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中國廣州大橋在哪裡
擴展閱讀
廣州哪裡有賣波波球的 2025-07-27 14:31:08

中國廣州大橋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7-25 19:20:59

⑴ 廣州有哪些橋各自的資料

廣州大橋

廣州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因是廣州第三座橫跨珠江的橋梁,固原稱廣州珠江第三橋。 廣州大橋長988.4米,寬24米,其中車行道20米,雙向六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主航道通航凈高8.7米,主橋有三跨,北端的東側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於1983年4月動工,1985年5月建成通車。 由於廣州大道、廣州大橋是廣州市一條南北重要幹道,每日有許多車輛通行,交通堵塞嚴重。廣州市政府已著手興建新光快速路,以疏導廣州大道的交通壓力。
金沙洲大橋
金沙洲大橋連接廣州市金沙洲與廣州中心區,於2003年1月20日上午正式通車。 金沙洲位於廣州西北部,東靠珠江,北依南海,是廣州「西聯」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帶環境優美,山水並存,擁有長達四公里的江岸線,空氣清新,但也正因為隔著珠江,交通十分不便。長期以來,當地居民往來市區常需擺渡,去一趟市中心,擺渡、轉車往往需要近一個小時。金沙洲面積為6.72平方公里,作為廣州市第二塊大規模儲備用地和未來的純居住區,已經完成基礎配套建設。金沙洲地勢平緩,周邊無大型工業區,西有潯崗峰等連綿青山,湖泊散布,廣州市政府希望把其建設為一個擁有原生植被的純居住區。
金沙洲大橋的正式通車,使全洲繼廣州北環高速公路之後,又多了一條人、車都可通行的便道。大橋與內環放射線直接連接,從洲上去往市中心,平均可節約半個小時以上。據統計,如今從金沙洲驅車到上下九、北京路、天河體育中心,均不超過20分鍾。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跨江橋梁,因跨越珠江而得名,大橋分為東橋及西橋,東橋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至大坦沙島,長約336米,通航凈高8.5米;西橋由大坦沙島跨越珠江接廣佛公路和芳村大道,長約415.5米,通航凈高6米,橋寬23米,兩橋距離為1.5公里,中間是一條雙軌鐵路-廣三鐵路,兩側為單線公路及人行路。建成以來,一直是廣州通往粵西地區的必經之路,並且是芳村維一的陸路通道,自從珠江隧道、鶴洞大橋通車後,大橋的重要性逐漸降低,車輛可改行其它通道,市民更可乘搭地鐵,但由於交通極為繁忙,大橋每天仍然是車水馬龍,有見及此鶴洞大橋

鶴洞大橋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和荔灣區之間的珠江後航道上,大橋全橋總長2300米,主橋為雙塔空間索拉復面斜拉橋,長648米,主跨為360米,橋下通航凈高34米。橋面寬30.3米,其中行車道22.5米,兩側各設2米寬的人行道,設計時速為60公里。於1998年7月建成通車。
解放大橋 (廣州)
Wikipedia,自由的網路全書
解放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為連接珠江兩岸的橋梁。北起越秀區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區同福路、同慶路。大橋全長923米,寬25米,雙向4車道,兩側各有3米寬的人行道。

華南大橋

華南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是跨越珠江的一條大型橋梁,兩端連接華南快速干線。

大橋北端位於天河區獵德村,橋南端位於海珠區赤崗磨碟沙的海軍碼頭。主橋長410米,橋寬36米,雙向八車道,兩側各有2.25米寬的人行道,是目前廣州珠江前航道上橋面最寬的橋梁。

⑵ 廣州珠江上的幾座大橋分別叫什麽

廣州珠江上的幾座大橋分別叫:

1、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簡稱解放橋,於1994年12月動工,1998年2月通車。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連接越秀區與海珠區的一座橋梁。

北起越秀區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區同福路、同慶路。大橋全長923米,寬25米,雙向4車道,兩側各有3米寬的人行道。解放大橋原為收費橋,後在2001年停止收費,劃歸市政府。

2、江灣大橋:

