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過年獅子怎麼舞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好吃的棕子 2025-05-15 07:52:44
極兔中轉站在廈門哪裡 2025-05-15 07:48:18

廣州過年獅子怎麼舞

發布時間: 2022-10-23 14:33:09

① 舞獅是如何表演的

獅子開坪表演——演獅腳演獅腳,要選好兩個大面具(唐僧、沙僧),兩個真假猴王面具(猴子),一個豬面具(豬八戒)和美女面具(妖女)的扮演者。

舞獅者一般由體力好、跳躍能力較強的青壯年擔任,兩個小猴一般由筋鬥打得好的少年擔任。其餘扮演者任其愛好。

獅子的最後一個舞法是搶青。舊時官府往往將「青」高懸,任眾獅子爭搶,故歷代都稱為「搶青」。近代走向文明,主家亦不願新年大吉之時在自家門口大打出手,一般指定由某獅團的獅子採摘,故改稱為「采青」

按規矩,獅子把青菜吐給觀眾,叫「吐青」,「青」之菜頭,獅團要用領謝帖包好,送還主家。

「青」主要分兩種形式,一是「高青」,二是「平地青」。高青是將青掛在上空。青草獅是舞獅者用牙咬住獅頭,以高超的輕功,縱身躍上高空,舞獅者用手將菜頭拉斷之後,放口中,下地後將菜葉吐向觀眾,將菜頭用領謝貼紅紙包好送還主家。

而鬥牛獅就要用人以疊羅漢的形式取之。如四層人以上的,第一層要用12人,用藤牌加木棍搭好;第二層用八人;第三層用三人,一個藤牌,背靠背成一圓圈;獅子即是第四層,如還夠不著,還再上一人登上肩而采青,另外還要搭架步級,獅子逐級舞上,登上高層之後,整個形態如寶塔。寶塔是佛家的術語,獅子又源於佛教,故稱疊寶塔者為「羅漢」,整個疊人梯的過程,稱為「疊羅漢」。在獅子吐青(帶有把發財的意願分給大眾之意)之時,不但鑼鼓喧天,還吹起海螺,其聲勢壯觀,觀眾亦為之歡呼。

舞鬥牛獅,不論武術,單就這一疊羅漢就難度較大,故鬥牛獅搶青不如青草獅快,但其合眾人之力,且能高空舞獅打花頭,亦可稱為一絕。故鬥牛獅在額上同樣畫一「王」字,同樣稱為獅中之王。

舊時連州的醒獅搶高青,是以木架搭成一平台,獅子在上面表演入睡、醒、搔首等動作,故稱「大頭狗」。

平地青:主家將「青」放在平地上。平地青分動物青、靜物青、文學典故青等形式。

動物青:主家把「青」擺成螃蟹、蠍子等形狀。如螃蟹青,先用一竹箕,放在地上,蓋著生菜等代表螃蟹背,然後用兩個水果代表眼睛,再用稻草擺成大小鉗和幾條彎曲的小腳,整個形態擺成螃蟹狀。帶獅者用禮盒帶獅舞拜三下「青」之後,獅子即圍繞螃蟹青舞一圈,表演成獅子跟螃蟹的一場搏鬥,每舞一次都將獅頭伸向螃蟹青,然後一個小跳離開。「搏鬥」一圈之後,獅子先除「大鉗」,然後除「小鉗」,再取「眼睛」、「小腳」;然後掀開竹箕,取出裡面的「青」;然後碎青、吐青。歡舞一陣之後帶獅者帶獅叩拜三下,將菜頭送還主家。

蠍子青:先用磚塊堆砌成蠍的形狀,用水果妝扮眼睛,用竹篾擺成腳,然後在尾部放一條甘蔗代表尾巴。采青時同樣要表演成獅子與蠍子的搏鬥,先解決尾巴,然後逐個解決。

靜物青:如水盆青,場中放一盆水,裡面放六枚或九枚硬幣(六寓意「六合」,九寓意「長久」)和一棵生菜,其他利是、香煙放在盆邊。如旁邊放一條長凳,即代表河堤,長凳上再架一副梯子即代表木橋。采青時帶獅舞拜三下,獅子在梯邊舞動,表現出觀看喜悅的心情,然後逐步舞上木梯;接近水盆後,低下獅頭,將口對著水盆,用備在腰間的毛巾,將水吸干,擰干毛巾;然後從口中取完硬幣,將「青」吞入口中,再表演碎青、吞青的動作,之後,從木梯上逐級舞下,向水盆方向拜三下即可。

文學典故青:主要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傳說,或文學經典中著名人物曾經用過的物件來擺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過的釣魚桿;《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三國演義》中關公用過的關刀;趙子龍用過的槍等。此類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例如,主家在場中立一直鉤的魚桿,就要想起《封神榜》中姜太公渭水旁直鉤直釣的典故。先帶獅朝魚桿拜舞三下,指引獅子舞動一陣之後,將獅子按在青前蹲下,然後示意鑼鼓停住吟出第一首「花」:

