捐資重修鳳隱岩,復其舊制,古剎重光。棋盤村人阿哺伯自願在此守岩。一天夜裡,阿哺伯夢中見到一位將軍來到他床前,訴說如今諸神均已升座復位,享受香火,唯獨他仍在山坑下,並說出所在方位。阿哺伯醒後覺得蹊蹺,想起從前山門老爺廟旁確有一將軍廟,隨按夢中指點方位到山坑下去找,果然在草叢中找到一個以前供奉在將軍廟前的香爐!通過「擲杯」(鄉人與神溝通的一種方式。取辟開兩半的竹頭於手,就某事向神禱告,然後拋擲於地,看竹頭向背斷知神旨意),擇吉日把香爐抬上來,並重建將軍廟。現在遊客來到廟前,就會看到福德老爺的香爐是大理石新制的,三山國王的香爐是陶瓷的,而將軍的香爐是原來的普通山石刻的。

再說三山國王廟的故事:三山國王原在揭陽市區榕城內的一處廟中。因榕城進行城區改造,擬遷往他處,但通過「擲杯」,擬遷往的好幾個地方都擲不到「勝杯」,最後才在鳳隱岩擲出「勝杯」,終於遷址到這里。也許三山國王也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吧。

再向前走十幾步,鳳隱岩的龍鳳門即映入眼簾。門上書有「鳳隱岩」三個字。龍鳳門為鳳隱岩主岩的出入口,東西各一,為1992年重修時新建。

進入龍鳳門東門,即到了鳳隱岩的主岩。主岩的建築古樸獨特,一塊天然巨石,蓋住了宏濟堂、註生娘娘殿、首先流徽廳三間主體建築的屋頂,形成了天然的石廟宇。這是鳳隱岩的一大建築特色。

宏濟堂在這三間建築的中央,正座供著五尊大佛,座前一尊十手八腳娘娘,兩側排著十八羅漢,一側還有一身輪轉王。宏濟堂左右有聯曰:「宏開寶筏登天界;濟渡迷津上佛壇。」固守橫幅綉有「燃燈古佛」四字。原來這里供的是佛教過去世庄嚴劫一千佛首領。他還是釋迦的啟蒙老師呢。

岩內又有聯曰:「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見如來。」從這題十手八腳娘娘的聯可以推出,十手八腳娘娘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對世俗來說,輩份太高、地位太高的阿彌陀佛,一般善眾是敢與他直接對話。比較起來,神仙中上「基層幹部」、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傳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得力助手)更顯得平易近人,她有慈母之愛,女性之美,且是「觀」人「世」苦難之「音」,又似乎「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更令人感到可親可敬、可以信賴。心中有急事難事,口中不由自主地念出「南無觀世音菩薩」。然觀世音菩薩就這么一位,芸芸眾生千萬上億,要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不僅要能力強,辦事效率也要高,所以觀世音菩薩一定能變化出十手八腳。這大概就是十手八腳娘娘的由來。再後來,人們覺得十手八腳可能還不夠用,於是「千手觀音」就出現了。以此推之,「十手八腳娘娘」的出現要比「千手觀音」早得多。

來鳳隱岩的善眾,對觀音菩薩也都抱著高度的信賴,虔誠地向他祈求靈簽,以卜禍福,趨吉避凶,以求達到心靈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慰。

宏濟堂的右邊是註生娘娘廟。註生娘娘原在佛經中稱為鬼子母,生有500兒,本是專吃人的惡神,又稱暴惡母。釋迦牟尼為感召她,隱藏其一子,鬼子母悲嘆求之,佛曰:「你有500子,尚憐一子,況餘人只有一二耶?」將心比心,鬼子母因有痛失愛子的深切體會,在兒子失而復得並昄依佛門後,便發誓保護小兒,成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後人們又把她與婦女生育聯系起來,被視為送子娘娘。這就是一個佛門勸人改惡從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例子。