江灣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是跨越珠江的一座橋梁,連接越秀區和海珠區。1994年11月動工,1998年1月通車。大橋北端與東濠涌高架路連接,設置匝道與東華南路相接。南端跨越濱江路後與江灣路相接,設置匝道與濱江路和紡織路相接。是內環路的跨江大橋之一。

3、洛溪大橋:

洛溪大橋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境內一座連接海珠區和番禺區的過江通道,位於珠江主航道,是廣州市東南部城市主幹道組成部分,也是珠江後航道上的標志性橋梁通道。

洛溪大橋始建於1984年10月14日;於1988年6月28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線貫通;於1988年8月28日通車運營,於2018年5月2日進行拓寬工程。

4、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跨江橋梁,因跨越珠江而得名,大橋分為東橋及西橋,東橋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至大坦沙島,長約336米,通航凈高8.5米。

西橋由大坦沙島跨越珠江接廣佛公路和芳村大道,長約415.5米,通航凈高6米,橋寬23米,兩橋距離為1.5公里,中間是一條雙軌鐵路-廣三鐵路,兩側為單線公路及人行路。

5、海珠橋:

珠橋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和越秀區的跨江通道,橫跨珠江水繫上,是廣州最早的中軸線組成之一、中國第一座鋼結構開合橋、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市區南北交通要道。

海珠橋始建於1932年12月,建成於1933年2月15日,重建於1950年3月25日。維修於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