「日頭一出放紅光,一條釣桿渭水旁。八十姜公來垂約,直鉤能把魚釣上?」

一通鑼鼓之後,停住鑼鼓吟第二首「花」:「鑼鼓打來鬧洋洋,紂王無道實荒唐。文王四處訪賢士,要把商朝一抒掃光。」

二通鑼鼓之後,再吟:

「鑼鼓打來鬧洋洋,文王相召渭水旁。為救蒼生扶賢主,收起釣桿見文王。」

獅子舞動一陣之後,采青、吐青,帶獅者收起釣桿即可同樣,如門口放一把關刀,即吟出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如放一把纓槍,即吟出趙子龍長板坡單槍救主的故事;如放一棒,即吟出孫悟空扶助唐僧取經的典故。

總之,主家可根據文字典故隨心所欲而擺青,獅團即要具體分析,隨機應變以簪花的形式搶之。

2007年,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幕式,群獅慶盛事。

②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 文化 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廣東醒獅的簡介。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是融 武術 、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 故事 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廣東醒獅的歷史溯源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北方獅)、"南獅"(南方獅),"北獅"重形,"南獅"神似。這為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究竟始於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嶺南地區仍是處於落後的原始部落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給嶺南地區帶來了農耕、紡織等技術,帶來了中原文化。其後在隋朝開皇十年,設置南海縣,其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廣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區及三水、順德等地。

歷史上,中原地區多戰亂,中原地區人民曾有三次大遷徙,嶺南是其主要落腳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遷,其必然帶來中原的文化,帶來了人民群眾喜愛的舞獅,這是順理成章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醒獅"一章中稱:"據傳,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註:佛山原屬南海縣管轄)這點我們可以從當時南海縣的物質基礎及製作獅子的工藝得到答案。南海縣自古以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盛產蠶桑魚蔗;綴絲織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製作、紙扎工藝等十分興旺,宋朝時南海縣的石灣以其陶瓷工藝飲譽大江南北,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稱。在明、清時期,南海縣佛山鎮與湖北漢陽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同時號稱"中國四大名鎮"。《佛山忠義鄉志》中載:"五斗司光緒三十三年呈報工商部實業品匯冊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多在石路鋪。"這很清楚地說明了當時南海縣的獅子製作工藝為各地之冠。

廣東醒獅的基本特點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竟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廣東醒獅的藝術風格

舞獅子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們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民間較流行的說:“北獅”源自北魏。舞獅流行於“胡人”,以木雕成而動,做祭治儀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稱之為“北魏瑞獅”,除作為宮中娛樂之處,亦為胡人一解思鄉之情。至南宋稱之為“北獅”。

“南獅”,流行於中國南方廣東一帶。說是有一頭怪獸,到處吃鄉農的收成,但不傷人畜,常發出“年年”之聲,人們便稱為“年獸”,年獸眼大口闊,頭有觸角,性格善良。鄉農視之為聖獸,不敢捕殺,後村民以爆竹之嘈雜聲嚇走了“年獸”,民間復加平靜。村民互相向親友祝賀,並定這天為“新年”,象徵新的開始。從此,每逢新年,民間以竹仿製“年獸”,燒爆竹,派紅封。其次,南派獅頭與北派獅頭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派以寫實為基礎。南派則以神似為主導,它以塑造一個誇張、浪漫的獅子為藝術形象。

南派舞獅頭以廣東醒獅最有代表性。獅子流傳到各地後亦因應當地的習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但萬變不離其宗,獅頭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如紅獅關公臉,黑白臉、青鼻鐵角蓄牙刷須的張飛形象則表現在豪放粗獷的氣勢。

廣東傳統的舞獅講究技巧和武術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組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個舞大頭佛,手執大葵扇作引導,後面則有鑼鼓隊配合,獅子的動作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態百態。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南派舞獅的上乘功夫。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擊打樂有鼓、鑼、鈸。擊鼓手是舞獅子的核心和靈魂。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當今獅藝,不論是演技或獅頭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國際上,器材的長、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規限,比賽時間規定在10至15分鍾之內,運動人員限定在6至8個,從而使傳統獅藝從普及中走向競技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廣東醒獅的文化內容

佛山是名揚海外的中國古鎮之一,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它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練,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獅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廣東省南海縣,是醒獅的正宗發源地,遠在明代初期,有中國四大名鎮之稱的南海縣佛山鎮,就已經有專門製作醒獅獅頭,獅被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鎮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獅舞就已是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每當逄年過節,或遇有重大喜慶(如鄉人中舉、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動醒獅助興。其後,這一民間傳統活動,逐漸遍及整個南國的兩廣地區。