從佛殿前向下望去,只見山谷中群石嵯峨,草木茂盛,這里就是放生石欄。解放前,善眾捕到巨蟒時不忍殺生,就地放生又恐危及禽畜或小孩,固常把捕到的巨蟒抬到這石欄中放生。巨石的縫隙和茂密的樹木草叢很適合野生生物棲息生活,直至解放後,這里還有虎豹的行蹤。據筆者七十多歲的老父親回憶,解放初期的某天晚上九點多鍾,有老虎(並沒人新眼看到,只是從腳印判斷為老虎或是豹子,這一帶活動的多為華南虎)偷走棋盤頂鄉二蔭城一村民家的豬,居住在寨前的一位村民聽到豬叫等異常聲音,開門舉燈火出來看看,發現有一頭豬留在寨前,頭骨已破。原來野生老虎異常靈敏,聽到聲音立即舍豬逃跑,到下鄉偷另一村民的豬。無奈他家的豬圈加有鐵欄,老虎可以從鐵欄上的孔鑽入豬圈,卻無法拖著豬一起鑽出來。老虎看不能得手,轉而到新厝圍偷又一位村民的豬。得手後老虎拖著豬翻過圍牆,穿過田園,並游過一口池塘,不拐彎地來到鳳隱岩山下,喝盡豬血後舍豬而去。清早豬主沿老虎留下的痕跡尋回他的豬,損失不算大。棋盤村雖與老虎居所鄰近,但未聞過有老虎傷人,也極少被蛇所傷。傳說這是鎮山伯公「感天大帝」馴服的功勞。

走出龍鳳門西門,來到僧舍北角,有一個長壽鳳泉,亦稱蓮花井,是鳳隱岩「三特」之一,泉水極其清洌甘甜。鳳泉之特在於:如果沒有人舀水,泉水基本不外溢;如果舀得多,泉水也出得多,井口水位基本不變。在這半山腰上,四周均無泉眼、無水塘,即使在大旱天從不斷流。1992年重修期間以及第二年重光掛牌期間,這口鳳泉居然能滿足建築用水和那麼多人做飯、飲食用水!用此泉水泡茶,清香撲鼻,飲之有洗心滌肺之感。

從鳳泉轉到佛殿後,有一無底古洞,人稱「仙人洞」。洞高約2.5米,另一端深不可測。曾有不少探險者點燭燃薪,進洞探奇,皆因洞深缺氧半途而廢。悠悠古洞更給鳳隱岩增添幾分神秘感。

從無底古洞口攀岩而上,來到覆蓋著三間殿堂的巨大岩石頂端,可看到粗獷隸書「天趣」二字,乃1924年潮安少庵陳鬆手書,意即:鳳隱岩的奇特景觀和動人傳說,真是妙趣橫生,「天大的趣味」!

前面提到鳳隱岩的「三特」之一鳳泉,另兩特為:山間林下蚊子多而岩內無蚊子;冬暖夏涼。鳳隱岩的殿堂,座北朝南,背面小山作屏,東西有疊石山、倒蓋金鍾山朝拱,前面是一條狹長的峽谷。冬天的北風被背面的小山攔住,太陽把這里照得暖烘烘的;夏天,東南風沿峽谷的樹林吹上來,涼爽非常。這大概就是「冬暖夏涼」的地理原因。至於鳳泉的奇特和為什麼岩內無蚊子,筆者愚笨,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4. 感天大帝大還是福德老爺大

感天大帝大

5. 福德老爺的起源

中國古代漢族人民即有祭祀上地的儀式,在禮記載有:「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小牢」。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豬三牲為大牢,而諸侯祭地神,則以羊豬二牲為小牢。
我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又注「土正曰後土」,後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
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人非土不立,非谷耳,封土立社」。
禮記亦謂:「王為群姓立社」,又謂:「社,後土也,使民祀焉牝焉」,並疏:「後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楚辭曰:「土伯」。
五經異義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後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稱呼。或因社神管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稱。
在地以稱土地老爺,或稱土地爺爺為多。而在潮汕地區,則以「福德正神」及「後土」居多,有均稱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又在城鎮及廟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後土」。
禪林象器箋謂:「土地神,守護地方之神」。
左傳註:「二十五家為一社」。
由此看來,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漢族居台灣,開拓巒荒,並手胝足,內心自然產生於土地所求恩賜豐收,以得生存的禱望,不僅視土地之神能護佑五穀豐收,且能保佑家畜興珏,人與天爭,祈神保佑,自屬難免,致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
土地公的來歷,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主所祭「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後來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區、一里、一鄰之事,是個小神,只能鎮壓小鬼怪,所以人們對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說希望他坐鎮在街頭街尾,或田頭田尾,求求「興利發財」而已,他雖然是個小神,但在他管轄地區內,是那地區的神,所以不能看輕他,俗語說:「得罪土地公,飼無雞」,就是這個意思。