⑶ 中國的橋梁近代史是什麼

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橋梁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國的橋梁技術全面落後於世界的腳步,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的出現距今僅100多年歷史,而且是由外國人建造的。從錢塘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己設計現代橋梁的歷史還不足70年;從南京長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大型橋梁的歷史僅34年。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橋梁的成就才使我們重新無愧於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這是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復興時代。
梁橋的新生
梁橋作為最簡單實用的橋型,在橋梁史上出現得最早,在中國古代曾被拱橋的光環所湮沒,但卻是現代橋梁的始作俑者。現代梁橋技術中,鋼板梁橋和鋼桁架梁橋出現得最早,以後,混凝土橋梁以其經濟性和便於維護的優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橋和連續梁橋在八十年代以後得到廣泛採用,成為長橋和大跨徑橋梁的主要橋型。浙江省瑞安飛雲江橋最大跨徑62米,橋長1722米,是中國當時最大跨徑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公路橋。八十年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成為中國公路橋梁的重要橋型。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漢江橋是首座跨徑超過100米的連續梁橋,跨徑100米以上的連續梁橋還有廣東省廣州大橋、江門外海橋、惠州東江橋、湖南省常德沅江橋、貴州省思南烏江橋、天津市永定新河華北橋、湖北省宜城漢江橋、宜昌樂天溪橋、江蘇省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橋等,其中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橋的最大跨徑達到165米,外海橋的連續長度達到880米。
作為現代梁橋的分支——連續剛構、斜腿剛構等新橋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1年中國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斜腿剛構橋——濁漳河橋建成,此橋是邯(鄲)長(治)鐵路上的一座大型橋梁,位於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處,跨越兩岸陡峭的濁漳河,主跨達到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鋼箱型斜腿剛構橋落成。 這就是位於陝西省安康水電站鐵路專用線上的安康漢江橋,主跨達176米,是當時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斜腿剛構鐵路橋。
1988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洛溪大橋。大橋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渡口,跨珠江後航道,全長1916.04米,為4孔一聯三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最大跨徑180米,橋面凈寬15米,該橋建設既吸取了中國修建數十座T形剛構的經驗,又研究了國外同類橋梁的成熟技術,最大跨徑180米,在當時已居亞州同類橋型首位。
洛溪大橋為九十年代連續剛構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並成就了虎門大橋輔航道橋跨徑紀錄。1997年4月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虎門古炮台,連接廣深、廣珠兩條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航道橋是主橋的組成部分,橋型為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型梁,其主航道橋以888米的跨度在當時居全國懸索橋之首,輔航道橋則更以270米的跨徑一舉奪得連續剛構橋當時的世界紀錄。
「拱橋王國」的復興
因為趙州橋等一批古代拱橋的驚人成就,中國一直被譽為「拱橋王國」。即使在工業革命之後,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出現,也沒有完全動搖中國傳統石拱橋的根基。中國人基於對「拱」的理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創造了雙曲拱橋這一令當時的中國人驕傲的橋型。
八十年代以後,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剛架拱橋以及桁式組合拱橋等多種橋型漸漸取代了石拱橋和雙曲拱橋的地位,纜索吊裝,轉體施工、勁性骨架澆築等多種工藝日臻完善。1987年,四川省採用轉體施工法相繼建成巫山龍門橋和涪陵烏江橋兩座上承式箱形拱橋,跨徑達到122米和200米。
1990年四川省在宜賓市建成的小南門橋,跨徑達到240米,已是當時世界上中承式拱橋中跨徑最大的一座。2001年11月7日,小南門大橋因吊桿銹蝕造成部分橋面跨塌,在修復過程中,技術人員對全橋進行了檢測,大橋整體結構依然完好。小南門大橋所付出的代價是創新的代價,沒有創新我們就不可能一睹1400年前的趙州橋。
1995年貴州省甕安縣建成江界河大橋,首次突破了中國混凝土拱橋跨徑 300米大關,達到330米,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桁式組合拱橋。不僅如此,其拱頂橋面至水面高度達263米,居中國各類橋梁之首。大橋一跨飛躍烏江天險,主孔分108個桁片預制,運用桁架伸臂法懸拼架設,兩岸引孔為桁式剛構,全橋輕盈簡潔,凌空飛渡,氣勢不凡。
1997年重慶萬縣長江大橋建成。大橋位於萬州區(原萬縣市)黃牛孔處,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跨越峽江天險的特大型拱橋。大橋一跨飛渡長江,全長 856.12米,主拱圈為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箱型混凝土結構,主跨420米,橋面寬24米,為雙向四車道,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拱橋。
