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冬至吃什麼火鍋
擴展閱讀

廣州冬至吃什麼火鍋

發布時間: 2022-07-17 23:40:51

㈠ 廣州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1、冬至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2、冬至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

3、冬至吃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麼,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

(1)廣州冬至吃什麼火鍋擴展閱讀: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冬至這天,不少數廣東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此外還有冬至有吃薑飯等。

㈡ 冬至廣東人吃什麼

1、冬至吃燒臘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
2、冬至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對於患有胃腸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湯圓。
3、冬至吃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麼,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
鴨子的葯性偏涼,它的「氣」是較為平和的,對於體質偏弱的陰虛者來說,吃鴨湯正可以起到養陰的功效。同時,鴨肉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都很高,食療功效明顯。除了陰虛者外,平時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常覺勞累的中青年人,皮膚乾燥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選擇常喝鴨湯,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還能養陰潤燥。
4、冬至吃狗肉
冬至將近,狗羊遭殃。習俗中,每到冬至要食用狗肉、羊肉等。狗肉火鍋是很美味的,然而人們在冬至這天紛紛食用,並不完全是為饕餮美食。《本草綱目》「狗肉」條記載:狗肉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補五勞七傷……狗肉不但肉嫩味香,營養豐富,而且產熱量大,增溫禦寒能力較強。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冬至吃魚生
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諺雲:冬至魚生,夏至狗肉。」清末《時事畫報》載「粵謳」說:「大餐只有兩趟,冬至食過魚生,又到夏至,正有狗肉香。狗肉縱唔得食,撈啖汁亦心頭爽。」
書有記載:「粵人多有魚生之會。取魚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血腥,細劊為片。紅肌白理,輕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熱酒,和以椒鹽。入口冰融,號為甘旨。」可見魚生是如此形美味甘,可口誘人。
6、冬至吃糍粑
嶺南文獻中,多有提及冬至糕點的。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冬至為米糍曰冬丸。」乾隆《廣東通志》說:「冬至作冬糍。」陳澧《香山縣志》說:「冬至炊籠糕,大者至米數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則曰白糕;豆殼灰和粉炊者曰鹻糕;黃葉汁和粉炊者曰黃葉仔糕;其炊糯米為飯作餅者曰白糍。」這幾則文獻共同提到的一種糕點是「糍」,有的地方也稱滋粑。

㈢ 廣州冬至吃什麼食物

1、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日清晨,廣東一些傳統習俗保持得比較好的地區,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廣東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還會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而在廣州也是如此。40、50年前的廣州,家家戶戶需要自己手工製作小糕點,每逢冬至前後,珠村的街坊鄰里一般喜歡製作糖心丸或粉果。

2、吃餃子

吃餃子雖然是北方人的習俗,但隨著新廣東人的增多以及文化交流,如今冬至吃餃子也在廣東流行,而且,吃餃子確實比其他食物更能保暖禦寒。但你知道嗎,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習俗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之事。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大家每人兩只「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3、冬吃蘿卜

廣東人常說「冬至蘿卜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意思是要在適應不同季節進食恰當食物,以達到養生目的。冬季人們為禦寒,習慣進補而日常少動,體內易生熱生痰,食用蘿卜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臟腑之氣,夏日食姜則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有人認為,有關冬至的民間諺語,雖無法考究其科學依據,但古人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總結,一定程度上能指導先輩更好地生活。

4、打邊爐

到了冬至晚上,廣東人一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享用團圓飯。他們最願意吃的,就是打邊爐。這樣一邊煮一邊吃,維持食物的新鮮和溫度,哪怕家裡還有人沒回來,但等著他的,仍然是滾燙熱辣的「住家飯」。這樣一來,包保他一進門就「熱淚盈眶」。

然而「打邊爐」這個頗為古怪的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卻是眾說紛紜。明人筆記以為邊爐其實是「便爐」,取其方便;《清稗類鈔》認為「以創自邊某,故曰邊爐」。

5、糯米飯

很多廣東人小時候的冬至記憶,離不開一碗糯米飯,這碗飯來之不易:通常由媽媽掌廚,買臘肉、腌制鯪魚,再加上蝦米、冬菇、蘿卜等幾種材料,分別放進有公雞圖案的「八角碗」中,做出一道混合各種美味的臘味糯米飯。

冬至吃上一碗糯米飯,禦寒滋補,吃完後胃也暖暖的,而且糯米飯有很多好處,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的正氣,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食用。

㈣ 南方冬至吃什麼 冬至美食大盤點

1、吃糍粑: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作「小糍」。

2、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3、吃紅豆糯米飯: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㈤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冬至吃什麼+為啥說「冬至大過年」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是每逢冬至,廣東不少地方的人都有祭拜祖先的習俗。周秦時期,曾以冬至為歲首,代表新年第一天。所以說「冬至大過年」。

除了各家各戶都要准備酒肉三牲、果品、湯圓祭拜外,還有在宗祠祭祖。祭祖通常由宗族統一舉辦。往往舉行一些殺豬宰牛、演戲酬神等追念先祖的儀式。如宣讀族譜、講述家史等。

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肥冬瘦年」、「冬至大過年」,是所有的廣州人從小就知道的兩句諺語。

這樣的習俗難得地堅持到了今天。雖然沒有雪,雖然冬天溫度之高在全國數一數二,可是廣州人硬是拿出最大的熱情迎接冬天的到來。

每年一到冬至,雖然沒有長假期,沒有春節舉國興騰的氣氛,可是廣州大大小小的餐館會家家爆滿,廣州人會舉家團聚、大魚大肉地吃上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你或許可以說廣州沒有冬天,卻絕對不能質疑廣州人對冬天的熱愛。


㈥ 廣東人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廣東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湯圓,因為冬至吃湯圓是中國傳統習俗之一,而且在廣東省特別流行。在廣東省的廣州市,更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在冬至這一天的中午,會讓家人團聚在一起,親手來做湯圓兒,做好以後一起吃,取其團圓之意。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6)廣州冬至吃什麼火鍋擴展閱讀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

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不返沒祖先」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冬至祭天祭祖的傳統習俗。

㈦ 順德冬至吃什麼

順德冬至吃:打邊爐、湯圓、做臘味糯米飯。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表示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節。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粵菜系。廣式火鍋。主要食材是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等。

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邊爐」是用瓦罉,「打邊爐」的筷子也是竹製的,便於站立涮食。

冬至,在廣州又叫過冬、冬節、小年,從年紀大的老人嘴裡,也許還聽說過冬至也叫大冬、亞歲、肥冬、喜冬、履長節、長至、短至。「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