南獅的外形像獅子,但是,頭頂多長一角,像獅子但又有不同於獅子。南獅的獨角角尖微彎向前,而不是向後,這種造型無損獅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不難看出,是把獅子和獨角獸兩者之間的特徵,糅合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新型獅子,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皇朝,對於僭用皇帝專用的服飾、儀仗等的民間百姓,沒有不視為‘犯上作亂’。其罪狀,輕則傾家盪產,重則誅連九族。因為黃獅子舞既曾為李唐皇帝所獨享的專用舞蹈,自唐代以後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當然視之為‘禁物’,誰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但獅子舞畢竟是勞動人民所創造,是一種藝術性和體育性相結合的傳統娛樂,人民喜愛它,於是乎想出了避開有關禁忌的良策。醒獅的形象,既是獅子但又多長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時,就稱為‘獨角獸舞’,令統治者抓不著把柄。宮廷的黃獅子舞,以人手執紅拂作引動;而醒獅舞是以人扮‘大頭佛’手執葵扇來引動,且不拘束於什麼‘五色’、‘五方’之類定法,又有自創一格的敲擊樂和技法,源出自黃獅子舞,又別於黃獅子舞,成為嶺南地區民間的傳統體育娛樂重要的活動,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創造,為人民所喜愛。

在南海西樵山曾經出現一位醒獅史上的風雲人物,南海西樵山人傑地靈,一代武俠黃飛鴻就誕生在西樵山下。黃飛鴻倡導的南獅獅藝,舞出了中華民族氣節,體現一種開拓、團結、不畏艱險的民族豪氣。當年黃飛鴻獅王爭霸的場面如今每天都在紀念館中重現。幾位身手矯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閃展騰挪,南獅的神奇魅力盡在靈巧的動作中淋漓展示,彷彿又看見黃飛鴻當年的風彩。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經常鑼鼓喧天,獅子就出場了,它邁著矯健輕快的步伐,左顧右盼,搖頭晃腦,神態極為機警,四條腿敲擊著地面,踩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向鐵樁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時候雄獅突然躍上的鐵樁,隨即一個獅立,笑傲長空,獅身上的鱗片在太陽下熠熠發光。人們一陣驚呼,再看獅子急轉回頭,四腳落在樁上,在節奏鮮明的鼓點中邁出靈動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升騰跳躍,如履平地一般,說話間,鼓聲突然停息,雄獅突然向前躍起,四腳騰空,在落樁時前腳落空,整個獅身向下急墜,觀眾席上有人在蒙住雙眼,不忍再看,再看獅子在落到鐵樁中部之時前腳突然夾住鐵樁,穩住下墜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後突然發力藉助後腿上拉之力躍上鐵樁,然後一個瀟灑的亮相結束了此次表演。觀眾席上傳來潮水般的掌聲。

醒獅也就不僅風采於當年,而今也倍受歡迎。隨著改革開放,廣東醒獅隊已遍及廣東城鄉,醒獅影響與日俱增。它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於一體,同時具備濃厚的吉祥、喜慶色彩以及烘托氣氛的渲染能力,就連國外華僑也成立醒獅隊,演繹傳奇色彩。年代愈來愈久遠,醒獅精神也愈來愈被傳誦,醒獅逐漸成為潮流!

廣東醒獅的舞苑瑰寶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地道的廣東民間舞,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廣東醒獅的現狀傳承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項目的醒獅隊,更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就從南海地區十七個鎮和縣屬機關、企業,便有醒獅隊1800多個;大瀝鎮1990年 元宵節 舉行的"生菜會",就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里水鎮的每一間小學都建有少年醒獅隊;南海縣各鎮更有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醒獅隊,三代同堂齊上陣舞獅者,常有之。此外,還有女子獅隊。

廣東醒獅舞不單國內有名,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近年華僑、外國人到南海地區的舞獅館學醒獅、習武者甚眾。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醒獅這一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發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急求!誰知道廣東地區民間傳統舞獅特點是什麼

舞獅,廣州俗稱「舞醒獅」,是以武術功法為基礎,又以舞」為形式的獨特民間藝術舞獅。由兩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動一頭四不像「獅子」,前有「大頭佛」逗引,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雷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奮起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銜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廣州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蝙蝠,飛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因鬣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鬣毛揚起如蝙蝠的緣故。現在廣州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4

④ 過年了,怎樣才能把獅子舞好(獅頭)。有什麼技巧

讓自己的心神都融入到音樂里,. 舞獅子要動作到位, 眼神要像一頭獅子一樣, 把自己當作一頭獅子去跳, 去舞。要有爆發力

⑤ 民間藝術「舞獅」的活動規矩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街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舞獅,廣州俗稱「舞醒獅」,是以武術功法為基礎,又以「舞」 為形式的獨特民間藝術舞獅。由兩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動一頭四不像「獅子」,前有「大頭佛」逗引,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雪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奮起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街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的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編幅,飛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回其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成 毛揚起如偏幅的緣故。

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⑥ 關於舞獅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街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舞獅,廣州俗稱「舞醒獅」,是以武術功法為基礎,又以「舞」 為形式的獨特民間藝術舞獅。由兩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動一頭四不像「獅子」,前有「大頭佛」逗引,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雪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奮起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街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的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編幅,飛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回其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成 毛揚起如偏幅的緣故。

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⑦ 廣東舞獅舞出人的8種神情!你知道過年舞獅的寓意嗎

舞獅的寓意是為了慶祝,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春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⑧ 舞獅習俗

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項目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銜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銜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蝙蝠,飛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因鬣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鬣毛揚起如蝙蝠的緣故。

現在廣州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⑨ 鬧元宵的舞獅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漢族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