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粵語發源地是在哪座城市
粵語,也叫廣東話,約定俗成是指廣州話。很自然粵語發源地是在廣州市。
『貳』 粵語發源地在那裡
很多外地來的民眾,甚至廣東本土人,一說到粵語發源地第一時間可能就會想到廣州,不過真正的粵語發源地是這里,對,就是這個被遺忘多年的嶺南古都——封開
封開地處粵西邊陲,西江經濟走廊的中部。東面與德慶縣毗鄰,南面與鬱南縣接壤,東北面與懷集縣相連,西北面與廣西蒼梧、梧州市、賀州市交界。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是粵語的發源地!
從粵語稱謂看封開文化地位
粵語,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地區的粵語,范圍比「白話」概念小,現在一般稱為「廣州話」。
在中國境內,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稱粵語為「白話」或「廣州話」等。在大量港澳同胞居住的地方由於大多數原居地為廣東一帶,多自稱為廣東人,故大部份曾接觸操粵語的廣東人一般稱為他們所說的就是「廣東話」,而普遍操廣東話的廣東人都無暇解釋本身並無心情去介定或向他人仔細解釋自身操的就是粵話。自身為廣東人就順理成章講廣東話。東莞和深圳、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們稱之為廣州話或白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使用者因所住區域並非廣東,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粵語為「白話」。這里「白話」專指粵語,意義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華人社區和中國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粵語」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廣東話」這一名稱一般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廣東話」並不是在整個廣東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別說客家話和潮州話);另一方面,它又會在廣東省以外如廣西一帶通用。所以兩廣本地人,無論母語是否為粵語,一般不用「廣東話」這個名詞。粵語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范圍並不僅限於廣東省,也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粵語使用者一般沒有「廣東」認同,普遍不以「廣東話」指稱粵語;而「廣東話」這個名詞指代意義亦見模糊,無視其他非粵語的廣東方言如客家語、閩南語等的存在。另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固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南越國(南粵國)」,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義。
盡管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但粵語卻被稱為「廣州話」,足可以看出大家對粵語發源地的誤解。廣州被誤解為一直是嶺南的首府,所以被誤解為粵語發源地也不足為奇。事實上,廣州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才成為嶺南首府(也就是廣府)但此時,粵語早已成形甚至已經相當成熟。封開作為粵語發源地,卻飽受輕視是有原因的。
封開所在的西江流域,在隋唐時進舉的人數占廣東的21.7%之多,到了宋變成15.8%了,元就成8.7%了,最後明清只有6.3%和5.1%。文人的大幅減少,直接導致文化的衰落。因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嶺南文化發源地——封開——也漸漸受到了忽視。而廣州就因為它的歷史契機,順利地被誤解成粵語的發源地;有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的廣府人的廣州西關也就被誤解為粵語的根源之地。
由此可以看到,封開作為粵語發源地,它的文化並未受到重視!
『叄』 粵語發源地在哪以及現在分布范圍
粵語(Cantonese),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其中的粵語種。[1]。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志性的文化識別之一。[2]
關於粵語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說法[2][3][4]。粵語是南方漢方言裡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5][6][7],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准韻書《切韻》、《廣韻》有著良好對應關系。[6][8][3]
粵語分布在中國華南的廣東珠三角[9]、粵北和粵西南地區,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北美地區、澳紐地區、東南亞等處廣泛流行。在全球使用粵語人數甚多,廣東使用粵語的人數大約有6700萬,廣西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肆』 粵語發源地到底在哪
粵語發源地為今廣州府地區。
粵語的起源和發展成熟年代遠在宋代的兩廣(兩粵)初分之前。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 就像英語一樣,不是特指英國。粵語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寫成「広東語」,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
粵語的形成遠早於宋朝,正因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通行。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 ,同時也是粵語的發源地。
粵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法,還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和聲調,尤其是入聲。而現在通行的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所謂「入派三聲」,入聲都派到平、上、去三聲里去了。 由於沒有入聲,所以用普通話來讀中國古典詩詞就分不清平仄,讀不出韻腳,缺乏韻味。
(4)廣州話的發源地是哪裡擴展閱讀:
1、粵語,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賀州地區的粵語,范圍比「白話」概念小,一般稱為「廣東話」。
2、「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 就像英語一樣,不是特指英國。粵語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寫成「広東語」,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
3、粵語的含義比普通話更廣,詞性更活。粵語慣用單音節詞,但大部分現代漢語為雙音節詞。另外,粵語在口語和書面語都保留很多古詞、古語。
『伍』 粵語發源地
關於粵語發源地,通常有廣州說和廣信(梧州)說兩種說法,以下是廣信(梧州)說.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開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廣東封開:嶺南文化發祥地論壇」在封開舉行。會上歷史專家公布了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廣東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今天漢語許多方言,都保存著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粵語。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原來只通行於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最早將雅言帶入嶺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後從各地征發到嶺南的「墾卒」。這些「墾卒」多半是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
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發祥地
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即靈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沖。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形成粵語。
廣信又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陳元、士燮等在這里辦學,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開展,以雅言為主體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因素的粵語,也就逐步成為這一帶人們的主要語言。廣信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粵語的發祥地。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除此之外,粵語還有兩個次方言區:一是漠陽江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及其所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邑」,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四邑話」。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四邑地區距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珠江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粵語保持雅言音系長達數千年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後,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州治也在廣信,廣信便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元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步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在中原和北方長達數千年的戰亂動盪歲月,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中原漢語標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則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
離開粵語嶺南文化便不復存在
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而且是廣東和整個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離開了粵語,廣府地區許多嶺南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粵語的自身價值和保護問題。
專家呼籲 建立粵語館保存活化石
粵語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於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但一直沒有實現。封開作為粵語發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收集、積累本地粵語的材料,包括語音記錄、文獻資料,以及粵語擴展和分布地圖等等。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例如上面講過的濁塞音等,正在消失過程中,及時將粵語這一不可多得的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的活化石,作為-個寶貴的歷史遺存保存下去。
粵語里又保留了大部分的古文言詞彙.