6. 土地公硬闖南天門 是個什麼故事

何福德老爺是中國供奉的保護神,廣東地區的人們都稱之為「何伯公」,或「土地伯公」。拜伯公是潮汕地區百姓最平常的事。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除農歷7月15外),很多百姓都會到老爺宮去朝拜。福德老爺的造型幾乎都是白須、白發,笑容可掬,地方員外打扮,一手拿元寶,一手執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現出慈祥溫和的長者風范。和西新村福德老爺廟的福德老爺便是左手拿元寶,右手執拐杖。
究竟福德老爺是什麼神呢?他原來就是「地神」,也就是一種自然神。我國自古代就已經祭地神了,人們以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穀,有了五穀方能養活人類。所以對於土地漸漸地發生感謝之念,後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了。特別我國以農立國,一般的人怎樣重視土地神,由此可猜想而知。
福德老爺源於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信仰,而在我國的民間俗念中,總喜歡將神明予以人格化,加以傳說贊揚。人格化的何伯公是誰呢?其說法不一。流傳於民間的傳說甚多,下列摘要介紹幾種。
其一,福德老爺也稱福德正神,姓何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從小就是個天資聰穎又極為孝順的小孩;三十六歲時,當上朝廷的總稅官,為官廉正;到了周穆王三年才過世,享年一百零二歲。神奇的是,他死後三天,容貌都沒有改變;有一貧窮人家用四塊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何福德老爺,過了不久,居然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何福德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打造金身膜拜何福德,因此生意人常祭拜福德正神何福德。
其二,福德老爺原為周朝士大夫的家僕,名叫何明德。他的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留有愛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見父親,何明德乃伴她千里尋父,途中遇到風雪,女孩受凍將死。為避免讓小姐受凍,何明德乃脫衣給小姐穿,自已只穿單薄的衣物,卻因受不了寒冷的天氣而凍死。就在此時,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的景象,士大夫感謝他的恩德,於是建廟奉祀。周武王時,贈封後土,後世尊為土地公,土地何公。
其三,昔時有一何老翁,於路上拾得駑卵一個,帶回家讓母雞孵出一條蛇來,何老翁飼養於家中,不料有一天何老翁外出時,該蛇闖出捕食鄰人雞鴨,老翁知悉後,乃將蛇放逐於山中。但在此後,蛇經常加害人畜,皇帝則布令除其禍害,但是沒人敢冒險。此時,何老翁遂奮勇而去,將蛇刺殺。何老翁要求皇帝賜他為公,此後就司掌土地,稱為土地伯公,或土地何伯公。

7. 福德老爺的介紹

福德老爺,流行於全國各地。由古代社神發展而來。又叫 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地主爺, 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琉球稱為土帝君。福德正神,或稱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漢族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客家人則稱為「伯公」。潮汕地區的人們都稱之為福德老爺,「伯公」,或「老伯公」,其廟叫福德廟。

8. 福德老爺的祭祀

農歷二月初二,是伯公的誕辰日,這一天漢族民間都要殺雞宰鴨,虔誠祭拜伯公、伯婆,土地廟多要演梨園,以祝「福德正神」千秋。不只二月初二要祭拜伯公,八月十五日還要舉行一次祭典,前者是奉祭,祈求福氣,後者是秋祭,答謝伯公的庇佑。這種風俗,自古至今,未曾中輟。
不但是二月二日,八月十五日,要依例致祭,每逢初二和十六日,商家都有「做牙」祭拜伯公。因為伯公是商業的保護神,一般商家,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做「頭牙」(首次的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最後次的牙),其他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分別才祭拜伯公,特別是頭牙和尾牙,祭典較為盛大隆重。除了商家初二、十六做牙祭拜伯公、伯婆外,一般農家都保持初一、十五拜伯公的習俗。至於逢年過節,廟的香火更為鼎盛,家家戶戶部要准備祭品,虔誠祭拜伯公。
除了一般家戶、商家、農人都要祭拜伯公、伯婆外,村落村野到處也有人祭拜,可見伯公廟之多,崇拜者范圍之廣,可為各種神明之冠。甚至製造陰間天庭用的貨幣商(俗稱金銀紙商)還特別制售伯公的信徒來燒給伯公。「福金」的紙寬大約三寸,長三寸二,每張表面的金箔○.五寸平方,十張裝成一束。另外,在路旁或田畔,橋頭等地常可看到竹枝挾著一束福金插在那裡,這是要獻給該地的土地公,祈求保佑,免除天災地變。
還有,在祭宗祠、掃墓、工程破土等,當祭祀要開始之前,也總要先祭拜伯公、伯婆,叫做「祀後土」,一般墳墓旁邊,往往都有一個「後土」或「福神」﹂石碑,那就是一種土地公。負責保護該地安寧。

