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不是有一個用花瓶堆成的房子嗎
是滴~~叫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裝修而成的法式洋樓;瓷房子主人張連志親自設計,用他自己多年收藏的古瓷器、漢白玉石雕、水晶石與瑪瑙,以及數以萬計的瓷片等作為裝修材料,讓洋樓華麗「變身」,披上「中式外衣」,變得古色古香,珍貴的用料也讓房子堪稱價值連城。
china house
地點: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2號瓷房子
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漢白玉石雕、四十多噸水晶石與瑪瑙,七億多古瓷片,把一座法式洋樓裝飾成一座價值連城的瓷房子。張連志的這一創想,究竟是他長久收藏「毒癮」的瘋狂宣洩?還是他為世人營造的一個超級夢想? 日前很多到天津旅遊的人,都喜歡到赤峰道上的 「瓷房子」前駐足觀望。這幢散發著歐洲風情的法式小洋樓經過張連志四年精心打磨,如今華麗「變身」,披上古瓷片織成的「中式外衣」,變得古色古香。引起英國BBC、英國路透社等海外媒體紛紛前來一探究竟。
大手筆的古董狂人
「有人說我瘋了,把這么珍貴的瓷片隨意粘到牆壁上。」瓷房子主人瓷房子的設計者張連志
兼總設計師張連志笑著說,「可是,我覺得它很有意義,我收藏了許多東西,擺在家裡自己欣賞有什麼意思?我要讓大家都來關注中國文化,讓大家都能意識到中國瓷器的魅力。」 張連志說他有一個構想,想將中國文化傳播當作產業來做,但具體細節還沒想清楚,而「瓷房子」一定在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在他看來,瓷房子不是隨性所至的建築,更多的是一份文化標志。 裝飾房子的瓷片,幾乎都是張連志的收藏心血,而他對文物收藏的痴狂,已如同「毒癮」深植體內:二十多來,他的古董存貨堆滿了4個大倉庫,而他經營的「能吃的博物館」——粵唯鮮集團,早就因客人可坐在文物中享用美食,而遠近聞名。 張連志說他建造瓷房子的靈感,就來自於他的華蘊博物館的一面古瓷碎片鑲嵌的牆,這面牆在2002年時曾贏得了來這里就餐的各國財長們的好評。張連志說他當時就想,如果把法式小洋樓的牆壁上也貼上古瓷,會形成怎樣的效果呢?靈光乍現的念頭就這樣在腦海中生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建築面積近四千平米的法式小洋樓,地處繁華鬧市區,張學良將軍的府邸曾經與它一步之遙。該建築地處法租界,具有文物價值,張連志說他買的時候頗費了一番周折。
古董充滿每個細節
瓷房子造價
瓷房子造價究竟有多高,張連志說連他自己也無法估算。從開工至今,已經用掉可統計的大約有: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漢白玉石雕和二十多噸水晶石與瑪瑙,近百隻隨處瓷房子
可見的瓷貓枕,三百多個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獅子。用掉的瓷片不計其數,沒有一片現代瓷,其中還不乏鈞窯、汝窯等五大名窯的瓷片。瓷器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有晉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鈞瓷、龍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紛彩等各個時代的精品。
瓷房子有許多令人驚嘆的創意