用粵語來朗誦古文,詞曲比用其他方言更能容易領略其中的意境.
粵語保留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等。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例如廣州話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見《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煙」,意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炊煙」,就是說「懸崖邊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險了);「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想像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難發現粵語詞生動)等詞;再如,現代漢語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走路,但「走」保留了古漢語中這個字「跑」的意思。但是隨著普通話在廣東地區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話保留下來的古語詞彙已經很少被使用。保留古文化,粵語是一環.
『陸』 粵語的發源地到底在哪
關於粵語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說法,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粵語是南方方言裡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准韻書《廣韻》高度吻合。清代學者陳澧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粵語,廣東地區稱為廣東話、廣府話,廣西地區稱為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是廣東地區廣府民系和廣西地區白話人的母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柒』 廣東話起源於哪裡
廣東話起源於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早於宋朝,正因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通行。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粵語的發源地。粵語有九聲六調,是中原雅言和嶺南古越語融合、重組而成,是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方言。
粵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法,還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和聲調,尤其是入聲。而現在通行的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所謂「入派三聲」,入聲都派到平、上、去三聲里去了。由於沒有入聲,所以用普通話來讀中國古典詩詞就分不清平仄,讀不出韻腳,缺乏韻味。普通話地區的人寫舊體詩詞也很麻煩。而講粵語的人就有這個優勢,其入聲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用粵語來讀中國古詩詞就特別有韻味。在客家話、潮汕話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尤其是中古語言。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現代粵語的語法,如「水大」、「菜乾」、「人客」、「雞公」、「魚生」等,將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後作修飾成分的語法結構普遍存在。
(7)廣州話的發源地是哪裡擴展閱讀
粵語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越語而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但建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捌』 粵語發祥地是哪裡
粵語發祥地是廣西梧州,即古之蒼梧廣信地區,方言地圖,廣西東部和廣東西部中間,環梧州-下游前線雜處邊界廣州海陸絲路對接雙翼經濟圈粵語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稱規整。
自身就能反映其歷史不長的特點,
廣州話能分中古漢語的六個輔音韻尾,四聲各分陰陽,也極少有吳閩方言保留中古早期甚至上古的特徵,很好繼承晚期中古漢語特點。
可以用漢字聖經,其他地方方言則用羅馬字。 西方傳教士衛三畏《漢英韻府》認為,寧波話中無字可寫的土詞多過粵語十倍。當西方傳教士忙著創制各種方言羅馬字用以傳教——閩南白話字、閩東平話字乃至蘇州話《聖經》大行其道時,很早就和西方接觸的粵語區卻沒有流行粵語羅馬字。就連教會的粵語教材仍舊老老實實地用漢字,避免了改用拉丁字母書寫容易遭遇的種種社會阻力。
廣府人族譜祖籍地:尤其宋末南雄州珠璣巷,江西,閩西,這些地方說客贛語,中古漢語屬於客家話語支。遷移到廣東西部例如佛山土著姓氏雞田布老宋末以後佛山外姓很多 ,廣西東部,兩廣中間的梧州,
梧州的關於珠璣巷童謠
『玖』 廣東話發源地
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廣東話的發源地。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東語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粵語而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粵語的詞彙分為漢字詞、粵語詞和外來詞。漢字詞:最常用,占詞彙的大部分,如「時間」;粵語詞:粵語專有詞彙,如「得閑」;外來詞:指由外國語言組成的詞,粵語吸收較多外來詞,如粵語日常用語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同一個字詞,粵語的含義比普通話更廣,詞性更活。粵語慣用單音節詞,但大部分現代漢語為雙音節詞。另外,粵語在口語和書面語都保留很多古詞、古語。