9. 潮汕福德老爺對聯

福星照人春常在,

德澤傳世功永垂。

(嵌字聯:福德老爺廟)

10. 潮汕地區的多神崇拜的神的大小如何排的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由於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范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每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裡的地主爺之外,一年裡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財神、月娘(月神)、門神、祖宗……特別是正月里,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

相比於拜佛等宗教活動,「拜老爺」更具地方性和靈活性。「拜老爺」的活動時間是以農歷為標准。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為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一般在家裡舉行,形式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爺和天公,擺上香爐,燭台,和供品,燒香祈禱後再燒冥紙。除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神的誕生日,形式隆重且庄嚴。例如天公誕日,土地公誕日,尤其是正月,「拜老爺」不僅活動多而且規模大。家裡要祭祀,還要到「老爺宮」去祭祀。供品也要講究,有三牲:豬,雞,魚;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發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種新鮮生果,還有必備的鹵鵝。每個村有各自規模盛大的「迎老爺」活動,寺廟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遊行,放鞭炮煙花等。

「拜老爺」除了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形式。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製成的杯,祈禱後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聖杯」,是吉兆,預示著祈告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於跟神的對話,聖杯則表示神靈同意你的請求,反之,則不同意你的請求。

祭拜神明,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一樣,如《東里志》(陳天資,明萬曆二年)所雲:「粵俗尚貴,祠廟興矣」。在潮汕地區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里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聖賢英烈清官等等,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神明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痴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應該來說有一定的地理與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地區,也屬南蠻之地,自古以來天災較多,且文化發展較遲,原始宗教思想基礎導致了信神,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概念,當人們在遇見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時,便容易萌發信神心態,人們所以信神、祀神,無論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於認為這樣做是對自己有用處和好處的,企望「有求必應」才去拜祭,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託與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過的時候便成了迷信。現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雖認為世界沒有神,但拜一拜神也無妨,起碼得到心靈上的安撫,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續了漢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信仰。而由於種種的拜祭活動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來,神廟也隨著多了起來,並漸漸成為民俗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老爺」的分類 及其拜祭重要老爺的程序

潮汕人很重視年節,祭拜祖先,明代中期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余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仆稱主亦為老爺。在潮人民間,既崇拜原來的道教、佛教及民間神明,還有閩越和南越本地的鬼神崇拜,以及土生土長的神靈,因此在潮汕地區神靈名目繁多,神廟祠堂也舉目皆是。潮信對神廟不論規制大小,統稱「老爺宮」,神明概稱「老爺」。在潮汕民間村社小廟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創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玄機,需要什麼就創造什麼,十分得心應手。其形象多取材於三個方面: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種神話傳說。在意識上,他們認為這些屬於"自己"的神最為可靠,關鍵時刻能予人以庇佑,對之禮拜最勤。平時所謂"拜老爺",多指拜這些地方神。"老爺"是所有各類神的統稱。其中包括:
一、 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尤其是為本地人做過好事的人,死後多奉為神。
二、 祖先崇拜系統。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廟"遍布潮汕大地。
三、 地方風物傳說。如「萊蕪神女」、「風雨聖者」等
雨仙廟是祭祀雨神的寺廟。相傳宋代有一位神童孫道者,為民降雨除災,被尊為雨神。揭東、潮安、潮陽、饒平等縣均有雨仙廟。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玉洛鎮的「風雨聖者廟」,因為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有關而更加著名。謝翱(1249—1295年),字皋羽,號唏發子,謚樂耕公。他不僅是南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地區20餘萬謝姓居民的始祖。謝翱原是福建省長溪人,他的先祖謝邦彥是宋代著名詞人,父親謝鑰著有《春秋衍義》、《左氏辨證》流傳於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謝翱隨父親移居臨安的時候只有17歲,已能詩善文,頗具聲譽。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的六月,元世祖下詔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於南劍州(州治在現在的福建省南平市),號召四方起兵護宋。謝翱激於愛國義憤,傾其家資,奔赴國難,率領鄉勇投奔文天祥,並被任命為「諮事參軍」,當時謝翱27歲。景炎二年(1277年),謝翱隨文天祥護送宋帝昺,乘船南下,進漳州,再到梅縣,攻佔潮陽。那時,隨軍而來的謝翱的妻子已懷身孕,不久便在潮陽後江船中產下一子,取名懷壺,字醉仙。後來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斗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翱機智脫走,並潛回潮陽,找到妻兒,隱居白土村,並暗中組織鄉勇待機組織抗元。王小姐介紹說: 「謝翱為了使潮汕一帶鄉民不忘宋國,激發抗元情緒,就選擇了農歷二月十六日——宋太祖的誕辰日,舉行「長春節」活動。為了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隨口稱是紀念『風雨聖者』。現在,揭東縣玉滘鎮大滘村「風雨聖者廟」,就是當年謝翱倡導的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寄託和體現。」