九十年代,鋼管混凝土拱橋因其實用性和優美外型的良好結合,成為各地橋型選擇中的佼佼者。1991年,四川省蒼溪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鋼管混凝土拱橋——旺蒼大橋,跨徑115米。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各地雖然興建了不少鋼管混凝土拱橋,但跨徑始終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橋,一舉將此類橋梁的跨徑提高到270米;1999年又建成了跨徑220米的六景大橋。此後,在湖北、浙江和貴州等省,跨徑在250米左右的鋼管混凝土公路、鐵路拱橋開始增多。
2000年廣東省廣州市內建成了一座中國也是世界最大跨徑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丫髻沙大橋,全長1084米,主橋採用三跨連續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跨越珠江主輔航道、丫髻沙島,主拱的施工採用由兩岸地面拼裝、垂直提升、水平轉動、對接合龍的新工藝,創下多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跨徑第一,達360米;平轉轉體每側重量達13680噸,是世界同類型第一座萬噸轉體橋梁;豎轉加平轉相結合的施工工藝世界領先;兩拱對接偏差僅2毫米。此外,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成跨徑在 220米以上的鋼管混凝土拱橋10座,使任何國家都難望其項背。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鋼拱橋建設一直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國外在20 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建成了數座跨徑500米以上的鋼拱橋,中國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建成了兩座跨徑180米左右的鋼拱橋,而且在此之後並無建樹,這是中國拱橋的遺憾。今天,這個遺憾即將交給歷史,上海盧浦大橋建成之後,不僅將以550米的跨徑成為世界第一鋼拱橋,而且將要把主要形式的拱橋跨徑紀錄一舉握在中國人的手中,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拱橋王國」。
異軍突起的斜拉橋
現代斜拉橋,五十年代於歐洲興起,七十年代傳入中國,由於優質鋼材的運用和設計建造中的復雜計算,低合金鋼冶煉、加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介入了橋梁建設,使斜拉橋成為與以往任何橋型都截然不同的嶄新橋型。1975年先後在四川省雲陽縣和上海市建成主跨為75.8米和54米的試驗性鋼筋混凝土斜拉橋——雲陽湯溪河橋和上海新五橋。在這個基礎上又建成幾座跨徑120米左右的實用橋,為後來斜拉橋在中國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第一座突破跨徑200米的斜拉橋是1982年建成的上海泖港大橋,幾乎同時,濟南黃河大橋將中國斜拉橋的跨徑提高到220米,此後斜拉橋成為中國大跨徑橋梁的首選橋型。八十年代相繼建成的跨徑200米以上的斜拉橋還有天津市永和橋、重慶市石門大橋、安徽省蚌埠淮河大橋、湖南省長沙湘江北大橋、四川省犍為橋、安徽省鳳台淮河橋和台灣省高屏溪橋等。其中高屏溪橋和石門大橋為獨塔斜拉橋,兩側跨徑分別為330米、180米和230米、200米,在當時已居同類型橋梁世界之首,設計和施工技術日臻成熟。
進入九十年代,斜拉橋的跨徑突破了400米。1991年上海南浦大橋建成,跨徑達到423米,兩年以後,上海楊浦大橋實現了斜拉橋跨徑600米的突破,達到602米。到2000年中國建成的跨徑 600米以上的斜拉橋就有4座,除楊浦大橋外,還有福建省青州閩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二大橋,跨徑分別為605米、618米和628米。在世界最大跨徑的10座斜拉橋中,就有6座在中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建造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已建成的斜拉橋逾百座,跨徑在400米以上的有20座,現已開工的江蘇省蘇通長江大橋和香港昂船洲大橋將以千米以上的跨徑改寫斜拉橋的世界紀錄。
斜拉橋已成為中國橋梁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懸索橋的三次飛躍
現代懸索橋雖然源於古代吊橋,但現代懸索橋的規模、材料、技術含量已和古代吊橋不可同日而語,它集中了當代建築學最尖端的理論、工藝、材料,以無與倫比的跨徑雄霸橋林,即便是橋林新秀斜拉橋在跨徑上也無力與其爭鋒。 1995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大跨徑懸索橋廣東省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它以452米的跨徑吹響了中國大跨徑懸索橋建設的號角。僅僅一年,西陵長江大橋就將這一紀錄提高到900米。1997年,又建成了跨徑888米的虎門大橋。同年,香港青馬大橋又實現了新的跨越,以1377米的跨徑雄居中國橋梁跨徑之首。1999年江陰長江大橋又以1385米的跨徑傲視橋林。中國懸索橋4年實現3次飛躍,每次飛躍都是450米的驚人數字,這在世界橋梁史上也絕無僅有。
江陰長江大橋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與靖江市之間,跨越長江下游的開闊江面,連接京滬高速公路,是一座鋼箱梁懸索橋。橋長3071米,主跨1385米,橋塔高196米,通航凈空50米,可通過5萬噸級散裝貨船,主纜長2200米,直徑 86厘米,重達16800噸,主纜由169股束組成,每股束又由127根5.35毫米的鍍鋅鋼絲組成,鋼絲總長達95000公里,橋面總寬37米,為雙向六車道,工程歷時5年,於1999年9月28日建成通車。正在建設中的江蘇省潤揚長江大橋南汊橋,將以1490米的跨徑再創中國橋梁的跨徑紀錄。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中國的橋梁建造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前十年為此做了經濟上、技術上和人才上的准備,九十年代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設,中國橋梁將會創造更輝煌的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領世界橋梁的未來。