它將傳統元素與具有中國文化韻味的元素巧妙地糅合起來,比如:圍牆是「平安牆」,用的是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貼,取諧音「瓶」安牆而來。石造像、漢白玉石雕會在恰當的時候與瓷片形成趣味組合,代表著時來運轉(諧音「石」)。 二樓屋檐左右兩邊立著栩栩如生龍和鳳,這是意其「龍鳳呈祥」……幾乎每一處、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它特定的韻味。即便是屋外的排水管,也用水晶和明清瓷貓枕包裝,看不出原樣。
瓷房子還有一組不能忽略的文物
除卻瓷器、漢白玉石雕,瓷房子還有一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三百多處獅子,它們按照各自大小據守在瓷房子各個角落。
例如
圍牆外門口,是明代的一對石獅子,高近一米,做工精美,鬢邊毛發絲絲可見。推開柵欄,走過瓷片鋪就的院落,踏過漢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階,一個明末清初年間的墨綠色瓷獅子迎門而立。據說,這個瓷獅子曾經有一對,在段祺瑞府前站過崗。現在,另外一隻在戰火中香消玉殞,只剩下這一隻孤品。樓頂上各個角落都有獅子的身影,或仰天長嘯,或低頭沉思,形狀各異。這些石獅年代橫跨東漢、唐、宋、清各個時期,每一個都極具價值。在院落里,瓷房子里的物品,隨便拎出來一件,都會有幾百年的歷史,兩枚官帽筒,身上有鋸過的痕跡,昭示著它年代久遠。樓梯口的扶手大都用帶著款的碗底組合而成,大多是官窯,俯首皆是「大明隆慶年造」、「大明萬曆年制」等落款。張連志就是用這樣的大手筆,讓現代人與歷史對話。
讓房子具有音樂的節奏
建造瓷房子的四年間,沒有一丁點建築知識的張連志說他近乎得了「魔症」,常常半夜三更,一有靈感就會驅車直奔瓷房子,甚至夜宿瓷房子與工匠同吃同睡,以便能更好地溝通。他說自己特別喜歡流暢曲線帶來的感覺,於是與施工工匠溝通,要求瓷房子的每一部分都要和音樂一樣有節奏有生命。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只要線條活了,就對了。」線條的流暢在圍牆的設計上可見一斑。十餘米長的圍牆,一共用了六百三十多個瓷瓶,且大都以元青花為主。大小不一的古瓷瓶如同將要行軍打仗的士兵,聽從將軍的安排站在自己最需要的位置上。瓷瓶與瓷瓶之間的縫隙用水晶、瑪瑙填充,為了保證瓷瓶的安全,在每個瓷瓶被當作「材質」修建平安牆之前,都有專門的工匠在空瓶子里填注水泥,確保瓷瓶不中空,以保證它的堅固性。將瓷片固定在牆上也不是容易的事。先是要在一箱箱的古瓷碎片中尋找到合適的,備用的瓷器有瓶、有罐、有碟、有碗,凹的、凸的、帶把的、起棱的各色俱全,因此,在用時首先要根據顏色和形狀區別開。另外,瓷片不同於瓷磚,底面不平會進空氣,不易掛住,所以使用的是白色硅酸鹽水泥混合石膏粉,然後加入強力膠水,一起勾兌後形成的白色膠狀物進行粘貼。瓷房子外圍的裝飾工作已經完成,但更具有難度的室內「壁畫」裝飾目前才完成一半。整個瓷房子加上頂樓一共五層,屋內正中央用瓷片包裹的天井扶梯一路蜿蜒直達頂樓。屋內牆壁上是專業畫師畫的各個朝代書畫大師的代表作。工匠師傅們再用瓷片將其展示出來,有宋代《古木怪石圖》、唐代《五牛圖》、元代《鷹松圖》等等,每層樓都有四至五幅不等。細致入微的筆畫是貼瓷工作的巨大挑戰。張連志說,比如這幅鷹松圖,鷹的羽毛蓬鬆乍開,瓷片也要按照原畫的筆鋒細膩展現,就需要在上萬片瓷片中尋找合適的,有時稜角鋒利了點就需要將它磨圓。最難的是,要表現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一個瓷片上再用機器磨出一條條粗細分明的線條,手心大的瓷片往往會刻上十餘條線。一塊小瓷片將其打磨成能入畫用的材料,會耗費工匠們半小時時間。張連志認為,瓷房子對於他的意義,不單單是一件藝術品收藏的集合體,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符號。他期待著用瓷房子這種形式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示給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