祭祖大凡是在每年農歷的春分或秋分舉行,故常有「春秋二祭」之說,也有在三月三或九月九舉行,還有在冬節舉行的。

祭拜的前一晚,要在天井處擺設香案,祭告天地,並進行宰牲,即宰殺一頭豬和一隻羊。

翌日凌晨寅時,開始鳴鑼告眾,此時,參祭者聞響絡繹而至,祖祠里紅燭高燒,燈火輝煌,鼓樂齊鳴。接著通令執事者各施其事,後引啟龕出主,擺設神位,畢步入神位前,由引燃香送宗子,宗子鞠躬上香,參祭者按輩序年齡依次排列整齊。祭祖開始,首先是薦饌,行初獻禮,宗子祭酒,參祭者三叩首。接著是一齊跪下聽祭文,祭文由禮生誦讀。誦罷眾再拜,最後是薦飯奉茶,獻蓍獻財,撤饌化財。祭祖結束之後,把祭品中的豬、羊肉,按參祭人數每人均得一份,叫頒胙肉。祭祖期間,有些還請來戲班,連演數天,自明代至今,年年如此,故演繹成為潮汕一大民俗。

「拜老爺」對潮汕人民的影響
潮汕人喜歡信佛拜神,在我看來,拜老爺」是潮汕女子婚後的「專利」,不管信佛信道,還是皈依基督教,她們認定的是一個「善」字,不欺弱小,施捨救孤,盡顯美德。其實她們拜神並非是愚昧迷信,而是出於給家庭生活增加更多的保險渠道。潮汕地區是天然的市場經濟,男子經商外出,風險難料,女子幫不上忙,只有在家祈禱的份,當然也有祈禱生子的願望.

在她們看來,拜老爺是一神聖無比的事,她們在拜老爺前要洗澡,換衣,梳頭。而且每天拜的老爺是不同的。
初一,十五。玉皇大帝
初二,十六。地主老爺
初三,十七。媽祖
初四,十八。財神爺
初五,十九。五穀母
初六,二十。珍珠娘娘
初七,二十一。三山國王
初八,二十二。壽星公
初九,二十三。觀音
初十,二十四。如來
初十一,二十五。伯公
初十二,二十六。騷母仙
初十三,二十七。何仙姑
初十四,二十八。太白金星

在最後的兩天老爺雙休日。(我國的老爺太多了,因此,眾信男善女都是自助餐式的,沒有規定哪天拜哪個老爺,絕對的市場經濟,任君選擇。)

在潮汕地區,無論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寺廟。比糧食店要多。長得時間比較長的大樹也是當地人跪拜的對象。而在一年中,最隆重的是在年終。據說,在年終眾老爺都在到天上開會。這時,每家都要大肆鋪張地拜老爺。佛品,水果,三生,樣樣有。而且在拜時是要看日子的,正常的都在半夜。要為供拜的老爺做衣服,帽子,陰錢(要給老爺到天上購物消費的)在拜完以後全部付之一炬燒成灰。

因此,在年終時,潮汕人在晚上是不外出的。哪時到處都是面目猙獰,面帶倦意的人在家門口燒哪些陰衣,陰錢。哪種情形鬼見了也會害怕,就別說是人了。

到了初五,眾老爺要下來上班了。潮汕人又是一陣忙碌,要接老爺了。等到接好了老爺,有的年老體弱的已經累得病倒了。她們就心驚膽跳,以為供拜的老爺不滿意了,她們又一翻補拜。

潮汕人很信風水運程,外出打工要看個好日子,買房子要看個好日子,結婚要看個好日子,上任要看個好日子,買股票要看個好日子,據說有的生小孩也要看個好日子……就不知道高考要不要看個好日子了。

在潮汕地區的任何寺廟終年都是香火不停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最後,我才發現,潮汕人在拜老爺時並不是拜,他們並不是說感激老爺給他帶來了心靈的安靜和力量。他們是在求老爺。在一些寺廟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信男善女,他們把供品擺上,添了香油,點了香,然後就跪在老爺的面前朝拜。一邊拜,一邊口中振振有詞。
開葯店的求貨如輪轉。
開診所的求客如雲來。
開壽衣店的求生意興隆。
開玻璃店的求下冰雹。
開的士的求下雨打台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