⑷ 廣州大橋屬於哪個區

廣州大橋屬於越秀區轄區。

廣州大橋位於廣州市區東部,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北端東側設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因是廣州第三座橫跨珠江的橋梁,所以原稱珠江第三橋。 廣州大橋長988.4米,寬24米,其中車行道20米,雙向六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主航道通航凈高8.7米,主橋有三跨,北端的東側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於1983年4月動工,1985年5月建成通車。 由於廣州大道、廣州大橋是廣州市一條南北重要幹道,每日有許多車輛通行,交通堵塞嚴重。廣州市政府已著手興建新光快速路,以疏導廣州大道的交通壓力。

⑸ 現在廣州有名橋梁

有人讓我說說廣州珠江上的橋,好讓他了解一下,同時也讓我溫習一下,很好的理由嘛!對於如此好學上進、有謀有略的好青年,就算是陳詞濫調,也得唱下去了。
廣州珠江上可以說是大橋較多的,因為廣州市因珠江而劃開了兩半,雖然早期珠江以南的城區不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北已經開始「分庭擴禮」,實現「對話」了。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上的橋的建設速度可以說是以現代化的速度與時俱進,從早期的兩座到了現在的近十座,形式各異,用途巨大。至於非珠江上的橋就更多了,以前廣州只有一座叫「彩虹橋」的旱橋,但現在屬於旱橋方式的高架橋比珠江上的橋長得多,我曾經寫過一句話:「在廣州,橋便是路」。
首先還是說說珠江上的橋的名字,我一向認為廣州政府在給珠江上的橋命名時是過於拘緊的,這也與廣州本土文化中詩化思維和形象思維比較欠缺是有關系,但也表明了本土文化比較務實和沉穩的一面。廣州的橋名,大多隻是用地名沿用到橋名上,如建在海珠廣場(昔海珠石)上的叫海珠橋,建在人民路上的叫人民橋,建在海印上的叫海印橋,建在廣州大道上的叫廣州大橋(也因為是廣州城區的珠江上第三道橋而被稱為三橋),建在白鶴洞的叫鶴洞大橋,建在解放路上的叫解放大橋。。。。。。
總而言之,這些橋名都屬於缺乏創意,但卻能讓人很容易從橋名上判斷到橋的兩端連接的位置,是優是劣不好評論,我想,它也代表了廣州的性格吧。
我曾經在去婺源的車上說過這個問題,比較過婺源人和廣州人在起名這個習慣上的區別,記得我列舉過婺源的好多地點和橋名,像紫陽、思溪、江灣、李溪、浙源、虹關等的,一聽就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因為那裡也是中國讀書人最密集的地方,文化的底蘊較深,也形成了事事首重文化的習慣,它們的思維里有太多詩化的生活元素,因此那裡的名字起得好是必然的,這也是當地文化和一種體現。但在求實和進取方面,自然是經歷了改革開放大潮的廣州人顯得更為自如一些。
珠江上的橋,以珠海橋最有歷史了,也是珠江最早的一座橋。「海珠橋」是在1929年始建,由美國公司負責設計及承建,直至1933年2月才全部完工,當年的工程進展也是夠慢的了。這是當時中國惟一的一座可開合鐵橋,當在船經過的時候,橋的中央部位可以向兩邊拉起,讓船隻通過後再放回,我想那時候經過珠江的大船是極少的,多數都只是那種小小的船,不用經常把橋拉起。如果這橋用在現在珠江的狀態下,一拉起來大概就別想再放下了。
1949年在國民黨撤退時,曾經定下炸毀海珠橋和橋邊的發電廠的方案,他們想讓共產黨得到的是一座交通不暢而且還是黑燈瞎火的「死城」,由於地下黨的努力,電廠保護下來了,但海珠橋還是被炸了。
當地國民黨一連長負責爆破此橋,在裝好炸葯准備驅趕橋上的人的時候,解放軍已經打到越秀山附近,情急之下,國民黨連長在塹口碼頭的船上匆忙引爆,海珠橋頓時灰飛煙滅,橋上經過的人死傷無數,橋附近的居民建築的玻璃窗全部震碎。
現在的橋是在解放後改建的,在1974年又加寬了一次,盡管經歷磨難,海珠橋仍是廣州珠江上最古老的大橋。
1967年的五一節,人民橋正式通車,這是廣州珠江河面上第二座橋梁,由於當時廣州兩大群眾組織「武鬥」一觸即發,因此沒有舉行通車儀式。可以說這橋是「文革產物」,在只管斗爭不管生產的歲月里,廣州能夠建成這種一座橋,我想已經是個奇跡。
廣州大橋於1985年5月建成通車。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的橋梁,北端東側設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由於是珠江上第三座大橋,故當地人簡稱為「三橋」。
珠江大橋為鐵路、公路兩用橋,是廣州往西面的主要出口1958年興建,1960年建成通車。橋分東橋和西橋兩座,中間為雙軌鐵路線,兩側為公路線。珠江大橋氣勢宏偉,曾是羊城八景之一"雙橋煙雨"的標志。該橋建設比「三橋」和人民橋還早,為何沒有被排進去呢,其實是因為橋所在的位置當年還是郊區,所以廣州人沒有把它當作是市區內的橋。
海印橋是1986年通車的,為廣州第一座雙塔單索斜拉橋,結構和我們熟悉的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相仿,兩個高塔猶如兩個高大的帆影,有形象豐富的寓意,夜色之下,燈火這中,海印橋的美景為珠江增添燦爛。
在1997年底到1998年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廣州又相繼通車了江灣大橋的解放大橋,把東濠涌高架和解放路延至了江南。半年後,鶴洞大橋也通車了,廣州城區的建橋工程告一段落。
廣州城區在珠江的大橋從東往西共七座(珠江大橋未算在內),依次為:
1、廣州大橋
2、海印大橋
3、江灣大橋
4、海珠橋
5、解放大橋
6、人民橋
7、鶴洞大橋
(註:在廣州市區邊緣的珠江大橋、洛溪大橋、東圃大橋、琶州大橋、華南大橋、東江大橋、番禺大橋均未列入此列,而珠江在夜色是開燈的航段,也基本在上述七座橋的范圍內)
有句話說:山東的路,廣州的橋。
可見廣州的橋是有名的,當我們靜下心來,在夜色和涼風中走在珠江的兩岸,欣賞著那美麗的夜景,我們會發現,那七座橋是很優美的把珠江兩岸聯系在一起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那七座橋是很順暢的把我們的生活與城市的節奏聯系在一起的!

⑹ 大橋長約1000米還是1000千米

1000米。

廣州大橋,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境內一座連接越秀區與海珠區的跨河通道,位於珠江之上,是廣州市區主幹道路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公路網北京—澳門公路的組成部分。

廣州大橋始建於1983年4月,1985年5月建成通車,2017年9月21日完成擴建改造工程,大橋北起越秀區東山街道、南至海珠區赤崗街道,全長約1000米;橋面為雙向十車道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簡介

廣州大橋位於廣州市區東部,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北端東側設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因是廣州第三座橫跨珠江的橋梁,所以原稱珠江第三橋。 廣州大橋長988.4米,寬24米,其中車行道20米,雙向六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主航道通航凈高8.7米,主橋有三跨,北端的東側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

由於廣州大道、廣州大橋是廣州市一條南北重要幹道,每日有許多車輛通行,交通堵塞嚴重。廣州市政府已著手興建新光快速路,以疏導廣州大道的交通壓力。廣州大橋整飾完成後的非機動車道寬達3.5米。

⑺ 廣州大道屬於廣州的什麼區

請問具體是廣州大道那個位置,廣州大道跨越了白雲、天河、海珠區

⑻ 港珠澳大橋長約多少千米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立交;橋隧全長55千米,其中主橋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
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線西起大嶼山島散石灣,向東經沙螺灣水道至赤鱲角島嶼南部,再向北經觀景山,沿赤鱲角東岸線至香港口岸人工島;珠海連接線東起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向西依次經過拱北灣西南部海域、陸地茂盛圍邊境特別管理區、前山河、白面將軍山,至拱灣港東北部;澳門連接線起於珠海澳門人工島,經友誼圓形地至填海新區。
港珠澳大橋分別由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和港珠澳三地陸路聯絡線組成。其中,三座通航橋從東向西依次為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以及九洲航道橋;海底隧道位於香港大嶼山島與青州航道橋之間,通過東西人工島接其它橋段;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分別位於近香港水域與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島位於兩端引橋附近,通過連接線接駁周邊主要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